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經濟/完成前瞻答卷 藍綠都有責任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戳破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新衣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莊嚴承諾」
.經濟日報社論.完成前瞻答卷 藍綠都有責任










經濟/完成前瞻答卷 藍綠都有責任


2017-07-09 01: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臨時會日前三讀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聯合報資料照/記者高彬原攝影



立法院臨時會日前三讀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確立未來預算規模將由八年8,900億元,縮減為四年4,200億元。另外,除了執政黨原本規劃的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城鄉等五大計畫項目外,還增列了少子化、食安與人才培育促進就業等三項目。

為求前瞻建設儘速推動,在立院通過特別條例後,總統府近日火速公告前瞻條例自9日起生效,國發會也迅速通過前瞻計畫第一期公共建設68項、839億元的特別預算案,盼趕在10日由行政院會通過,接著再搶灘立院二次、三次臨時會,力促8月底前通過特別預算,讓前瞻建設儘速上路。
一般說來,政府推動大型基礎建設,有助拚經濟,多數民眾應能理解、支持。但是這回執政黨推動前瞻建設,卻是質疑聲浪從未平歇。反對者不單是在野黨,還有綠營財經大老,及往昔親密合作的社運、政治夥伴。可見,「拚經濟」已不足以說服民眾支持前瞻。在特別條例通過之後,執政黨應好好審視民眾對前瞻的「信心破口」從何而來,唯有殷實答卷,日後才能心安理得推動大建設。
執政黨尚未充分答卷之處有哪些呢?早在前瞻建設條例三讀通過以前,社會質疑聲浪,舉其較大者包括,前瞻不夠「前瞻」,未能符合一、二十年後台灣的產業、人口發展等需求。此外,占預算大宗的軌道建設,其建設的合理性與必要性為何,執政黨也未充分論證,反倒是以「天龍國思維」來汙名化提出質疑的納稅人。
而在這回三讀通過的特別條例中,還埋藏了一條「續命條款」:中央政府依本條例支應基礎建設計畫,以四年為期程,預算上限為4,200億元,期滿後,後續預算跟期程,經立法院同意後,以不超過前期預算規模及期程為之。這意味了,前瞻建設可以不止四年4,200億元,還有機會來到八年8,400億元,也難怪有學者、律師批評,這是一張空白支票。
特別條例三讀通過後,新增的啟人疑竇之處尚有,特別條例增列了少子化、食安與人才培育促進就業三項目。這三項目,到底指涉哪些新計畫、能分配到多少預算,它們與目前循公務預算推動中的政策計畫,有何不同?執政黨不答,提案列入的在野黨也不說明列入邏輯,徒留納稅人喟嘆,錢真的花在刀口上了嗎?還有,這些錢到底是為了拚經濟,還是為了替明年藍綠選情布樁?
面對這些質疑,執政黨唯有提出更為充分的計畫論證,包括補足可行性研究、成本效益分析、財務規劃、環境影響分析與高齡化人口衝擊評估等,來務實、謙卑答卷,才是真正捍衛前瞻建設。唯有如此,也才是真正兌現蔡總統的期許:把人民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並且讓這些基礎建設的更新,發揮最大的效果。
至於在野黨的責任,則在監督執政黨答卷、為納稅人把關答卷品質。暫且不論藍營為何在臨時會審查前瞻特別條例的關鍵時刻選擇棄守,單從藍營支持者在事後湧進大批抗議電話灌爆藍委辦公室,就可知道一個不夠稱職的在野黨,日後想要重返執政,路途無疑是遙遠、困難的。
面對政府即將花用一筆四年4,200億元的龐大預算,納稅公民們有權利要求政府做更好的說明。納稅公民們,不用等到下個選舉周期,也無須擔憂自己的力量微小,在網路社群發達的年代,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聲量,去影響別人、監督政策。政府的說明不夠好,除了兩黨有責任改善外,來自公民的督促,必然不可少,如此,方能捍衛自己的錢包,也避免政府不當舉債,禍延子孫。


聯合/民進黨的「莊嚴承諾」


2017-07-09 01:2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眾綠議員發起成立「台灣地方議會特赦阿扁大聯盟」,促民進黨通過決議特赦陳水扁。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民進黨地方議會正發起連署,要在全代會要求特赦陳水扁。目前南部已有一百多名議員連署,國會六十八席綠委中也有四十人參與。發起連署的議員說,一旦全代會通過,民進黨就得處理,這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當然,民進黨對人民的承諾,哪一次不「莊嚴」?蔡政府要推「一例一休」,民進黨立刻在國會加碼讓加班費變兩翻,弄到勞資同受其害,政府仍拒絕改回來。這麼死硬的作法,不莊嚴嗎?就像公教年金改革,年改會已經砍到見骨,民進黨立委最後在立院還要衝上去補兩槍。手段如此肅殺,還不莊嚴嗎?
關於推動特赦陳水扁的這項運動,何止莊嚴,簡直到了「神聖」的地步。陳水扁可以趴趴走,到處演講、受訪、越洋視訊,就是不能出庭應訊。高院傳喚陳水扁出庭,柯建銘隨即代為宣布阿扁可以請假,挺扁民眾則到高院點名承審法官抗議,扁醫療團隊更指控這是對陳水扁的「凌虐」。總之,台灣的人間法庭,哪有資格審理神格化的阿扁?
蔡英文的立場更耐人尋味。總統府說,特赦陳水扁與否,最大原則是「不讓人民為此議題持續對立」。看這個理由多麼華麗:赦扁與否,不必問審理程序是否完成,不必問司法公義是否滿足,甚至不談社會觀瞻或政治考量,竟然一推全推給人民。試問,人民不對立,司法就可以渾水摸魚嗎?
莊嚴的帽子為貪瀆者而戴,這難道是民進黨發明的進化論?


