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經濟/思考新南向 須聯結台灣經濟

.聯合報社論..讓國軍清垃圾是「養兵千日」嗎?
.聯合報黑白集.何必摧毀最大的市場
.經濟日報社論.思考新南向 須聯結台灣經濟







經濟/思考新南向 須聯結台灣經濟


2016-09-18 04:5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上任四個月,提出的經濟政策並不多,其中為因應兩岸經貿降溫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算是比較廣為人知的新政策。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南向政策的內容並不具體。原來的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曾經在演講中提及,新南向主要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要強調台灣與南向國家之間人民往來,包括投資、觀光及教育等,但這也只是一個方向性的原則。之後黃志芳改任駐新加坡大使,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改由政務委員鄧振中兼任,當記者問其新南向政策的重點為何時,鄧主任回答:「台灣的人比較誠懇,其他的部分還有待研究。」此一回答更是讓國人不知該如何是好。
好不容易,日前立法院新會期開始,行政院長林全上台做施政報告,但是有關新南向政策的內容仍然極為有限;只提到將會協助台商赴南向國家投資,包括提供投資保障等,另外,為擴大南向國家來台觀光,日前已開放泰國及汶萊等國來台免簽。
自520以來,由於新政府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急速降溫,包括陸客來台人數大減、農產品出口大陸萎縮等不利現象,因此,國人對於新南向政策都有很大的期待,雖然這些政策可能無法有立即效果,不過國人還是很希望看到新政府能提出一套完整的新南向政策,來提振台灣經濟。但是,以目前新南向政策的內容來看,讓人不禁要問:「牛肉在那裡?」這些新南向政策的內容想要帶給台灣那些成效?新政府應該再仔細審視研訂。
首先,政府想要擴大南向國家的人民來台灣觀光,應該先仔細評估可能效果。以去年為例,東協國家來台灣觀光總人數約140萬,其中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各約40萬,而這兩個國家已經可以免簽來台,這次新增的泰國去年來台人數只有14萬,汶萊去年來台甚至不到1萬人,給予這兩國免簽的效果可能增加二至三成的來台人數,也只能增加約3至4萬人,如何彌補目前已減少50到60萬的陸客觀光人數?
另外,當政府努力協助台灣赴南向投資時,等於是把台灣的資金往外推,假設這些南向台商真的因此而賺到錢,請問對台灣本土的經濟與就業有何好處?我們當然不反對台商赴南向國家投資,但是政府在協助他們南向時,應該也要設法加強這些台商與台灣經濟的聯結,例如原物料和零組件向台灣購買,這樣才會對台灣的經濟有實質幫助。
其實,東協國家有5億多人,如包括印度在內,南亞國家有12至13億人,所以南向國家的潛在市場很大。問題是,政府應該如何協助台商前往,同時又能增加台灣經濟的實質利益呢?我們認為有兩個大方向可以提供給政府參考:第一,台灣應該增加對南向國家的整廠輸出與系統輸出。比方說,印度本身就有一個很大的市場,如果我們的HTC把生產手機的技術與工廠,整廠輸出到印度,同時完全以印度的內需市場為主。另一方面,在生產需要的零組件方面,一部分有台灣廠商提供,另一些則有印度提供,如此等於可以協助印度發展他們自己的手機生產技術。
除了整廠輸出以外,台灣也可以輔導一些軟體系統對南向國家輸出,比方說,越南對於台灣的ETC系統就很感興趣;另外,台灣在智慧城市中的部分系統也很有競爭力,包括公車系統和Youbike相關系統,都可以開發出口市場。
最後,新南向政策中更重要的是協助企業對南向國家出口,但是東協十國之間是自由貿易的,而且RCEP未來不久很可能會成形,因此,新南向政策中一定要包括如何與這些國家洽簽FTA及如何加入RCEP的路徑圖。否則,未來RCEP生效之後,台灣的產品要賣到這些國家會更困難,未來新南向政策一定會遇到更大的阻力。

聯合/何必摧毀最大的市場


2016-09-18 04: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鄧振中宣布,將以四十二億元推動新南向政策。接著,童振源宣布,將設三百億元的觀光產業紓困優惠貸款。
兩筆經費對照,即知新南向政策是虛應故事,觀光產業的困境才是燃眉之急。
事情還沒完。到了深夜,童振源突然發表更正消息,說不是「針對陸客問題的紓困方案」,而是「獎勵觀光產業升級優惠貸款」。再探究下去,原來在馬政府已早有三百億「升級貸款」舊案,童振源恐怕是事後始知才移花接木,否則怎麼連究竟是「紓困」或「提升」都搞不清楚?
蔡政府對新南向政策和陸客都是同一見解,亦即「不能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裡,這是眾議咸同的常識。但不依賴單一市場,難道就該摧毀最大的市場?
其實,陸客現在不來,但只要兩岸重新建立共同政治基礎,即有可能再現高潮,重新占上或超越百分之四十的觀光客占比。另台灣對陸商貿出口的占比也達百分之四十,進出口因涉及契約及供應鏈,如今一時未見變化,但此一關係如果斷裂,大陸一旦轉單改向其他國家進口,就恐怕是一去不返,不可能像陸客一樣說停就停、說來就來。
業者說:「我們要的是釣竿,不是要魚!」參加遊行的觀光業者絕對有自己產生三百億產值的能力,如今政府卻要給他們三百億元「紓困」。觀光業存活可繳稅金,失業卻要給失業補助,一進一出,蔡政府這個算盤是怎麼打的?

