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經濟/金融產業政策何在?

.聯合報社論..可怕的,是調製仇恨配方的人
.聯合報黑白集.中華台北不是中華民國
.經濟日報社論.金融產業政策何在?




經濟/金融產業政策何在?


2016-06-12 01:2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金管會主委丁克華上任後,提出天使基金、夾層融資、鼓勵保險業資金買國內股票與投資公共建設等政策,雖然立意頗佳,但還需要更詳細的規劃。其實,我們更希望金管會不要僅將金融業視為資金提供者的角色,而應進一步提出整體金融產業的發展政策,並落實執行。
金管會先提出金融業提撥一定盈餘比率成立天使基金,接著加碼再將對象擴及全體上市櫃公司,鼓勵所有上市櫃公司也拿出盈餘的一定比率跟進。以全體上市櫃公司去年稅後純益1.8兆元,如按照金管會規劃提撥2%當基金,天使基金規模最高可達400億元。
當然金管會強調有關天使基金資金來源,可以是極小比率的稅後盈餘、捐贈或其他可能形式,不會來自存款、保費、政府預算或盈餘為負的業者,也不會強制,將透過溝通方式由資金提供者依本身意願提撥。金管會也希望能由此展現資金提供者的企業價值,從「股東最大利益」提升至「企業社會責任」。
然而如同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評論,天使基金風險比創投基金更高,對企業的誘因是什麼?雖然金管會訴諸於企業善盡社會責任,但是上市櫃公司的資金運用必須對股東、債權人負責。
更重要的是,若由個別公司來經管自己的基金,則效果必定不彰;若全部集合成立天使基金,則要由誰管理?這可是重大的議題,金管會卻未規劃。這筆錢非政府資金,自然不是由國發基金管理;若由民營管理,則如何發揮效能、避免利益衝突與適當監督?再者,天使基金投資的標的是什麼?各行各業有不同專業,金管會提出的天使基金,是要配合當前政府聚焦發展的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航太等五大創新產業,還是要扶植何種產業標的?應要有明確的方向。
金管會目前僅提出集資概念,但未有解決上述疑問的管理機制,並非成熟的政策,同時,對於新政府標榜「最會溝通」的特性也有加強空間。金管會找金融同業公會能否代表所有金融業者、股東、債權人?而後來又將對象擴及全體上市櫃公司,更是沒有事先溝通,直接對外發布,更何況金管會僅是金融業的主管機關,而非所有上市櫃公司的主管機關。
其次,金管會希望推動銀行之可轉換成股權的夾層融資業務,銀行在辦理該項業務,對企業除提供放款,收取利息外,雙方可約定,一定期間後,將放款轉換成一定比率的股權。其實此項概念在20年前即已有討論,法律也沒有完全禁止,但為何目前未成氣候?此項業務觀念簡單,但困難的是轉換價格如何事先約定。根據銀行法規定,銀行投資非金融事業上限為淨值的10%,目前銀行已投資的非金融事業金額有603億元,包括已投資69家創投公司的276億元。而銀行法限定銀行投資單一被投資非金融事業持股上限僅5%,這也是限制之一,如要放寬就須修法。
再者,金管會研議調降保險業計算風險性資本比率(RBC)時,持有台灣上市櫃股票、台股基金及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風險係數,並且參採「逆景氣循環」機制調整,亦即多頭時採較高風險係數、空頭採較低風險係數,以引導保險業資金投入國內股市。
此項政策著眼於增加股市成交量,但是否有考量將使保險業風險集中於國內股市?惡化保險公司資產負債表風險?逆景氣循環機制是否使保險業疏於風險管控?
綜合而言,我們如今尚未看到丁主委論述金融業本身的發展政策,例如:過去的銀行打亞洲盃、金融業整併、擴大資產管理業務。金管會似乎僅將金融業視為對非金融業之資金提供者,而未提出壯大金融業之政策措施。

聯合/中華台北不是中華民國


2016-06-12 01: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閣揆林全說:「Chinese Taipei就是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Taipei,我方譯作中華台北,北京譯作中國台北,外國人大都理解為「中國的台北」。所以,Chinese Taipei當然不是中華民國。否則,台澎金馬關稅領域(TPKM)也可說是中華民國。
中華台北源自奧會模式,中華民國必須以「中華台北」為會籍名,以梅花五環旗為會旗,以國旗歌為會歌。這當然是矮化了中華民國。
其實,為了能參與奧運,「中華台北」以首都為會籍名,已是當年力爭的結果。否則,另案是Chinese Taiwan,那就成了「中國的台灣」。自此以後,我們大都是在「忍受屈辱/但力爭保存一線自我認同下」以中華台北參與國際活動,抵擋了北京所稱的「中國台灣」或「中國台北」。
中華台北係源自聯合國二七五八決議文的架構。但自二○○五年連胡會,「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開始進入兩岸對話,至二○一五馬習會更建立了新的里程碑,於是「中華台北」有了重新詮釋的契機。
不料,蔡政府否定了九二共識,使「中華台北」又重返二七五八架構。蔡政府如今所持「中華台北」,又倒退至二七五八的一中原則,對十餘年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追求傷害至大。
林全應知,中華台北不是中華民國,仍須朝「一中各表」努力。

