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去梯言/屁話到底臭不臭?

.裁判、辯護演雙簧 違「法官不語」
.桃機三航廈設計不優 動線費時…
.資安與AI 人類貪婪照妖鏡?
.去梯言/屁話到底臭不臭?
.錢花刀口 捐款可指定用途
.震後蕭條 花蓮產業也是受害者
.防虐嬰 營造共好親托關係
.資安自保 不必要的App別裝
漫畫/台旅法 是福是禍?







去梯言/屁話到底臭不臭?


2018-03-20 23:4 9聯合報  公孫策
行政院長賴清德接受質詢表示,他所說的乾淨煤與超超臨界的機組,目的是要民眾知道,現在的燃煤發電,跟以往傳統的發電不同,所排放的汙染量,跟天然氣的發電是相差無幾的。 記者鄭超文/攝影



賴清德一句「乾淨煤」引來諸多非議之後,還到林口電廠要大家「眼見為信」,堅稱「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的排放「已經接近天然氣(發電機組)」,但學者一句「PM2.5肉眼看不見」點穿「眼見就是真」的戲法
另一個問題是,縱使發電廠的排放能夠大有改善,可是從「骯髒煤」轉為「乾淨煤」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汙染物到哪去了?一說是「回收封存起來」,那放置哪裡?
簡單說,「乾淨煤」不能解決問題,而賴清德「說了在某個程度上他無知的事情」——恰是《放屁!》書中(南方朔譯)對「說屁話」的定義,該書的主旨則在強調:
放屁,比說謊更可怕!放屁,才是真理的最大敵人
然而,這次「屁話事件」最嚴重的還不在最高行政首長說了屁話,而在於旁邊一堆人跟著鼓譟,包括「網民可以去Google一下」、「不是院長的發明,都有科學根據」等。
《笑得好》的寓言:某富翁於客座中偶放一屁,旁邊一客道:「屁雖響,不聞有一毫臭氣。」另一客道:「不獨不臭,還有一種異樣香味。」富翁愁眉不展道:「我聞得,屁不臭則五臟受損,死期將近,這怎麼辦?」一客用手空招,用鼻連嗅道:「才臭起來了。」一客以鼻皺起,連連猛吸,又以手掩鼻蹙額道:「我這裡臭得更厲害。」
寓言中,主人放的是屁,說的是屁話,因為「屁不臭則五臟受損」完全沒有科學根據,可是馬屁集團卻士氣大振,群起附和,卻因此讓「屁不臭就不健康」的理論為之流傳出去。
賴清德有沒有說謊?我認為沒有。那些「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云云,應該是台電方面糊弄他的。可是他全盤接收後,還加了句「大家可以來林口(電廠)眼見為信」——老闆說了狠話,形同發出戰鬥指令,於是身邊人一擁而上。如果環保團體與專家學者不站出來講,「乾淨煤」將就此定論。
這次風波起因是深澳燃煤發電廠環評過關,由於環評委員表決結果八比八,而主持會議的環保署副署長投下關鍵一票方得通過。這位副署長環保運動出身,承受環團老同志們的指責很大。但在賴清德說出「乾淨煤」後,他只說「畢竟賴院長日理萬機,不是這方面的專業」為之緩頰,沒有說「屁話很臭」之類的附和語言,著實辛苦。由此也才知道,之前一位勞團出身的勞動部次長能「不忘初心」而辭職,是多麼難能可貴





