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屁論文」的「前瞻目標」
.去梯言/十九大,看什麼?
.技職緊箍咒 農村缺工難解
.打工度假…農業炒短線 就怕一陣風
.兩岸融冰 口頭善意還要政策誠意
.不想惹事上身 學校愛採最低標
.偏鄉教育第一課 培養穩定師資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18929/web/
去梯言/十九大,看什麼?
2017-10-18 03:32 聯合報 公孫策
十九大後,習近平將會就兩岸關係提出新主張。 法新社
舉世矚目中共十九大,外媒都鎖定一個焦點:習近平是否會延長任期。而我更在意的是,習近平跟他新建立的領導班子如何互動。
「跟屁論文」的「前瞻目標」
黃光國 ∕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聯合報
自然出版集團最新公布「二○一七自然指數排行榜」,列出去年在物理、化學、地科、生物等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研究表現傑出的五百大。台灣的龍頭大學台灣大學排名第一四八名,竟然比排名第八十六名的蘭州大學大幅落後六十二名!
對近年來台大在各項科研指標排名上出現的「滑坡」現象,台大行政主管的典型解讀是「金錢萬能說」。舉例言之,今年六月台大教務長郭鴻基受訪時曾經感嘆,南韓、大陸、港澳、新加坡等國家,近年來都大幅擴張高教經費,反觀台大一年經費只有一六○億元台幣,約卅五億元人民幣,略高於大陸蘭州大學。不料現在經費還略輸台大的蘭州大學,在自然領域的學術表現,其排名竟然大幅領先台大。如果「金錢萬能」說能夠成立,為什麼經費比蘭州大學多的台大,竟然無法維持住對蘭州大學的優勢?
台大研發長李芳仁指出,大陸現在推「雙一流」大學,在「給經費」和「設目標」上,都比台灣有魄力:台灣卻還忙著搶計畫經費,「還沒跟外面打仗,就自己打得頭破血流」。這也是典型的「金錢萬能說」。問題是:二十年前,台灣在國家預算寬裕的時候,政府在「給經費」方面也是十分的「有魄力」,什麼「追求卓越計畫」、「五年五百億」、「頂大計畫」,大把銀子拚命揮灑,卻不懂如何「設目標」,合理評鑑學術研究的成果。結果所謂的「頂尖大學」,就出現一批「卓越教授」,他們拉幫結派,搶學生、搶經費、買貴重儀器、教學生套用西方流行的研究典範,用「跟屁」(follow up)的方式,大量製造「輕、薄、短、小」的「垃圾論文」。
二十年下來,台灣教育及學術部門的行政主管已被一批以「論文掛名」博取權位的大小「學閥」把持。所謂「頂尖大學」的研究倫理幾乎全面崩潰,教育部長、中研院長、台大校長相繼出事,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權力結構卻「不動如山」,他們還想搞「玉山計畫」,讓大把鈔票直接送入「學閥」口袋,連「養小鬼」的經費都可以撙節下來。
李芳仁說,這是「國家策略的問題」,台灣高教要有「前瞻跟長遠」的計畫,要有三至五所大學,跟美國一流大學比拚,且「設定幾年內要達到目標,得到諾貝爾獎」,評估需要多少經費,讓大學努力。
這個說法不能說錯。問題是:從「一九九四教改」啟動以來,在「廣設高中大學」的國家政策之下,台灣各大學一直是用「全民大煉鋼」的方式在製造「跟屁論文」。學術資源高度稀釋,大家只能一起沉淪。在台灣學術界普遍用論文掛名的手段,鞏固教授權位的時代,教育部和科技部還能設定出什麼樣的「前瞻目標」?
