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訂家長管教分際 教師法殷鑑不遠
◆ 刪父母懲戒權應有配套
◆ 名家縱論/築夢的人
◆ 星期透視/賴出訪陸必軍演?鬥而不破是關鍵
◆ 大屋頂下/回不去了 只有向前(上)賴清德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明日續)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築夢的人
2024-12-01 00:31 聯合報/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擔任伊利諾州州參議員時,曾於民國八十九年(二○○○年)該州第一選區的民主黨初選,挑戰現任眾議員受挫。當時他的感受有如一個自信滿滿的年輕人,在追尋他政治理想過程中、想要更上一層樓時,卻未獲得選民的認同。歐巴馬開始懷疑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是否正確。他表示能夠想像演員或是運動員的類似感受,就是在經過多年對其夢想的執著、多年在試鏡與試鏡間忙著餐廳靠著端盤子等待角色的來臨、或是在小聯盟不斷有安打表現,卻未獲得來自大聯盟的一通電話,而終於認識到她/他靠著自己的天賦或運氣,已經走到努力所能夠達到的天花板,必須要認真面對是否該務實地找一份可以養家活口的固定工作。
畢竟千萬人中沒有幾個能夠獲得有份量的演出機會,在小聯盟打混多年也有極高比例的運動員無法上到大聯盟。如果你真的有演員夢,不可能滿足於沒有台詞的臨演。如果你真希望上大聯盟,在小聯盟的年資反而成為你天賦極限的印證。這一個在夢想與現實間的抉擇,是我經常問學生的問題。雖然大部分大學生在畢業前夕都不見得知道未來的道路,但總有一部分是有夢想的。我問他們在夢想尚未實現時,到了什麼年紀就必須放棄。我獲得的答案有卅歲的,也有卅五歲的,很少有四十歲的。換句話說,這些年輕學子若是有夢想,至少願意在四十歲前大膽追求、嘗試付出努力。
導演李安在卅歲那年拿到紐約大學藝術創作碩士學位,雖然已展現出他的編導才華,卻有整整六年時間,沒有獲得任何工作的機會,只能在家中照顧孩子,讓妻子專心完成博士學位。他曾想放棄拍電影,到社區大學選讀電腦課程,但因為太太的理解與鼓勵,才讓他持續尋求夢想,終於在卅五歲時靠著《推手》及《囍宴》兩個劇本嶄露頭角,逐漸成為國際知名導演與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及台灣之光、華人的驕傲。
這次中華隊獲得世界棒球十二強賽的冠軍,舉國歡騰,國人對球員精彩的表現及教練們適當的調度,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有人指出英雄不單是螢光幕前帥氣的球員與教練們,還包括默默負責情蒐的團隊。粉專「扛布者-為紡織而活的男子」也分享情資團隊中徐樂追逐棒球夢的故事。
畢業於美國大學、專攻建築,也曾在專業上有所表現,徐樂卻無法忘情於棒球。他並不是科班出身的棒球選手,儘管起步很晚,但憑著對棒球的熱愛,靠著一些天賦及努力地自主訓練,也像演員般的希望被選上職棒。雖然最終事與願違,卻仍然能夠在棒球界找到自己的利基,父母親的開明及對孩子的信心,值得肯定。
徐樂對美國棒球科技相當熟悉,認為現代棒球比賽中情資蒐集已成訓練外,贏球的重要配套措施,其鷹眼(Trackman)體系對球速、球的旋轉、及進壘角度等好球帶與擊球仰角初速的資訊的採集及分析,讓美國棒球比賽與高科技密不可分。徐樂創立了台灣的 Trackman -灼見運動數據公司,將這些攝影與分析的技術引進,對這次中華隊奪冠做出不可抹滅的貢獻。
歐巴馬並沒有停在政治的小聯盟,後續他從伊利諾州州參議員進軍政治大聯盟的聯邦參議員,最終並成為美國總統,獲得政治競爭的最高榮譽。徐樂雖然沒有成為棒球選手,卻能夠以另一種身分獲得肯定。既然談到棒球,導演李安和他的妻子是在美國賓州威廉波特看少棒時結識的,看來棒球的夢與故事還真說不完。
星期透視/賴出訪陸必軍演?鬥而不破是關鍵
2024-12-01 00:31 聯合報/ 張五岳(作者為淡江大學兩岸關係中心主任)
賴清德總統就任半年後,昨日首次出訪南太三友邦。我國安官員藉由路透再度釋放訊息,認為北京可能利用賴總統出訪友邦與過境美國為藉口,在台灣附近進行「聯合利劍-二○二四C」軍演。國安官員認為,北京藉軍演測試未來川普政府的底線。由於在賴清德國慶演說前,國安人士也曾預告北京將會在演說後舉行「聯合利劍-二○二四B」軍演。是以,此次賴總統的出訪北京是否會舉行「聯合利劍-二○二四C」升高台海緊張;甚而影響到十二月中旬在台北舉辦的「雙城論壇」?自然備受關注。
個人認為,雖然賴總統五二○演說與雙十演說後,北京分別舉行「聯合立劍-二○二四A與B」軍演,並且配合文攻、外交打壓、經貿制裁、法律懲獨等複合型施壓,都屬預期內。但針對賴總統首次出訪過境美國本土外的夏威夷與關島,北京如果真的動用大規模的「聯合利劍-二○二四C」軍演,其實機率並不高。原因如下。
首先,相較陳水扁於民國八十九年(兩千年)八月十三日首次出訪中美洲過境美國洛杉磯;馬英九於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八月十一日出訪中南美洲去回過境洛杉磯與舊金山;蔡英文於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六月廿四日前往中南美去回過境邁阿密與洛杉磯。此次賴總統出訪不僅創下兩千年總統就任後最晚出訪的特例,也未如過去三位總統首次出訪都選擇中南美洲,並過境美國本土慣例。賴總統首次出訪選擇南太平洋友邦,並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外島過境,應屬美中台都有意進行風險管控,無意升高台海緊張。
