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經濟/經貿自由化 才是王道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將端出媚俗去中的歷史課綱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正當性自殺
.經濟日報社論.經貿自由化 才是王道








經濟/經貿自由化 才是王道


2017-07-05 00: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雖然川普政府貿易保護主義的烏雲密布,但最近幾個跟日本有關的發展,似乎又見到自由化的曙光穿透烏雲。
第一個發展是日本在5月底召集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部長級會議,力推「TPP減一」(亦即減去美國)架構,並獲得部分國家支持。另一個發展則是日本與歐盟的自貿協定(FTA)傳出接近完成。
這二個發展不但展現出日本有意領導亞太經濟整合的企圖心,更有改變過去半年被美國牽絆的經貿自由化局勢的態勢。先看日歐盟FTA,日歐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一旦完成談判,日歐盟FTA將占世界GDP的三成,規模幾乎與過去12國TPP相當,因而具有重要意義。其實今年3月時日歐才宣布將以年底完成談判為目標,但僅僅相隔三個月,雙方便有意爭取在7月6日「日歐峰會」時完成;已經抵達東京的歐盟談判代表,更誓言為求完成,沒有回國時間表。這種大幅提前的進展,想必是受到美國的刺激,有意藉此向世界宣示,雖然美國受到高度注目,但川普政策其實是全球發展的例外而非主流;持續降低經貿障礙,透過自由化釋放發展動能,從過去到未來都是王道。
對「TPP減一」,日本提議在今年底以前促使TPP生效,至少獲得了澳洲、紐西蘭、新加坡與汶萊的支持,其餘國家則仍在觀望。
無論最終參加TPP的國家多寡,在美國退出後的經貿利益大打折扣,是毫無疑問的,況且目前支持TPP向前走的國家彼此間,除了日—紐外均已有雙邊FTA關係,因而支持TPP-1應該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著眼於更深層的長期意義。
對於日本及其他國家而言,致力於TPP生效將能確保其作為下世代經貿體制的先驅者及開路者的不敗地位;其次隨著全球供應鏈的深化及數位貿易的興起,以個別國家作為定義、規範貿易與投資行為的單位逐漸失去意義;最好是至少同一區域內的供應商、服務業與資金甚至消費者保護都納入同一架構(最好的例子就是歐盟),此點也是TPP的加值性所在,也一樣能產生「沒有美國的世界,一樣能繼續前進」的訊息。對於日本而言,除維持其在本區域發言權及主導性的布局思維外,讓TPP生效更是迎接美國回歸的基本準備。
無論是TPP-1還是與歐盟的FTA,日本當然也要付出代價。特別是一向敏感的日本農業部門,需要透過大量的調整輔導機制,來協助面對關稅移除後的衝擊。不過日本能在短暫的徬徨後迅速找回自由化的節奏,顯現出其勇氣與決心。
此一發展新情勢,提醒了隨著川普而亂了步伐的台灣兩件事。第一是自由化最終才是發展進步的王道,第二是美國固然關鍵,然而世界還有很多可以效法結盟的夥伴。
因兩岸政治因素,台灣要洽簽雙邊經貿協定越發困難,而與川普政府推動雙邊經貿協定縱使有結盟意義,但對台灣經貿發展的實質利弊卻很難論斷。況且TPP條文寫的明白,凡是APEC國家與個別關稅領域均有資格申請加入,沒有敏感的「一中問題」要釐清。
眼看加入TPP-1很可能是我國眼前最關鍵,甚至是唯一的選項,林全院長日前表達期望與日本合作爭取加入TPP,是極其正確的思維。日方隔天表達歡迎的回應是好的開始,但爭取加入TPP更重要的工作,在於找出國內與TPP各國的「反對者」並全力化解,才是我國要效法日本,一改總是只有政治宣示,政策卻跟不上步伐的困擾,展現勇氣及決心之處。

聯合/民進黨的正當性自殺


2017-07-05 00:55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力推的前瞻計畫,備受外界質疑。 聯合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擁有國會過半席次,就以為拿到了政治上「綠燈全開」的萬能通行證,可以對所有法案予取予求。這種想法,未免太天真,也太狂妄。民進黨渾然忘了,在民主政治中,還有所謂的「正當性」。
根據多數決原則,擁有多數席次的政黨當然能靠表決在國會取勝;但是,這並不表示它一定能贏得人民的支持。其關鍵就在「正當性」:如果多數被統治者不認可統治者的決策作為,執政者的正當性就會不足,就會導致公民不服從。民進黨要強為蔡政府的「前瞻建設計畫」開路,其結果,勢必如一次「正當性」的自殺。
前瞻計畫提出後,被外界批評得體無完膚。無論是財務的揮霍、計畫的草率、後續的營運,和可行性評估的闕如,不僅民眾疑慮重重,更過不了各方專家之眼。但蔡政府非但執意要做,更要求綠委全力護航,限期闖關,甚至不惜假造民調數字。這種蠻橫行徑,令人難以忍受。
在野黨在國會「反前瞻」雖已形成共同陣線,但以執政黨的強硬態度,只怕未必阻擋得了。我們要提醒民進黨:仗著席次優勢強行過關固然不難,但若悍然把民意踩在腳下,接下來的八年,就要面對日復一日的民意反撲,永無寧日。
所謂「正當性」的自殺,正是如此。民進黨團變成了他們當年嘲諷的「表決部隊」,還不知能撐多久的林全內閣又能為「前瞻」辯護到幾時,最後要誰來收拾一擲四千億的軌道後患?