技職緊箍咒 農村缺工難解
張鐸 ∕ 樹德科大副教授(高雄市)/ 聯合報
報載政府鼓勵青農回鄉欲翻轉農業,農委會想到的是以年輕人去澳洲打工度假的模式,以解決青農對農村缺工的困境,並將跟教育部、勞動部協調可行性。
其實台灣各縣市本來就有農業專科學校,長期以來培育無數的農業技術人才,但在廣設大學之後雖仍有少數的農業專科學校存活,但這些農業學校以及其他的高職、五專、三專學生,畢業後並不是要投入藍領階級的技術職業行列,而是要去念科技大學,畢業後加入白領階級。不是自己不願意,而是被整個國家氛圍、社會期待以及家庭因素綁架了。
教育部每年推算科技大學預估報考人數,是將全國高職畢業生納入計算,也就是從國家立場,也是希望高職畢業生統統去念科技大學,而全國科技大學也據此人數擬定各種招生策略;再者,鼓吹三創(創意、創新、創業)的風潮,導致每一所大學都在舉辦三創相關競賽,學生被企盼去當賈伯斯、馬雲、祖克柏,藍領技術又有誰去理會、去在乎?最後,家長們養育小孩,也是以送入大學為指標,絕不是以高職畢業為滿足。
在我國目前這樣的技職教育的緊箍咒束縛下,不僅農委會找不到解套方法,連工商業也都束手無策。當心裡嚮往的是白領工作的科技大學畢業生,國家期待他(她)們應該投入藍領行列,會不會比登天還難?於是政府相關部門就想辦法將只求白領工作且不具藍領技術的科大畢業生往藍領職場送,填補藍領人才之不足。
在無法改變大環境的前提下,教育部編列經費主導科技大學無論在課程規畫、實習、產學合作、技職再造、開設產業學院、延攬業師等任何可行的辦法,儘量將科大畢業生送到企業手中。但這樣一廂情願的做法,其結果是可想而知,否則「缺人才」就不會出現在工總白皮書的五缺項目中。
倘若,學生在就讀技職學校之前並不清楚自己未來的工作是什麼,學校不能教授針對該工作的專業技術,而且單方面由技職教育老師們以執行教育部主導的計畫方式,揣摩企業需求,是很難產學緊密結合的,這樣的技職教育是失敗的。
當農委會主委問既然澳洲可以打工度假,台灣為什麼不能讓年輕人走入農村當農工的同時,可否了解一下農民要的是短期打工?還是長期人力?若要長期人力,我們的緊箍咒拿掉了嗎?
兩岸融冰 口頭善意還要政策誠意
李坤隆 ∕ 大學教師(高雄市)/ 聯合報
民進黨上台之後,兩岸關係停滯,這是被預期的結果;但是個人比較無法理解的是,當初民進黨說得天花亂墜,為什麼現在只剩下口頭上的善意而已呢?
從國台辦多次提到兩岸政策有延續性可知,「兩岸和平發展」仍是十九大後的對台方針;但北京對蔡英文總統開出的條件將愈趨嚴格,顯然在這一年多來的兩岸互動中,對岸並未感受到民進黨政府的誠意。
為了讓兩岸關係更和緩,民進黨政府應該有新的思維:
第一、不要閉門造車:民進黨長期對於對岸都是間接性了解,大多數資訊都是經由轉達,然後加上臆測,這不僅無法精確,更容易產生誤解,甚至有閉門造車之嫌,因此,建立直接溝通的管道絕對是當務之急。
第二、大方敞開心胸:現在中國顯然與民進黨過去認知的中國大相逕庭,尤其民進黨研究中國政策的人士有限,也沒有接納更多意見的人士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就難有突破,甚至在過度保守的情況下,會出現判斷錯誤的可能性。
第三、少點政治語言:民進黨上台後的表現,太多政治性語言,所展現的就是缺乏誠意,不僅無法跨越兩岸相互猜疑的藩籬,恐怕連凝聚國內基本共識都有相當困難。
如今,民進黨面臨的不僅是陸客大幅減少,及國際空間被壓縮的困境,還有國內經濟發展無法大步向前,歸根究柢,恐怕還是在於兩岸關係不佳所致,而民進黨政府在兩岸政策中缺乏誠意才是關鍵。
打工度假…農業炒短線 就怕一陣風
翁煙源 ∕ 藝術工作者(宜蘭市)/ 聯合報
聯合報昨天頭版刊載農業缺工,農委會主委「新構想」,讓年輕人打工度假。筆者恰於雙十連假全台走一圈,幾乎皆繞著部落農村走,看到的一些農村現象,覺得此構想有商榷的必要!
