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陸加碼惠台 我須防人財兩失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用人偏執比執政怠惰更可怕
.聯合報黑白集╱藍軍青壯當自強
.經濟日報社論/陸加碼惠台 我須防人財兩失










經濟日報社論/陸加碼惠台 我須防人財兩失


2018-06-16 00: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從中國大陸公布惠台31項措施後,大陸各地方政府紛紛跟進,除了加強落實中央的31項措施外,也加碼擴大範圍;較重要的有廈門、上海、江蘇昆山及最近福建所陸續公布的措施,預估未來還會有更多地方政府跟進。由於惠台措施才剛起步,未來落實程度尚難斷定,但政府對此宜有通盤的因應
馬政府時代兩岸關係和緩,雙方共同建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國大陸立場是「互惠可不均等」,即是雙方必須相互開放市場,但幅度可有差異。所以,無論是已執行完畢的早期收穫計畫、簽署但未生效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及已中斷談判的「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都是大陸開得多,台灣讓得少;當時也引起台灣經貿是否會進一步向中國大陸傾斜,以及中國大陸這種讓利行為所隱藏統戰動機的爭論。
蔡政府時期,由於兩岸官方管道不通,談判自然中斷。中國大陸轉而推出惠台措施,主要目的是吸引台灣企業、專業人才及學生等赴大陸發展。綜觀此波開放與以往的差異,中國大陸強調單向開放,有別於以往要求互惠,而且是由中央先行,地方跟進,與過去主要由中央推動不同。
此波中國大陸措施另一特色是以「人」為主,無論是學生就學、青年創業、企業營運,以及對於專業人士的優惠,均是希望可以吸引到各式人才。另外,在居家生活甚至置產等方面,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適用同等規範。不過,所有優惠待遇都必須在中國大陸才能適用,此與ECFA強調關稅減讓降低市場障礙、以貨品為優惠主體有很大的差別。
此種以人為主的開放方式,對台灣產生可觀的磁吸效應。以教育為例,從台灣高中生赴陸就讀大學、大學生赴陸讀研究所、台灣博士西進大陸教學,到台灣大專教師出走大陸,對於台灣人才流失及高教體系衝擊非常顯著。
對政府而言,指責對岸進行統戰,採取防堵人才及資金外流,以及加強對大陸經貿限制等方式,均非治本之道。面對中國大陸對台經貿政策改變,台灣也應有所調整。台灣人才外流肇因於國內環境不佳,不讓優秀學生赴陸就學,他們一樣會出走他國;若台灣有足夠的需求,辛苦培養出來的博士也不會楚材晉用;高教環境若仍不改善,教授會繼續出走全球。特別是台灣即將面臨教授退休高峰,台灣應如何在國際市場上競逐人才?若是不能適當銜接補足,沒有一流的師資,教不出一流的學生,更留不住頂尖的學生,必會使高教素質迅速滑落。
所以改善教育體系為當務之急,特別是應針對高教系統,由資源分配、重點發展領域及薪資結構,做一通盤改革。另外,應加速推動大學退場機制,使資源可更為集中,達到去蕪存菁的目的。
但很可惜的是,目前教育主管機構仍陷入台灣大學校長遴選的爭議中,在紛紛擾擾下,迄今教育部無正式部長,台大無正式校長,兩大龍頭空無舵手,拿不出完整政策,憑什麼可以提振高教體系?
在產業方面,中國大陸正面臨產業轉型,所以各項惠台措施主要適用在高科技領域與新創事業,顯見中國大陸由製造大國升級為製造強國的企圖心。當然除了吸引企業之外,中國大陸也對台灣資金西進產生一定吸引力,並促使大陸台商轉型並重新洗牌。
針對上述趨勢,政府應針對台灣重點發展產業,由人力供需、技術能量、創新潛能以及市場發展等多面向,制定完整策略,才能有效因應中國大陸的磁吸。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與高教體系相同,台灣科研機構的人才斷層問題也已經浮現,嚴重阻礙產業發展;此一瓶頸若不突破,台灣經濟難以轉型,更遑論脫胎換骨。






聯合報黑白集╱藍軍青壯當自強


2018-06-16 01: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以二票之差險勝奪下新任總召大位,林為洲(圖)初選落馬事件被認為是關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選舉,在經歷「青壯派」江啟臣與「資深派」費鴻泰的世代之爭後,由江啟臣以兩票之多勝出。這是可喜可賀之事,不僅對江啟臣而言如此,對國民黨也一樣:這個垂垂老矣的政黨,終於跨出擺脫「老人政治」的第一步。
這樣的黨團選舉結果,顯然與國民黨新竹縣長的提名突然拋棄全民調、拋棄選情看好的林為洲,轉而提名名不見經傳的楊文科有關。國民黨中央不採顯較公平的民調評比,臨時改由「中常會」拍板徵召,說穿了,就是黨主席及少數高層的黑箱運作。林為洲當然是「被做掉」,而如果青壯派不起而爭取權益,還會有更多人被做掉;江啟臣當選總召,堪稱是藍軍青壯派的一次起義。
「林為洲下,楊文科上」的選擇,其實不是一個令人難解的謎,而是一個「冷對千夫指」的粗暴決定。國民黨中央幾個大老交頭接耳一番,就可以自行決定要提名誰,不惜踐踏朝野行之多年的民調制度,也不惜踐踏同志的感情與尊嚴。這種決定,只有「顢頇」二字足以形容。
對於江啟臣要角逐總召,不僅黨中央頻傳「勸退」之說,連大老王金平也勸江「專心輔選盧秀燕」就好,都在和稀泥。國民黨失去江山後,朝野攻防幾乎全靠黨團自找議題發難,黨中央顯得無為。現在,黨中央還要插手黨團自主,未免太自不量力
時代在變,國民黨再不變,就要被社會遺棄了。藍軍青壯世代自強,是人們所樂見!







