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經濟/八年執政的一堂經濟課

.聯合報社論..林全內閣的經濟哀兵策略
.聯合報黑白集.紙老虎之言
.經濟日報社論.八年執政的一堂經濟課





經濟/八年執政的一堂經濟課


2016-05-09 03:5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距520新政府上任只剩12天,和八年前馬總統剛上任一樣,各方皆期待新人新政對台灣經濟有振衰起敝之效。國民黨一向被認為擅長拚經濟,但八年政績卻和人民期待落差極大,今天我們特總結馬政府八年施政的功過,並點出問題癥結,希望可以作為新政府一堂寶貴的經濟課。
馬總統在2008年就職演說中,即定下八年以「開放」為主軸的施政方向。在他第一任內,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致力開啟兩岸和平發展新局,推動海空運直航、開放陸客、陸資、陸生來台,進而簽署ECFA,啟動兩岸制度化經濟合作引擎;在2012年成功連任後,更加快步伐,開放美牛、推動兩岸服貿貨貿協議及自由經濟示範區等政策,希望藉此排除台灣加入「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洽簽雙邊FTA之阻力。
台灣是海島經濟,以貿易立國,馬政府大力推動經濟開放政策,和全球接軌,協助企業海外布局,可說是正確方向,其中兩岸經貿大幅開放,更為台灣經濟引進可觀活水,尤其是陸客來台觀光,八年累計逾1,400萬人次,帶來數千億元的外匯收入,創造了很多新的投資和就業機會。
然而,光是開放政策,不能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的沉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延滯了經濟轉骨及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從以下幾方面的檢討,可以看出馬政府施政不得民心的關鍵所在:
首先,未正視並扭轉經濟成長依賴代工出口的癥結問題。台灣出口占GDP近七成,且高度依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近年面臨全球貿易成長趨緩、全球供應鏈垂直整合及紅色供應鏈崛起等衝擊,台商出口競爭力每下愈況。馬政府強調開放政策,為台商找新市場,仍未脫鼓勵出口及延續代工優勢的舊思維,因而讓台灣長期陷入「貧血式成長」困境。馬英九八年任內經濟成長率平均僅2.81%,低於扁政府八年平均4.87%的成長率;迄今年3月,台灣出口已連續14個月衰退,追平金融海嘯時紀錄;景氣燈號已連續十個藍燈,亦追平歐債危機時紀錄,在在反映台灣經濟已進入危機倒數時刻。
其次,忽視分配問題。近年台灣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作機會難找,薪資不漲,今年1至2月薪資倒退回16年前、亦即2000年水準;相對上,民生物價卻節節上漲,都會地區房價不斷飆升,庶民生活負擔沉重,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希望。這些庶民生計問題都反映在近年所得分配惡化、貧富不均日益嚴重的扭曲現象,但馬政府始終未積極面對解決,以致民心漸行漸遠。
第三,兩岸經貿開放太重短利。在面對中國崛起、抓緊大陸商機思維下,馬政府致力兩岸經貿開放,以北京對台「讓利」作訴求,推動ECFA及服貿、貨貿等協議,積極為兩岸產業合作搭橋,但過於重視短利,反而輕忽兩岸經濟結構性變化帶來的巨大衝擊,尤其近年大陸經濟成長大幅減緩,官方致力打造經濟升級版,大力扶植紅色供應鏈,並擴大吸引台灣人才、技術、資金流向大陸,因而導致兩岸經貿從「互補大於競爭」轉變成「競爭大於互補」;再加上依賴「讓利」反給對岸有操作機會,讓兩岸經貿利益為少數權貴買辦把持,激起廣大民眾的強烈反感。
第四,和民意站在對立面。馬政府充滿菁英執政思維,堅持自認為「對」的事情,不顧民意反對,執意推動油電雙漲、改革證所稅等政策;面對太陽花學運及反核四等政治風暴,亦堅持立場,不絲毫退讓,因而激起民意強力反彈,終致失去政權。
馬政府八年施政,有功亦有過,這也是一堂寶貴的經濟課,希望對即將上任的新政府有所啟示,不重蹈覆轍。

聯合/紙老虎之言


2016-05-09 03:5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WHA 報名截止在即,藍綠立委必定會在立院上演一番激戰。
圖為日前時代力量召開朝野協商會議。聯合報資料照片

