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集權 我須面對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4728/web/

.聯合報社論/非核神話的補丁正在迅速剝落
.聯合報黑白集/巨大但不離奇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集權 我須面對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集權 我須面對挑戰


2018-03-21 01: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中國大陸第13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修憲案,刪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打破中國國家主席不得連任,重啟領導人終身制;這表示習近平在2023年可望繼續延任。此次修憲案,使中國由集體領導制,轉為個人領導制,一般主要聚焦在大陸政治局勢的後續發展;然而中國走向終身執政制,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也有深遠的影響。
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會更朝向中央集權制,地方角色進一步限縮。中國大陸以往為了招商引資,地方政府間競爭激烈,各種優惠措施紛紛出籠;而且為了使資本到位,活絡地方經濟,對於中央的法令,例如環保規範,地方也未必認真執行,給企業不少方便。因為招商引資績效以及地方經濟表現,是地方官員能否扶搖直上,平步青雲的重要指標。但因此也產生官商勾結,貪污腐化,地方金融體系崩解,以及付出環境汙染的代價
習近平上任以來,由中央到地方全力進行肅貪,而且招商成效不再是評量地方官員的重要指標。中央要求地方政府必須貫徹中央法規,嚴格執行環保規範;再加上中國大陸騰籠換鳥,加速淘汰高汙染及高耗能產業,發展新興產業,使得包括台商等許多企業在轉型困難下,紛紛轉移陣地甚至結束經營。未來在中國大陸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下,可以預見中央政策更能貫徹,地方只是配合中央執行政策,過去帶有濃厚諸侯經濟分地而治的色彩會迅速淡化
整體而言,習近平上任優先政策是先解決胡錦濤時期所留下的沉疴,諸如整頓金融體系,重整國營事業、調整經濟結構、解決分配不均等問題,無一不是艱巨的挑戰。所以習第一任重點是在矯正前朝問題,防弊多於興利;習若繼續第二任,必然會大力推動中長程經濟方案,徹底將中國打造成一經濟強權。
中國大陸經濟規模在胡錦濤時期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GDP為11兆2,000億美元,與美國差距逐漸拉近。依照目前的成長速度,大約在2025到2030年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未來中國大陸的政策,在習近平第一個任期內較重要的亮點是2020年全面脫貧;而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成長一倍,全面建立小康社會
另外中國也計劃用30年的時間,以三步驟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35年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2049「新中國」成立100年時,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並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上述政策在習近平可能的第二個任期會加速推動,也是攸關目標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
中國大陸另一個目標是爭取在世界經貿體系影響力。中國大陸雖然已成為經濟強權,但在由西方國家所主導的經貿組織,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IMF)、亞太經合會(APEC),中國大多扮演規則追隨者的角色,與其經濟實力不相稱,而且還時時受到西方國家的防堵。中國大陸期望未來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時,在國際主要經貿組織有主導的能力,並可以成為規範的主導者,不再受歐美摯肘。而且屆時由中國大陸所倡議成立的國際組織,例如亞投行,也能與這些組織分庭抗禮,發揮實際的影響力。
面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大戰略,可預見未來中國大陸是全球資金與人才匯集之地,所產生的磁吸效應會遠大於現在。中國大陸產業逐漸發展成熟,供應鏈更為完整,對外國企業的競爭壓力會更大。中國大陸一旦在一些國際經貿組織取得主導權,對台灣必然會產生衝擊;台灣必須也有長期戰略目標及完整經建規劃,積極面對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巨大但不離奇


2018-03-20 23: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民意基金會日前最新民調,在蔡政府執政的22個月期間,民眾支持台獨的比率下滑近十三個百分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民意基金會發表最新民調,民眾支持台獨的比率,在蔡政府執政的二十二個月期間,一路下滑了近十三個百分點,代表全台兩三百萬人的支持轉移。此一現象竟發生於民進黨執政時,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是一「巨大且離奇的轉變」,如何適當解釋乃艱難任務。
兩三百萬人的支持轉移,從學術角度或許很難周全解釋,但可謂一般人普遍、常識性的感受。這轉變固然巨大,卻其來有自,一點都不離奇!
台灣民眾的政治選擇,本來就有鐘擺效應,選民曾傳出「自動配票」,越來越擴張的中間選民更多有「制衡」概念馬英九執政時,民眾疑其親中,支持台獨比率增加現在小英政府遭質疑仇中,民眾的政治選擇與其政策抗衡。這是台灣政治觀察的ABC知識。
民進黨上台以來,實在吃相難看,不思以領導國家的角色團結社會,卻無所不用其極地反中、反藍,深化社會分裂,不斷把民眾推向對立的方向。且看執政者如何從意識形態下手,例如教育部審課綱和台大校長事件;濫用公權力,例如黨產會、促轉條例的蠻橫作為;畫地自限以確保「關門做皇帝」,例如面對大陸惠台策略,反而揮動鞭子對付自家百姓……。
小英政府還迷信凡年輕族群皆「天然獨」嗎?國際潮流和台灣日漸衰落的經濟環境,都有逼人逆逃的趨向。兩三百萬人的支持轉移,對執政者是意外且巨大的警訊,但衡情度理,真的一點都不離奇啊!



