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兩岸再跌宕都須文教交流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110/web/ 

◆  兩岸再跌宕都須文教交流
◆  國際貿易合作 共抗川普關稅霸凌
◆  桃機「黃巾之亂」 霸凌亂政縮影
◆  專任運動教練 考核管理應與時並進
◆  張忠謀、護國神山、台灣貢獻(下)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兩岸再跌宕都須文教交流


2024-11-29 05:18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退休教授(台北市)


暌違已久的兩岸大學生交流,在馬英九基金會的努力下,終於第二次邀訪大陸四十位大學師生,包括奧運金牌得主馬龍與楊倩來台訪問九日,首站便來到筆者當年的母校中山女中交流,令人格外欣喜!

由於新冠疫情與台灣政黨輪替等因素,近年來兩岸關係急遽變化,導致許多原先在台求學與交流的大陸學生人數大幅下降。遺憾的是,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春,大陸教育主管單位宣布暫停大陸各地與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學,讓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兩岸文教交流大幅倒退,不但台灣的許多大學校園很難再見到兩岸學生共同上課、相互切磋的情景,連雙方原本熱絡的學術交流也從此困難重重。原本是大陸文科學生於境外升大學、讀研究所首選的台灣各大學,如今受歡迎的地位已拱手讓給港澳;繼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中止陸客來台後,近二十年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兩岸文教交流因此畫下休止符,也影響大陸對台高教的觀感,增添台灣日後在對岸招生的困難度,令人惋惜。

綜觀世界各地的文教交流,原本就很容易受到社會重大事件的影響,必須小心因應。例如,民國九十年(二○○一年)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後,在美的中東學生受到搜索與限制,伊朗學生無法自母國銀行匯款付學費。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川普上台後推動的華裔美籍學者身家調查,影響中美文教交流甚巨。

只是,如同美國著名的「族群接觸假設」等學說,不同族群之間如能不斷接觸與交流,可減少偏見與誤解,增進解及接納度,發展長久的友誼關係美國前駐蘇聯外交官耶魯瑞奇曼以美、蘇冷戰期間的外交關係為例,歸納出衝突國家及地區,如能持續長期的文教及學術交流合作,雖然表面上看似耗時費力,卻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改變美蘇領導階層與人民對彼此的想法,這是最終促成結束雙方敵對關係的關鍵因素之一。前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伊更提出,在各國武力科技等硬實力競賽中,還有更重要的軟實力值得發展,加深本身文化資產的交流活動,吸引他國前來交流互動

因此,無論兩岸關係如何跌宕起伏,鼓勵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促進雙方年輕人的解和良性互動,更能發揮彼此高等教育互補的效果,及充實台灣高教生源,提升雙方教育品質的機會,期望兩岸青年學子的交流持續不墜!













國際貿易合作 共抗川普關稅霸凌


2024-11-29 05:18  聯合報/ 王亮/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關務署前署長(台北市)


川普近日宣布,將對從加拿大、墨西哥兩國進口貨品加徵百分之廿五的關稅;另對從中國進口貨品再加徵百分之十的關稅。川普要加徵關稅的原因竟然不是為經貿問題,而是因認為中國未盡力防止鴉片類藥物芬太尼等毒品進入美國;至於加拿大、墨西哥二國,則是針對他們在防止毒品及非法移民進入美國方面控管不力。其實這也是懲罰在該二國設廠生產輸美產品的廠商。上述加徵關稅如確能實施,顯示川普已把關稅當維護國家安全的武器。

川普在第一任總統任期內,以關稅作貿易戰的武器,現在又將其作為針對外國查緝毒品及非法移民進入美國不力,給予處分的「罰款」川普似乎對毒品及非法移民問題頗為氣憤,而迫不及待地要在就任前先表態喊話,但未來實際如何實施,尙需待他就任後「觀其行」。

川普曾稱自己是「關稅俠」,並說 Tariff  這個字是「字典中最美麗的字眼」,也曾說「打貿易戰很簡單,會贏」。以關稅做武器打貿易戰固然簡單,他只要利用美國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等政策工具做依據,不論是為經貿或國家安全目的,都可快速發布並即產生作用,讓他馬上有成就感。但因簡單,多用恐濫用,未來可能會以國家安全為由擴大使用該條款。

