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經濟/G20杭州峰會 歷史和現實交匯

.聯合報社論..政府拚經濟是否用錯洪荒之力?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還在想連任?
.經濟日報社論.G20杭州峰會 歷史和現實交匯






經濟/G20杭州峰會 歷史和現實交匯


2016-09-05 02: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國集團(G20)第11次領袖高峰會昨天在中國大陸杭州登場,共有35位包括G20成員國領導人、嘉賓國領導人及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峰會,彰顯北京對第一次舉辦G20峰會的重視及盛況。去年11月G20土耳其安塔利亞峰會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2016年峰會將「呈現一種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北京致力凸顯這次G20杭州峰會的歷史意義,希望藉此展現成熟大國形象,躋身全球一線領導地位,但國際政治現實也正考驗北京從大國晉升強國的企圖心和決斷力。
G20成員國人口占全球70%,GDP(國內生產毛額)占全球85%,貿易額占全球80%,是公認影響力最大的全球政府治理對話平台。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新興市場全球影響力大增,G20更被視為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共治」世界的最重要對話平台,影響力已超過七大工業國集團(G7)。但G20的實際運作,仍是以G7等工業大國馬首是瞻,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影響力雖與日俱增,但距離「共治」的理想,還有很遙遠的距離。所以,中國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身分,首次接任G20主席國,自有重要象徵意義,北京也企圖透過這次峰會展現G20實踐「共治」的歷史轉折點。
杭州峰會邀請了G20歷史上最多的開發中國家與會,東協主席國寮國、非洲聯盟主席國查德、77國集團主席國泰國、中東大國埃及、中亞大國哈薩克等國家領導人皆應邀與會;峰會討論主題也涵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包容性發展等攸關開發中國家未來的議題;昨天峰會開幕前,中國、印度、南非、巴西、俄羅斯五國元首更舉行金磚國家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可以說G20歷來最具開發中國家色彩的高峰會。
北京同時也展現了以「中國方案」解決當前世界經濟的雄心壯志,這次峰會主題「共同創建創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聯動(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的世界經濟」,其中的「4I」,和當前大陸發展的核心議題充分契合,也展現出「以中國發展推動世界增長,用中國理念回應世界關切」的深刻用心。
昨天峰會開幕式,習近平強調希望杭州峰會能夠為世界經濟開出一劑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包括:採取更全面的宏觀經濟政策,統籌兼顧財政、貨幣、結構性改革政策,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提出《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通過創新、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位經濟等方式,為世界經濟尋找新的成長動能;完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優化國際金融機構治理結構,充分發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作用。
儘管北京在杭州峰會致力彰顯中國在全球的領導力,但國際現實對中國的挑戰也愈來愈尖銳、嚴峻。因為南海、東海主權爭議,北京和亞洲鄰邦包括日本、東協國家緊張關係大幅升高,最近更因美國在南韓部署「薩德」飛彈,導致近年中韓友好關係生變,這些發展已嚴重挑戰中國大陸作為亞洲領頭羊角色。
北京有強烈意圖參與及共同主導國際經濟及金融遊戲規則的重建,但大陸產能過剩、人民幣貶值及經濟持續走緩等問題,讓本身成為各國關切的焦點及抨擊對象;美、歐等工業國家興起的反移民、反自由貿易等風潮,也讓北京走向世界、擴張經濟版圖、爭取全球領導權及話語權的努力,遭遇重重阻力。
杭州峰會讓中國跨出歷史的一步,但眼前的國際現實卻成為實踐「中國夢」的最大障礙,歷史和現實的交匯,映照出的是G20杭州峰會盛況和中國在全球所製造的各種衝突及問題,這種矛盾若能給予北京若干啟示,重新調整全球戰略目標及步伐,讓歷史可以和現實相互融合,這或許才是杭州峰會的最大收穫。

聯合/柯文哲還在想連任?


2016-09-05 02:2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即使像柯文哲這樣的狂人,也應該知道觀眾看戲會看膩吧!尤其,演來演去只有那幾招,粗俗當有趣,怎麼不倒胃口?
柯文哲在公安會報上大撂狠話,說各局處只要被逮到一次,保證「抄家滅祖」、「厚伊死」,殺幾個大家就知道了。若是在一年前,網民可能高呼過癮,大讚他的鐵腕。但現在,多數市民只覺得反感,對這種廉價的「喊話治理」厭煩至極。
根據最新民調,柯文哲的施政滿意度只剩三成六,不滿意度高達四成三;對他處理大巨蛋不滿意的民眾高達六成二,五成五的人支持續建。更值得注意的是,支持他連任的民眾僅三成六,不支持者則達四成七。從這些趨勢看,已走進死胡同的柯文哲若不拿出一些作為來挽回市民的心,他的連任夢應該提前宣告結束了。
如果提不出解決辦法,卻只會在那裡放狠話;如果拿不出像樣的建設成績,卻只是一味破壞杯葛;如果提升不了城市文明,卻盡在那裡作個人的民粹秀;這樣的市長對市民有何用處?
根據《親子天下》的縣市教育力調查,連續三次奪冠的台北市今年退居第四,柯文哲當政後,有六成國中小校長想要提前退休。事實上,今年已有廿二名校長告退。柯P不懂教育,卻硬要推校長評核制度,外行管內行,自以為官大學問大。
「素人政治」旋風演至如今,讓人莫名所以。俟柯文哲八日與遠雄解約,他的連任之夢可能也就大勢底定了。

