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香港資本市場變革 台股準備好了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明年關馬」的預言會成真嗎?
.聯合報黑白集/「媽」字輩的恩怨
.經濟日報社論/香港資本市場變革 台股準備好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香港資本市場變革 台股準備好了嗎?


2017-12-23 04: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提出多元上市櫃條件,不再以獲利為依歸、新增「電商類股」,並鼓勵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積極招商,預計明年上市櫃及興櫃新掛牌家數有望破百家,讓更多優質股在台掛牌。
金管會提出多元上市櫃條件,原本頗值得國人期待,但在政策公布時,卻傳出健永、喜康等新藥公司決定撤離興櫃,轉赴海外掛牌。生技產業獲政策重點支持,但企業仍選擇離開台股,對台灣資本市場招商自然是很大的警訊。
巧合的是,在部分生技股撤離台灣的同時,鄰近的香港交易所(港交所)公布了20年來最大的政策改革,除了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到香港掛牌,並同意沒有營收的生物科技、生命科學公司可赴港上市。香港資本市場推出這項新政策後,對台灣創新產業、生技產業是否會產生磁吸效應,值得深入探討。
相較台、港兩地的資本市場政策,港交所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企業掛牌,明顯是一項重大政策改革。這項政策除了彌補四年前錯失阿里巴巴赴港掛牌的遺憾,也將成為吸引全球新經濟企業赴港掛牌的利器,其中當然也包括台灣企業。而且,這種對於股權結構的規範屬於通則,並未限定是哪種產業類型,而是以市值必須超過港幣100億元為條件,藉以限制不夠成熟或規模太小的企業上市。
相對來看,在顧主委提出的多元上市櫃條件中,特別強調新增電商類股,希望能夠吸引這類型企業來台掛牌,這卻給人政策遲到了十多年的感覺。電商產業在全球都已相當成熟,掛牌熱潮早就過去,而且指明歡迎那些產業類型,不僅顯示出政策的一廂情願,也限縮了對新經濟產業的想像。
此外,港交所新政策中不談目標是吸引多少企業赴港掛牌,台灣則習慣以吸引多少家數為政策指標,例如顧主委以明年要吸引百家公司來台上市櫃為目標。其實,關鍵應在於要能夠吸引或留住指標性企業,重量級企業能夠在台掛牌,對市值及交易量可以產生更重大影響,自然就會對產業產生磁吸效應。
至於港交所針對生技業的第二項重大改革,將對台灣生技產業造成很大的衝擊。台灣是亞洲最早歡迎沒有營收新藥股掛牌的資本市場,過去幾年卻陷入籌資與上市低潮,除了產業界對業績成長太過樂觀外,主管機關加緊管制也是原因之一。如今港交所推出新政策,對於處在新藥公司流失的台灣,很可能就是個致命打擊。
以指標性的蛋白質藥企業喜康為例,該公司去年宣布獲得國際大廠賽諾菲注資8,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4億元),是被認可的優質企業,決定撤出台灣到海外募資掛牌,主因是股價無法獲得投資人認同,且未來幾年還需要募資5億美元,但評估台灣生技資本市場的現況,恐怕無法達成目標。
喜康、健永等公司撤離台灣,只是產業出走潮的冰山一角,面臨籌不到錢、上不了市難關的企業還相當多,預料未來撤離台股的生技公司還會再增加。對於這些醞釀許久、準備撤離台灣資本市場的生技公司,顧主委應專案處理,理解台灣資本市場為何無法留住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做為制定政策時的參考依據。
談產業發展,並非只有政策或資本市場,最關鍵的責任仍落在企業主身上。過去幾年,生技產業確實經歷了泡沬狂潮,其中絕大部分尋求掛牌的企業,確實存在對業務前景太過樂觀的問題,導致許多企業在上市櫃前承諾的業績目標,掛牌後幾乎都做不到,這也是投資人遠離生技股的主因。
對於這種太過早期或還不成熟的企業想要申請掛牌,港交所在公布的辦法中已對沒有營收的生技股開了大門,但也要求公司市值不能太小,至少要港幣15億元以上,而且研究階段不能太前期。這些條件可擋住不夠成熟的企業掛牌,對資本市場產生一定的篩選作用,是值得台灣資本市場學習之處。

