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經濟/突破新南向四大盲點 互惠互利

.聯合報社論..民粹反撲並不純是經濟問題
.聯合報黑白集.這個政府真能找麻煩
.經濟日報社論.突破新南向四大盲點 互惠互利









經濟/突破新南向四大盲點 互惠互利


2016-12-24 03: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21日舉行新南向商機論壇,蔡英文總統(左五)親臨致詞,並與多位重量級產、官、學代表合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南向政策逐漸增溫,本報在21日舉辦了「2016新南向商機論壇」,蔡英文總統親臨致詞,並由重量級產、官、學代表剖析政策方向及企業經營之道。蔡總統表示,政府將會從金融支援、技術輔導、資訊提供等方面,提供廠商必要協助,推動新南向政策。經濟部次長王美花也在論壇表示,政府將協助台商以「打群架」的模式,取代過去「一只皮箱闖天下」的招式,利用大數據來進行精準行銷,並提供相關資訊,協助台商建立風險管理。
就在大約一周以前,行政院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總談判代表鄧振中公布了將在下月啟動的新南向工作計畫,包括鎖定印尼、泰、馬、越四國,推動產業合作,協助廠商拓展電子商務的南向市場,規劃每年帶動200家台灣品牌上架、至少3,000項產品,以及服務17,500家以上的會員廠商家次。政府並備妥三大金融後盾,包括海外信保基金擴增保證、擴大輸出入銀行融資增設海外分行
另外,還包括了每年至少與一國簽訂合作協議或備忘錄;在主要城市辦理「台灣形象展」、在海外展覽中設置「台灣精品展示專區」等各種項目。
這些工作規劃,以及蔡總統親臨新南向論壇的談話,在在展現了政府對新南向政策的重視,可說是其「亮點」。然而,這些亮點並不足以「點亮」這項政策,因為政策中還是存在著若干「盲點」,亟待政府釐清並調整作項目來達成初始目標。其實,早在兩個月前,雜誌媒體對越南和泰國駐台代表的訪談中,就清楚顯示這些盲點,但是迄今為止,似乎還是沒有受到政府重視,也未能展現在工作項目之中。這些盲點,簡單歸納有四點:其一,南海立場不利於台灣交朋友;其二,援外基金的使用無法轉換成商機;其三,貿易強調單向出口、東協企業難以北上;其四,人才交流侷限在台灣境內。
這些盲點,簡單來講,就是我們將新南向的目標國看成是解決我國經貿問題的「籌碼」或「工具」,而非誠心和這些國家「交朋友」(雖然偶爾會提到),因此,不容易讓目標國樂於和我國積極交流合作,創造雙贏的局面。如果不矯正這種情況,很可能在花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資源後,還是無法順利達成原來設定的目標,反而讓新南向政策成為政府效能不彰的最新註腳。
首先,我國的南海立場,即使視其為「固有疆域」,也可以注意用詞並強調擱置爭議和互利開發,以結交越南這個朋友。
其次,援外基金如何移轉到南向並轉化為商機,日本有太多的作法和案例可以參考學習,問題只在於要不要做。
其三,貿易投資只重視台灣的出口和獲得良好的投資環境,以轉移以往偏重中國大陸帶來的風險,但這些目標國對台灣出口和投資並沒有獲得相應的關照,豈不是讓他們對台灣的貿易盈餘更加疑慮?
其四,人才交流若只重視語言學習,缺乏社會文化雙向全面性交流及促進,無異還是將目標國看成是台灣的經濟附庸而已,大概沒有哪個國家會因此喜歡和台灣交流。
如果要矯正上述的盲點,可能需要所有的部會都參與新南向政策,而不是如目前只有經濟部及教育部積極從事、其他部會似乎仍做壁上觀的狀態。例如,想對泰國出口工業產品,若泰國也想對台灣出口水果和蔬菜時,農委會該如何因應?是調整封閉的貿易政策、調降農產品進口關稅、提高進口配額,還是只想「進攻泰國市場」,卻要「堅守我國農民權益」?
如果這些盲點無法獲得釐清並落實為有效工作項目,即使我們給予高度企盼,仍將難以對新南向政策的成果寄予厚望。

聯合/這個政府真能找麻煩


2016-12-24 0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勞基法一例一休23日上路,產生三階段實施過渡問題,行政院長林全日前表示,這部分在當初公布時確實沒有注意到,政府會盡量輔導業者。 記者蘇健忠/攝影