其次,從兩次的聯合利劍軍演,北京在軍事上與海警灰色地帶的威懾,都採取逐步加大力度方式,如果有聯合利劍 C 自然力度必然不能遜於 B。此次過境夏威夷與關島(應無如紐約等有美國重要政要、重要國會議員與智庫),北京如果加大力度,猶如大砲打小鳥,則明年賴總統藉由訪問中南美洲友邦過境美國本土重要城市,北京必然要更加大力度進行軍演,不斷加碼的對台軍事威懾,必然更加引發台海的緊繃與對立,這也將讓北京的對台戰略縱深與台灣在野黨派爭取選票受到雙重制約。
最後,如果北京針對賴總統此次過境美國外島深表不滿,欲採進一步軍演施壓,在時間的選擇如果不是在賴總統十二月六日返台前,首次藉由軍演干擾賴總統返國行程(可能高度引爆衝突風險),而是如我國安人士研判係在賴總統順利返國後才舉行,則不僅不容易得到預期效果,也必將影響到十二月九日到十日在廈門舉行的「兩岸企業家峰會」,與十二月中旬在台北舉辦的台北上海「雙城論壇」。
個人認為,北京有可能藉此次賴總統首次出訪並過境美國外島採取必要作為,藉此與川普政府在涉台議題上明確底線,防微杜漸與管控衝突;另一方面,鑑於川普上台後雖可能加大抗中力度,但川普對主要貿易夥伴(也是盟邦)上採取加增關稅的保護主義,在軍事盟邦上要求「付費方能保護論」,北京也認為川普欲如拜登透過與盟邦合作,共同在軍事上、科技上、貿易上進行「天下圍中」必將難以長久。
因此,北京爭取更長戰略機遇期與秉持「鬥而不破」主旋律,不僅適用對美也適用對台。既然「鬥而不破」為美中台共同底線,當前兩岸關係固然挑戰多於機遇,但雙方仍應抓住任何可堆疊善意的機遇。
大屋頂下/回不去了 只有向前(上)賴清德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明日續)
2024-12-01 00:29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出訪前,在民進黨中常會突然冒出一句:「團結台灣,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
他並宣示:「為了團結台灣,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當前最能團結國家的就是中華民國,這是台灣幾十年來在國家認同方面累積的資產。」
賴清德解釋說,「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是經過蔣經國的「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及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是最大公約數」幾個階段而來,他自己最新的主張則是「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且宣示要將「中華民國論述」分階段地持續下去。
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論述跳躍,可謂邁出了「分階段/里程碑」式的一大步。
然而,賴清德的此一新表述,卻幾乎沒有引起什麼反應。綠營未見大反彈也未見大附和,藍營則嗤之以鼻視為又是一句謊話。如此重大的論述跳躍,外界似乎覺得不知所云,亦不可置信,到底是玩真的玩假的?
然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賴清德自己必須嚴肅面對這個「要持續下去的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認清自己以前是怎麼說的,未來又該怎麼說,此後又應如何在「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的主體架構上,重新建立起「國家認同/兩岸關係」的表述體系。
賴清德應當警覺:此言既出,回不去了,只有向前。
先說回不去了。十一月廿四日《大屋頂下》指出,在賴清德公開確認自己是「第十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及「中華民國源自辛亥革命」,如今又宣示「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後,整個台獨理論在邏輯上及事實上已被他完全顛覆推翻。被他否定的台獨脊梁理論包括:
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化/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名制憲/務實台獨。等等。
試問:當賴清德確認「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後,他還能回到上述任何一種台獨論述嗎?比如,還能附隨西方去支持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的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嗎?