從宜蘭出發,看到農田在二期稻作間皆休耕,目前放水耘田,只留一叢田箐,待驗收領補助款,偶有成花海供欣賞後再當綠肥。而花東縱谷的二期稻作,又結穗在風中搖曳,地域氣候致二期休耕或續作有別,「打工度假」的時段會有別。
到了台東,幾乎都在以農獵的排灣部落裡,有部落族人冒著豪大雨齊聚上農作植物課程,且在陡坡上種植小米等作物,特別蘊含著自然生態農法;不似有些國有林地被承租來種植經濟樹種,甚至將宜蘭的金棗也移種在此,這是原住民與平地人的思維有別。
在屏東潮州,與販售農產品的攤商農民聊聊,他們說:一年三百多天的大太陽下,一大片的農田不灑農藥,沒人去抓蟲,作物怎存活?
但彎進萬巒深山林內的一處有機農園,主人聊及,確經多年才有些成果,本身是農經博士,在產銷實作的經驗中有因地而不同的結果,經營多年能打平可不容易,這也是傳統農法與有機農業的不同。農場因有年輕人願長期幫忙,才能放心許多,從選苗、育種、耕地耕作到出貨都已駕輕就熟,也許這才是農民的需要的人才及人力。
到南投,在中興新村住一段時間,見勤奮的農民搭架的絲瓜棚,宛如大型的裝置藝術,他們是大地藝術家,不知年輕人有沒如此耐心?
回到老家後龍大山,國小同學有機作物有口皆碑,尤其對土地的鍾愛,連齊柏林也在「看見台灣」裡拍入鏡,握著她那因耕作而有些粗的手,自嘆弗如。
再回首蘭陽平原,良田裡種好多的大別墅,唯有大南澳的沖積扇平原,還留有農村風光,「打工換宿」的農作方式,也許在那兒不難,因離都會區不遠,而蘭陽平原也有民宿農場業者,闢個小畝田,讓遊客稍稍體驗而已。
在宜蘭不少年輕人投入有機及自然農法的耕作,但泰半都是承租,讓他們可以永續經營,且讓全省年輕人願回去部落或農村長期耕作,方是根本之計,「短期打工」也許只會在一陣熱門後而煙消雲散。
偏鄉教育第一課 培養穩定師資
陳添丁 ∕ 國會聯絡人(竹縣竹北)/ 聯合報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喚起社會對偏鄉教育之重視,欣聞立法院近期將排審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於審議前夕,針對偏鄉定義及穩定師資等主要爭點拋磚引玉,以期集思廣益使該條例更臻完善。
一、偏鄉定義:綜觀行政院及各委員版本,共識皆以交通、文化、經濟及基礎建設等要件,授權教育部認定之,以保有彈性。參酌日本經驗,其對偏遠地區之畫分是按「標準分數」(如地理位置偏僻或從學校到公共設施距離等)和「調整分數」(生活環境不利性或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指標之總和,將偏遠地區學校分為一至五個等級。
反觀我國實務上各縣市對偏鄉學校亦分有偏遠及特偏兩類地區,故立法通過後宜分級給予學校不同程度之資源挹注,以落實垂直公平,對差別特性者給予差別之對待。其次因交通等審酌要件具變動性,應定期滾動修正偏鄉學校名單。
二、穩定師資:偏鄉教育發展最大困境為師資不穩定,行政院版本所提對策為綁約六年,應是參考現行地方特考之作法。此外以東北角學校為例,服務滿三年以上代理教師占六成,另有五成居住於當地,並有九成無合格教師證之教師願意接受師資培育課程,爰具體建議:
首先,鼓勵在地取才培育,授權地方政府得為偏鄉教育發展需要,保送偏鄉在地學生至師資培育大學就讀,於畢業後返鄉服務,因師資來源為在地人才回流,故可適度舒緩偏鄉學校師資流動率高之窘境。
其次,為激勵經長時間考驗仍選擇留在偏鄉服務,且無合格教師證之代理教師,建議可協調師資培育大學針對服務滿一定年限之現職代理教師開設師資培育課程,以鼓勵其取得合格教師證,為偏鄉招來有熱誠投入之教師。
曾有偏鄉教師對我說「照顧了別人的孩子,就忘了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顧」,故如何在偏鄉學童受教權及教師個人生活需要取得一平衡,是對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立法之期待。