裁判、辯護演雙簧 違「法官不語」


2018-03-21 00:10 聯合報  張升星/法官(台中市)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陳鴻斌性騷擾女助理被改判輕罰,僅被懲戒法庭罰俸一年,加上受命法官陳志祥說出「這不是性騷擾」、「婚外情未遂」等話語,引發軒然大波。圖為示意圖,和本案無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職務法庭將陳鴻斌法官從免職改判罰俸,判決書終於出爐。
判決對合議庭是否合法?有無再審事由?均有詳細論述。關於法官在辦公室與助理牽手擁抱;利用妻小不在邀約助理至河堤散步,於車上倚肩親吻等行為,認定係屬「逾越社會禮儀及長官部屬之分際,屬於言行不檢而情節重大」。至於「法官與助理利用午休至賣場購物,法官代墊款項並拒收助理還款」、「法官為助理爭取公傷假一個月」、「法官未經同意,購買二萬多元相機贈送助理」及「法官以校對判決為由,邀約助理攜帶相機前往坪林或宜蘭山上測試,但未獲應允」等情,則認「並不違背當今社會之社交規範」、「尚未違反法官倫理規範或不當」且與法官執行職務無關。
職務法庭選在三月八日婦女節發布新聞稿,受限於片斷的資訊焦慮,立即引爆輿論指責職務法庭官官相護,缺乏性別平權意識。受命法官陳志祥為捍衛自身判決,頻繁出現於談話性廣播及電視節目,但其發言內容猶如提油救火,更令群情激憤。
平心而論,本案最大敗筆,並不是判決理由,而是承審法官脫逸判決理由,事後頻上節目舌戰群雄。因為只要閱讀判決理由就會發現,陳志祥法官在節目發表諸如「不是性騷擾而是互相試探」、「兩情相悅」、「一般人都知道,閉上眼晴之後會有什麼動作」、「發展婚外情未遂」等語,完全沒有出現在判決理由內!
那就不禁令人納悶:如果這些都不是判決理由,那陳法官上節目滔滔雄辯,到底是在捍衛什麼?電視名嘴吵翻天,又是在批評什麼?搞了半天,輿論的爭辯紛擾,難道是針對陳志祥法官「個人感想」所為的錯誤攻擊?
職務法庭的判決理由是否妥適?應可預見另有再審聲請即將繫屬,本文暫置不論。但是承審法官在判決之後對於「自己的判決」發表評論,一人分飾兩角,身兼「裁判者」及「辯護者」角色混淆,猶如自導自演的雙簧演出。不管用什麼標準來看,都已經違反「法官不語」的倫理規範!
法官就其承審個案,既然獨占終局判斷的職權,所有相關爭議應該充分思考辯證、反芻醞釀,然後一錘定音。判決必須是「自我完備(self-contained)」的價值判斷,任何事後補充或者背景說明,要不是暗諭原本判決的疏漏,否則就是畫蛇添足的矛盾。各種心境掙扎的自剖贅語,只會減損司法公信,毫無裨益。
試以本案為例,如果承審法官在節目說了這麼多,但是判決理由卻一個字不提,算不算判決理由不備?或是理由與心證矛盾?談話性節目意在獵巫,刺激收視,法官倘若自恃法力高強,能令頑石點頭,既悲壯又愚蠢!
「法官不語」是有道理的,因為搞不好一說就被看破手腳。澳洲最高法院院長Anthony Mason堅持:「司法沉默(judicial reticence)保留了法官中立,使其免於爭議,並且制止多嘴的司法同僚讓其他法官陷入爭議。」
當然,社群媒體與傳播科技發達,「法官不語」僅限承審法官不得評論「自己的判決」至於其他法官的針砭,則係言論自由範疇,不應禁止






桃機三航廈設計不優 動線費時…


2018-03-21 00:20 聯合報  周文軍/中正航空站前主任(台北市)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設計外觀。 圖/桃機公司提供



桃園機場旅客快速成長,航廈超飽和使用,大家都期盼三期航廈能夠早日完工啟用,但三航廈規畫設計卻令人失望。
三航廈規畫年運量四千五百萬人次,平均每天十二萬三千多人次,相當於今年春節一、二航廈旅客量總和。但旅客報到、通關空間多僅較二航廈略增,僅及四千萬人次以上國際航廈普遍規畫三分之一至一半。
雖增置許多自助設施,因排隊、旅客移動所需空間嚴重不足,易發生極擁擠現象。無旅客座椅區設置;機場公司、海關、移民署服務台,銀行、保險等櫃檯,設置於報到櫃檯最前端,影響報到櫃檯運作。
證照查驗,來台旅客除少數可申請自動通關,餘全需人工查驗。人工櫃檯數與二航廈相當,如全提供來台旅客查驗,每小時查驗能量入境一千八百、出境二千四百人次,無法滿足來台旅客平均每小時入境二千四百、出境二千七百人次,尖峰時段尚需增加三分之一需求。人工櫃檯前排隊空間亦明顯不足
遇自助、自動化設施無法正常運作或因故需全人工作業時,設施能量、排隊空間不足將嚴重影響班機起飛時間。
入境證照查驗罕見設於航廈四樓。旅客需上四樓,證照查驗後再往下到一樓提領行李。行程比一、二航廈要多二至四分鐘。四樓至一樓,電梯、電扶梯穿越三樓出境層,使出境大廳減少十八公尺寶貴縱深利用。無法如二航廈,於四樓提供出境餐飲、休息空間,降低出境服務水準。
機坪交通道捨棄二航廈前後設置方便機坪運作方式,改集中於登機廊廳前設置。空橋淨空提高,登機門需設於三樓,空橋長度較二航廈約增加卅公尺。坡度大幅增加,跨越交通道固定段坡度百分之八、較國際機場普遍設計百分之二陡許多,低機門機種需全程陡坡度,行走較吃力。登機作業時間拉長,易影響起飛時間。無內候機室設置,登機廊廳無法如二期廈多元化布置、服務。規畫對旅客、機坪運作均不利。
航廈區設置主要是提供旅客登離機所需作業空間、服務,但航廈旁多功能大樓規畫龐大面積的辦公大樓、旅館、商場使用空間(連同二期停車場建設)。無土地可供航廈未來擴建,不利機場、民航發展
三航廈旅客服務空間小、動線費時、設施不足、很多旅客需要服務都沒空間設置,服務水準不及一二航廈。預算不比國外航廈興建經費少,沒有理由不提供與國際航廈普遍設置相當之空間、設施、服務。期盼交通部務實檢討,提供旅客優質服務的第三航廈。







資安與AI 人類貪婪照妖鏡?