聯合/政府拚經濟是否用錯洪荒之力?


2016-09-05 02: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林全今出席105年青年政策論壇全國會議。記者洪欣慈/攝影
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民眾對新政府執政百日的整體評分僅六十一分,勉強及格,其中逾四成五對政府經濟成績不滿意。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說,不滿意經濟表現,是總統聲望急速下滑的主因,也意味蜜月期將結束。親綠的民調結果尚且如此,其他機構民調則更嚴重,皆直指經濟、兩岸是民眾最感不滿之處。
過去一年半,台灣的經濟猶如困在見不到光的長長隧道中,景氣燈號一直難脫藍燈,出口連十七衰,是史上最長衰退期。國人對經濟衰疲的不耐,已直接投射在國民黨選情的大崩壞上,現在又逐漸轉向對民進黨的失望。蔡總統把「經濟結構轉型」列為五大施政項目之首,顯示她深知人民對重振經濟的期盼;但新政府連連突槌,忙於收拾危機,民眾幾乎看不到任何拚經濟的作為。以民眾失望情緒的膨脹速度,以陸客衰退對觀光產業衝擊的不斷擴大,人們對林全內閣的不滿,恐怕很快會直撲蔡英文而去。
蔡英文無法有效統合「黨」和「政」這兩匹馬車,又不能改變台灣長期以來「政治掛帥」的文化,這是新政府拚經濟難有起色的主因。閣揆林全本身雖是財金專家,但他對經濟、產業並不熟稔;加上政治手感欠缺,百日來他一直困陷在四面八方而來的大小事件中,與各項爭議糾纏奮戰,根本無暇回神照顧財經事務。也因此,林全內閣雖有「財經內閣」之名,但財經發動機始終未能點火。
此外,林內閣任命不少藍營官員,原是寄望「老將帶新人」,做到政策無縫接軌;然而,蔡政府的路線卻從「用人不疑」一路向「勿用疑人」傾倒。林全原寄望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打造「大國發會」,成為行政院最權威、縝密的幕僚機構;但陳添枝在新政府角色尷尬,「老藍男」的指指點點,使他無法像其他「正綠旗」的政委般有效號令各部會。也因此,國發會跨部會協調財經政策的功能未能彰顯,拚經濟的成果自然大打折扣。
其餘三個財金部會——經濟部、財政部與金管會,則是「若有似無」的存在。經濟部長李世光一直忙著替蔡總統的「非核家園」政策找尋實踐路徑,經濟部從上到下一直圍繞著能源議題打轉,讓外界質疑李世光究竟是「能源部長」還是「經濟部長」?也因此,對於民眾關切的「經濟結構轉型」問題,經濟部反而毫無著墨。財政部與金管會兩位首長則始終罕見露臉,直到兆豐銀遭美國重罰後引發輿論譁然,兩人仍未站上第一線積極處理,「把官做小了」是其致命傷。
財金部會表現不佳,加上新政府在處理勞工七天例休及罷工等議題上的瞻前顧後,想要兩面討好卻反而加劇了勞資對立,勞、資雙方都對政府的立場打了大問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民調直落之際,行政院倉促提出「擴大投資方案」,希望提振經濟表現;但其核心計畫是提出三千四百億元的國營事業擴大投資方案,卻顯有「不對症下藥」之憂。原因是,目前是民間游資太多,找不到去處,政府政策應該引領民間投資方向才對,怎麼反而回頭擴大國營事業投資?再仔細檢視其計畫內容,連台電向國外「租用」緊急發電設備都列為投資計畫之一,可見此方案不僅缺乏遠見,更有灌水之嫌。
要提振國內投資,政府短期施政主軸應著重於優化投資環境,鼓勵民間投資,減少國際景氣疲弱對台灣的衝擊;中長期施政,則是要解決我國產業結構與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但蔡總統一上台,就先把勞資爭議推上檯面,親自鼓勵罷工和抗爭,都是反其道而行的作法,殊為不智。更別提,經濟結構轉型是鉅大工程,耗費十年都未必能有所成。
面對民怨之海,新政府首要檢討:拚經濟的「洪荒之力」是否用錯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