不想惹事上身 學校愛採最低標
洪銀娥 ∕ 資深教育工作者(金門烈嶼/聯合報
拜讀十六日民意論壇「走錯路的『最有利標』修法」一文,想起數年前任教學校畢業旅行攸關招標情事。
學校公告採行「最低標」—價格最低者得標。但得標廠商取得權利後,竟然更動當初標示之義務—取消行前說明會、取消提供相關配件;全校畢業生搭機分布各個不同時段、不同班機,有被安排機場大廳吃便當、住宿農場髒臭無比,隨行家長也在聯絡簿反應「噁心」……
採行「最低標」,價格低就可以勝出,廠商不關心品質和日後口碑。若採「有利標」—由素有好口碑的廠商承辦,但政府為免招標單位「圖利廠商」,規定必須檢附一堆證明文件、報告說明,還要接受監察查核等,因此,學校大多採「最低標」,比較不會惹事上身。
回響∕中火停轉 去掉最大空汙元兇
2017-10-18 01:16 聯合報 李允中/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執行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台中市)
台中火力發電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兩天,聯合報「挑戰1.5℃ 減碳台灣.還我呼吸權∕嚴打空汙源」系列報導,對台灣所面臨的空汙問題,皆有詳盡報導。作為台中市民,筆者除對上述相關報導感受強烈之外,更寄望借本文提出提醒,讓台中火力發電廠停止運轉,絕對是台灣空汙問題解決的「重中之重」!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也相信許多台中市民有同樣想法。
首先,根據台中市府研考會上月民調,百分之九十二受訪者認為,全台灣有二成發電量來自中火,收益繳回台電台北總公司,汙染卻留在台中,對台中市民相當不公平!台電應加速更換低汙染發電設備。
連鄰近好山好水的南投縣環保局長方信雄也說,南投境外的固定汙染源主要是來自台中火力發電廠與台塑六輕,隨風擴散到埔里、竹山等地。台中市環保局長白智榮則指出,台中市政府目前執行的「三大空汙對策」,要求台中火電力發電廠配合發電降載及減少排碳列為首要對策,執行至今,中火已配合降載廿二次。
其次,以公共財政角度,若比對前瞻計畫中「綠能建設」的預算花費及環保署新徵空汙費措施,讓中火停轉幾乎可說是前瞻計畫對解決台灣空汙問題所能產生最直接效益。
根據前瞻的「再生能源」的配置設計,中火所提供全國五分之一發電量,在二○二五年後,剛好由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等乾淨能源取代,實現非核家園目標,但相關花費分別達九三九五億及四七八億之鉅!加上台電在一○三至一○九這七年所編列的九百多億「既有機組空汙改善工程計畫」及每年上繳三到五億的空汙費,顯然在追求穩定能源供應與解決空汙問題間求取平衡,已造成國家財政花費,極大的排擠效應。可惜,雖然我們可由上述計畫花費看見,政府從中央與地方似乎很有決心解決空汙問題;但不可諱言的,落實到實際執行層次,仍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也有賴全體國民配合響應。
例如二○二五年預計能產生四點二GW,一四○億度電的風力發電,需建置一千架風車機組(陸域四五○,離岸五百到六百),其中離岸風電所提的九件計畫,竟只有二案獲得核准(一八○個風車機組,發電量僅約一GW),其他七案因顧慮鳥類遷徙、施工噪音與保護文化資產等因素,需補件再審,也延誤風力發電架設進度,殊為可惜。
另外,當台中市府上月做出奇怪民調指出,百分之四十三受訪者認為「自己也應該對空汙負責」的同時,是否應採取更實際的行動,協助市民擺脫「罪惡感」?台中市政府「三大空汙對策」中,其中一項就是補助車主汰換二行程機車,且數量堪稱全國第一。事實上,中科后里園區廠商最近推出自行設計、號稱是目前國產最經濟實用的電動機車。市府是否考慮就地取材?