聯合報社論╱用人偏執比執政怠惰更可怕


2018-06-16 01: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監委陳師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監察委員陳師孟堅持調查北檢「諷扁行動劇」一案,因當事人以其立場不中立向監院申請他「迴避」;監院紀律委員會最近做出了要求陳師孟迴避調查的決議。陳師孟並不因此罷休,聲稱他要另外調查當年特偵組以「安亞專案」將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以涉貪起訴一案,追查特偵組是否違反偵查不公開及濫權起訴。
陳師孟出任監委後,爭議不斷,除了揚言將專打「辦綠不辦藍」的法官,一切行事以為陳水扁「討公道」為原則。他就任半年來,除了把監委變成了「黨派打手」的角色,更向司法官揮舞大刀文攻武嚇,完全不把國家法治和體制界線放在眼裡。蔡英文提名陳師孟出任監委,完全是一場災難,不僅破壞了五權分立體制,犧牲了政府公務員的獨立,破壞了人民對民主的信任,僅滿足了蔡英文總統取悅獨派的目的。試問:這一切混亂的代價,真划得來嗎?
陳師孟只是案例之一,放眼蔡政府因用人不當而弄得舉國沸騰,事例比比皆是。例如,陳金德以高雄市副市長空降中油公司董事長,引咎辭職後不久被送往宜蘭代理縣長,彷彿此人多麼英明幹練。但陳金德卻憑恃高層寵信,在地方一味蠻幹儼若土皇帝,搞得宜蘭縣民興味索然。再如前後兩任教育部長潘文忠與吳茂昆兩人的任命都不是為了發展教育,而是為了執行民進黨「反中反統」政策而來,修課綱、去文言和「拔管」才是主要任務。兩年惡鬥下來,只見大學教師紛紛出走,高中、大學生大舉西進,這正是用人偏執種下的惡果。
相形之下,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事件,則又是另一類型的用人偏執。持平而論,從吳音寧的表現看,她並非像陳師孟那種充滿政治及黨派偏見的人,也不像陳金德那樣抱著權力便橫行無阻;更不像潘文忠、吳茂昆那樣,是反中、排除異己理念的奉行者。吳音寧的問題,在民進黨使用了不當的手段搶得這個職位,而吳音寧的稚嫩表現,卻難以匹配這個複雜的農業商戰環境。更嚴重的是,民進黨將吳音寧的職務保衛戰當成了與柯文哲在市長選舉纏鬥的前哨戰,吳音寧即變成了雙方攻防的武器。吳音寧既然成了戰爭灘頭堡,蔡總統又下令黨政部門傾巢支援,她的去留也就失去了理性選擇的可能,她本人也失去自主決定的機會。
蔡英文總統有選擇用人的權力,這點人民給予尊重;但從另一方面看,民眾對政府的用人當然也有品評的權利,這點總統必須尊重。令人們困惑的問題有三:其一,近一年來,政府用錯人的機率似乎越來越高;其二,總統對於民間輿意的感受越來越遲鈍,甚至流於嚴重偏聽;其三,政府為了遮飾用人的錯誤,進而不得不極力維護其不當的行事,終致干擾社會正常價值,紛紛擾擾不斷。
仔細觀察,近半年來台灣社會的風風雨雨,多半圍繞在這類用人失當導致行事偏差的議題上。例如,陳師孟年初出任監委後,陳水扁在外的言行即更有恃無恐,反而是監委形象遭到拖累,司法官則咸表不滿。同一時間,教育部從「卡管」到「拔管」,葬送了兩名教育部長卻說不出任何道理;此舉從未為蔡政府賺得任何正當性,遑論掌聲。吳音寧的爭議起於春節休市太長導致果蔬無法上市,事關農民權益,難謂是政治嫁禍;但如今扯上藍綠及「柯黑」選戰攻防,更勞駕總統動員全體黨政護航,這筆糊塗帳就更扯不清了。
事實上,總統用人任事英明睿智與否,民眾未必均能精準判斷。但諸如上述列舉的種種事例,不僅到了社會沸沸揚揚的地步,甚至烏煙瘴氣遮蔽了台灣天空,蔡政府卻不知適時適度收拾殘局,還要硬拗到底,這才是招惹民怨的最大因素。用人偏執偏聽,比行政怠惰更可怕,由此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