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陸寫中文病歷 在台為何用英文?
.聯合筆記/打國際杯 應派國家代表隊
.教廷動向別輕忽 若斷交衝擊嚴重
.天后蔡依林不扭捏 藍綠好好學
.縣市長提名 國民黨別演宮鬥戲
.獲獎奧步擺中央 品德教育放兩旁?
.農會一戶一會員 陳規已不符時代
聯合筆記/打國際杯 應派國家代表隊
2017-11-27 23:26 聯合報 許俊偉
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關鍵評分項目「國際競爭」以論文數等量化表現為申請門檻,技職龍頭的台科大、北科大和以社會領域見長的政大,都大喊不公平。 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昨截止收件,但計畫還沒開始審查,日前就傳出以社會領域見長的大學和技職體系科大憂心搶不到經費,深怕未來會被踢出「頂大」名單。
國內近廿年廣設大學,大專校院數量高達一百五十多所,資源早被稀釋,加上少子化來襲,中後段班大學努力掙扎不被滅頂,頂大則是國際排名節節敗退,宣稱是經費、資源不足。
教育部二○○六年起推動兩期「五年五百億」計畫,原本計畫要「拔尖」,讓兩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大,但最後資源分配卻是雨露均霑,每梯次有十多所大學入選,可分得數千萬到數十億元經費。
回顧五年五百億計畫,各大學拿到經費卻不全然用於衝刺學術研究,拿去修宿舍、蓋廁所,假發票案不計其數;計畫評估的量化指標是論文數和引用數,間接造成學術倫理崩壞。
十年過去、花了千億元公帑,台灣確實曾產生躋身世界百大的大學,但國內低薪環境也導致研究人才不斷外流,這十年的「國際杯」賽事,台灣高教其實打得辛苦也慘烈。
新一波「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其中「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部分,要擇優補助國內大學追求全球一流,用過去十年累積的研究能量為基礎,持續提供資源協助學校學術研究發展,但頂大們憂慮自己「是否還有份」,高度恐慌獨尊論文數的評比,會讓台成清交外的學校出局。
教育部為此出面喊話,強調高教深耕計畫「全校型國際競爭」首關是用論文數等做篩選,一旦跨過門檻大家都平等,接著是看計畫書,要各大學盡力寫好計畫書,也就是學校得先高喊「教練,我好想打國際杯」。
如今不同領域專長,從技職到師培大學,校校都想搶打國際杯,但教育部對未來台灣高教該怎麼打國際杯,卻未見定調,連該給幾所大學補助,至今也沒定論。問題是,不是每個學校都適合當國手,甚至不是每個學校都有能力當國手,在高教資源匱乏的環境,我們還要重蹈過去雨露均霑的補助模式?
高教固然需要拔尖,但小國寡民的台灣真的需要十所「頂大」的國家代表隊?打國際杯之餘,是否也要把資源投注在減少高教學用落差?甚至部分資源用在國教和幼教?教育部應全面盤點教育資源和政策。
李家同:考招逼學生爾虞我詐 沒國家搞得如此奇怪
2017-11-27 23:40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大學學測一月即將登場。 報系資料照
明年一月就要舉行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了,學生考完後就可以參加甄試,但是甄試只能填六個志願。對於考得好的同學不是問題,只要填自己所喜歡的學校科系就可以了。對於考得差的學生,也沒有問題,一定會填一些比較冷門的學校科系,現在少子化,總有學校可以進。可是對於一般同學,如何填這六個志願,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如果填的都是熱門科系,可是分數又不是頂尖,極有可能榜上無名。所以他們就必須選一些很特別的學校科系,這些學校科系去年並不熱門,也就是說,去年考生可以很容易進入這些相當不錯的學校科系,今年考生們就會一窩蜂地選這些學校科系。這一下,這些學校科系在今年就變成熱門科系。這有點像高速公路塞車,如果廣播說某某公路現在車子不多,大家會趕快設法到那條公路,可是就換成那條公路塞車了。
所以,限制只能填六個志願,對於考生來說,簡直就是賭博。的確有考生填了六個志願,一個都沒上,只能說他運氣不好。為了保證有學校可念,大多數考生就會有所謂備胎策略,也就是說,在這六個志願中,有兩個志願並不是自己喜歡的科系,且是冷門志願,萬一熱門科系進不去,至少還可以進這些冷門的。
因此,學校也面臨一個問題,曾經有過一年,兩個明星學校的科系在甄試結束後,一個學生都收不到,這是因為填這些科系的考生都將這些科系作為備胎之用。但因這些考生考得不錯,所以都進到了自己想念的學校科系。
很多大學教授都在看考生資料,如果這個大學科系不是最熱門的,但是有考生考得相當不錯,家又住得很遠,卻將這個學校科系填入了志願,那些教授就會得一個結論,這位考生是將我們列為備胎,不可取也,往往就將他刷掉了。這種作法實在是不合理,可是也不能怪這些學校。
我們可以說,考場如賭場,而且考生和學生都有爾虞我詐的嫌疑,實在悲哀。
雪上加霜的是,甄試要面試的,可是面試又都撞期,很多明星學校故意互相撞期,因為如果不撞期,很多學生最後不來,浪費很多名額。但是這種互相撞期的作法,其實對考生是非常不利的。原來可以考上台大電機系,現在可能被迫考上另一所大學電機系。對台大電機系而言,也是損失,因為沒有收到最好的學生。今年這種撞期的情形非常嚴重,損失最大的是考生。
入大學要面試,真有此必要嗎?假設你是俄羅斯人,家住海參崴,你很想去莫斯科大學念書,就真的要花大錢去莫斯科嗎?希望大家知道,現在很多大學面試是集體面試,根本是面試系主任,而不是面試學生。系主任必須使出渾身解數說服學生來念。
總而言之,沒有一個國家把入大學辦法搞成如此奇怪的。
徐勉生:若與教廷斷交衝擊嚴重 別輕忽動向!