習近平很強,能力作風都強,中國在他的第一個五年任期簡直勢不可擋。世界各國對中國雖怕卻又愛,因此他們關注習近平的任期,如果他確定要延長任期,各國(尤其是美、日)的皮都得繃緊點—這是外媒關注習近平任期的原因。
可是台灣不一樣,兩岸關係事實上已成為國家首要之務。然而,擔心習近平權力更集中會對台灣不利,卻是不對的判斷。個人認為,習近平的心愈大,台灣愈安全。因為他的「中國夢」看的是歐亞大陸,所以將重點放在一帶一路,相對而言,台灣問題的順位並不在前面(只要不「鬧事」)。另一個有待調整的思考是,只要中國持續成長,台灣必然更好(只要不成為「敵人」)。反而是,一旦中國的成長停滯,香港、台灣會先倒楣。
這是我在意習近平下個任期的領導作風的原因:如果習近平成為專制強人,他在位時兩岸可能沒問題(因為經濟成長仍能維持),但是「習後」的領導人會承襲他的權力與作風,卻未必能維持中國的國力成長,屆時海峽會起什麼波濤,無法預測。
有人說「習近平的權力比毛澤東更大」,然而,權力大不是問題,權力者的作風才是問題。歷史上公認的兩位雄主,漢武帝與唐太宗作風就不一樣。
漢武帝沒收了西漢初年的丞相權力,沒人可以改變他的意志,可是,他在位時沒問題,他一死,大漢帝國就開始走下坡;唐太宗同樣權力集中,同樣天威難測,貞觀之治兩位名臣「房謀杜斷」,卻說明了唐太宗會聽取幹部意見。
中共十九大前夕,政治局委員、常委接二連三落馬,之江新軍一個個露頭,無疑的,決策圈將是清一色習近平人馬,鄧小平建立的集體領導模式似乎將不再能維持。然而,習近平跟這些嫡系幹部的互動模式,也就是十九屆的政治局常委會是一言堂,還是「君臣共議」,將影響「習後」的中共決策模式。
論者多認為,既然清一色都是習近平人馬,當然是「一言堂」,但其實未必,就看習近平自己怎麼想了。
「跟屁論文」的「前瞻目標」
黃光國 ∕ 台大心理系名譽教授(台北/聯合報
自然出版集團最新公布「二○一七自然指數排行榜」,列出去年在物理、化學、地科、生物等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研究表現傑出的五百大。台灣的龍頭大學台灣大學排名第一四八名,竟然比排名第八十六名的蘭州大學大幅落後六十二名!
對近年來台大在各項科研指標排名上出現的「滑坡」現象,台大行政主管的典型解讀是「金錢萬能說」。舉例言之,今年六月台大教務長郭鴻基受訪時曾經感嘆,南韓、大陸、港澳、新加坡等國家,近年來都大幅擴張高教經費,反觀台大一年經費只有一六○億元台幣,約卅五億元人民幣,略高於大陸蘭州大學。不料現在經費還略輸台大的蘭州大學,在自然領域的學術表現,其排名竟然大幅領先台大。如果「金錢萬能」說能夠成立,為什麼經費比蘭州大學多的台大,竟然無法維持住對蘭州大學的優勢?
台大研發長李芳仁指出,大陸現在推「雙一流」大學,在「給經費」和「設目標」上,都比台灣有魄力:台灣卻還忙著搶計畫經費,「還沒跟外面打仗,就自己打得頭破血流」。這也是典型的「金錢萬能說」。問題是:二十年前,台灣在國家預算寬裕的時候,政府在「給經費」方面也是十分的「有魄力」,什麼「追求卓越計畫」、「五年五百億」、「頂大計畫」,大把銀子拚命揮灑,卻不懂如何「設目標」,合理評鑑學術研究的成果。結果所謂的「頂尖大學」,就出現一批「卓越教授」,他們拉幫結派,搶學生、搶經費、買貴重儀器、教學生套用西方流行的研究典範,用「跟屁」(follow up)的方式,大量製造「輕、薄、短、小」的「垃圾論文」。
二十年下來,台灣教育及學術部門的行政主管已被一批以「論文掛名」博取權位的大小「學閥」把持。所謂「頂尖大學」的研究倫理幾乎全面崩潰,教育部長、中研院長、台大校長相繼出事,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權力結構卻「不動如山」,他們還想搞「玉山計畫」,讓大把鈔票直接送入「學閥」口袋,連「養小鬼」的經費都可以撙節下來。
李芳仁說,這是「國家策略的問題」,台灣高教要有「前瞻跟長遠」的計畫,要有三至五所大學,跟美國一流大學比拚,且「設定幾年內要達到目標,得到諾貝爾獎」,評估需要多少經費,讓大學努力。
這個說法不能說錯。問題是:從「一九九四教改」啟動以來,在「廣設高中大學」的國家政策之下,台灣各大學一直是用「全民大煉鋼」的方式在製造「跟屁論文」。學術資源高度稀釋,大家只能一起沉淪。在台灣學術界普遍用論文掛名的手段,鞏固教授權位的時代,教育部和科技部還能設定出什麼樣的「前瞻目標」?
