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圍城下的年金改革

.當藝人被分成「愛國」與綠色…
.川普新政 美國重回孤立主義
.聯合筆記/圍城下的年金改革
.年金改革 有利的再溯及既往
.「無影無跡」 蔡總統口中的團結
.數學超難! 學測非為頂大設
.學測數學史上最難? 數據證明非如此
.縣市長選舉前哨戰…現任不表態 對選民忠誠







聯合筆記/圍城下的年金改革


2017-01-24 00:13 聯合報  游其昌

年金改革國是會議舉行,警方在總統府周邊架起層層拒馬戒備。 記者黃威彬/攝影


在警方擴大維安層層拒馬的戒護下,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平和落幕。蔡英文總統罕見地引用前總統馬英九的談話,強調「不是你的或我的年金,而是我們的年金,也是我們子孫的年金」,年金改革不是藍綠問題,不是政治競爭,是不分黨派領導人都必須做的事情。
雖然在就職演說時,蔡總統就承諾要「團結這個國家」,要「拋下成見,拋下過去的對立」。執政大半年,這個政府從來沒有試著在「團結」這件事情上努力過,反而是不斷製造新爭議,讓不同階層不同職務的民眾衝突越來越多,危機感越來越重,黨產問題如是,一例一休如是,同婚爭議也如是,年金改革更是典型。
蔡總統說,前一個政府年金改革沒有成功,現在台灣禁不起再一次失敗。馬英九和國民黨政權的崩垮,就是在十八趴優惠存款開始,挫敗的原因,固然源自馬政府政治意志不夠堅定,也是因為當年綠營拿十八趴議題當政治籌碼操作烽火,根本無意解決問題,終讓反撲怒火越演越烈,無能的指控越來越強,硬將國民黨政權給壓垮。
鑑於前政府的馬失前蹄,蔡總統小心翼翼,想盡辦法將問題搬上檯面,迫使整個社會共同面對承擔。一場場座談會,乃至於大拜拜式的國是會議,與其說是民主討論的過程,不如說是紓壓降溫的背書儀式,這個「最會溝通政府」並不是真想理解拒馬外抗議者的委屈,它的「溝通」伎倆和「團結」口號一樣,都是虛假炫幻的政治騙術,永遠口惠而實不至。
不同於國民黨的是,民進黨善於製造「反改革」的帽子,不斷地將這些帽子拋向對手。君不見國是會議還沒開,立委惡形惡狀的嗆聲,「包圍越多次,會不會砍得越兇」,說這是一場「寸土不讓的戰爭」,顯然就是要和拒馬外的「人民公敵」下戰帖,那裡有絲毫「我們的年金」同理心,根本只見赤裸裸的政治鬥爭,這樣的執政黨,怎不讓人寒心。
執政了大半年,民進黨還沒學會如何當家,如何痛惜這個國家的子民。民進黨政府最大的問題是,一向不把軍公教視為「我們」自己人,以改革之名的刀砍得俐落,霸凌的政策主張推得急切。問題是,連軍公教都不照顧的政府,要怎麼執政;以軍公教為敵的政黨,能如何永續;以鬥爭分化為能的政黨,要如何讓人相信制度變革,真的「不是政治競爭,不是藍綠問題?」
眼下的年金問題誠可謂是「國難當頭」。面對這樣的危機,政府理應卯盡全力拆除引信,爭取整個社會「共赴國難」,才能夠讓國人願意忍讓承擔,為國家為下一代犧牲,避免台灣重演希臘悲劇,政府要感謝支援猶恐不及,怎麼會是反其道而行,視拒馬外的抗議者如寇仇,要和自己的子民拚個魚死網破。
教宗方濟各說,圍牆必將倒塌,慈悲必勝衝突。民進黨政府請學著放下心中的圍牆,以慈悲治國,不要以衝突與矛盾的政治操弄,持續讓這社會撕裂。這個世界已夠亂了,內耗數十年,台灣也已經沒有虛耗延宕的時間與本錢,請蔡總統真拿出領導力,用行動架構互信的橋梁,讓圍城內外的國人攜手共度難關,這才是民進黨政府的當務之急。

當藝人被分成「愛國」與綠色…


2017-01-24 00:13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新北市)