2017-11-27 23:38 聯合報 徐勉生/退休大使(新北市)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梵蒂岡博物館將交換40件藝術文物展出,明年3月同時在兩地舉行,以「藝術外交」促進雙方關係。 (取自法廣中文網)
雖然教廷一直積極與中共改善關係,但迄今沒有具體進展。在教廷心目中,中國就是中國,兩岸分治的現狀,並不影響教廷對中國天主教子民的關懷。因此教廷駐華大使館叫做「教廷駐中國大使館」(Apostolic Nunciature in China),負責台灣地區以及大陸地區的天主教組織與教廷的聯繫。因此,理論上,教廷沒有與中共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問題。只是一九五二年迫於現實,把大使館從南京遷來台北。
我們對教廷動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如果教廷把大使館遷去北京,就形同與我斷交,後果極為嚴重,與其他邦交國斷交的情形截然不同。
第一、過去邦交國與我們斷交,一般國人除了表示遺憾,感受並不深刻。然而台灣有大約卅萬天主教教友,他們的精神領袖是教宗。此外,我們有輔仁大學以及許多天主教協助設立的學校,他們都與教廷密切往來,或者直接接受教廷的指導。如果教廷將大使館遷去北京,雖然可以在台北派駐不具外交官員身分及權限的宗座代表和地方天主教會團體維持關係,表示教廷並未捨棄台灣的教友。但是大使館與宗座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我們必須特別關注此事對教友們的衝擊,以及他們的感受。
第二、我們的邦交國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天主教會及教廷在當地的地位極為崇高。舉例而言,依照外交慣例,各國外交使節團團長,都是由派駐該國最資深的大使擔任,但海地卻一律由教廷大使擔任外交使節團團長,凸顯教廷在當地的崇高地位。如果教廷與我們「斷交」,會不會衝擊到這些天主教國家與我們的邦交?
第三、蔡總統在巴拿馬與我斷交時宣稱:我們拒絕以金錢競逐外交的態度不會改變!言下之意,是中共用金錢誘使邦交國與我們斷交。但是教廷不是一般世俗國家,沒有人會相信中共用金錢誘使教廷轉向。教廷一向是全世界宗教自由、尊重人權的標竿。如果教廷轉向北京,此舉對全世界散發的意義是什麼?總統要如何向國人說明?
最後,如果教廷將大使館遷去北京,並在台北派駐宗座代表。會不會在國際間造成「一個中國,兩個地區,北京為中央,台北為地方」的印象?
目前看來,教廷應該還不會立刻與中共達成協議。但是雙方「建交」的目標沒有改變。政府不可掉以輕心。除要想盡辦法強化關係,也要有危機意識。尤其現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我們必須嚴防中共為了政治目的,對教廷做出讓步與妥協。現在教廷、中共與我們三方面,是三邊兩組對話。情勢對我比較不利。最理想是三邊一組對話。如果做不到,應該趕快設法重啟兩岸間的對話,形成三邊三組對話。
如果兩岸仍然分治,我們不妨思考一下,既然教廷、我們與中共都認為兩岸同屬一中,政府是否可以設法促使三方發揮智慧,對未來彼此間的關係,做出最理想的安排。
赴陸寫中文病歷 在台為何用英文?
