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6057/web/
◆ 聯合報社論/當國家機器淪落到「為政黨服務」
◆ 聯合報黑白集/「終結22K」虛榮的背後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談判仙拚仙 藏兩大玄機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談判仙拚仙 藏兩大玄機
2019-01-17 01: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108年(2019年)美中第一回合經貿談判結束後,雖無具體決議,但美國發布的聲明中除了實質問題外,還透露出二個關鍵:一是結構改革,一是具有可驗證性的協議落實機制,這才是未來雙方角力的真正挑戰所在。
美國本次談判的實質面共有二類要求,一是處理如赤字等貿易失衡問題,二是針對如強制技術轉讓、網路攻擊與竊取商業機密、智財權保護及非關稅障礙等經貿體制衝突的改變。這不會是美國的最終清單;例如上周同一時間於華府舉行的美、歐、日三國貿易部長會議中,美國就將處理「第三國、非市場取向」(non-market oriented) 政策造成的影響,列為三國推動合作的核心項目。此處的第三國所指為何,路人皆知。
這些議題美國在過去二年已陸續拋出,尚無意外。本次談判最令人玩味的發展,是美國既談結構改革,又強調協議的落實機制。表面上其目的很簡單:既要取得實質承諾,又要確保真的可以落袋。
這幾年美國的質疑中,其實已多次指控北京對各種經貿承諾陽奉陰違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來自中國大陸「黨、政、民」三合一,亦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一般的國際經貿談判只拘束政府,不及於私人企業,因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政府法令可以100%符合國際義務與承諾,但實際上受黨領導、指揮的「私人」企業仍可繼續執行國家政策。
這種現象不勝枚舉。以美國高度關切的半導體為例,美國指出於民國103年(2014年)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俗稱大基金)的業務,跟政府補貼、技術移轉、扭曲競爭行為都有關聯。
但按中國官方說法,大基金乃為民營企業,既無須通知WTO,更不適用政府補貼與強制技術移轉等規則或責難。再者,大基金只是單純基於產業發展考量進行投資,不涉入經營,也就不存在市場協調等反競爭行為。
再以強制技術轉讓問題為例。中國人大常委會在去年12月開始審議修法,未來將禁止各級政府以行政手段強制技術轉讓。但從美國角度,這恐怕只封住了一部分的途徑而已;受黨與國家指揮的私人企業仍可繼續遊走灰色空間,以併購、合資、竊取等方式,取得美國不願移轉的技術。
美國去年間接指出連在美國上市的阿里巴巴,都屬於表面民營、實質受黨指揮的企業。除了黨領導一切的問題外,這幾年中國國企改革,走向類似台灣「泛公股交叉持股」的結構,大規模遁入形式民營的空間,也讓問題更加複雜。
美國的結構改革及可驗證性的協議落實機制要求,其實是一體兩面。中國只修法不改結構,協議無法有效落實;北京說結構已改但無法加以驗證,美國還是擔心「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一樣無法落實協議。無怪乎美方第一回合談判就先拋出落實機制的基本議題,表面上有意降低拿到空頭支票的風險,更可收見縫插針,逐步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基之效。特別是「可驗證」一詞,給予美國藉由檢視驗證介入中國改革的空間,是城府很深的布局。
對中國大陸而言,這個看似技術層級的要求,背後充滿了美國深層的邪惡企圖,恐怕不會也不能輕易回應。中美雙方認知南轅北轍,已觸及美國模式與中國模式的對抗,是一場長期抗戰。
短期內,大量採購美國產品或減少對美出口這種能花錢就消災的作為,應會是中國主打的策略,但這種止痛藥能緩解多少川普政府壓力,著實難以判斷,只能且戰且走了。
聯合報黑白集/「終結22K」虛榮的背後
2019-01-16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表示,已「把馬政府22K送入歷史灰燼」。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小英「終結廿二K」的虛榮背後,是沒看到的殘酷真相,及沒被戳破的經濟學無知。市場上物價齊漲,正是政府強行調高基本薪資的後遺症。全球都處於成長趨緩的經濟寒冬,台灣卻由政府主導逆勢而行,造成業者人力成本大增,物價當然形成連鎖上漲效應。
如果「小英幫大家加薪」的幸福感確實存在,則物價稍漲也就認了。但人力市場的實情卻是:當基本薪資強迫調高,低階勞工的就業門檻也升高。連經濟部都稱輔導業者加速自動化,即可知提高基本薪資又淘汰了一批底層勞工。
另方面,業者人力成本墊高,很可能被迫將薪資級距扁平化,則中高階人力調薪亦不易,這只會加速高端人才出走。底層勞工也苦,高端人才也飄零,不正是台灣現況嗎?