左起:羅志祥、林志玲、劉樂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大陸官媒人民日報高度讚美,台灣藝人在認同中國人上具勇氣與正義;同時批判藍營領導態度模糊立場不穩。顯然大陸試圖發揮對台政策的區隔作用與示範效應。
中共對台政策,運用九二共識發揮堅壁清野排他性效應,既分化也吸納不同的戰略結盟政黨、團體及群體,例如接受九二共識藍營縣市/不接受九二共識綠營縣市、愛國台商/綠色台商、愛國藝人/台獨藝人。這種源自傳統統戰劃分方式,固然吸納戰略聯盟團體或特定群體人士支持,但也強化被吸納者與被排除者的對立。
就綠色藝人/愛國藝人爭論來說,民進黨執政前後已有多起事件引發兩岸網民對立。歌手羅志祥說「我是中國人」,表達「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也是受中華文化教育長大的中國人」;導演戴立忍澄清「從來不是台獨分子」,既是「中華民族」也是「中國人」;名模林志玲曾說「身為中國人」,後表示「都是中華民族」;藝人劉樂妍表示「台灣人只要是中國人,他們永遠不會打我們」。當藝人表明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時,往往促發有些網民非理性人身攻擊及民粹意識撻伐,台灣人與中國人成為難以相互包容的對立分裂概念,不僅撕裂台灣內部族群和諧,也加深藍綠對立。
根據政大與美國杜克大學長期調查顯示,台灣民眾的「台灣人認同」逐漸增加,「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中國人認同」則呈下降趨勢。另研究也顯示,台灣人認同增加未必強化對民進黨的認同,也未必轉化成台獨意識及台獨主張;台灣民眾仍以支持維持現狀為主流。蔡英文總統宣稱堅持維持現狀的承諾,有其穩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有趣的是,蔡英文執政後統與獨似乎均有拉高趨勢,相較於馬執政獨的聲浪略有增加、扁執政統的聲浪略有提升,當下台灣社會應避免走向兩極分化,避免撕裂族群和諧、信任及挑動兩岸民族主義衝撞。台灣人認同增加,並沒有讓台灣民眾失去對文化、歷史、民族的中國認同。多數台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但大陸壟斷「中國」論述解釋,迫使一部分人認為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也放棄「中國認同」。
台灣社會原本普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中國人」是上位概念、國族意識,「台灣人」是下位概念、地方意識,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認同並不衝突,然目前卻有逐漸對立趨勢。不少台灣民眾仍認為若採取中國人認同取向的兩岸政策,可避免雙方對抗白熱化。就大陸對台政策來說,當務之急應是加強兩岸交流而非外交打壓、軍事威懾;營造兩岸一家親、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積極找回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應屬「重中之重」。

年金改革 有利的再溯及既往


2017-01-24 00:13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主任(新北市

漫畫 季青

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已結束,針對年金改革所牽動的法律變更,尤其是十八趴優惠存款逐年歸零,到底能否溯及,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基於保障人民對合法權益的信賴及法律安定性的考量,自然不能以事後法去規範已經發生的事實或行為,此稱為不溯既往原則惟此原則並非絕對,若新法較舊法有利於當事人,依據中央法規標準法第十八條但書,仍須適用新法又如刑法的從舊從輕原則,亦是如此故所謂不溯既往,真正目的乃在不利溯及之禁止
惟不利溯及是否該絕對禁止,每個法領域有不同的解釋。以刑法來說,由於涉及侵害人權最深的刑罰權發動,當然嚴格否定不利的溯及。至於刑法之外的法領域,對不利溯及之立法,依據大法官釋字第七一四號解釋,仍強調原則禁止,只在有極高的公共利益考量且對當事人有適當補償措施下,才例外允許犧牲人民的利益。依此而論,未來不管年金制度怎麼改,對已退休的公務員,似皆不產生溯及的效果。
惟須注意的是,公務員退休雖在過去,但關於月退及引起最大爭議的十八趴優惠存款乃一直持續,立法院若限縮這些優待,勢必會跨越新、舊法,到底如何適用法律,就會產生疑問。
事實上,早在二○一四年,大法官就做出釋字第七一七號解釋而認為,面對此等繼續性的法律關係,致橫跨新、舊法之情形,即學理上所稱的不真正不溯既往的情形,於新法生效前,人民既有的法律地位與權利具有高度的信賴利益,除非有極大的憲政利益考量,否則,不能任意加以剝奪與追討。至於新法生效後,由於法律關係已經變動,關於之後的給付,就必須適用新法,而無不利溯及之問題。
惟此號解釋也提到,公務員畢竟是在信賴舊法的前提下,來規畫退休生活,突然的法律變動必會造成其預期利益的減損,就算基於公益與財政考量,不得已來進行變革,亦不能驟然終止,而應考量分階段實施及規範對象承受能力之差異。只是主事者如何循序漸進來進行調整,且能讓所有人的損害減到最低,卻肯定有如登天之難,也是目前爭議所在。