川普在第一任總統任期內,以關稅做武器打貿易戰的結果,除造成通貨膨脹外,貿易赤字未減反升,製造業回流及直接投資方面效果也不彰。他現在應該已知打貿易戰會兩敗俱傷,但他仍樂此不疲,可能是認為不管結果美國是否會受傷,只要能使對方受傷,就可做為籌碼討價還價,取得相當程度的勝利。

美國上次打貿易戰,是針對目標國某些進口貨加徵關稅,而此次是改為針對各該國全部輸美貨品,加、墨二國已表示將抵抗報復。至於中國方面,因已累積四年和川普政府折衝的經驗,應早已精算得失,準備好幾套劇本應戰來減害。

以關稅當武器打擊面很大,它不僅使目標國受害,災害還會外溢、殃及全球多種行業及一般百姓。目前 WTO 爭端解決機制就貿易戰而言已形同虛設,相關國家應合作為自身利益共抗川普的霸凌,俾能共維全球正常的貿易秩序。












桃機「黃巾之亂」 霸凌亂政縮影


2024-11-29 05:18  聯合報/ 李志偉/自由業(新北市)


近日中華棒球隊歸國後的「黃巾之亂」引發社會關注,焦點不只是球隊的勝利,而是機場免稅店董事長帶領員工與球員合影的爭議。當球迷們對免稅店的行為提出強烈批評時,風波迅速發酵,也將焦點轉向政府部門安排接機相關事宜的問題。

事件起因於隊員返國時,采盟免稅店員工擠進接機人群拍照,並與球員合影。這一脫序行為立即引發網友的憤怒,指控采盟炒作,利用球隊的回國事件做商業宣傳。

特勤中心副指揮官李慶然透露,采盟的行為經體育署和副總統辦公室同意,這一表態讓人質疑,是否在政府授意下,采盟才敢如此操作若是屬實,那麼此次風波恐不僅只是商業炒作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交通部長事後要求桃機檢討,將焦點轉向事後的處置,卻忽視了事件背後的授權問題。就如同近日延燒的勞動部霸凌事件,政府部門調查報告避重就輕的處理方式極其相似。甚至還傳出勞動部新任部長洪申翰上任後要求周六、日開會,讓員工連上七日班還不得對外承認,這反映出政府在面對批評時的處理方式往往流於表面,卻閃避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黃巾之亂」的根源,不僅僅是采盟的不當行為,還涉及政府部門的失職與默許在這場風波中,企業與政府部門的「合作與默契」亦揭示了台灣社會中權力結構的不透明與不公平

總結來說,這場風波反映了台灣當前社會治理中的問題,即政府過於依賴權力、忽視民意,對民間的質疑採取迂迴敷衍的回應,未來勢必逐漸失去民眾的信任。













專任運動教練 考核管理應與時並進


2024-11-29 05:18  聯合報/ 傅俊騰/退休專任運動教練(新竹市)


繼中華隊在世界棒球十二強打敗日本奪冠後,U12 亞洲少棒昨天也擊敗日本闖進冠軍賽。謹從少棒、青少棒青棒到成棒三階段的培育過程,探討教練、選手、家長、政府以及社會各方的角色與影響,進一步解析台灣運動人才如何從基層走向國際,讓世界看見台灣

基層棒球的萌芽,首重少棒時期的基礎培養。少棒階段的目標是啟發孩子們對棒球的興趣,並建立基本技術與規則概念。少棒隊的組建往往依賴學校與社團的支持,教練扮演的不僅是技術指導者,更是啟蒙者的角色。在此階段,家長是孩子棒球旅程的第一位支持者,從接送訓練到比賽的加油助威,他們的投入直接影響了少棒發展的質量。然而,家長的期待應該適度,避免對孩子施加過多壓力,以免影響興趣與發展潛力。

到了青少棒與青棒時期,訓練開始專注於技術的進階與體能素質的提升。教練的角色變得更加關鍵,他們需根據選手特點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畫。這階段的選手經常參與比賽,在對抗中學習臨場應變能力與抗壓能力。心理建設是青棒階段的重點之一,當面對激烈的競爭與高壓環境,選手能調適情緒穩定,保持表現正常不失誤。這時期的選手也面臨學業與運動雙重壓力,學校體育班設置規畫基礎與進階課程,家長們協助選手時間管理,確保課業學習與運動訓練並行發展,避免學業與運動失衡影響未來發展。