技職緊箍咒 農村缺工難解
張鐸 ∕ 樹德科大副教授(高雄市)/ 聯合報
報載政府鼓勵青農回鄉欲翻轉農業,農委會想到的是以年輕人去澳洲打工度假的模式,以解決青農對農村缺工的困境,並將跟教育部、勞動部協調可行性。
其實台灣各縣市本來就有農業專科學校,長期以來培育無數的農業技術人才,但在廣設大學之後雖仍有少數的農業專科學校存活,但這些農業學校以及其他的高職、五專、三專學生,畢業後並不是要投入藍領階級的技術職業行列,而是要去念科技大學,畢業後加入白領階級。不是自己不願意,而是被整個國家氛圍、社會期待以及家庭因素綁架了。
教育部每年推算科技大學預估報考人數,是將全國高職畢業生納入計算,也就是從國家立場,也是希望高職畢業生統統去念科技大學,而全國科技大學也據此人數擬定各種招生策略;再者,鼓吹三創(創意、創新、創業)的風潮,導致每一所大學都在舉辦三創相關競賽,學生被企盼去當賈伯斯、馬雲、祖克柏,藍領技術又有誰去理會、去在乎?最後,家長們養育小孩,也是以送入大學為指標,絕不是以高職畢業為滿足。
在我國目前這樣的技職教育的緊箍咒束縛下,不僅農委會找不到解套方法,連工商業也都束手無策。當心裡嚮往的是白領工作的科技大學畢業生,國家期待他(她)們應該投入藍領行列,會不會比登天還難?於是政府相關部門就想辦法將只求白領工作且不具藍領技術的科大畢業生往藍領職場送,填補藍領人才之不足。
在無法改變大環境的前提下,教育部編列經費主導科技大學無論在課程規畫、實習、產學合作、技職再造、開設產業學院、延攬業師等任何可行的辦法,儘量將科大畢業生送到企業手中。但這樣一廂情願的做法,其結果是可想而知,否則「缺人才」就不會出現在工總白皮書的五缺項目中。
倘若,學生在就讀技職學校之前並不清楚自己未來的工作是什麼,學校不能教授針對該工作的專業技術,而且單方面由技職教育老師們以執行教育部主導的計畫方式,揣摩企業需求,是很難產學緊密結合的,這樣的技職教育是失敗的。
當農委會主委問既然澳洲可以打工度假,台灣為什麼不能讓年輕人走入農村當農工的同時,可否了解一下農民要的是短期打工?還是長期人力?若要長期人力,我們的緊箍咒拿掉了嗎?
兩岸融冰 口頭善意還要政策誠意
李坤隆 ∕ 大學教師(高雄市)/ 聯合報
民進黨上台之後,兩岸關係停滯,這是被預期的結果;但是個人比較無法理解的是,當初民進黨說得天花亂墜,為什麼現在只剩下口頭上的善意而已呢?
從國台辦多次提到兩岸政策有延續性可知,「兩岸和平發展」仍是十九大後的對台方針;但北京對蔡英文總統開出的條件將愈趨嚴格,顯然在這一年多來的兩岸互動中,對岸並未感受到民進黨政府的誠意。
為了讓兩岸關係更和緩,民進黨政府應該有新的思維:
第一、不要閉門造車:民進黨長期對於對岸都是間接性了解,大多數資訊都是經由轉達,然後加上臆測,這不僅無法精確,更容易產生誤解,甚至有閉門造車之嫌,因此,建立直接溝通的管道絕對是當務之急。
第二、大方敞開心胸:現在中國顯然與民進黨過去認知的中國大相逕庭,尤其民進黨研究中國政策的人士有限,也沒有接納更多意見的人士參與,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就難有突破,甚至在過度保守的情況下,會出現判斷錯誤的可能性。
第三、少點政治語言:民進黨上台後的表現,太多政治性語言,所展現的就是缺乏誠意,不僅無法跨越兩岸相互猜疑的藩籬,恐怕連凝聚國內基本共識都有相當困難。
如今,民進黨面臨的不僅是陸客大幅減少,及國際空間被壓縮的困境,還有國內經濟發展無法大步向前,歸根究柢,恐怕還是在於兩岸關係不佳所致,而民進黨政府在兩岸政策中缺乏誠意才是關鍵。
打工度假…農業炒短線 就怕一陣風
翁煙源 ∕ 藝術工作者(宜蘭市)/ 聯合報
聯合報昨天頭版刊載農業缺工,農委會主委「新構想」,讓年輕人打工度假。筆者恰於雙十連假全台走一圈,幾乎皆繞著部落農村走,看到的一些農村現象,覺得此構想有商榷的必要!