聯合/讓國軍清垃圾是「養兵千日」嗎?


2016-09-18 04: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受到莫蘭蒂颱風影響,金門的許多道路都被倒塌的樹木給淹沒了,因而出動官兵協助清除。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莫蘭蒂、馬勒卡南北夾擊台灣,國人中秋連假過得提心吊膽。蔡政府這一波防災應變,不僅未能減低傷害,諸多應對更掀爭議,諸如:未能掌握颱風關鍵變化,陳菊在關鍵時刻率市府首長出席政壇大老壽宴,救災工作卻役使國軍去收垃圾、移倒樹,民進黨立委甚至要士兵幫忙選區農民清落果、撿作物,視國軍尊嚴如無物。
莫蘭蒂造成嚴重災損,當然主要是其威力強大;但中央、地方的防救災指揮功能不彰,也是造成災損升高的主因。莫蘭蒂暴風圈接觸台灣陸地時,會不會登陸及其後續路徑如何,政府一直未有充分掌握。因此,當防災部門以為莫蘭蒂即將遠颺,它卻北偏緊貼著恆春半島海岸線北上,強勁的「眼牆」重擊高雄,造成港市船隻、建築的嚴重傷害;這是戒備疏失。
其後,莫蘭蒂以十六級風狂襲澎湖,以十七級風重創金門,也都是超大威力的「眼牆」肆虐。這個教訓,顯示氣象資訊必須更精確化、時效化。如果氣象局能準確告知地方政府眼牆行進路徑及停留時間,而非僅作「十級風暴風半徑…」之類籠統無感的陳述,至少有上緊發條的作用。
要求氣象資訊針對特定地區做到及時的客製化服務或許是苛求,但以氣象局的專業,能將泛泛的預報提升為對特定地區的災害預警,才是更有價值的精準服務。至少,氣象局應朝此方向努力,不能畫出一大片扇形區域,然後說區域內皆屬「合理誤差範圍」交代過去。氣候極端化加劇,氣象資訊作為防災應變依據,也需要進階。
莫蘭蒂狂襲高雄市,除了市府態度輕忽,防颱專業知識欠缺也是原因,造成對北偏角度掌握「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要命差錯。同樣情形也發生在高雄港,十幾艘大型貨櫃輪斷纜在港區亂竄,甚至撞斷四座橋式起重機,遠洋漁船翻覆漏油,狂洩十餘噸燃油,這都是國際海事罕聞的災難。更讓人驚訝的是,高雄港曾經是吞吐量國際第三的貨櫃港,面對莫蘭蒂來襲,竟沒有一套標準的防災作業程序,也沒有防災指揮官。究其原因,竟是主管港務行政的交通部航港局在「組織再造」後,至今未完成法制化。這種荒謬情境,是否又要推給「前朝」?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防災態度皆顯得輕忽。陳菊在要命時刻還率市府首長出席大老壽宴,這較之當年薛香川在八八風災陪父親吃飯,恐怕猶有過之。最讓人難以苟同的是,國軍參與救災,應該借重的是他們的救災專業;但高雄卻把國軍當成無酬苦勞看待,將清垃圾、移倒樹之類的勞務也交給國軍。當民眾看到國軍站在垃圾車後清運、冒雨頂著紙箱坐無頂篷卡車上、陸官將軍校長上街搬運倒樹等景象,人們當然會問:「養兵千日」,可以這樣用在一朝嗎?
蔡英文上任後不斷對國軍演說喊話,希望一洗國軍形象。但是,看這次颱風,國軍出動了多少官兵充當一線苦勞,國防部長馮世寬在陳菊面前一副恭謹模樣,我們完全看不出新政府對國軍有多少尊重。儘管高市府強調,公部門的動員,才是救災主力;然而,為什麼無論在田間、街上、廟前,電視鏡頭前出現的全都是綠衣軍人?
急難時刻讓國軍參與救災救人,原無可厚非,也是必要的運用。問題在,借重國軍力量必須與其專業有關,諸如搶救淹水人家或搶通橋梁、道路等,絕不可把他們當成多餘勞力任意差遣。更不可原諒的是,地方政府隨便讓他們去收垃圾、掃大街,根本就是濫用軍人;包括出動造價高昂的履帶裝甲車去撤離災民,也有如戴阿帕契飛行頭盔去打棒球,根本是浪費,亦不實用。
蔡英文曾說,除草、刷油漆不會讓國軍更好;但現在,動員國軍去掃街、收垃圾,會讓他們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