聯合/柯文哲戳破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新衣


2017-07-09 01: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柯文哲赴上海參加雙城論壇,重申兩岸一家親,並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倡議。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邱瓊玉/攝影



蔡英文總統上任一年多,兩岸關係亦隨之凍結。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與台灣政經發展的各種考量有關,並非蔡政府獨有的難題;無論如何,這卻是民進黨能否揮別在野思維、開創執政大格局的關鍵。問題是,蔡政府在兩岸經貿政策上大打保守及冷和戰略,表面看似堅定,但遭到柯文哲「兩岸一家親」論調的推擠,國王新衣的真相立刻被拆穿。
就現實而言,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經濟緊密連結不容置疑,外交、經貿、文化政策自然不能完全排除兩岸間的必然互動和影響。但是,一九九○年代以來的民主化,使台灣社會民意與利益趨於多元,不同意見彼此競爭,在在影響政策走向。此外,由於民眾的「台灣認同」逐漸強化,且對國家利益的認定不再獨尊「發展」,也看重公平、穩定、安全等因素,這些皆頻頻與兩岸關係的張弛產生拉扯。由於不同意見的選民會自然集結成群,與其他意見群體發生爭辯,在在影響政府決策,也導致兩岸關係難以穩定。
蔡英文一上任即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主要是,她認為選民在二○一六年大選的投票,充分反映了此一意向,給了她改變兩岸關係的授權,因此她拒絕再「馬規蔡隨」。由於她的政策變化,兩岸關係在觀光、文化、經貿交流等領域,隨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其後,隨著台諜、共諜案的發生,雙方官方互訪的中止,乃至台巴的驟然斷交,雙方的裂痕一步一步加深。
蔡總統雖一再強調其「維持現狀」的基調不變,事實上,大家都看得出來,去年五月前兩岸的和平「現狀」已遭到大幅改變,說「維持」只是自欺欺人。更嚴重的是,往後看,蔡政府現行的兩岸政策再走下去,只會使台灣的國際空間愈發吃緊,甚至影響到兩岸既有的經濟關係及和平交流;長遠而言,都是不智的選擇。
此時,柯文哲以首都市長身分登陸進行雙城論壇,開拓了藍綠政黨之外的第三條交流管道,在笑談間戳破了蔡政府的國王新衣。這次登陸訪問,突梯的柯文哲並無失禮失節之舉,他更未說出「承認九二共識」之類的通關密語,僅以「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之類的俚俗語言即獲得對岸的高規格接待。這其中,除了有中共的統戰用心,當然也有柯文哲追求連任的政治考量;但無論如何,則也顯示事情的成敗全繫乎一念之間。主政者若一心想要把事情做好,應該沒有解不開的糾結,除非他自己畫地自限。柯文哲的對照,就凸顯出蔡英文處理兩岸問題是畫地自限。
根據國家發展學者羅傑斯的理論,群眾可分為創新者、早期追隨者、晚期追隨者及落後者四種類型,形成一種「鐘型曲線」。對照台灣選民對政黨的認同,在鐘型兩端的「創新者」與「落後者」,是政黨的死忠支持者與反對者,而中間占最大宗的早期和晚期追隨者,則是一般支持者和中間選民,都是藍綠政黨應該全力爭取的對象。如今的情況,蔡英文的民調大幅滑落,難以再吸引中間選民;於是,她只能極力討好獨派的死忠支持者,這也勢必使其路線越走越窄。相對的,柯文哲的作法卻可吸引中間選民青睞,有助於他走出近期的執政困境。
柯文哲用「兩岸一家親」的話術突破中共的心防,不論出於清醒或狡猾,他顯然意識到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已經走不下去,必須另闢蹊徑。他的應對之道,不過就是「收斂惡意、釋出善意」罷了。事實上,不論獨派對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之說多麼不以為然,這句話會比賴清德驟然宣示「親中愛台」更突兀嗎?
外界原本期待蔡總統在執政周年會釋出善意,緩和一下兩岸僵局,但她終究更在乎自己的顏面,而不是人民福祉。這個真相,被柯文哲點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