從宜蘭出發,看到農田在二期稻作間皆休耕,目前放水耘田,只留一叢田箐,待驗收領補助款,偶有成花海供欣賞後再當綠肥。而花東縱谷的二期稻作,又結穗在風中搖曳,地域氣候致二期休耕或續作有別,「打工度假」的時段會有別。
到了台東,幾乎都在以農獵的排灣部落裡,有部落族人冒著豪大雨齊聚上農作植物課程,且在陡坡上種植小米等作物,特別蘊含著自然生態農法;不似有些國有林地被承租來種植經濟樹種,甚至將宜蘭的金棗也移種在此,這是原住民與平地人的思維有別。
在屏東潮州,與販售農產品的攤商農民聊聊,他們說:一年三百多天的大太陽下,一大片的農田不灑農藥,沒人去抓蟲,作物怎存活?
但彎進萬巒深山林內的一處有機農園,主人聊及,確經多年才有些成果,本身是農經博士,在產銷實作的經驗中有因地而不同的結果,經營多年能打平可不容易,這也是傳統農法與有機農業的不同。農場因有年輕人願長期幫忙,才能放心許多,從選苗、育種、耕地耕作到出貨都已駕輕就熟,也許這才是農民的需要的人才及人力。
到南投,在中興新村住一段時間,見勤奮的農民搭架的絲瓜棚,宛如大型的裝置藝術,他們是大地藝術家,不知年輕人有沒如此耐心?
回到老家後龍大山,國小同學有機作物有口皆碑,尤其對土地的鍾愛,連齊柏林也在「看見台灣」裡拍入鏡,握著她那因耕作而有些粗的手,自嘆弗如。
再回首蘭陽平原,良田裡種好多的大別墅,唯有大南澳的沖積扇平原,還留有農村風光,「打工換宿」的農作方式,也許在那兒不難,因離都會區不遠,而蘭陽平原也有民宿農場業者,闢個小畝田,讓遊客稍稍體驗而已。
在宜蘭不少年輕人投入有機及自然農法的耕作,但泰半都是承租,讓他們可以永續經營,且讓全省年輕人願回去部落或農村長期耕作,方是根本之計,「短期打工」也許只會在一陣熱門後而煙消雲散。
偏鄉教育第一課 培養穩定師資
陳添丁 ∕ 國會聯絡人(竹縣竹北)/ 聯合報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喚起社會對偏鄉教育之重視,欣聞立法院近期將排審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於審議前夕,針對偏鄉定義及穩定師資等主要爭點拋磚引玉,以期集思廣益使該條例更臻完善。
一、偏鄉定義:綜觀行政院及各委員版本,共識皆以交通、文化、經濟及基礎建設等要件,授權教育部認定之,以保有彈性。參酌日本經驗,其對偏遠地區之畫分是按「標準分數」(如地理位置偏僻或從學校到公共設施距離等)和「調整分數」(生活環境不利性或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指標之總和,將偏遠地區學校分為一至五個等級。
反觀我國實務上各縣市對偏鄉學校亦分有偏遠及特偏兩類地區,故立法通過後宜分級給予學校不同程度之資源挹注,以落實垂直公平,對差別特性者給予差別之對待。其次因交通等審酌要件具變動性,應定期滾動修正偏鄉學校名單。
二、穩定師資:偏鄉教育發展最大困境為師資不穩定,行政院版本所提對策為綁約六年,應是參考現行地方特考之作法。此外以東北角學校為例,服務滿三年以上代理教師占六成,另有五成居住於當地,並有九成無合格教師證之教師願意接受師資培育課程,爰具體建議:
首先,鼓勵在地取才培育,授權地方政府得為偏鄉教育發展需要,保送偏鄉在地學生至師資培育大學就讀,於畢業後返鄉服務,因師資來源為在地人才回流,故可適度舒緩偏鄉學校師資流動率高之窘境。
其次,為激勵經長時間考驗仍選擇留在偏鄉服務,且無合格教師證之代理教師,建議可協調師資培育大學針對服務滿一定年限之現職代理教師開設師資培育課程,以鼓勵其取得合格教師證,為偏鄉招來有熱誠投入之教師。
曾有偏鄉教師對我說「照顧了別人的孩子,就忘了自己的孩子也要照顧」,故如何在偏鄉學童受教權及教師個人生活需要取得一平衡,是對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立法之期待。
不想惹事上身 學校愛採最低標
洪銀娥 ∕ 資深教育工作者(金門烈嶼/聯合報
