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海嘯十周年 蝴蝶效應不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看蔡政府如何野蠻推動能源轉型
.聯合報黑白集/是誰助長「人性本惡」?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海嘯十周年 蝴蝶效應不斷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海嘯十周年 蝴蝶效應不斷


2018-09-09 00:4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正式揭開世紀金融海嘯序幕,迄今正好十周年
猶記得海嘯爆發之初,索羅斯的反應是驚呼「百年一遇!」股神巴菲特則以「金融珍珠港」事件為喻震撼之情,溢於言表。十年之後,作一回顧,或可證明這些見過大風大浪的大家,當時的反應並未誇張。這一場大海嘯的蝴蝶效應至今綿綿不絕,既是世紀性的,也是全球性的,甚至還可能是顛覆性的
當時美國財長寶森為求紓困救急方案通過,向眾議院女議長裴洛西單膝下跪之後未久,聯準會主席柏南克11月即採取了現代中央銀行史上最大膽的政策實驗─QE(量化寬鬆)第一輪QE應該說,是成功遏抑住了原本極有可能進一步爆發規模不下於民國18年(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大危機QE猶如吃鴉片,一吃上癮,接著QE2、QE3不絕於是,2008年9月爆發的世紀金融海嘯之蝴蝶效應也因此分三路發展,彼此又交錯影響第一路是金融海嘯本身,第二路是QEi,第三路是QE退市症候群
先看第一路金融海嘯本身。這一路發展基本上是直線型:金融→產業→社會→經濟→政治。「金融珍珠港」指的就是從金融到產業的這個階段,大金融機構危機引發大企業危機;接著,就是失業潮,及為了處理金融及社會危機而產生的財政危機及經濟危機,這些危機若未能及時有效遏制及解除,那麼政治危機即在所難免。所有這一切,完全有可能出現國際連鎖效應,從個別國延伸到其他國再擴散到更大的區域乃至於全球。
現實的現象是,發生在美國的金融海嘯沒多久就引發了歐債危機,地中海周邊的「歐豬國家」紛紛告急,最嚴重的是希臘危機,救不救以及如何救,不但引發了歐盟內部的矛盾,也出現了歐美之間的裂痕,更進一步折射出了歐盟一體化存在的結構性缺陷;歐債危機後來進一步跨過地中海,衝擊到中東與北非國家,引發社會動亂。一陣動亂下來,引發了龐大的難民潮,從北非、中東,經由地中海及土耳其「進軍」歐洲,由南向北回過頭來衝擊歐洲的社會與政治,也進一步觸發歐洲國家的民粹主義及極右政治勢力,並確定了英國的「脫歐」決定
第二路,是QEi。事實證明,QE可以救急,解一時的危機,卻無助於復甦。過去十年,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約2%,遠低於此前一般可達到的4%,而且這還是在超額量寬所產生的資產財富效應下的結果,進而加劇了原本全球資本主義化下的收入不平等,這樣的背景下,民國103年(2014年)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出版的《21世紀資本論》因此洛陽紙貴,也引發人們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深層次問題的反思。
第三路,QE成癮之後,欲退不能;果真開始退了,輕則引起各國內部去槓桿化的陣痛(如中國的P2P危機),重則引爆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的「後金融海嘯症候群」。
這三路之外,QE實驗甚至對經濟學界也造成相當衝擊,比如量寬模糊了傳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分際,也讓中央銀行的角色究竟應屬在危機爆發後收拾殘局的「反應式央行」,還是應屬在資金過剩引發危機前就採取行動的「預防式央行」,成了新的理論研究課題
當然,還可以看到更深遠的影響:一、幾乎連續十年的全球「零利率」政策不但對全球資源進行了錯配,也讓下一輪危機爆發時(在全球海量的流動性下概率不小)各國的政策捉襟見肘,如何因應?二、金融危機本身及因此衍生的美國「反全球化」及中國「全球化」的博弈,勢必也對全球權力格局的變化產生複雜的衝擊
民國97年(2008年)人類歷史中或將是具有「大歷史」意義的一年,就像「萬曆15年」之於中國







聯合報黑白集/是誰助長「人性本惡」?