「無影無跡」 蔡總統口中的團結


2017-01-24 00:13 聯合報  鄭博文/屏東大學副教授(高雄市)

蔡總統多次提到團結,但個人只看到社會更加對立與仇視,而這些衝突始作俑者正是蔡政府,讓人感覺蔡總統口中的團結是「無影無蹤」。
第一件大事就是不當黨產條例,民主政治需要有忠實的反對黨,從條例的立法精神與內容就是要消滅國民黨,讓國民黨無法翻身而重新執政,如此抄家滅族行為,藍綠對立在未來會更加嚴重,團結頓時成為空話。
第二件大事是一例一休,不但讓勞資對立緊張,無法團結和諧,更釀成許多單位服務時間縮水,百業物價上漲。
第三件大事是同婚修法,如立專法讓同志有民法上相關權利,目前民風大開應可受支持,但民進黨立委未透過行政部門,直修民法讓許多民眾無法接受,造成社會嚴重衝突。當家不鬧事,但同婚修法讓許多民眾對立,要民眾如何團結。
第四件大事是年金改革,本來軍公教與政府是一體,但年金改革將軍公教變成政府的對立者,不要說團結,連服從或繼續留下都會產生疑問。召開年金改革會議時,不斷醜化軍公教,造成軍公教與勞工朋友對立,也製造世代衝突,聲稱會債留子孫,把軍公教說得一文不值。試想沒有穩定可靠的軍公教,國家安全與發展如何進行,偏偏新政府自己又鬧事,團結又成空話。
蔡總統要國人團結,但從上列四大事件,個人認為團結真的應了台語的「無影無跡」,個人由衷建議能懸崖勒馬改正錯誤政策,是還有機會成為一位團結總統。

川普新政 美國重回孤立主義


2017-01-24 00:13 聯合報  陳奕璇/研究人員(台北市)

川普新政上路,對外主軸為打擊伊斯蘭國、增強美國軍力、退出TPP與重新協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然而川普忽視一個重點,推崇全球主義才是鞏固美國國家利益最好模式
世界格局已由強國對峙轉往多邊協商,美國的國家利益來自各國間的協商。美國優先不是不可行,但重點是要先通達國際情勢,了解各國間的利害衝突,但川普的言論則告訴世人,他對國際情勢的無知與孤芳自賞。
二○一七年《國家利益》雜誌一篇《川普將會面臨的威脅》,提醒川普必須了解美國利益來自世界領導權,美國必須能承諾穩定且以制度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此外強盛國內經濟才可鞏固與防衛美國全球地位。TPP是美國填補亞洲地緣政治不足的經濟措施,NAFTA也非美國失業率攀高的主因,退出TPP恐將是川普的戰略誤判,而NAFTA協商不成將損及美國競爭力。
另外,川普將增強美軍軍備力量;美國國防預算逐年下減,從二○一一年至一五年共減少一四二億美元。二○一一年正是美國宣布重返亞太關鍵時刻,增設海外軍事基地,形成圍堵大陸的戰略弧線,才會是五年內的預算高點;軍事預算逐年下降,乃因國家競爭情勢丕變,進而改變美國戰略安全觀。
川普強調將使美軍再度強大,要發展最先進的飛彈防禦系統,使美國免於受到伊朗與北韓的威脅。但事實上,主因還是大陸近年新型武器的增設,特別加強對南海的巡防,以及軍事戰略的轉型。
網路安全維護是傳統安全戰略的一部分;大陸近年增設結合陸海空三軍以及新設的火箭軍種、網路安全部隊,並結合網路敵軍偵測,杜絕駭客入侵軍事系統,並期以創新技術作為轉型的驅動力,而美國則透過提升網路司令部的戰備力量,用以攻防中、美網路戰開打時,維護傳統安全利益核心。
川普新政,美國利益將會是狹隘拒絕或是廣義接納,國家利益至上的美國,加強軍備,也縮減對外貿易的自由,似乎使美國重回孤立主義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