聯合/蔡政府將端出媚俗去中的歷史課綱


2017-07-05 00:55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教院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高中歷史的中國史,擺脫傳統朝代史鋪陳方式,改以東亞脈絡敘述,在學界引發激烈的討論。圖為2013年高中歷史課本。 本報資料照/記者余承翰攝影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公告,歷史科重點放在台灣最近五百年脈絡,中國史大減內容並移至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世界史則著重台灣與世界互動。這份期望以台灣為主體建構下一代史觀的新課綱,引發「文化台獨」的質疑,也對台灣社會和兩岸關係投下更多陰影。
扁政府時代的歷史課綱,已將「台灣史」與「中國史」並立;蔡政府更採取去中國化的剪裁方式,不再清楚劃分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而改為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的分域架構。究其實,旨在凸出台灣的主體建構,而模糊中國的歷史脈絡,切斷台灣與中國的連結,而強化台灣與世界的互動。
弔詭的是,在台灣史分域,「現代國家的形塑」是重要主題,討論「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但第二分域裡的中國史,國家不是重點,中國史只是東亞史的一部分,中國的歷史無須詳研,重點擺在「中國與東亞的歷史交會」。從而,第三分域的「台灣與世界」,看起來更像是「從台灣看天下」的世界史。
新課綱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凸顯以人民為主體的歷史,要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話說得好聽,但如果為媚俗、乃至媚獨而扭曲歷史,或為意識形態而剪裁歷史,只會讓歷史變成政治的工具,誤導下一代的學習。拆解中國歷史脈絡,名為學生主體,實為框限學生思考。難道能為了建構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而拼拗出「沒有中國」的台灣史,和「不能沒有台灣」的世界史?難道能為了模糊台灣與中國的連結,而裁剪出「沒有台灣」只塞在東亞史一角的中國史?
新課綱要以人民為主體,翻轉看待歷史的角度。例如,課綱說明提到的「黃巾之徒」,歷史課綱主持人金仕起曾說要從人民的角度去思考東漢的農民運動黃巾之亂,而不能從皇帝的角度看待。史觀翻轉當然是必要的多元歷史思考,但這不是蔡政府的創舉,毛澤東早就用過。毛澤東說「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其背後,卻是全套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歷史是人民的歷史,不是帝王將相的歷史;因此,黃巾之亂成為中共頌揚的農民起義,以呼應毛澤東的農民革命。現在蔡政府端出一部「去中國化」的歷史課綱,卻不惜抄襲中共的史觀翻轉,豈不矛盾?或者,這只是跟隨全球民粹風潮媚俗上演「人民的名義」?
通過教育形塑的歷史意識,是凝聚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也是建構國家主體性的基礎。蔡英文洋洋得意的「天然獨」,其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同樣的,各方對「文化台獨」的質疑,恐怕也不是無的放矢。蔡政府上台之初,許多人即認為教育部長和文化部長的任命,可能隱藏著「文化台獨」的意圖;從教長一上任就廢掉馬政府的課綱微調,到如今修出這樣的歷史課綱,正證實了外界的疑慮。
國教院辯稱,目前只是草案,尚須公告、公聽等程序;教育部也說還在討論,還沒定案。這種說法,只是以程序技術性迴避實質問題,就和前瞻建設審查一樣,玩的都是「頭過身就過」的政治遊戲,等到木已成舟,人們如何再「狗吠火車」?
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全面崩落,內外交迫的蔡政府,或許想用「去中國化」的課綱向獨派邀功。問題是,一部「去中國化」的課綱,或許可以溫水煮青蛙打造更多「天然獨」,卻絕不可能為台灣打造和平與繁榮。對中華民國的柔性背叛,對中國歷史的蠻橫切割,對中華文化的棄捨決絕,都只會撕裂社會,把兩岸關係推向墜崖的絕境。
歷史的詮釋,作為教師的學術自由,應受尊重;但歷史作為學生的學習內容,不能恣意裁切與扭曲,課綱作為國家的教育綱領,更不容揮斬歷史紐帶,背離憲法精神。教育部須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