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經濟/日歐貿易協定對台灣的啟示

.聯合報社論..嘴砲課綱要把「天然獨」推向戰場?
.聯合報黑白集.你想不到的軌道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日歐貿易協定對台灣的啟示









經濟/日歐貿易協定對台灣的啟示


2017-07-07 02: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與歐盟歷經四年談判,終於達成簽署貿易協定的協議。在協商過程中,雙方以超越TPP的開放程度為目標,因此在協議內容中,將有超過95%的產品納入開放範圍。另外,協議的內容不止是調降關稅,還有27個相關領域的開放,包括智財權、電子商務及企業競爭政策等。看起來,日歐夥伴協議的章節可能不會少於TPP的30個專章,其涵蓋的範圍也不止是產品,也包括服務業的開放,無疑的,這是一個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議,對於未來日本和歐盟的雙邊貿易和經濟關係一定會大有助益。
另外,歐盟和日本的經濟規模和國際貿易總量都相當可觀,雙方GDP合計占全球的28.4%,貿易總量合計占全球的36.8%。從GDP的總量來看,僅次於TPP的38%及RCEP的29.4%,而略大於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26%,日歐貿易協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每年的出超都非常可觀。但是川普上台之後,美國宣布退出TPP,使得TPP前途未卜,因此日本亟需要其他市場來取代,所以當時日本首相安倍就說過,現在RCEP變得更重要。日歐貿易協定完成後,其重要性不會亞於RCEP,因為歐洲人的購買力應該比亞洲人更高。
對歐盟而言,問題同樣嚴重,一方面英國退出,對於歐盟造成直接的傷害;然後川普上任,使得美歐之間在協商中的「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協議」(TTIP)也無疾而終,因此歐盟也需要其他市場來彌補。而且,歐盟本來就一直在往外尋找更多的貿易機會,比方說,歐盟早在2011年就與韓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現在又與日本完成協商。
其實過去這些年來,全球化一直都在進行當中,只是因為川普和英國脫歐,出現一波反全球化的浪潮。然而,對於日本和歐盟而言,尤其是其中的德國,他們都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不可能反對全球化,現在日本與歐盟完成協商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日本與歐盟洽簽貿易協議之後,受到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應該就是美國,比方說,未來美國賣到日本的車子要和歐洲車競爭,因為後者免稅;而美國賣到歐洲的車子要和日本車競爭,因為後者免稅。其他的產品也一樣,美國商品銷往日本或歐洲時,都會遇到關稅上面的競爭。從國家貿易策略的角度來看,日歐貿易協定正是在給川普一個警告,顯示國際之間仍然是需要自由貿易的,因為世界各國並不是如同美國一樣有一個那麼大的國內市場,而且美國並不是世界貿易的老大,當美國退出全球貿易時,其他國家之間仍然可以結盟,增加彼此的需求,日歐貿易協定正是明證,美國勢必直接受到影響。
面對日歐貿易協定,台灣將如何自處?由於日本與歐盟間商品免稅,因此難免有一些台灣賣到日本或是歐盟的產品會受到影響。但是由於台灣的產品和日本及歐盟的產品不論在品質上、品牌上或是種類上,差異都很大,因此台灣產品受到的影響相對比較小。再進一步來看,台灣與日本或歐盟的產品有些甚至是互補的,比方說,有些台商提供零組件供日本產品使用,如車用電子,未來如果日本車子增加對歐洲的出口,同時會帶動對台灣車用電子產品的需求。所以,日歐貿易協定對台灣可能影響不會那麼大。
從貿易政策面來看,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國際貿易是帶動經濟成長重要的引擎,因此政府絕對不能疏忽這些結盟的發展,而且一定要持續努力去表達並積極參與,例如加入TPP、加入RCEP、及表達與歐盟洽簽FTA的意願等。
其實早在2013年,歐洲議會對外政策總署就曾經建議歐盟應該要啟動與台灣FTA的協商,這些都是我們政府應該要持續努力的目標。

聯合/你想不到的軌道問題


2017-07-07 02: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機場捷運A8長庚醫院站軌道橋墩,昨晨遭大型連結車撞破,導致供電異常,機捷停駛半小時作檢修。 記者/許政榆攝影



桃園機捷公司這兩天好忙。前一天,女作家抨擊機捷「空無一人」,且有圖為證;桃捷忙著說明是「時地不對」,因為在「非尖峰時間」又是「起站」。但這算好理由嗎?昨天機捷再出狀況,因載著鋼筋的吊臂車撞到捷運站體,導致供電異常,機捷因而停擺四十五分鐘。
捷運出了問題,除了盡速設法排除狀況,沒有別的辦法。桃捷之所以這麼緊張,主要是蔡政府前瞻計畫中的「軌道建設」備受質疑,機捷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波及軌道建設。也因此,桃捷的回應強度都很異乎尋常,簡直到了強辯的地步。
先前,大家都把軌道建設的焦點放在「運量不足」及「自償性」問題上,所以,不論是機捷或高雄捷運,都特別怕被民眾拍到場站空盪盪的景象,不時要澄清運量已「超乎預期」。但昨天機捷停擺,則呈現了不同面向的問題:機捷站體隨便就被路過的大型車輛「頂到」,這有沒有設計上的疏失?
照理說,吊臂車的高度和捷運廊道的高度,交通部都有一定的規範。即使吊臂超高,也必須考慮在內,才不致一個疏失即釀成大禍。何況,這次吊臂車劃破站體的天花板,看似皮肉傷,誰知電纜系統就跟著受害,必須被迫停駛。可見,政府想不到的軌道問題多如牛毛,沒有一環可以大意。
唯一慶幸的是,昨天只有兩名旅客需靠接駁車送往機場。若不是坐機捷的旅客如此之少,桃捷恐怕有得忙呢!