高克培 ∕ 「推動病歷中文化行動聯盟 / 聯合報
筆者行醫四十二年,為了瞭解民眾對「病歷」到底是如何認知,日前在某大醫院前做田野調查。四天以來,發現大部分民眾對病歷的目的和重要性了解非常淺薄——「病歷是醫師的事,管那麼多?」令筆者非常感慨。
先以刑事訴訟比喻:檢察官和警察訊問被告、自訴人和證人等必定當場製作的「筆錄」,必求句句屬實,且要當事人仔細閱讀、確認並簽字,以求筆錄能還原真相,未來法官依此判決,務求勿枉勿縱。
再以食安做比喻:先進國家重視食品安全,食品包裝必須附「食品認證」,不但可確認食物的來源,一旦發生集體感染或中毒,馬上可以溯源、究責,保護消費者。
「病歷」也類似。以最常見的「頸或腰痛」、「脊椎骨刺」為例:患者訴說疼痛有多久、什麼位置、痛苦到什麼程度或如何影響生活工作,醫師理學檢查發現那些神經功能受到損害,檢查檢驗又有什麼證據,醫師從各種可能有效的療法,例如一、「不管它」,二、各式各樣的藥物,三、復健的物理治療,四、開刀手術等等中,依據什麼做建議、做搭配以及執行的次序,還有醫病之間如何溝通互動、最後如何做決定、治療結果等,在在都是醫療關鍵。
因為醫師怕時間久遠淡忘、空口無憑,必須以文字記錄下來,這個記錄就是病歷。簡單說,病歷就是醫師的醫術和醫德的呈現。
為了精準,法律的筆錄、食品的認證等所有文件全都以大家共同熟稔的母文記載。為什麼獨獨攸關健康、生命的病歷例外,長期使用英文,難道醫師都是阿兜啊,而我們百姓是他們殖民地的人民?
病歷內容除了少數名詞,如藥品和化學物很難用中文書記外,無法用中文表達者非常少,對資訊發達的台灣根本不是問題。拋開百姓「知的權利」不說,醫師們又有什麼法定權力把患眾說的國台語硬要多此一舉、勉強翻譯成洋涇濱英文?
有醫師藉口「與國際接軌」,更是荒謬。全世界各國都用自己的母文寫病歷,他們比我們脫軌?該接軌的是醫學和醫師們自己、不是病歷;如果告訴隔壁老歐吉桑,他痔瘡的病歷與國際接了軌,他一定回罵「接個鬼」!
有醫院大老說「沒時間寫中文」,胡扯,難道寫英文就有時間?他的英文倒比中文更精準、流暢?
筆者更要揭露,台灣醫師到大陸行醫賺錢時,可立刻改用中文。醫界對自己同胞為什麼抵死不肯?難道台灣人比較賤、沒程度看看自己的病歷?
病歷品質就是醫療品質,說清楚更要寫明白。「病歷中文化」有百益而無一害,醫界「非不能也、實不為也」,請有識者同起、鳴鼓而攻之!
天后蔡依林不扭捏 藍綠好好學
胡文琦 ∕ 文史工作者(新北市) / 聯合報
媒體報導,歌壇天后蔡依林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表演,一開口就走音,遭PTT鄉民狂酸「第一個音就GG」,唯其卻以幽默大器態度「幫我炸掉PTT」,及在臉書自嘲「請自動幫我消音」,其「淡定、天然」表現受許多網友讚賞。
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在臉書上表示,若台灣政治人物都能像蔡依林一樣面對批評,也許可讓對手變成支持者,「蔡依林反轉能量的正向態度,值得政治人閱讀與學習」。
坦白說,孫大千沒有說錯,蔡依林「面對失敗」的表現,也確實像一位既成熟又圓融的天后格局,更值得在野的國民黨好好學習。然而,孫大千還是漏講了一句「同理心、同樣標準」的話送給現時執政的民進黨,因為,蔡總統又何嘗可以只把關愛的眼神投注在綠營上面?作為一個理應有台灣共識及時刻都應把二千三百萬同胞福祉作為最高考量的總統,難道不是更應「一體適用」,甚至是「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作為表率呢?
筆者除肯定蔡依林的風度外,更要援引美國女權主義者惠頓的經典話語,「It’s how you deal with failure that determines how you achieve success」,換言之,你如何處理失敗,將決定你如何成功。期待蔡依林的表現與惠頓的智慧話語,能夠同時給紛擾不休且對立異常嚴重的藍綠兩黨一點良性啟發。
縣市長提名 國民黨別演宮鬥戲
李坤隆 ∕ 大學教師(高雄市) / 聯合報
面對二○一八縣市長選舉,國民黨的腳步似乎有點混亂,誠摯建議國民黨面對這場大戰一定要開大門,走大路,未來才有希望。
我們看到,國民黨在特定選區已經有確定人選,這顯然並不符合民主程序;為了走向年輕化,也有屬意的年輕人選,表面上都沒問題,但如果跳過民主程序,會獲得更多年輕人的支持嗎?