聯合/可怕的,是調製仇恨配方的人


2016-06-12 01: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洪素珠攻擊榮民事件,引發社會大眾的廣泛重視,朝野政黨也分別採取了積極的回應。蔡英文總統在臉書上分享了洪秀柱的貼文,朱立倫也前往留言呼籲停止撕裂國家,這是良性互動的第一步。此外,退輔會主委李翔宙和洪秀柱分訪受辱榮民,也有平撫作用。然而,要解開族群仇恨及社會敵意,絕不能只靠這類危機處理的表面功夫。
近幾年,台灣社會的族群或社群的敵意不進反退,民眾之間的包容意識也有薄弱化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洪素珠隨機對外省老人展開霸凌和羞辱攻擊,反映的只是冰山之一角。一個洪素珠,其實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調製仇恨配方的政治人物。在這些政客的動物農莊裡,可以養出成千上萬個像洪素珠這樣信仰堅定、行動無畏的人,專門挑特定族群的年老同胞下手;她滿腔熱血,連珠炮般地誦唸著政治人物傳授的口號,完全忘了「人性」這回事。
洪素珠的言行,其實就是近幾年台灣極端政治及虛偽政治的縮影。她打著PeoPo「公民記者」的旗號,四處聲討她稱為「中國難民」的落單外省老人,不分男女,一律厲聲叫罵「滾回去」。另外的時刻,她以「故事媽媽」的角色出現在國小教室中,把她那一套邏輯「全世界最笨的是台灣人,拿金錢拿技術養大敵人,然後自己死無葬身之地」,傳授給小學生。再另一些時刻,她以「台灣民政府」成員的身分,在街上兜售台灣民政府的身分證,聲稱憑此身分證可以無需簽證直接赴美,年滿六十五歲可以月領一千美元。
但當洪素珠辱罵事件一傳出,所有與她相關的單位都忙著撇清。成立PeoPo公民記者平台的公共電視,無法否認洪素珠是該平台的「公民記者」,只能辯稱該霸凌影片並非放在公視的平台上,而是發表於其他網站。當初公視設置PeoPo平台,標榜的是「你的小故事,我的大新聞」;二○○九年,當時的公視董事長鄭同僚還曾頒獎給洪素珠,以獎勵她「在地扎根」的行動拍攝。試問:培養「公民記者」的初衷,為何變調成「公民霸凌」?而一出事,就忙著切割?
高雄市三民國小的推託態度,也如出一轍。請校外志工為孩子講故事原無可厚非,但出事後,該校卻辯稱洪素珠只是代班一次的「故事媽媽」;但不旋踵,即被民眾踢爆,洪素珠接連三個月都有代班紀錄。而所謂「台灣民政府」更是滑稽,以「中央辦公廳」名義連續發出兩篇聲明,居然稱該組織未曾設置「公民記者」,若再有媒體將洪素珠指為該組織記者,將保留法律追訴權。這個組織多年來被警方視為「詐欺」組織,卻因「台灣民政府」這頂政治大帽,又有前司法院副院長擔任過該組織主席,調查行動不了了之。
洪素珠之所以走火入魔,除了上述種種原因,更重要的是台灣政治因統獨之爭而不斷尖銳化,政客因此必須扭曲歷史、顛倒是非,以便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族群動員是最容易使力的槓桿,汙蔑特定政治人物「賣台」還不夠,便乾脆把整個族群或陣營一起抹黑。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方程式中,只要加點「仇恨」的酵素,整個配方就完成了。在反服貿運動中,動員的機制不正如此簡單?
洪秀柱呼籲「勿相互仇視」,蔡英文則呼應說「中止撕裂,願從自身做起」,兩人的態度都相當正面且充滿善意。兩位朝野女主席,如果能本著這樣的善意,共同採取一些象徵性的和解行動,甚至包括制訂「反歧視法」或「族群平等法」,也許有機會修補台灣社會日益擴大的裂痕。
散布仇恨,就像打開灑水機那麼簡單的事,只要看看網路留言即可知。一旦傷害造成,社會要從創痛中療癒,卻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可怕的不是洪素珠,而是那些用仇恨來澆灌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