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林蒼生:GCP,台灣未來的方向\星期透視/蔡英文的「兩岸現狀」輪廓浮現

.名家縱論/林蒼生:GCP,台灣未來的方向
.星期透視/蔡英文的「兩岸現狀」輪廓浮現
.蔡總統治天下 請從「心」出發
.「自立合一」——庶民對兩岸的期待
.英語列官方語言 有必要嗎?
.想把英文學好 不必靠「官腔」
.蕉價崩盤...解決蕉農心病 關鍵在外銷
.不重視照服專業 如何推廣?
.畫中有話/心中有國旗 處處旗飛揚
.李主委 急流勇退亦是好的
.派系政治 還蓋在菁英頭上

udn 論壇電子報







名家縱論/林蒼生:GCP,台灣未來的方向


2017-10-15 03:48 聯合報  林蒼生


文化是歷史的心靈,歷史有更迭,文化是融合。更迭產生多元現象,融合使多元回歸合一。百川是多元,大海是合一。國與國的分殊是多元,而天空是合一。所以大海使人覺得壯闊,天空使人安靜,壯闊與安靜是合一的現象,文化也一樣。
我們看歷史,要看歷史的背後,帶來了什麼影響。看那影響為文化的融合帶來什麼貢獻。例如一九四九的國共分裂,是多元分裂的現象之一。但一九四九使南北各方精英在台灣匯集,其結果使中華文化在台灣生根,融合成台灣人民特有的儒雅素質。再加上,幾百年來台灣替代中國大陸接受了多方面國際的衝擊,使台灣人一方面有儒雅素質,一方面也具備了看向未來的國際視野。
這儒雅素質的安靜,與有國際視野的壯闊,都是文化沉澱融合後的合一現象。這合一的特質如能好好培養,將會是出汙泥的花朵。汙泥是藍綠小我的利害紛爭,花朵是超越了歷史,使文化茁壯發展的美好未來。
廿年前的九十年代,我曾問了南懷瑾老師,湯恩比說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老師的看法怎麼樣?他說別往自己臉上貼金啦!廿一世紀是一個世界融合的時代,在各自經過幾百年的經驗之後,才在廿一世紀時,有機會將社會主義的福利、共產主義的理想、資本主義的方法,結合起來,再加上中華文化的精神,能夠將這四個思想融合為一的人,都稱為中國人。中國人是法統的中國人,不是血統的中國人。
這使我想起曾國藩法統與血統的申論,他說夷狄有中華文化,夷狄也是漢人。漢人沒有中華文化,漢人也是夷狄。古人也都有如此胸襟,身為廿一世紀現代人,如果做小了自己,豈不汗顏。
文化是歷史的心靈,經濟只是生活的必須,所以易經告訴我們,在小畜卦的經濟富足之後,要轉向大畜卦的精神富足,否則會轉向否卦與剝卦而逐漸沉淪凋零。綜觀現在的世界,全世界只往經濟繁榮的方向爭逐,使人心的貪婪已像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之後一發不可收拾。這時,要挽回這不易挽回的潮流,只好期待南懷瑾老師的藥方,來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了。
我們想在此建議,不要再以GDP做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排行榜了,而改以GCP來做為一個國家精神富足的努力方向,C是文化。以文化的廣度與深度來促使我們的社會,在物質與精神的富足之間能有個奇妙的平衡。古代有清貧的思惟,現代經濟富足了,也應該有清富的思惟。
生活富足,內心清淨,才能知足常樂。人人知足常樂,那麼世界大同的理想還會很遠嗎?朋友啊!台灣有機會成為這理想的領導先峰,我們為什麼不好好發揮我們的優點,而只以自己的短處來與人爭雄呢!
廿世紀,紐約帶著美國往經濟的方向走。廿一世紀,台灣要帶著所有華人,往文化的方向走。台灣生存的機會在此,台灣未來的發展在此,就如前文所述,讓我們來把台北塑造成廿一世紀的長安吧!
(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星期透視/蔡英文的「兩岸現狀」輪廓浮現