賴清德回不去了。回去,是鬧劇更是悲劇。
再說只有向前。亦即,「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將如何持續體現?
中華民國憲法還是災難嗎?/要不要回到憲法一中、一國兩區?/應不應檢討「中國東亞化、台灣南島化」的歷史課綱?/要不要面對中華民族?/台灣人的主體是不是唐山人、河洛人、漢人、中國人?/要不要承認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的歷史事實?/是否應功過並陳,重新定位蔣介石、蔣經國?/要不要回到「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要不要與中共爭取孫中山思想的傳承地位?/要不要重申「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等等。
總之,如果賴清德確定了「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他就應當努力對已被台獨汙辱摧殘成「黑屋子裡糟老頭」的中華民國(韓國瑜語),進行療傷止痛,回復到在法理、民族、歷史、文化及情感上的「原真中華民國」,使中華民國恢復自尊、自信及光榮感、使命感,如此才可能使「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得以「持續下去」,並產生能量。因為,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因此,賴清德只有向前,將「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持續體現。如果他仍在中華民國與台獨之間反反覆覆,必將搞到無地自容。
賴清德必須警覺,其實有許多勢力並不希望他將「中華民國論述持續下去」。例如:深獨自然不希望,但他們已無社會支持因而無力反抗賴清德的轉向。藍營的主流觀點也未必希望賴清德轉向,而將賴清德的轉向一概說成騙術。但也有部分藍營人士具大局思維,樂見賴清德轉向。再者,中共在戰略上雖然希望賴清德轉彎,但在戰術上甚至不容賴清德轉向,而將賴的言語顛倒皆視為「台獨怪談」,欲將賴困死在台獨的作繭自縛之中,不容他翻身,此即「用台獨困死台獨」。
因此,賴清德就更應嚴肅面對他自己發動的「分階段中華民國論述/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這個重大的論述跳躍。過河卒子,回不去了,只有向前。
其實,中華民國非但是團結台灣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台美中三邊關係的最大公約數,且中華民國是台灣在三邊關係中唯一能夠操之在我的生命憑藉。
先談對美國。台灣須靠美國「保護」,但輕重深淺大多操之在美。而中華民國就是最佳的國防方案,中華民國憲法就是兩岸和平協議,這卻是操之在我,不必操之在美,尤其台灣不能為了討好美國抗中而以玩弄台獨來諂媚美國。
何況,美國並不支持搞台獨。美國的兩岸方案是「一中政策/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不支持台獨/以和平方法化解兩岸政治分歧」。歸結這四句話,就是「維持中華民國」。因此,不改變中華民國的體制,就是台美的最大公約數。
再談對中共。賴清德團隊一直強調,希望中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並問中共「要把中華民國擺在哪裡?」那麼就應自己先站穩「中華民國」的立場。因為,是否站穩中華民國,是否搞台獨,不是操之在中共,而是操之在賴清德。
同理,賴團隊又對習近平是否在拜習會中指名道姓說賴清德是台獨而表示異議,但賴清德是否搞台獨卻是他自己應當心知肚明,而並非操之在習近平。
只要賴清德將「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持續體現,不搞台獨,兩岸的猜疑與敵意必可大幅降低,台灣就不必長期處於與十四億中國人仇恨敵對的狀態,即能「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此亦操之在我。因此,中華民國也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
明年是中華民國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中華民國光復台灣八十周年,也是孫中山逝世一百周年。賴清德應在「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的概念下,將「中華民國源自孫中山辛亥革命」到「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的「中華民國論述」聯結起來,持續體現其「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的巨觀架構,操之在我,尾巴搖狗,引領發展台美中三邊關係。
是的,「分階段的中華民國論述要持續下去」,一步一步分階段地向中華民國靠攏並重疊。賴清德回不去了,只有向前。
重訂家長管教分際 教師法殷鑑不遠
2024-12-01 00:25 聯合報/ 徐式寬/大學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會拍板民法1085條修正草案,將現行條文中「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的「懲戒」二字刪除,引起家長團體反彈。圖/國教盟提供
行政院院會通過草案,刪除民法第一○八五條「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等文字,改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移除了父母懲戒子女的權利與義務。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表示,為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精神,且為避免遭誤用或作為暴力行為藉口,因此應該要廢除,如日本、韓國也已拿掉懲戒權。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則表示,每年四至五萬件兒少保護通報案件中,約一萬件與父母管教有關,且近三年通報案件連續上升。
不過,在急切修法以符合聯合國公約精神前,可能要先慎思我國的社會樣態。過去三年,歷經疫情肆虐,除少數產業外,百業蕭條、無業低薪者多;疫情之後,又受到通膨侵襲,房價飆升、電費物價齊漲。這些都是政府缺乏作為的苦果,結果要由廣大的父母親承受。國內外研究指出,疫情期間家暴量陡增且影響最大的正是弱勢家庭。
根據藍佩嘉教授在《拚教養》書中的研究,社經地位較低的父母,採用嚴厲的管教方式的可能性更高。那麼,在貿然修法前,衛福部是否有調查分析過去三年來兒少保護事件量增加的家長背景,並提交給行政院作完整評估?是否有可能在修法後,影響最大的就是原本就承受社會政治經濟最大的苦果,無法將小孩送到私校,或將小孩周末行程排滿補習班的家長?或是因為自己或家人病痛纏身、無心無力兼顧小孩學業生活,致使孩子沉迷網路或受到外界吸引的家長?
