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國發會應恢復政策協調整合功能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外交路線的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臉上貼了立委貼紙
.經濟日報社論.國發會應恢復政策協調整合功能




經濟/國發會應恢復政策協調整合功能


2016-05-27 03: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陳添枝日前在部會首長政策溝通會議中建議,由22位部會首長擔任委員的國發會,每周恢復舉行例行會議。行政院長林全當場表示支持,並強調國發會是一個重要政策協調機制,希望國發會委員會議召開時,各部會首長能盡量參加,「不要期待國發會所做成的決議,能到行政院再翻盤」。
基本上,國發會的任務主要在於統籌國家的經濟、社會、產業、人力、國土區域等政策規劃、審議、協調、考核及資源分配等業務,此一角色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國發會前身「經建會」在早年不僅是行政院的幕僚,也兼具經濟掌舵及協調各部會的重要功能,在行政權力及經濟專業的配合下,而有「財經小內閣」的稱譽。
隨著形勢的演變,國發會角色愈來愈弱化,不僅無法以上位策略規劃的角色來統合協調各部會的腳步,至今已淪為和各部會同等位階的機關,甚至也研提相關計畫來凸顯其角色的存在,進而與各部會產生競爭,政策統籌協調功能幾乎不復存在,也讓產業政策所能發揮的效果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何林揆期待各部會首長能盡量參加國發會例行會議,透過相關機制,不僅可以就上位策略做充分討論,也可讓跨部會的計畫能夠整合與聚焦,提高計畫執行的效率與有效性。
事實上觀察新政府五大創新產業政策的內涵,除了國防產業與過去政府有較大的差異之外,其他的四大產業在概念上並不會差距很遠。新政府主要強調的是政策的整合協調、資源的集中、執行力,以及連結未來、國際與在地。而這些協調與連結牽涉到的主體,不僅僅包括各部會,甚至中央與地方,如何有效溝通與整合,是產業政策能夠有效開展的關鍵。
以五大創新產業之亞洲矽谷政策為例,新政府的構想是希望建設桃園成為潛力企業之高成長發展的製造基地、亞洲區域創新交流樞紐、亞洲青年創新IPO中心,以及智慧應用研發中心與試驗場域等。不過,這些措施與想法,在中央層級所牽涉到的部會,包括:經濟部(如製造及研發、創投、育成及產業供應鏈的配合)、財政部(稅賦)、金管會(IPO及法規鬆綁)、科技部(創新及研發)、交通部(航空城的配套)、內政部(國際人才來台鬆綁),甚至外交部、勞動部、教育部(如亞洲,尤其東南亞及南亞大學及高中生來台、博士後研究赴美)及衛福部(醫療照護方面的智慧應用研發與試驗場域的法規配套)也需要有適當的作為,又因為位在桃園,也需跟地方相關的產業及用地規劃做緊密的溝通。
過去每當在檢討國內的經濟困境時,社會矛頭多指向經濟部及國發會,其他部會似乎多置身事外。從以上的分析即可瞭解,經濟發展並非經濟部及國發會獨有之任務,而是行政院所有部會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甚至有些非經建部會,其功能或主管職責更直接影響著產業經濟的發展。而這也凸顯出政策統籌及協調機制的重要。
我們期待在林全院長的支持下,國發會能真正有效的發揮其政策統籌整合之功能與角色,儘速展開五大創新產業政策的細部規劃,並避免過去跨部會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推動計畫,常常因為彼此之間的本位主義及門戶之見,加上績效爭取上的競爭,在資源投入上的重複浪費。
同時,也期許各部會能落實產業創新條例的精神,讓以振興產業為前提的跨部會合作成為可能,並促使各部會落實產業發展及輔導的任務,進而加速新興產業的登場,重振國人對政府的信心。

聯合/臉上貼了立委貼紙


2016-05-27 03: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委林昶佐護照沒貼台灣國貼紙遭到網友批評,他在日內瓦秀出護照,
顯示封面以自己手工製作的貼紙蓋掉「China」,反引來更多網路論戰。
網友質疑這種貼法是為了方便「通關時撕下,出關時再貼上」。 
記者蕭白雪/攝影


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鼓吹使用護照貼紙,且在質詢時公開炫示。此番赴日內瓦,記者要他把護照亮給大家看看,他竟說:「我從沒貼過,本來就沒貼,有什麼好看的!」
咦?不是曾在立院炫示過貼紙護照嗎?如今竟說沒什麼好看的。那麼,在立院炫耀鼓吹的是什麼碗糕?
第一句謊言,要用第二句、第三句掩飾。於是,他和太太又辯稱,只是說沒貼過台灣國貼紙,貼的是閃靈貼紙云云。隔二日,又掏出貼去China的護照。那麼,究竟是從來沒貼過?還是保證今後永遠必貼?簡直愈描愈黑。
網友看不下去,怒轟「自己不敢死,叫別人送死」。但這還不是林昶佐此次表現的唯一雙重標準。
時代力量一向反對一中原則、反對自稱中華台北,但此次WHA邀請函標示二七五八決議文及一中原則,稱我為中華台北,林昶佐仍甩著馬尾隨團去助陣。但倘若今天是馬政府,或林昶佐還在太陽花階段,他能不把此行的所謂「傾中賣台」罵到體無完膚?
反正,占據立法院時演的是一套,榮任立法委員後說的又是另一套。今後,貼紙你們去貼,二七五八、一中原則、中華台北,我自會吞下。當自己的臉上貼上了「立法委員」的貼紙,就把自己過去的政治宣示惦惦遮去。這是時代的力量?還是時代的疑惑?
連陳水扁都說過「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林昶佐自然也有做不到的事,大家就當聽一場演唱會,也就不必認真了。

