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王文華/「休耕」,為了「深耕」

.王文華/「休耕」,為了「深耕」
.嚴震生/技術官僚:瀕臨絕種的動物
.葉銀華/台灣股市的問題在哪裡?
.李清志/橋下大叔的城市改造
.陳立恆/《灣聲》不土.且待知音
.王正方/他忘了我們,我們不可忘記他
.蘇蘅/網路直播 傳媒的一張新問卷
.黃介正/香港「特別」二十年









王文華/「休耕」,為了「深耕」


2017-06-28 02:09 聯合報  王文華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公民沙龍」以「GAP YEAR」為題,邀請「背包合作社」發起人藍白拖、「行冊walkingbook」共同創辦人蔡含識,分享他們出國單飛、流浪,將空白的一年,彩繪成亮眼的人生轉場。記者程宜華/攝影



「放空」、「沉澱」、「充電」,這些令人嚮往的境界,內涵是什麼?
我主持了聯合報「願景工程」的論壇,談「Gap Year」。這是指在人生的常軌(上學、上班)暫停一年,去旅行、做志工,或其他非例行公事。中文翻譯成「休耕年」。
這名詞要特別解釋,因為跟我一樣年紀的中年人,從小到大沒聽過這概念。對我們來說,人生是一條鋪好的直線,不斷往前走就對了。路上要不斷累積,直線才能延續。直線上的里程碑很清楚:畢業、就業、結婚、生子、養孩子、催孩子畢業、就業、結婚、生子…
但對今天台灣的年輕人來說,人生不是直線,也未必要累積。所以很多人不再嚮往留學、加入大公司、步步高昇、存錢買房…這些上一代的金科玉律。他們「走曲線」的方式有很多:背包客、沙發客、做志工、打工度假、回鄉務農…等等。
所以聯合報辦「休耕年」論壇,來的自然大部分是年輕人。他們對於在「正軌」上喊停,有熱切的渴望(可見「正軌」多麼令人窒息!),但對於喊停後的損失以及會不會真的有收穫,也很不安。
我請觀眾把「休耕」計畫寫在紙條。一位朋友寫:「當你們看到這張紙條時,我已經在路上了。」
那豈不是聽到一半就走人了?有這樣果決的勇氣,同時又沒有牽掛的人事,應該是年輕人!
但年輕人「休耕」不令人驚訝。令人驚訝的是,奉行「直線」的中年人,學會了「休耕」。
一位大學生說:「我自己還沒休耕,但我那六十五和六十歲的爸媽,丟下我去休耕了。」
「他們去哪?」我問。
「蒙古騎單車!」
那一刻,我看到一對老夫老妻在蒙古大草原上奔馳。我敢說,那條路一定不是「直線」。
那一刻,我也體會到「休耕」的重點,不是「休」,而是「耕」。「耕」什麼?「耕」自己!這塊在手機隨時上網的時代,慢慢荒蕪的田地。
我們都花了很多時間,在小螢幕上接收或發送訊息給別人。慢慢的,沒時間跟自己一對一。到了蒙古,可能還是忍不住發「向善文」。但因為旁邊有新奇的刺激,頻率一定降低。
「到蒙古騎車」這個行程,讓我體會到「休耕」的另一個重點,是「深耕」。
喜歡騎車,騎YouBike或環島不就好了?但這對爸媽,想把愛做的事做得更「深」。
深,在這時代也越來越難。我們對人或事的反應,往往只剩貼圖或按讚。表達自己意見的方式,常常只剩照片或轉傳。
沒人能改變手機帶來的新型生活方式,但至少可以暫時抽離。所以在今天,深刻的、跟自己一對一的「休耕」,比過去任何時代都重要。
論壇結束前,我們念了一位觀眾留下的休耕紙條:「去年我的右耳聽力喪失,現在慢慢恢復。我覺得自己想要多看世界,找回自己的初衷…明年我一定要出發。」
是的,我們都帶著某種「障礙」活著。別讓它成為啟程的阻力,把它當成一件「隨身行李」。時候不早了,快出發吧。
(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Gap Year」論壇的影片,請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