2018-03-21 00:01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川普競選時的資料分析公司擅用臉書用戶資料。 美聯社


英國政治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操縱臉書後台資料,涉嫌非法取得五千萬用戶資訊和數據,用於美國總統川普陣營的選舉,個資被「再利用分享」,社群龍頭負面消息衝擊人心而同一時間,UBER自駕車在美國發生全球第一起撞人致死的交通事故,兩件事都是當紅科技「背後」出現問題。
資訊安全隱私和人工智慧,成為當前全球資訊高速公路隱性的突變因子。靠著數位化電腦網絡普及,深化當前資訊人生活之中,思考模式與資訊使用行為,大量依賴資訊科技中「內容與硬體」建構的環境。
資料交給整天使用的社群程式,隱私或圖影獻給雲端,交通代步未來由無人車主導,我們能躲過沒有資訊科技中介生活模式?末日電影中的資訊誤用或AI「出包」,會發生嗎?發生該怎麼辦?
已故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警告我們,人類的科技進步太過迅速,AI人工智慧所開啟機器人或數位裝置,恐因人類的貪婪和愚蠢,反而將我們帶往毀滅的道路。
霍金的擔憂,提醒人類,科技進步太過迅速,而依賴巨大AI科技,卻可能經由生化或核子戰爭方式「意外」摧毀人類。但武器大戰還未到,機器內數位原子無聲的偷取個資或侵襲病毒,難道不是我們更該擔心的?
資訊安全會出事情,向來是人類貪婪的「回報」全球治理資訊社會是由人類組成控制,包含各人種、國籍、不同複雜系統、商業利益,製造出更多的「道德」問題,像美國業者一直在遊說國會通過開放自駕車立法,不就是商業凌駕科技中立的貪婪行為?劍橋分析公司剽竊臉書個資,也是貪的表現
未來潘朵拉星球的美好科技,人類似乎就是電影「阿凡達」裡貪婪角色的寫照。霍金相信,人類還是能迎接這些AI挑戰,就是善用邏輯與理性去控制未來可能的毀滅。這樣的警告與呼籲,人們聽得進嗎?







錢花刀口 捐款可指定用途


2018-03-21 00:29 聯合報  劉秀芳/教(高雄市)
花蓮縣政府0206地震災害捐款管理及監督委員會召集人張善政在臉書上貼上退款流程,同時也呼籲停止謾罵,以各自的方式支持重建。 記者徐庭揚/攝影



因為不滿花蓮縣政府對各界震災捐款的使用方式,已有人拿回善款。這其實是不意外的。
震災後,大家所看到的電視畫面或是媒體報導,是房屋倒的倒,塌的塌,多少人在一夕之間無家可歸,這種感同身受的惻隱之心,就被激發出來,希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能夠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拉他們一把,這是捐款人的普遍心態。若主事者將這筆錢花在非這些「無家可歸」的災民身上,會引起反彈是必然的。
縣政府作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除要援助災民外,花蓮的產業與觀光業也要提振,才會挪用部分捐款用在這個地方。不管是縣府或捐款人都各有立場,無所謂對錯。
台灣人的愛心,是我們一道美麗的風景,大家的愛心不能斷,不能因此一事件就對捐款卻步。惟往後有類似的捐款,就註明用途,相信主事者也會尊重捐款人的意願






震後蕭條 花蓮產業也是受害者


2018-03-21 00:24 聯合報  田明霞/商(花縣壽豐)
花蓮地震後,觀光客大減,花蓮車站經常出現空蕩蕩的場景。 記者徐庭揚/攝影


花蓮人感謝來自任何地方的捐款,也尊重捐款人對捐款用途的意念
如果對重大災害的捐款用途,政府已有規範或有前災案例,依循往例並無不當!如果捐款人對捐款指定用途並事先告知,應亦可得到受捐單位配合。
相信花蓮縣府及承辦人員已竭盡心力。質疑與責難,花蓮人虛心接受!相信花蓮人必將在重挫中昂首再起!加油!
許瑞庭/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近日在花蓮經營民宿的父母,陸續接到旅人尋問3355旅宿活動的相關問題;因為○二○六的天搖地動,有人必須面對人亡,也有人必須接受家毀。
沒錯,救助受災戶迫在眉睫,善款應用該有先後順序,更重要是絕大多數的捐款,應該用在受災戶身上與必須重整的建設,只是當地各項產業損失慘重也實在需要被救助。期待當地政府能拿捏好資金配置,早日還給災民家園,亦能將部分餘款資助企業紓困,不要讓居民二次傷害,失去工作機會,造成更多社會問題!