2018-09-09 00: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為慶祝球后戴資穎亞運奪金,麥當勞推出大麥克買一送一,反應超乎預期,民眾排隊瘋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又發生「麥當勞之亂」。繼「香蕉之亂」、「衛生紙之亂」、「四九九之亂」以後,這類事件本來也不稀奇;但是看麥當勞員工發出「都是餓鬼投胎嗎」的怨聲,讓人不禁感嘆:台灣怎麼了?為何有這麼多貪小便宜的人?
貪小便宜,出自人性自利也好,出自大環境不景氣也好,每個社會多少必有貪便宜的人,但總也有樂善好施、謙抑自制的人。這兩類人所占的比例,決定了社會的素質,所謂「風俗厚薄」,可由此看出
台灣本來民風淳樸,善良好客,近年來卻常演化出奧客多到連同胞都看不下去。何以致之?源頭當然是因政府討好民意,導致民粹當道。「會鬧的孩子有糖吃」的現象已風行多年。蔡英文一上台就插手國道收費員事件,又對華航罷工及一例一休政策下指導棋;結果不但干擾市場,守不住法律底線,還讓會鬧的更加會鬧,弄到難以收場。
民粹風氣既起,從「人民頭家」推波助瀾市場上「顧客我最大」的心理,例如有人理直氣壯指責捷運上不准飲食違反「人性化服務」。而企業優惠活動本來都設下規則,但奧客仍能硬拗到底,甚至連消保官都公開「助陣」,例如規定超商咖啡寄杯不可設期限。此例一開,少數人索求無度變成了常態。
問台灣「風俗厚薄」如何?同胞自有公評。而所謂「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那影響了社會風氣的「一二人心」出自何處?歷史也會有所評價啊!






聯合報社論/看蔡政府如何野蠻推動能源轉型


2018-09-09 00: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在行政院前抗議政府忽視藻礁保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近日將召開環評大會審議。為達成民國114年(二○二五年)非核家園的目標,政府必須加速推動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以滿足天然氣發電占比提升至五成的需求。環差專家小組會議以接收站將破壞當地藻礁生態為由,兩個月前已退回該計畫;但蔡政府堅持要推,多位官員近日已表態本月將一舉通過計畫。其結果,恐只剩「蠻幹」一途。
兩年多來,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不斷遭到各方質疑和挑戰。去年夏天和平電廠的電塔倒塌與八一五大潭電廠維修失誤造成的連串停電風波,使其計畫可行性愈顯脆弱。然而,執政黨並未重新檢討非核家園政策的冒進、膨風與窒礙,反而變本加厲一意孤行。從強推深澳電廠興建案、到核四燃料棒提前送回美國處理,都可看得出蔡政府的蠻橫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案亦復如此。地方人士及環團都擔心,在能源轉型的大旗下,蔡政府將不顧可行性及對環境的危害,強行拍板定案,遺害子孫。事實上,該接收站位址除了危及藻礁,還有地理條件不佳、影響天然氣船進出等不利因素;近年環保人士不斷呼籲中油另覓他處開發,但政府卻一直堅持要在觀塘興建。主要原因是,另覓地點耗時費事,民國114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支票即無法兌現;因此,冒著破壞生態及運送困難的風險非要硬闖
中油的應對之計,是宣稱將縮減第三接收站的開發規模,以換取環評過關問題是,這種信口開河的承諾,根本無法消除藻礁浩劫的疑慮行政院長賴清德則直接表示,接收站「沒辦法換地點」;擺明了將不顧專家的環評意見,非要過關興建不可。這也顯示蔡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已經亂了手腳,不僅可以犧牲環保與生態,也可以把環評制度踩在腳下。
民進黨在扁政府時代曾打出一系列「在怎麼野蠻」的文宣,批評國民黨罔顧民意杯葛施政;如今民進黨已完全執政,其施政的傲慢姿態則更是前所未見,尤其諷刺的是,「野蠻」二字已成為民進黨自己的寫照事實上,不僅天然氣接收站計畫是要硬幹,深澳電廠計畫也是不惜犧牲北部民眾健康要硬幹包括離岸風電要一砸近兆的經費,卻無法保證在夏季需電季節能夠運轉供電,也無法保證風電技術能夠落實本土化亦即,這一連串的政策都是在走鋼索中冒險摸索,揮霍的是兆億經費,卻不知供電保證何在,更拿對環境和人民健康的永久威脅作為賭注
從財務面看,由於廢核政策,今年我國火力發電大增,不但加劇空汙,受燃煤與天然氣價走揚的影響,台電上半年大虧了二四○億元這個數字,比起去年同期台電獲利七十一億元,天差地遠台電承受沉重的財務壓力,下月的例行電價檢討理應大幅調漲電價;但正逢年底大選,蔡政府近日已先打預防針,暗示調漲電價的機會不高;就算要漲,漲幅不會超過三%。亦即,虧損要靠電價穩定基金來彌補
電價穩定基金約有七九○億元規模,看似金額龐大,但以台電虧損的慘況,這筆錢其實撐不了多久,選舉過後民眾仍要面對漲電價的現實以過去的經驗,政府干預電價最後仍須調漲,反而造成物價更大波動。若下月民進黨政府決定凍漲電價,只是把壓力往後延,這對台電的虧損其實絲毫沒有助益。這不就是「以拖待變」、「債留子孫」?
民進黨原本就不習慣依常理行事,愈到選舉,就愈是只顧著執政黨自己的政治小算盤,而不惜扭曲國家政策。蔡政府目前的能源政策已經顯得支離破碎,撐不起一個安全供電又足與環境條件匹配的架構,電價的升跌又要靠著電價穩定基金的補貼來蒙混過關。當這些蠻幹的能源政策一旦破滅,請問,有哪個決策者會負起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