看美中貿易戰火肆虐,全球經濟停滯,投資縮手,各國政府都臨淵履薄,深恐社會氣氛動盪。此刻還能「笑傲江湖」,自吹自擂幫百姓加薪有功的,大概唯小英政府了。這等狂妄氣派,實直追川普。老美實力雄厚,力抗中國崛起,不怕牽連全球;台灣卻是憑什麼本錢,自認情勢一片大好呢?吃魯肉飯也漲價,老百姓肚子裡不知該罵誰!
聯合報社論/當國家機器淪落到「為政黨服務」
2019-01-16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監察通過對管中閔彈劾案,監委陳師孟(中)和主查此案的監委王幼玲(右)、蔡崇義(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監察院以七比四通過彈劾管中閔的違法兼職案。此舉,稱之為「卡管案」延長賽也好,稱之為「東廠再起」也好,都顯示國家行政機關淪為政黨工具的趨勢日趨惡化。賴清德日前卸任時,曾呼籲朝野建立「以國家利益為優先」的政黨文化,以免不斷內耗。但以這次監院的彈劾作法看,連監督官箴的機構都爭先扮演政治鬥爭的馬前卒,法治價值被置於何地,又如何談國家利益?
監院通過彈劾的理由是,管中閔在擔任政務委員及國發會主委期間,持續在一家周刊撰寫不署名評論,每月固定支領五萬元,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的兼職規定。提案監委蔡崇義引用銓敘部的立場,認為只要是固定、長期的工作就符合「兼職」條件,認定管中閔「違法兼職」罪證確鑿。問題是,周刊是七天才出刊一次刊物,僅以管中閔為其撰稿就硬以「兼職」之名彈劾,恐是欲加之罪。
這次監院的彈劾,可以從「程序的正當性」及「法理的正當性」兩個面向檢視。先談程序的正當性。監院在調查及彈劾過程中,有幾點引人非議之處:第一,監委最初著手此案是為調查公務員在大陸的兼職狀況,並稱不是針對個人;但最後卻將矛頭對準管中閔,且焦點轉至其國內兼職,翻查其個資稅籍手法已如同羅織。第二,調查中,應邀表達專業意見的官員看法並不一致,但監委無意深究其詳。第三,政府各部門對公務員兼職問題已有諸多解釋令,但主事監委卻「自取所需」,另闢蹊徑引用法條。
其次,再談這項彈劾案引用法理的適當性。第一,司法院數十年前即有函示:「公務員在報紙雜誌投稿,或著作書籍出版,收受報酬」不算兼職;而今天一群監委卻擅自認定管中閔寫稿是違法兼職,這是故意枉法,或者忘了徵詢司法部門?第二,銓敘部亦就此作進一步解釋,指公務員不得兼任新聞紙類及雜誌發行人、社長、經理、記者等職,至於應邀撰寫專欄,則未禁止;監院卻刻意忽略這點。第三,一般公立大學將教授上政論節目或撰寫專欄視為「言論自由」範疇,並不禁止。監察院則以管中閔是「匿名發表」而將其彈劾,這難道是認為政務官連匿名的言論自由都沒有?
這項彈劾案更大的問題在:如果管中閔的罪名成立,監院以同樣的標準檢驗所有公務員,將有多少人會被論罪?法治國家的建立,最須避免的就是針對特定對象量身打造入罪門檻,如此一來,形同在國家體制上鑿坑打洞。公務員能不能為報章刊物撰寫文章,司法院七十年前即有函示,銓敘部也陸陸續續針對現代社會的不同現象作過更新解釋。然而,監院僅一小撮監委就可以自行創下法例,繼續民進黨未竟的「剿管」大業,這把監察院的公權力置於何地?試問,如果社會各界以管案為範開始揭公務員「違法兼職」的形形色色,民進黨不怕矛頭飛回自己身上嗎?
今天的監察院之所以有「馬系監委」、「英系監委」之別,始作俑者正是蔡英文總統本人。她原可提名社會形象更中立、客觀的監委進入監院,她卻提名了一批傾綠、傾獨的監委,且擺明了就是為政治鬥爭而來,為毀掉監院的獨立機關聲譽而來。這次彈劾案,由打著「平反陳水扁」大旗的陳師孟擔任主席,利用技術性操作取得人數優勢通過「彈管」,立下大功一樁。但是,拙劣的法理認定,難掩政治鬥爭之心切,也留下國家機器「為政黨服務」的醜陋一頁。
管中閔要解釋的是,他為何接受「論月計酬」而非「論稿計酬」的安排,而留下這個奇怪的把柄。監察院則必須想想,做出這麼牽強的彈劾,獲得了什麼正義的快感?蔡英文在對管案東指點、西巧辯之際,請想想她把「為人民服務」的國家機器變成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