2017-10-15 03:57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蔡英文總統10日發表國慶演說,前總統馬英九批評蔡總統國慶談話完全不提憲法和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在競選總統期間,將當選後的兩岸政策,定位為「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此一宣示成功的化解了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的疑慮。在今年國慶講話中,蔡總統一如既往,重申台海和平穩定。但是,她想維持的,是什麼現狀?如何維持?這些關鍵問題,雖然外界質疑不斷,但蔡總統卻始終諱莫如深。從最近發生的兩個事例,或可窺得若干蛛絲馬跡。
第一個事例,是行政院長賴清德九月廿六日首度到立法院施政報告,便表明他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只消對兩岸關係稍有素養,不難分辨此一主張和兩岸和平穩定的目標相去甚遠。因此,責怪院長逾越分際者有之,慨歎兩岸認知差距大者有之。但是,一個從政逾廿載的政治人物,怎麼可能犯這種政治幼稚病?顯然,這個表態有其意義!
第二個事例,是台大校園舉辦「中國新歌聲」演唱會,台大學生以校名受到矮化、草皮受損、未經學生同意等理由抗議,和民眾發生肢體衝突。先不說教育部對學生強行終止校方的契約行為,絲毫沒有管教之意;內政部長葉俊榮表示,政府可能比照過去檢肅流氓條例,訂定新法,遏止幫派介入政治。此一民主倒退的作法,卻得到行政院長的背書,指示相關部會追查這些犯罪組織背後,有無不明資金挹注,把矛頭指向對岸。政府對大陸的防範,似乎遠高於釋出的善意!年初政府思考制定保防法,最近強化對陸方人士來台的審查,似乎都印證了此一防堵的心態。
從上述兩個事例,檢視政府的大陸政策,或許可略窺堂奧一二。
兩岸政策的戰略目標,首先要考慮的,是於我有何利益;其次,是時間究竟站在哪一方,這兩個問題,也是藍綠主要的分歧所在。
對泛藍而言,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台灣的競爭力不進反退,面對中國大陸的全面崛起,兩岸對抗不再是選項,台灣必須找到化解分歧、合作雙贏的藥方,因此,陸生、陸客來台驟減,兩岸服貿協議以及貨貿協議未能簽署,進而影響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趨勢等,都是立即而迫切的災難;但對許多泛綠的支持者而言,經貿固然重要,但卻只是蠅頭小利,與大陸的經貿過從過密,反而可能暴國家於不利的安全風險,為了確保自主,必須維持適度的距離。
總統的國慶講話,似乎相當程度的體現了此一以政治安全為導向的戰略觀。講話中有關兩岸的篇幅短,卻放在「捍衛台灣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項下,也就是三項政府重點工作中的第二項,並重複去年國慶講話的「四不」,亦即「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值得一提的是,國慶講話中兩岸的部分,位於國防之後,顯見蔡英文打算自國防和兩岸,雙管齊下反制對岸對台灣民主的威脅。
假如捍衛民主價值是政府大陸政策的核心的話,則求之於兩岸的,就不是馬英九的協商互動現狀,而更像是當前對敵式的現狀,在此架構下,重啟協商、提升陸客流量,乃至於維護或簽署協議,自然不是重點,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至今仍躺在立院了!也只有從這個角度,才能領悟為何賴清德赴立院前,雖曾就發言內容和府方溝通,但卻仍然表態支持台獨的原因了。
對敵防禦不可鬆怠,捍衛價值也不能手軟,但缺乏互信的樹立圍牆,將使兩岸政治紛爭難以化解,進一步導致緊張的持續累積,和平穩定前景何在?

蕉價崩盤...解決蕉農心病 關鍵在外銷


2017-10-15 03:24 聯合報  李武忠/大學兼任教授(新北市)

國內香蕉生產過剩,蕉價崩盤已逾3個月仍未見起色。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因颱風肆虐致蕉價飆破每公斤百元,導致農民搶種;今年卻因生產過剩,蕉價跌谷底,蕉農苦不堪言,希望政府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來。
根據官方統計今年一至八月台灣生鮮香蕉出口地區僅日本和中國大陸,日本共出口八五三.二公噸,價值四九二二萬元,中國大陸僅十四.二公噸,價值廿四.九萬元,相較於過去數萬公噸的香蕉出口,台灣香蕉國外競爭力早已大不如前。
目前美商都樂食品公司是全球重要香蕉行銷公司,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於菲律賓海拔超過五百米的高地種植超甜蕉,平均甜度可達廿三,由於供貨穩定、符合食安要求且品質佳,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頗受消費者歡迎,每公斤售價超過百元台幣,台灣7-11也販售他們的產品。台蕉如何融入國際香蕉供銷價值鏈,該公司的作法,確實有許多值得台灣借鏡之處。
中國大陸既是世界第二大香蕉生產國,也是第二大香蕉消費國。據相關資料顯示,二○一五年中國大陸香蕉消費量超過一千四百萬公噸,而當地生產香蕉的實際供應量為一二九○萬公噸左右,因此每年香蕉進口量大約為九十四萬公噸,主要進口國為菲律賓、厄瓜多爾和哥斯大黎加。為此巴拿馬、哥倫比亞、印尼等國,不但在政府層面與中國大陸進行接觸,民間也在嘗試香蕉貿易,積極爭取商機;很多中國人也開始跑到國外,尤其是菲律賓,進行香蕉種植再回銷中國大陸。
報載越南LEFARM公司在台灣香蕉研究所提供技術支援下,希望能改變越南香蕉在中國大陸消費者心中低價的印象,以在中國大陸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在商言商,既然中國是有潛力的市場,只要設置風險管控機制,台灣優質香蕉還是可以加強對中國大陸輸出,來穩定國內香蕉產銷與價格,無需過度恐中。
面對國外香蕉的強力競爭,台蕉必須在品種改良、生產技術、病害防治、儲藏運輸、國際市場開拓、產品多元開發與行銷等方面做全面提升。因此產官學研必須充分且務實合作,協力建構台蕉新的產銷價值鏈,才是解除產銷失衡夢魘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