世衛組織發給我國的年會邀請函上附有「一中」提示,各方都在研議如何應對;一般認為這是給新政府穿小鞋,也有人認為不失為雙方的下台階。唯獨時代力量持不同看法,認為我國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世衛年會,無法反映台灣的主體性,是矮化,應該追求尊嚴的國際參與。
聽起來氣貫山河的論調,說穿了,其實是紙老虎之言。如果可能的話,誰不想追求平等、尊嚴的國際參與,誰喜歡用「中華台北」的名稱代替中華民國?問題是,以國際政治的冷酷現實,台灣要走出去,打開門就是一長串艱險的路橫亙在面前,必須一關關排除困難,一步步跨越過去。如果根本不想克服困難,卻以為可以一步登天,假裝眼前的困難都不存在,這根本是虛幻。
台灣之所以能連續七年以「觀察員」身分應邀參加世衛組織年會,除了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定的互信,在技術上,正是使用「中華台北」的身分這條路走得通。試想,若不是採取「華獨」策略,而以林昶佐的「台獨」戰法,今天能等得到世衛組織發出的邀請函嗎?
也因此,民進黨目前須思考的是,在通往WHA的險路上,我國應如何再往前移動,卻同時能對邀請函的「一中」但書作出有效回擊。無論如何,絕不能像時代力量的幻想主義,大唱主體性的高調,實際上卻跨不出一步。
執政者要了解自己是誰,別當紙老虎。

聯合/林全內閣的經濟哀兵策略


2016-05-09 03: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政府再過十天即將上任。儘管因為若干準閣員的發言,使輿論聚焦於美豬開放、蘇花改的續停、電價漲跌等爭議上;但無論如何,未來民眾評價蔡政府的施政表現,關鍵仍取決於國內經濟能否提振。如果經濟無法好轉,甚至更形惡化,新政府施政勢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近一年多來,台灣經濟陷入嚴重低迷,出口連十五黑,景氣燈號連亮藍燈,去年經濟成長連「保一」都失守。若再加上產業轉型不順、薪資偏低、人才供應不繼等長期不利因素,經濟沉痾愈顯棘手。國人原期盼政黨輪替後新政府能拿出解方,但準閣揆林全卻對拚經濟抱持哀兵策略,認為今年經濟成長率「保一」不易,準經濟部長李世光也提出類似論點,似乎在給民眾打預防針,希望大家不要期待太高。
採取這種哀兵策略,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為了避免重蹈馬政府「六三三」政見落空的覆轍,民眾不要期望太高,未來也許不致失望太大。第二種可能,則是林內閣就事論事實話實說,因為新政府的錦囊中確實沒有絕佳妙計,人們必須接受台灣經濟走衰的事實,別無他途。如果是後者的話,就真的是大勢不妙。
蔡英文的台灣經濟發展戰略可分為對外與對內兩大領域,對外方面,包括在行政院成立「對外經貿談判辦公室」推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加入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與新南向政策將會是兩大主軸;對內方面,則是以五大創新計畫——包括綠能、生技、國防、智慧機械與亞洲矽谷——為發展路線,希望擴大台灣的民間投資。然而,這些產業政策藍圖卻一直受到工商業界的質疑。
工商界的看法,基本上不反對南向政策的拓展,卻認為必須同時推動加入TPP與加速兩岸貨貿談判,才是更均衡的經濟布局。然而,目前在TPP方面,除有開放瘦肉精美豬的重大爭議,美國目前兩黨總統候選人都對TPP持質疑立場,TPP本身的前景不明;在兩岸貨貿談判方面,則有五二○後兩岸關係生變的隱憂,加上國內政治情勢紛亂的阻滯,兩岸貨貿要重啟談判恐怕不易。在這種情況下,新政府的對外經濟戰略若要落實,其實難度相當高。
就國內投資的部分而言,新政府的產業政策亦暴露不少盲點。根據本報對國內百大產業公協會的調查,不少產業領袖認為蔡英文的五大創新計畫涵蓋面太小,且發展包括生技、綠能和國防等產業,都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與經費投入,不易在短時間內開花結果,也就未必能解決台灣當前經濟低迷的燃眉之急。
以生技產業為例,最近浩鼎風暴已說明發展生技業是高風險、高投入,但未必是高報酬。義美總經理高志明即認為,國家產業發展不能過度集中在少數產業,而且,生技產業是技術密集,能照顧的就業人口並不是太多。以綠能產業為例,新政府評估有發展成為逾兆元產值的潛力,但業界都認為此一估計太過樂觀;包括最近科技龍頭台積電不續任太陽能廠茂迪董事,便被解讀為它對綠能產業的預期轉趨保守。
台灣經濟發展當前面臨的困局,老問題包括產業轉型過慢、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出現落差等,新問題諸如我競爭對手國積極推動區域經貿整合時,我國卻欠缺完整的應對策略。新政府以發展五大新產業輕輕帶過,卻未說明如何幫助傳統產業走出新局;更何況,兩岸關係的變數將成為台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的重大障礙,這點新政府不能不納入估計。
執政的目的,不外在造福民眾,裨益民生。政治外交議題也許可以讓大家吵得火熱,但要能讓民眾感到平安幸福,恐怕唯有重振台灣經濟的能量一途。蔡英文必須廣納各界意見,創造出有感的經濟新局,不能靠哀兵策略來減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