聯合報黑白集/「媽」字輩的恩怨


2017-12-23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市長陳菊新書「花媽心內話」最近在政界引發不小波瀾,昨天陳菊特地舉行新書發表會,向對此書內容不滿或感到受傷害的人士表示「非常抱歉」。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陳菊出版《花媽心內話》一書,談的是跑江湖的感懷,和黨內派系的恩恩怨怨。重點放在最後一章,提到高雄十年來的進步,三分之二要歸功副市長劉世芳的協助。
「花媽」年初拒絕北上出任閣揆,就是希望能把高雄的棒子交給自己信任的接班人劉世芳。然而,劉世芳的民調始終拉不起來,讓陳菊心急如焚。花媽選在此刻出書說出「心內話」,就是要盡一己之力燃燒出最大的能量,幫劉世芳向市長寶座推進。
陳菊燃燒自己,能不能照亮劉世芳,仍很難說。但此書一出,火勢亂竄,被燒到的人已來不及逃。在花媽的談笑感懷之間,謝系的災情慘重,其中尤以「管媽」管碧玲連日來訴苦哀號,除質問陳菊還要再「劃幾刀」,並自稱此書「每賣一本,我受傷一次」。相形之下,蘇貞昌在陳菊落難時刻出手救援,還為新書寫序;由此,綠營內誰是敵誰是友即一目了然。
在政治人物已漸不流行出書之際,陳菊這次出書,格外引起注意。尤其,她將黨內的陳年恩怨攤開在陽光下,當年離開勞委會時誰捅了一刀,參選高雄市長時又被誰扯了後腿,毫不保留。這些綠營恩仇,若不是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激烈,人們大概無緣一窺內情。
花媽、管媽、和也被點名的葉菊蘭,都屬「媽」字輩,但實際資歷可差遠了。謝長廷不過美麗島辯護律師,而陳菊可是美麗島受刑人呢!問題在,綠營內恩怨都數不完,藍綠的恩仇又誰來清?

聯合報社論/「明年關馬」的預言會成真嗎?


2017-12-23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左) 。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意參選新北市長的周錫瑋近日表示,綠營已放出消息,明年一定要讓前總統馬英九被起訴或被關,以此拉垮國民黨九合一選情;等把馬英九羞辱夠了,再將他和陳水扁一起特赦。此話並非危言聳聽,事實上,綠營「關馬」之說從未間斷,卻從未像最近這麼甚囂塵上。包括北檢頻頻釋放「三中案」不利於馬的消息,乃至將時程具體定在「明年」,對照近期的政治氛圍,此事皆不能等閒視之。
國家元首因貪贓枉法而入獄並不罕見,但多見於法治未臻成熟的國家,台灣與韓國也不例外。然而,元首因貪贓枉法入獄,與因政治鬥爭而「被入獄」,畢竟仍有天壤之別。如果台灣不想變成政治報復的淵藪,不想淪為「新威權統治」的國家;那麼,如何避免使法治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就值得我們嚴重關切。
最近馬英九不滿北檢頻頻向媒體放話,洩漏不利於他的「三中」案情,一怒狀告北檢涉嫌洩密。從隨後北檢發表的聲明,人們才知道,北檢已簽結了馬英九一百六十件刑事案件,另有四件不起訴。這些驚人的數字,北檢是要證明自己辦案「廓然大公」,並無私心;另一方面,大家也看到了綠營恣意利用興訟為手段,對馬英九百般追殺已無所不用其極。
持平而論,台灣民主一路走來,民眾的公民素養都有一定的積累。不論政治立場如何,人們對於是非善惡的分辨,也自有獨立的見解。對於涉貪的政治人物,例如前總統陳水扁或前政院秘書長林益世,一般民眾都會支持嚴辦,追究到底。若馬英九有任何貪瀆自肥的情事,或收取了不義之財,最後遭到司法定罪,選民也會義無反顧地支持。
問題是,如果司法不是真正純淨而獨立的司法,而是遭到政治黑手染指的司法,或是甘願承受政治旨意的司法;那麼,人們如何知道最後的審判結果,是值得信賴的定音槌?從柯建銘帶有政治恩怨的自訴馬教唆洩密、加重誹謗等案,綠營如矢石般發出各種濫訴的政治追殺,不怕浪費司法資源,就怕無法困住馬英九。也因此,此刻為何要重啟「三中案」的調查,就是要利用查扣的上百張光碟,加上不斷地政治放話,將馬英九推進貪瀆泥淖。
馬英九在「三中案」中是否涉及違法,檢方起訴與否的關鍵,端視是否認定馬主導這項交易並指示低價賣出以圖利買方。唯就法論法,檢方主觀認定是一回事,有無客觀事實證明馬主導、故意賤賣、圖利對方,又是另一回事。尤其重要的,是必須查到此案是否有「贓款」,落入了馬英九的私囊。這點,檢方務必努力搜證,找到鐵一般的證據。
但是,以北檢最近在新黨青年軍案中的粗糙演出,我們擔心檢方想要「關馬」,可能將力不從心。原因是,作為司法人員,光有鋼鐵般的意志及雷霆般的行動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專業的素養及獨立的操持,才能劍及履及,完成司法追求的正義。如果心存私念,意圖迎合上級旨意,或妄想憑空一擊完成個人的政治功績,其後果,則可能留下更多難以收拾的紕漏。
我們關心的,並不是「明年關馬」的傳聞會不會變成事實。我們關心的是,這是一個政治「預言」,或者這是一個政治「意志」,或者這是一個已被關鍵人士共同認知的政治「指令」?更有趣的,是「明年」這個時間點。在民進黨中央執政不力的情況下,不論是「辦馬」或「關馬」,這個議題只要一發酵,對綠營而言都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檢方想要結案,執政黨恐怕未必會同意收手。那麼,背負著「關馬」重擔的北檢,又將如何面對自己的專業?
有些事講久了,會有「自我實現」的效果。「明年關馬」的預言會不會成真,就看台灣定力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