更不用說,五年前才修改的教師法,殷鑑不遠。當時就是依據聯合國兒童公約精神,把禁止霸凌學生放入教師法中,違法教師嚴重會喪失教職。本次也是如法炮製,如果嚴重就會喪失親職。那麼五年來,校園是否有變得更友善、安全?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新版教師法通過後,學生告老師、家長告學校教師的案子,在各縣市急速增加,讓教師人人自危。在割喉案發生後,教育部才匆忙再修正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放寬教師的管教權。
在配套措施上,張秀鴛司長說,兒少案件多與兒少具身心發展困難、或家庭過度使用3C有關;保護司副司長郭彩榕則指出,但像是沒收手機這種類型,可能連暴力都構不成。連政府都搞不清楚阻止兒童使用手機是否傷害子女身心,要求全台父母都不要觸法是否太過為難?若希望製作「正向教養手冊」等文宣資料就能提供家長教養心法與策略,那麼法務部未來可能會更加忙碌。
刪父母懲戒權應有配套
2024-12-01 00:25 聯合報/ 李錦松/嘉義地院少年法庭前主任調查保護官、大學兼任講師(台中市)
行政院通過民法第一○八五條的修法草案,刪去父母懲戒權,對兒少保護進展了一大步。不過人民仍有所疑慮,沒有懲戒權,父母如何管教?依報載,主管機關不厭其煩教導人民,譬如衛福部認為可運用正向管教,教育部則提供家庭教育中心來協助民眾處理各種親職教養的疑難雜症。其實,正向管教在學校機關行之有年,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家長可以向學校取法。
這些年來教育主管機關三令五申嚴禁體罰,教育基本法第八條即明文規定不得體罰,老師與學生互動依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辦法注意事項」,因應新北國中學生殺人事件,該注意事項甫於一一三年二月五日修法,規定教師之一般管教措施依該注意事項第廿三條規定,就是適當的正向管教措施。但這些年來,學校無法填補足夠的相關資源,各種議題層出不斷,實務經驗不甚美好。
另家庭教育法自九十二年立法迄今,家庭教育中心成立已逾廿年,實務所見與學校有相同困境,該機構也是資源不足一路顛躓,或有部分志工填補,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力、物力與機構網絡連結,主管機關雖正向積極,我們也樂於看到家庭教育中心未來對親職功能的貢獻與承擔,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得填補更多資源,正向教養的操作與親子困境的改善或有可期。
另外眾所重視的親職教育,法律層面其實已粲然大備:就兒少保護個案而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對其父母及主要照顧者就有必須親職教育輔導的規定,少年事件處理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也有相同的規定;家事事件法對於離婚的父母,為了建構友善父母也制定親職教育輔導;甚至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都有家庭教育與輔導的規範。
但政出多門,親職教育的操作包括教育、福利、司法等不同場域,實際上無法落實。我們不缺法律依據,真正需要的是更多資源及更緊密的網絡連結,去落實親職教育。
最後要反思的是,家庭氛圍良窳不只是父母責任,而是所有家庭成員休戚與共。親子關係如同鑼鈸,不能只要求父職、母職實踐。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九十三年立法,已有規範家庭教育的內容項目,除親職教育外,很重要的就是子職教育,倏忽廿年過去了,各機關(構)對子職教育的推動或如具文或寥若晨星戔戔之數。
在法院的工作經驗中,有很多悲苦的父母,他們愛孩子,卻不知如何與孩子良好互動,孩子犯錯,依傳統觀念,養不教父之過,所以子女有罪,他們也深深自責。事實上,孩子並沒有因為被寬容而有改善,父母也沒有因為遭受責備而有父職成長,在制度轉換之際,或許該是強化子職教育功能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