拜讀十六日民意論壇「走錯路的『最有利標』修法」一文,想起數年前任教學校畢業旅行攸關招標情事。
學校公告採行「最低標」—價格最低者得標。但得標廠商取得權利後,竟然更動當初標示之義務—取消行前說明會、取消提供相關配件;全校畢業生搭機分布各個不同時段、不同班機,有被安排機場大廳吃便當、住宿農場髒臭無比,隨行家長也在聯絡簿反應「噁心」……
採行「最低標」,價格低就可以勝出,廠商不關心品質和日後口碑。若採「有利標」—由素有好口碑的廠商承辦,但政府為免招標單位「圖利廠商」,規定必須檢附一堆證明文件、報告說明,還要接受監察查核等,因此,學校大多採「最低標」,比較不會惹事上身。
回響∕中火停轉 去掉最大空汙元兇
2017-10-18 01:16 聯合報 李允中/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執行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台中市)
台中火力發電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兩天,聯合報「挑戰1.5℃ 減碳台灣.還我呼吸權∕嚴打空汙源」系列報導,對台灣所面臨的空汙問題,皆有詳盡報導。作為台中市民,筆者除對上述相關報導感受強烈之外,更寄望借本文提出提醒,讓台中火力發電廠停止運轉,絕對是台灣空汙問題解決的「重中之重」!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也相信許多台中市民有同樣想法。
首先,根據台中市府研考會上月民調,百分之九十二受訪者認為,全台灣有二成發電量來自中火,收益繳回台電台北總公司,汙染卻留在台中,對台中市民相當不公平!台電應加速更換低汙染發電設備。
連鄰近好山好水的南投縣環保局長方信雄也說,南投境外的固定汙染源主要是來自台中火力發電廠與台塑六輕,隨風擴散到埔里、竹山等地。台中市環保局長白智榮則指出,台中市政府目前執行的「三大空汙對策」,要求台中火電力發電廠配合發電降載及減少排碳列為首要對策,執行至今,中火已配合降載廿二次。
其次,以公共財政角度,若比對前瞻計畫中「綠能建設」的預算花費及環保署新徵空汙費措施,讓中火停轉幾乎可說是前瞻計畫對解決台灣空汙問題所能產生最直接效益。
根據前瞻的「再生能源」的配置設計,中火所提供全國五分之一發電量,在二○二五年後,剛好由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等乾淨能源取代,實現非核家園目標,但相關花費分別達九三九五億及四七八億之鉅!加上台電在一○三至一○九這七年所編列的九百多億「既有機組空汙改善工程計畫」及每年上繳三到五億的空汙費,顯然在追求穩定能源供應與解決空汙問題間求取平衡,已造成國家財政花費,極大的排擠效應。可惜,雖然我們可由上述計畫花費看見,政府從中央與地方似乎很有決心解決空汙問題;但不可諱言的,落實到實際執行層次,仍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也有賴全體國民配合響應。
例如二○二五年預計能產生四點二GW,一四○億度電的風力發電,需建置一千架風車機組(陸域四五○,離岸五百到六百),其中離岸風電所提的九件計畫,竟只有二案獲得核准(一八○個風車機組,發電量僅約一GW),其他七案因顧慮鳥類遷徙、施工噪音與保護文化資產等因素,需補件再審,也延誤風力發電架設進度,殊為可惜。
另外,當台中市府上月做出奇怪民調指出,百分之四十三受訪者認為「自己也應該對空汙負責」的同時,是否應採取更實際的行動,協助市民擺脫「罪惡感」?台中市政府「三大空汙對策」中,其中一項就是補助車主汰換二行程機車,且數量堪稱全國第一。事實上,中科后里園區廠商最近推出自行設計、號稱是目前國產最經濟實用的電動機車。市府是否考慮就地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