聯合/嘴砲課綱要把「天然獨」推向戰場?


2017-07-07 02: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應由募兵改徵兵?美官員這麼說。圖為國軍現役的155榴彈砲部署太平島情形。記者洪哲政/攝影



美國一位資深官員日前會見前外長錢復率領的訪問團時,直言「台灣的安全要靠自己」,還說台灣的募兵制政策是錯誤的,應慎重考慮恢復「徵兵制」。此話的弦外之音就是:台灣必須用自己的充員兵去嚇阻中共進犯,萬一台海陷入戰爭,仗得自己打,美國並不想用美國大兵代勞。
美方很清楚地看到,台灣雖繼續向美購買武器,卻欠缺自我防衛的強烈意志。而且,募兵制不僅無法提升軍隊的素質,反而造成國民對於安全防衛意識的普遍低落。
從李登輝時代開始,台灣的「政治主張」與「兵役設計」,即一再出現兩相背離的現象:一方面,藉由政治民主進程催化台獨聲勢;另一方面,卻在軍事上裁兵減員,淡化憂患意識,並將徵兵制改為募兵。演變至今,台獨口號高唱入雲,但台獨聖戰卻沒人想打。
李登輝權力漸固的九○年代初期,「募兵制」即蠢蠢欲動。當時國會的所謂「主流派」立委紛紛為募兵制陳詞,軍人出身的郝柏村雖稱「陸軍是我們最後一張王牌」絕不能裁,卻孤掌難鳴,李登輝執政後期即以「精實」為名進行裁軍。其後,提出「一邊一國」的陳水扁,並不思壯大兵員,反而開始籌劃全募兵的期程,募兵制自此走上不歸路。到了馬英九,也只能「扁規馬隨」。
募兵制優劣,有其專業上的衡量標準;但是,當年主政者不曾想到的負面影響卻是,曾讓台灣走過冷戰威脅的精神武裝,隨著募兵進程飄散在風中。時至今日,台獨主張如同政治的「新潮流」,太陽花世代更被蔡英文封為「天然獨」。但弔詭的是,問誰願意為台獨奔赴戰場,卻看不出與台獨意識足堪比擬的戰鬥意志。去年底美國杜克大學的民調,顯示願為台獨奔赴戰場的比率竟然不到一成五,想要逃跑、或出國避難的比率顯然更高。
這種口頭與行動的矛盾,讓大陸民運人士王丹也不得不直言:台灣若不願意流血,就不要再去講獨立了,因為「那就是嘴砲」。有人以王丹鼓吹流血而譴責他,獨派則嘲諷:在海外推動中國民主,不亦是另一種嘴砲?但無論如何,「嘴砲」二字卻像一根針,戳破台獨氣球的虛假謊言。
華府官員與王丹的警語,並不純粹是巧合;台灣此刻呈現出來對於台獨盲目的樂觀,是他們出言示警的主要背景。眼前又有一例:蔡英文竟任令其教育部推出將中國史邊緣化的歷史課綱,中國被矮化為與泰國、緬甸、韓國等東亞國家無異的遙遠「他者」,這課綱一旦推出,將完全刨除新世代的歷史記憶。
歸根究柢,這樣的課綱不亦就是一種「嘴砲」?「嘴砲課綱」的作用,是讓新世代否棄自己的中國文化淵源,彷彿台灣人是像孫悟空般從石頭裡迸出來的民族;然而,台獨的咒語雖然層見迭出,卻未能催生出真正願意為此一戰的「勇敢的台灣人」。那麼,高唱入雲的台獨口號,要教誰去實現?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共解放軍正蛻變為更強盛的現代化部隊,相對地,川普政府卻領導美國走向更孤立、更荒誕的境地,美軍僅偶爾派軍艦到南海刷一下存在感。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主政者卻以為美國還是永遠的靠山,故意要繃緊兩岸關係,如此,是把台灣安全當一回事的負責作法嗎?
華府官員那句「台灣的安全要靠自己」的忠告,當然不只有軍事的含義;它更深的警示是:台灣必須自己負責,在政治上和北京謀求一個共同可行的框架,以化解北京動武的衝動。然而,蔡英文卻不作此想,反而加速「嘴砲課綱」的編製,催化兩岸仇恨意識,她想把年輕世代的命運帶向何方?
嘴砲課綱,其實就是一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一個人阿Q也就罷了,但要讓台灣的未來世代都變成阿Q,這將是多可怕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