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稅改 將美國帶向丁字路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0910/web/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稅改 將美國帶向丁字路口
.聯合報黑白集/外資也會給你打分數
.聯合報社論/「轉型正義」變成民進黨登新威權之梯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稅改 將美國帶向丁字路口


2017-12-07 03: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上周末,美國稅改案在參議院以51對49票驚險過關,讓上任將滿一周年的川普總統,有了兌現旗艦政策的「政績」。問題是,就算這項號稱30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方案趕在明年第1季底完成參眾兩院版本磋商,送呈川普簽署,也非美國之福,更難達成「讓美國再次強大」的宏偉目標。
原因無他,即是這項稅改案將加劇美國貧富不均與階級對立的問題。姑且不論有多少共和黨議員被臨時附加自動增加稅收的「觸發機制」收買,也先不細究涵蓋個人與企業稅負的減稅計畫內容之複雜、整體金額之龐大。單就川普時常表態師法雷根的角度來看,所謂稅改案將為美國帶來連續十年經濟成長率保持6%以上的「榮景」,跳票機率頗高。
首先,雷根總統執政時期之所以大推稅改案,主要是當時美國深陷停滯性通膨泥淖,且經濟低速增長,導致廠商因稅率太高、生產成本沉重而不願投資,讓失業率居高不下。於是,雷根採用經濟學家拉菲爾(A.  Laffer)提出,降低稅率將提振企業生產意願,帶動稅基擴大,達到稅收收入和總產出增加雙贏局面的觀點(俗稱拉菲爾曲線〈Laffer  Curve〉),替共和黨稅改打開了一條思路。再加上時任聯準會主席伏克爾(P.  Volcker)為打擊通膨,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促使利率大幅提高,又拉高廠商的生產成本之際,有利雷根減稅政策扮演及時雨的角色,兩個互補性政策巧妙搭配,解決了通膨問題,甚至帶出後續十年的景氣榮景。
但此一時,彼一時也。有別於雷根碰上資金昂貴的痛點、失業率高達10.2%,經濟存在巨大的負向產出缺口。如今的美國歷經三輪量化寬鬆和零利率政策後,市場資金充裕,借貸成本為史上新低,廠商卻仍不投資。關鍵原因是全球人口老化、景氣與經濟政策前景不明等問題,而非投資的成本昂貴。因此,川普稅改讓廠商投資成本更低廉,誘發投資的效果可能不大。同時,當前美國失業率在4.3%盤桓,勞動市場接近充分就業。也就是在經濟成長接近潛在成長率,產出缺口有限的狀況下,即便廠商有心擴廠,也總是找不到適合的技術勞工。
那麼,稅改案的效益到哪裡去了?從下調企業稅率和允許企業將投資費用化的舉措可知,金融投資的稅後收益可望提高,且有效稅率(即企業實際支付的稅率)每減少1個百分點,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企業的每股盈餘將增加1.34美元。此時,未擴大投資的企業可能會把政府降稅的額外補貼,拿來補貼股東福利或調高CEO的薪水,以至於稅改最大贏家不是普通民眾,而是企業股東或高階主管,加劇了分配不均的問題。
再者,即使依美國稅務聯合委員會統計,稅改通過後平均每人稅率可下降1個百分點,但一般民眾仍難以受惠。因為川普政府在降稅的同時,也奪走一些重要的免稅額與低收入民眾所依賴的健保項目;且稅改方案將讓美國前1%的富裕家庭或年收入逾73萬美元的美國人,稅後所得增加8.5%,約為總稅收優惠的一半。令人氣悶的是,受到預算規則綑綁的共和黨,將在十年後讓降稅計畫退場,造成多數民眾僅獲得微薄的減稅優惠,卻要為未來的政府巨額赤字買單,陷入被迫加稅的陷阱中。
最麻煩的是,在金融海嘯後,主要央行多年不輟的寬鬆貨幣政策下,使資源配置效率扭曲、所得財富及機會不均等種種問題持續深化。如今,川普的稅改大禮無助經濟起飛,甚至加劇分配問題,更可能進一步累積社會的反建制能量,加深政治衝突和社會不安,不僅讓美國政經發展更走向源於2008年,且正步步逼近繁榮vs.崩潰的「丁字路口」(T junction)盡頭,若再往前踏錯一步,恐使美國遭遇恆久低成長的災難,並波及全球,怎不叫人憂心。

聯合報黑白集/外資也會給你打分數


2017-12-06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僑外來台投資銳減,閣揆賴清德要求各部會研議方案,並提出「簡化投資審議流程」指示。 本報資料照片