這次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如果不團結,根本沒有勝選機會,檯面上的參選人也都信誓旦旦表示支持這樣的想法,不過私底下還是暗潮洶湧,整個氛圍還是相當詭譎,黨中央有信心排除嗎?
還有,對於長期在地方耕耘的人一定要有正面的肯定,畢竟檯面上有知名度的人物,在地方選舉中不一定能勝選,必須結合地方有實力的人,而這樣的連結點,黨中央準備好了嗎?
二○一八,對處於低潮的國民黨,有輸不得的壓力,但目前還在磨合期,整體的戰力還未出現。國民黨應該更努力,面對外界批評應該深切反省,尤其要展現開大門,走大路的氣魄,千萬不能再陷入以往宮廷內鬥的窠臼,畢竟再失去二○一八,國民黨恐怕就更難再起了!
農會一戶一會員 陳規已不符時代
陳柏琪 ∕中華大學國際企業學教授 / 聯合報
農會會員為農會之基本組成分子。目前農會法規定農會會員每戶以一人為限,這個規定源自日治時代的台灣產業組合規則。農會法沿襲此限制緣由,一則早期農家經濟較為困苦,希望減輕農戶繳交會費、事業資金及推廣經費等負擔,因此特別規定一戶一個會員就好,其他人統統可以享受相同的服務;二則當時農業人口眾多,為便於農會會籍管理,免得每位從事農業者都可入會,會員人數大增,造成農會選舉困擾;三則因為早期大部分農家的經營規模相當零細,且多採家族經營,戶長基本上是擔任主要農業生產者的角色。
時空更迭至今,這些時代背景的因素已大多不復存在。例如農家所得已大幅提高,而農業從業人口則大幅下降。但「一戶一會員」所衍生問題卻逐漸浮現。
首先,由於一戶只有一人能加入農會,除非家戶中原本的會員出會,不然農會會員不會有新血加入,而有些真正從農的人也因此無法加入農會成為會員。
根據內政部統計,一○四年底農保被保險人中,農會會員平均年齡已高達六十八點二六歲,顯現會員年齡結構老化程度。年輕農民無法加入農會,不僅影響其權益,也影響農會經營之健全。因為年紀較大農民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落,較不具備經營理念與能力來參與或議決農會會務、事業計畫等。影響所及,農會經營較易受到理事長與總幹事把持。
其次,也由於一戶只有一人能加入農會,傳統上大都習慣男主外,由家中男性代表加入,容易導致會員性別結構不均衡,限縮女性參與機會,不利於性別平等以及多元意見的呈現與反映。根據一○六年農會年報統計,一○五年正會員中女性僅占卅二點四九%,即女性人數不到男性人數的一半。但事實上,隨著鄉村勞動人口外移及兼業比率的持續增加,農村婦女已成為農場勞力不可忽視的供應者,不應輕忽女性參與農會會務的權利。同時,在選舉上也由於會員以「戶」為單位,一戶僅限一個會員,也比較容易讓有心人動員掌握。
與我國鄰近之日、韓農協,過去也是「一戶一會員」。但隨時代演進,日、韓也早已逐漸放寬每戶入會人數的限制。而學理上人民團體是自願性組織,本來就是應該讓有資格的農民可以自願性地入會,擴大參與機會,這樣組織才能夠更加透明化,更好地發揮它應有的功能。當然同時也應嚴格要求一定要實際從事者才能入會,不能有農地者就讓其入會,影響農會之經營。
農會每戶會員人數是否還要繼續加以限制,值得農政單位加以檢視省思,研議進行修法,讓農會會員注入更多活水,讓百年農會有更多新氣象。
獲獎奧步擺中央 品德教育放兩旁?
游龍吟 ∕ 教(新北市) / 聯合報
一○六年全國語文競賽,榜單上竟被發現有縣市明顯違反規定,把同間學校學生分到南區、北區不同二組。這種技術犯規,不管是有心或無意,對其他縣市參賽選手都是不公平。
光是從榜單逮到的就有五組違反規定,很嚇人,但是否還有「漏網之魚」?令人好奇。
筆者憤怒的,不是某縣市「不當得利」多得到那幾個獎項!而是這種「獲獎擺中央,品德教育放兩旁」的錯誤觀念,如何教導學生誠實是美德?這種功利思想又怎能還在「教人向善」的教育界中存活?
下次如果有學生作弊偷看隔壁優等生的考卷,他也辯稱只是「向後轉伸伸懶腰」、「英雄所見略同,答案一樣」、「我不知道看別人答案是違規耶!」難不成,我們也該相信「不知者無罪」?那誠實守法的學生、辛苦苦練的教練,豈有公平可言?
功利思想原本沒錯,錯在那些為求功利不擇手段之人!這種「獲獎擺中央,品德教育放兩旁」的錯誤價值觀,對教育界而言,就是一種「反教育獎」,應該要有人負責,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