到了成棒,選手從業餘向職業邁進。這時教練不僅要關注技術層面,還需引導選手思考職業發展路徑,是否進軍美日或留在台灣。成棒球隊的成功離不開良好的球隊文化,選手間的默契與團隊合作是制勝的關鍵。教練的領導力與球隊管理的支持在此起到重要作用。在這些過程中,教練扮演多重角色,既是技術指導者與戰略制定者,也是選手的心理支持者與榜樣力量。同時,從基層到職業,教練需要發掘選手的潛力,教練養成教育需要大學校院專業課程並提供適合的教學專業知識,應用環境與資源,教練適才適性指導年輕選手逐步成長為頂尖運動員。

台灣棒球能取得傲人的成績,離不開從基層到職業階段的完整培育體系,以及教練、選手、家長、政府與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本著「相信自己,相信團隊,相信專業」的精神,教練們繼續深耕棒球文化;此外,其他運動種類如田徑、游泳、體操、技擊、球類等都需要一同關注。

教練角色關鍵,但專任運動教練法仍有疏漏,例如,每三年一次大考核,計畫型教練工作權保障等,考核管理相關法規應該與時並進修訂,讓教練們在良好教學環境與制度下培育更多運動人才,在國際賽事上發光發熱。期待台灣不僅是科技島也是運動島,讓運動價值深植人心,創造更美好的社會及培養出更多台灣英雄。


















張忠謀、護國神山、台灣貢獻(下)


2024-11-29 05:18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三、事業的成功就是半導體產業的縮影
比爾.蓋茲是十九歲創辦微軟;賈伯斯是二十一歲創辦蘋果公司;黃仁勳則是三十歲創辦輝達。這些當今世上知名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在年輕時創建了一流企業,但台積電這家處處得到稱讚的公司,卻是張忠謀在他五十六歲時才創立。創辦初期,那是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中後期,台灣在很多方面,人才、技術、資金等都是欠缺的。

《張忠謀自傳:下冊民國五十三年-一○七年(一九六四—二○一八》,第一部分寫他回到德州儀器公司生涯(民國四十七年-七十二年(一九五八-一九八三)),一路攀峰登頂,做到當時華人在美最高位階的集團副總裁,但是此一職服務至民國七十二年(一九八三年),已「債還、緣盡」,就是無法升到一步之遙的「總裁」,終於提出辭呈分手(下冊圖片頁第五頁)。在德儀工作二十五年的經驗,使他累積了對半導體業的專業洞見,專業晶圓代工的創新模式也在他胸中逐漸醞釀成形,以後的歲月證明了德儀之「失」,創造了台灣之「得」。

四年後(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台積電在台灣創立。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正在盤算著退休,他之所以接受這項挑戰,正是因為他前半生,投身於美國半導體業,才有信心來籌組他心中所想的「台積電計畫」。用當前流行的解釋,張忠謀的忍耐正反映出東方人的韌性。

新書中三分之二的篇幅(從十四章起)有條不紊地談及台積電在台灣三十餘年奮鬥的經歷,其中有些決策影響台灣及國外,有些影響當前及未來。

作者十分細心地在詞彙中記述那些中外重要人名及職稱。台積電相關的中文人物在書中依次列舉十位:李國鼎、孫運璿、方賢齊、潘文淵、徐賢修、俞國華、陳履安、胡定華、史欽泰、曾繁城,此外,有三位外籍總經理。另有一些重要的參與者,如蔡力行、劉德音、魏哲家等等的貢獻,讀者就必須在書中尋找解答。

回想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台灣在各種條件缺乏下,居然能邀請到美國大企業中極高職位的華人科技專家來台工作。台美之間不僅有物質條件、生活水準的差異,更包括法令規定、工作態度、技術水準、人情世故等的適應。

幸有先接任工研院院長的安排(民國七十四-七十七年(一九八五-一九八八)),逐漸適應台灣的工作方式及職場文化,接著就是緊湊的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籌辦台積電,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台積電開始營運,並擔任董事長。

一旦主持台積電,張董事長的專業才華立刻顯現:優先次序一清二楚要奠定三塊基石:技術領先、製造優越、客戶信任。相關人事安排,國內外市場情勢的判斷,同業間的競爭等等,都能在「無私」的大原則逐一釐清,等待更恰當的時機。正如他書中所寫:「台積電並非一帆風順,我也經歷了不少酸甜苦辣。」