天下還有這麼扯的事嗎!一個新的法令上路,其中的條文卻要分成三個不同階段生效,搞得民間雞飛狗跳,無所適從。這個政府到底在幹什麼?
勞基法一例一休問題吵嚷了半年,弄得企業和勞工人仰馬翻,社會疲憊不堪;誰料,新制上路竟還要分三段,這是專門來找人民麻煩的嗎?這麼大的烏龍,林全卻只輕輕一笑,聲稱公布時「沒有特別注意」;這種話,居然也說得出口。
政府一個閃神,民間就要付出可觀的時間及金錢成本,這種事能一笑置之嗎?再說,出了這樣的紕漏,到底是孰令致之,政府也沒老實講。郭芳煜說,立法院通過後,總統府十天內一定要公告,一切都依照正常程序走。但事實是,本月六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後,總統府廿一日才公告,超過了十五天,也不管政院意見,這怎麼是正常程序?
更扯的是,目前還不知何時才能實施的「輪班制須間隔十一小時」規定,據稱原條文中有「一年後實施」的條件,卻在修法時「不知被誰拿掉了」;因此,還要等行政院再研商怎麼辦。這可真神奇,如果沒有人提異議,立法條文會自動變不見嗎,而且整個政府都沒發現條文短缺?
所以,我們盤點一下這場勞基法的大混戰:在朝野立委推擠中,出現條文差錯沒人管;公布的時程差錯,府院也都沒人管;然後,這些急就章施政,卻全都要人民依法行事,照章辦理。請問,這種政府,人民要怎麼侍候?

聯合/民粹反撲並不純是經濟問題


2016-12-24 03: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歐洲今年遭遇難民潮、英國脫歐公投、俄羅斯干預歐陸威脅再起等一連串政治衝擊,但2017年的展望更凶險,新一波民粹浪潮蓄勢待發。 歐新社


若說二○一七年全球將深受政治事件影響,或者說是由「反既有政經體制」的民粹力量持續擔綱主演的一年,想必多數人不會反對。英國脫歐、川普當選,都顯示這個潮流方興未艾。一般的看法是,全球這股難以抵檔的民粹浪潮,是源於金融海嘯以來的經濟低迷貧富差距擴大,只要「對症下藥」,即可撫慰民心;但深入檢視,事情恐怕不這麼簡單。
今年八月美國學者英格爾哈特及諾里斯(R.Inglehart&P.Norris)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發表一篇名為「川普現象、英國脫歐與民粹主義興起」的報告,文中指出,當前西方國家面對的民粹主義挑戰,主因並非只是經濟成長遲緩、全球化等因素帶來的失業及所得分配不公等表象,還有社會及文化價值觀更深層的拉扯。這股力量,藉由反全球化浮上檯面,並催化一般民眾對傳統民主體制政治菁英的不滿。
兩位學者從西方文化價值經濟發展思維切入,佐以各種數據分析,檢視歐洲的歷次選舉。結果發現,在後冷戰新國際政經結構下,過去堅持社會主義思維左派政黨,其社會及經濟思維不斷朝向中間修正;而原本就高唱多元開放右派則大張旗鼓推動貿易自由主義,形成近乎單面向的政經體制及發展路徑,掀起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化。這個趨勢的負面效應日積月累,終於導致許多普羅大眾無法承受,因而形成壁壘分明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衝突,並對資本主義產生嚴重質疑,進而用選票否決體制。也就是說,近期歐美民粹政治人物興起,其吸票關鍵在於政見呼應了基層對價值文化的反彈,而非僅是表面看起來的「問題在經濟」。
這樣的分析,對於習慣了自由多元空氣及資本主義的人而言,恐是一時難以接受的事,卻是殘酷的事實。全球化的結果,使得外來人口大量湧入成熟經濟體,雖填補人口老化造成的勞動力缺口,推動這些國家經濟持續成長,卻也增加了社會多元文化的摩擦,並加速了產業的外移。如今,西方國家民眾驚覺,擁抱自由開放的後果,竟是外來移民新興國家勞動者搶走本地的工作機會。不僅如此,這一波全球化的規模和能量之大,對某些變動快速的社會而言,已遠超乎其所能承載,包括社會中種族性別平等、人權、同性戀者的權利等問題的嚴重碰撞,世代差異教育差異的隔閡也愈發尖銳。
在承平時期,這些歧異尚可以忍受,但在經濟低迷看不到盡頭的激化下,政府的關注又久盼不至,基層民眾的憤怒便不斷加深。選民壓抑不住的社會與文化價值歧見在投票時一舉釋放,即匯流成一股「反政經體制」的民粹浪潮。正因如此,諸如川普、杜特蒂、勒潘甚至柯文哲等非典型政治人物才會大受歡迎,因為他們有別於無視民生痛楚的傳統政治菁英。
這些非典型候選人的特徵,包括:言語誇大、思想極端、政策極簡等;這儘管讓選民在投票時會有些掙扎,但比起久泡醬缸的老派政治菁英,他們更能觸動選民心中的痛點。川普以及英、法、德等國主張脫歐的民粹主義者,皆屬此類。
問題是,這種放大「非我族類」的社會文化價值差異所堆出的民粹力量,雖大到足以改變政局;但是,藉此上台的領導人是否能透過拆解既有體制的方式來回應選民,恐怕極有疑問,柯文哲的支持度驟降即是證明。原因在,國政經緯萬端,恐非輕率的改變所能解決,尤其當社會因價值衝突而激烈分化,縫合愈發不易。其結果,社會不安可能持續擴大,民粹領導人左支右絀,政經體制運作出現更大危機;除非找到文化價值與經濟發展的新平衡點,否則難以解決。
二○一七年將是全球經濟隨著政治擾動而起伏不安的一年,而各界若一味觀望而不正視深層的問題,則是危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