聯合報社論/非核神話的補丁正在迅速剝落


2018-03-20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賴清德(中)日前表示,深澳電廠將使用與林口電廠相同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與「乾淨的煤」,引發外界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短短一周內,蔡政府的「非核家園」神話有四片補丁脫落。第一片補丁,是立法院行禮如儀地通過了核二廠二號機重啟,自打「非核」的嘴巴;第二片補丁,是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自棄其「環保鬥士」的桂冠,為重建燃煤的深澳電廠投下關鍵贊成票;第三片補丁,是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調漲電價三%,打破蔡總統「十年不漲價」的承諾;第四片補丁,是台電決將核四廠燃料棒運回美國原廠出售或拆解,意味全民即將為核四廠近三千億的虧損付出代價
這四片補丁剝落,說明蔡政府的非核政策已走到一個非理性的地步,也因此腳步錯亂,一路東閃西避,看不出其行事邏輯何在。例如,為了非核,把新廠核四的燃料棒拿去變賣,另一手卻去重啟已經使用了三、四十年的老舊核電機組。此舉,不僅違背了自己的非核承諾,也違反基本的安全法則。再如,為了彌補非核電力需求,台電這兩年加開火力發電機組,已導致中南部空氣品質惡化,肺腺癌患者激增;如今行政院竟然又決定在北海岸的深澳增建燃煤電廠,影響所及,北部六縣市九百萬民眾健康都將受害
蔡英文的非核家園政策之所以陷入今天的窘境,其實不是意外,而是必然。主要原因是,非核家園當年作為競選口號提出,具有強烈的民粹動機,除為了打擊馬政府,也在標榜自己的不凡。蔡英文執政後,原本有機會將這項口號修正得更務實、更可行,在時程上也可以調整得更從容;但被勝利沖昏頭的民進黨卻得意忘形,覺得可以硬拗到底。走到今天,距離二○二五的目標還有七年,台灣在電力供應、空氣品質、燃料價格及環境承受度上,都已出現了難以承受的現象,迫使蔡政府必須在「跳票」與「轉彎」之間作出選擇
事實上,從近一周剝落的非核神話補丁看,跳票和轉彎的問題都已發生,而且均只是短期之計,仍不足以彌補政策的偌大缺口。當年蔡總統信誓旦旦「十年不漲電價」的承諾,如今才過兩年即已跳票。這次電價調漲,為了減緩社會大眾對重建深澳電廠的反彈,刻意將漲價基準設定在五百度,緩漲的部分其實是由電價平穩基金補貼簡言之,在民進黨政府的操作下,所謂電價審議或調整公式其實都不再是客觀算數,而是隨著政治指揮棒而動
根據現行電價調整機制,十月還會檢討一次電價。屆時,距離年底選舉已經十分接近;不難想像,經濟部仍會故技重施暫緩調漲,以免衝擊選情。問題是,如此一來,電價穩定基金既有的數百億元,即可能被提前耗光。亦即,所謂「電價穩定基金」,其實只是被蔡政府用來平穩「民進黨的選情」罷了這個因非核政策而設置的基金,說穿了,就像民進黨的備用黨庫
相對於廢核四所必須提列的二,八三八億元虧損,穩定基金的濫用只是小巫。核四的天價費用若由台電一次認列,台電馬上要面臨破產,但蔡政府已想好退路。經濟部長沈榮津輕描淡寫地說,這二,八三八億元若分二、三十年攤提,每度電費大概增加不到一角。換言之,這筆廢核四的費用是要全民買單,而且是月月支付,直到我們的下一代還未必付得完。這次政府調漲電費也許放過八成五的家庭,但民眾不必高興,因為這只是障眼法,有一個更長、更大的帳單還等著我們支付,決策者只是千方百計把時間往後拖罷了。
蔡政府的非核神話中,還有多少搖搖欲墜的補丁,人們不妨自己檢視,尤其說得輕鬆卻不見進展的綠能在內。最令人擔憂的是,當初的非核政策就不是建立在謹慎的評估與全盤的規畫上,以致要邊做邊改,邊修補又邊回頭,不斷透支台灣的餘裕。因此,當賴揆說出「乾淨的煤」時,你相信他是有想法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