四、首位聞名全球在台灣創業的高科技企業家
張忠謀曾經說過「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自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前後受到多位首長力邀,決定來台後,持續得到李國鼎、孫運璿等首長多方面協助,三十多年以台積電在國際上的表現,已使台灣得到豐富的回饋。他甚至謙虛地說:「我必須承認,沒有政府的投資和協助,我辦不起來台積電。」如今他已是九三高齡,仍為台灣在全球化中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與能見度。

「六十歲以前的十年,我從三個職位上辭職-德儀、通用、工研院。辭職就是認輸!三次辭職後,我認為已經退無可退,而必須堅強自己的鬥志。其實我六十至八十五歲這時段的困難和阻力也不少,但我不再認輸,不再放棄。」(「下冊」第十九章〈篳路藍縷〉

當張忠謀已被公認地尊稱為「半導體教父」時,他一字一句親筆撰述的自傳,海內外讀者都會從他的中文文采、豐富難得的經歷,以及坦率直言的態度,得到借鏡與啟發。他一生在事業所展現的,就是他那歷練出的遠見、決策果斷的自信、從不間斷的學習,以及與生俱來追求頂尖的潛能。

在他的思維裡,不只是要「追求」第一,而是要切實地「獲得」第一,以及「保持」第一。從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創立台積電,至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退休,三十年來營收成長八千五百四十八倍;創立第二年即開始獲利,至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營業淨利成長兩千五百四十二倍。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他九十大壽宴會的致詞中,大意是說:「台積電的專業技術,已經超過九十分,但還要再進步,使別人永遠趕不上。」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台積電的營收總額已突破七百五十八億美元淨利總額將近三百七十六億美元、全球員工人數也來到七萬三千人目前股票市值更是高達全球第八名

在大事年表中所列舉史丹佛電機工程博士、八項榮譽博士、七次代表總統參加 APEC 會議,及各種專業獎項、講座、畢業典禮等致詞,更是為數眾多。張忠謀變成了台灣、美國、大陸三地共同的驕傲!

五、更有「愛情的歸宿」
他曾說:「我自美國來台灣赴了『與命運的約會』」,那麼我們要補加另外出現了一個重大的收穫:在創辦台積電的同時也得到了「愛情的歸宿」。

民國九十年(二○○一年)一月 Morris Sophie 在加州,兩位結成終身伴侶,變成了彼此最大的精神支柱。Sophie 除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其中深受歡迎的兩本書是:《真心》(民國九十一年(二○○二))、《畫架上的進行式》(民國九十九年(二○一○));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曾在香港蘇富比義賣),更是熱心公益,是台積電慈善及志工事業的負責人

記得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四月《張忠謀自傳:上冊 民國二十年-五十三年(一九三一-一九六四)》在北京簡體字出版,他與夫人應邀赴北大出席新書發表會,下午一場是對經濟學家,晚上是對北大管理學院師生們。七時許演講廳已擠滿了學生,當我介紹今天主講者張忠謀博士,宣布一個現場觀眾想不到的題目:「終身學習」,下面一片驚訝之聲。他們也許都在想一定會是討論當今世界上最進步的科技。四十分鐘的演講,深深地感動了年輕的北大學生,使他們感受到讀書與知識的重要,以及它的貢獻及造福人類。講後第一位站起來發言的是夫人 Sophie,我邀請她走到前面講話,她說:「我的先生不喜歡應酬,喜歡下班後在家裡用簡單清爽的晚餐。餐後他就去到他的書房逗留兩、三個小時,這是他一天輕鬆愉快的時刻。他閱讀,他聽音樂,他寫文章,如果他看到陌生的中文字或英文字,他會查字典……他擁有科技腦,他也擁有人文心。」她的解釋贏得了滿場掌聲。

一個偉大的企業家,最大的貢獻,不是令人聯想到他巨大的財富,而是他能謹慎思考,做出勇敢的改革,尤其是在事業波折中所展現的堅持與原則。

江浙的文風孕育了少年張忠謀對文學的嚮往;美國名校的洗禮與一流企業的競爭,鼓舞他要做「人上人」;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中來到相對陌生的台灣,投入半導體,奮身一搏,終於石破天驚,稱雄世界。

在全球化浪潮失勢、地緣政治抬頭中,大家看到了融合東西方的人文與科技的新三贏:張忠謀.護國神山.台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