聯合/蔡英文外交路線的風險


2016-05-27 03: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國在台協會昨天發布短片,
六位前後任台北處長包括包道格、梅健華、薄瑞光(前排左起)、
司徒文、楊甦棣、馬啟思(後排左起)入鏡,
一起比出雙手大拇指喊:「美台關係讚!」 
圖/取自美國在台協會

蔡英文政府一上台,就從沖之鳥礁退卻,台日關係瞬間回暖;與此同時,美國在台協會歷任六位處長齊聚台北,高喊「美台關係讚」。在蔡英文的外交路線圖上,已勾勒了一個與美日建構民主價值同盟的圖像;圖像半遮半掩的是瘦肉精美豬與福島食品進口的交易,以及「靠美傾日遠中」的交心。
從去年華府之行,到五二○就職演說,蔡英文布建的外交路線圖全然不同於馬政府:兩岸關係放在區域發展中鋪陳,反映「從世界走向中國」的外交軸線;兩岸和平架構在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上,隱現「聯美日抗中」的戰略思維。而她的外交政策操作重心,新南向政策、美日歐民主價值同盟、全球性議題的國際合作、元首外交等,皆在這張路線圖上完成標示。
蔡英文測繪外交路線圖的指導原則,是外交政策優於兩岸關係。她把兩岸互動納入「區域發展」的範疇,兩岸關係成為亞太安全的一環。儘管蔡英文小心翼翼,不捋虎鬚,但外交高於兩岸是翻轉了過去八年的路線,蔡英文外交路線圖的挑戰與風險皆在於此。
馬英九的「外交休兵」與「活路外交」,是兩岸政策居上位,任內不斷與對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現在,兩岸多項協商擱置,蔡英文僅在「新南向政策」區域發展議題中提到願與對岸尋求合作協力之可能。這當然是空話,「新南向」不就是要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嗎?兩岸必答題沒完成答卷,有合作協力的可能嗎?遑論「新南向」在經濟上必然面臨「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的擠壓,在政治上更難穿透中共對東協和印度的影響力。
民主價值同盟是蔡英文設計外交地圖的關鍵密碼。陳水扁曾高懸人權價值,要把中華民國重新納入國際人權體系;蔡英文更強調秉持普世價值的精神,加入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其意在對比中國的民主、人權狀況,以共同價值為號召,深化與美日歐的關係,更標舉普世價值進行國際參與。
然而,外交和國際參與終須回歸國際現實利益和權力規則,而不盡然取決於普世價值。歐盟因難民人道問題而離心離德的教訓就在眼前;歐巴馬全面解除對越南武器禁運,考量的也是制衡中國,而非越南人權。對台灣而言,陳水扁的「元首外交」淪為「外交迷航」的殷鑑不遠,「美中共管台灣」更是對民主價值同盟的嘲諷。
蔡英文也把全球性議題的國際合作,視作通往國際社會的敲門磚;人道救援、醫療救助、經濟援助、反恐合作等,都是她要推動的「積極和平外交」。但現實上大國外交無處不在。例如,世衛組織在醫療援助與疾病防治研究扮演重要角色,但SARS事件台灣被拒於世衛組織門外,防疫備感艱辛,美日也無法為台灣開門。直到馬政府上台,兩岸和解,台灣才真正被納入全球防疫體系,並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衛大會。今年世衛之路,一波三折,豈是無因;否則,衛福部長林奏延何苦在世衛大會演說隻字未提台灣,只能句句自稱「中華台北」。
除了東海和南海的和平倡議外,馬英九其實沒有太多價值倡議;但通過兩岸和解,卻創造了不少外交突破。從邦交國數、免簽國數到觀光客數,對蔡政府而言,都是難以跨越的高欄。外交部長李大維宣示新政府將積極推動「元首外交」,規劃中的蔡總統出訪巴拿馬、巴拉圭並過境美國,應可順利進行。但是,如果兩岸關係冷和僵持,即使沒有斷交海嘯,迄今累積的外交成果,恐難維持。
歐巴馬串訪越南、日本,意圖鞏固「亞太再平衡」戰略;新政府也藉沖之鳥礁撤艦向日本遞了「投名狀」。選邊後,蔡英文外交路線圖的挑戰與風險,恐怕不只是幾個設在跑道上的高欄,而是一條架在懸崖上的鋼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