僑外來台投資銳減,閣揆賴清德感到焦慮,要求各部會研議「加速投資台灣」方案,並提出「簡化投資審議流程」等指示。這麼多年了,如果還以為問題只出在沒有成立單一窗口、應該少蓋幾個章等,那就太不進入狀況了。
賴揆當然應該焦慮。今年前十月,僑外來台投資銳減四六%,陸資則減少十六%,都大幅下滑。而根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最近的報告,台灣去年的外人直接投資僅占GDP的十四%,遠低於各國平均數卅五%。這說明,台灣靠外資帶動經濟的力道正在消失,這也是國內薪資陷於低迷的主因。
不要小看外資對經濟的影響。從起飛年代以來即是如此:外資除能帶進比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律遵循,薪資也往往比較優渥,能刺激國內企業跟進。但隨著台灣民主化帶來的動盪和抗爭,不少外人投資案件無法實現;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及市場西移,台灣仍不時陷於鎖國思維,服貿都通不過,我們的吸引力就降低了。
外僑商會年年都會提出白皮書,建議我國如何改善投資環境。他們的抱怨不外:台灣的政治因素變動過大,人治色彩太強,往往因政黨輪替或單一事件就可能導致法令規章遭全盤推翻這種政治層次的問題,基本上已非經建部門的官僚作業所能處理;就像兩岸關係惡化,著眼全球市場的外資怎麼會有意願來台?
今年台灣民間投資是負成長;外資不來,是因為他們也會打分數。


聯合報社論/「轉型正義」變成民進黨登新威權之梯


2017-12-06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隨即完成《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三讀,被質疑是否真的在追求轉型正義。本報資料照片



《勞基法》的硝煙未歇,民進黨隨即發動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戰役,完成三讀。這是民進黨一向的伎倆:先前用該法來交換國民黨「放水」勞基法未遂,轉身立刻重手報復,並藉以轉移民怨焦點。問題在,民進黨真的在追求轉型正義嗎?或者只是利用「正義」之名來整肅異己,並當成自己大權獨攬的登天之梯?
放著眼前社會的諸多不正義不顧,民進黨卻一再向歷史的垃圾堆掏糞,聲稱可以淘出金來,這是蔡政府和民進黨最大的矛盾。蔡總統上任後,「轉型正義」從不離口,去蔣化的腳步也未曾稍停。在黨產會立下「戰功」之後,曾擱置一年多的《促轉條例》突然從冰庫裡翻出來,重新熱炒上桌,目的當然是在轉移執政績效欠佳的焦點。近期獵雷艦弊案、勞基法和燃煤空汙等爭議不斷,民怨四起,而明年選舉將近,民進黨顯然認為走回政治對抗路線是最佳選擇。接下來,必是無止盡的攻訐。
國民黨的惶惴不安,可以想見。民進黨去年取得完全執政,蔡英文才說要「謙卑、謙卑、再謙卑」,但轉身就肆行政治追殺。《黨產條例》是抄家滅產、斷糧絕援,《促轉條例》更可藉調查真相、追究責任、清除權威象徵,以及沒收黨產等手段,無盡地凌遲、抹黑,讓國民黨無處可逃。事實上,促進轉型正義只是藉口,消滅政敵才是真正目的。也因此,國民黨內的「主和派」,其實只是把自己的脖子伸進吊頸索。
若《促轉條例》真的意在正義也就罷了,但民進黨刻意排除日據時期與原住民、慰安婦受迫害的歷史,集中在清算國民黨,卻看不到促進社會和解的積極做法。這是一項掛羊頭、賣狗肉的法律,由此可見。更嚴重的是,《促轉條例》聲稱要平反威權時期的不法行為,民進黨卻順勢藉此站上威權舞台,以高傲的姿態面對歷史、人民和社會,專制姿態畢露。
這樣的威權走向,並不是悄悄進行,也無意低調從事,而是公然地對既有的民主自由基礎進行破壞與挑戰。蔡政府一上台,就力推《保防工作法》,讓它指定的保防人員可以進駐單位、調閱、臨檢、甚至查扣相關人與物,有如「人二復辟」。《保防法》因爭議太大暫時喊停,但隨後行政院推動的《資通安全管理法》,也同樣植入威權基因,放任政府官員逕自派員進入非公務機關搜查。這法案不僅嚴重危害人民權益,更利用模糊的定義放任行政擴權,也侵奪司法的獨立權。
這種放任行政機關得恣意蝕奪司法權的作法,在轉型正義的立法工程中處處可見。《黨產條例》讓黨產會可以推定不當黨產,沒收充公,剝奪人民的財產權;《促轉條例》則放手讓促轉會可以進入私人處所強制調查、搜索。民進黨原本還想讓促轉會擁有超越檢察官的權力,得通知憲警協助其強制措施,三讀時終究不敢明目張膽,但仍規定得「知會有關機關協助」。這些明顯侵害人權的強制作為,跟民進黨曾經譴責的威權統治、白色恐怖,有何兩樣?
從《保防法》到《資安法》,處處反映了「警察國家」的獨裁心態;從《黨產條例》到《促轉條例》,則顯露了專權集中的欲望。在威權幽靈籠罩下,蔡政府以違憲的法律設立違憲機關,又利用立法的盲目授權和司法的曲意配合,行政濫權而逾越司法界線,最後蔡英文將變成立法、行政、司法權力一把抓的超級大總統。
一年半來,人們從勞基法的反覆看到內閣的無能,從前瞻建設的硬幹看到政府的好大喜功,從獵雷艦案看到高層的遮掩不實,從保防法、黨產條例和促轉條例看到政府的威權心態。放著眼前的各種不正義不顧,蔡總統卻要從歷史去撈取她畫餅的正義,她以為自己統治的是冷戰時期的台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