防虐嬰 營造共好親托關係


2018-03-21 00:14 聯合報  王順民/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新北市)
台中市北屯一間托嬰中心驚傳虐嬰事件。 記者喻文玟/攝影


報載托嬰中心保母虐嬰事件層出不窮,衛福部表示將在「托育人員登記管理資訊系統」中註記不適任托育人員的資料。不過,相關的防衛機制,更有嚴肅以對的必要。
即使這些虐嬰事件都是個案,但是虐嬰事件不斷發生,自有深究的必要。對此,相關防衛機制包括:降低托育人員的照顧比例、建立不適任人員資料庫、加強宣導責任通報或裝置監視設備等。只不過這些偏屬於工具範疇的技術性變革,因此還是要回歸到包括托嬰的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及托嬰服務等整體性考察,否則形式主義的虛應方式,還是無法有效防範虐嬰事件。
首先,就嬰幼兒的照顧場域和支援人力來說,分屬於居家型的親屬爺奶與居托保母,以及社區型與機構型的證照保母等不同樣態,然而問題不在托嬰中心為何出現令人匪夷所思的虐待情事,而是這些虐待事件究竟是在什麼環境氛圍下醞釀、爆發,甚至演變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人倫悲劇?
問題也不單單只是侷限在保母自家或是機構中心,而是這些偏向城堡型態的封閉環境,要如何有業者控管、保母自律、業界中介以及父母親力等事前防制,而非事後消極性的防治應變。
對於居家型的親屬爺奶或居托保母,宜多留意一人獨力照顧可能產生的身心疲憊及是否有喘息服務,特別是以看顧嬰兒為收入來源的證照保母,更是需要正視多重角色扮演及其所可能產生的角色衝突。
另外,不能忽略父母本身的親職角色扮演,保母與家長之間必須建立起雙向與對稱的親托關係,包括對嬰幼兒的照顧知能或效能訓練,藉此建立可能遭致不當對待的防範機制。
最後,無論是居家型或機構型托育服務,包括受托的家長以及收托的保母業者的互動,主要還是建立在信任關係。除了期待保母的專業自我與社會認可,得以陪伴主人翁平安長大外,諸如口碑取向、價格取向、便利取向、專業取向或管理取向等,皆攸關托育服務品質,不能只是單一且殘補的片面思考。畢竟,夠格與適任的保母機構以及親力與稱職的家長父母,才能建立夥伴關係以相迎親親小寶貝的茁壯成長。






資安自保 不必要的App別裝


2018-03-21 00:06 聯合報  鄭豐仁/政風人員(雲縣斗六)
美國總統川普競選組織雇用的一家資料分析公司,在2016年競選期間未經當事人同意,擅自搜羅5000多萬名臉書用戶的個人檔案資料,釀成臉書歷來最大的資料外洩事件之一。 路透



臉書驚傳逾五千萬用戶個資外洩,嚴重打擊臉書使用人信心。層出不窮的資安問題,在在凸顯資安防護的重要性,為求自保,每人都應該學會最基本的資安防護能力。
資安問題通常出現在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電腦發展較久,只要系統定期更新,就較無大礙。目前資安漏洞最嚴重的就是智慧型手機;現今幾近人手一機,有心人士極可能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收集個資。
為免過度暴露個人資訊,不必要之App軟體就不要安裝,即使安裝也需審視程式存取權限範圍,不宜過度授權,才是自保良方。
此外,臉書、google及Line是智慧型手機常使用的軟體,我們的個資卻常因為對這些軟體過度授權,致使自己在網路世界赤裸裸呈現於他人面前。以下提供幾個方式,提升個人資安防護措施:
臉書頁面之心理測驗或小遊戲,若要使用人提供讀取個資權限,就應避免使用,避免個資遭洩。
關閉手機照相功能內之「地理標記相片」功能,避免每次照相即上傳個人所在位置,讓個人行動軌跡遭他人窺視。
手機設定內之「麥克風」權限,僅開放予必要之軟體,因每開放一個軟體,就是增加一個資安風險,他人或可透過其中某個軟體漏洞,逕自開啟手機鏡頭。
關閉手機內安裝「未知的來源」功能,避免無意間下載不明來源的應用程式。
透過設定方式取消Line和臉書同步,減少不必要資訊之過度外洩。
減少google記錄個人瀏覽紀錄與活動資訊,並適時從「google我的活動」項目中刪除不想保留的活動紀錄。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個資本來就處於高曝光風險,唯有提高個人資安防護的能力及意識,做好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個資不外洩,隱私不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