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選擇范斯 傳承民粹
◆ 川普2.0快來了 看不到政府應對策略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天下事無巧不成書
◆ 別再淡化供電吃緊現實
◆ 用民主反民主 賴總統就是範例
◆ 總統獨大 民主失血
◆ 解決缺電 民進黨應認錯改正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天下事無巧不成書
2024-07-17 03:11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本月五日,「透.南城-城市穿行四○○年」在台南市美術館開幕。該展覽以數位科技及人工智慧展現新舊融合的新城市和舊靈魂,讓民眾穿梭在府城四百年來的空間軌跡,以及窺探智慧城市轉型的綺想風貌。
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為尋找東方貿易據點,經歷澳門、澎湖等處後,最後自台南安平登陸,於西元一六二四年構築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熱蘭遮城即為我們熟知的安平古堡,它見證了府城四百年來的潮起潮落,現已經被列為國定古蹟保護。今年適逢熱蘭遮城建城四百年,台南市政府特別舉辦「台南四○○」系列活動,慶祝台南建城四百年。
你知道嗎?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紐約市,今年正好也是建城四百年!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西印度公司在紐約市曼哈頓南方的納滕島(現為總督島),建立荷蘭人的定居點。隔年,在曼哈頓南端建構阿姆斯特丹堡。再隔年,荷蘭人與原住民談判,爭取到曼哈頓島的使用權,並在那裡建立永久定居處,取名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數十年後,英國人占領新阿姆斯特丹,將城市改名為紐約(New York)。今年適逢紐約市建城四百年,紐約四百年紀念委員會特別舉辦「New York 400th」系列活動,慶祝紐約建城四百年。
遠在地球兩端的城市,竟然湊巧都在同一年慶祝建城四百年。更巧的是,當年都是荷蘭人遠渡重洋殖民屯墾,而且在將近四十年後,荷蘭就把府城拱手讓給鄭成功軍隊,也將紐約統治權交給英國。
天下事無巧不成書,當年荷蘭在地球兩端的殖民進退巧合有其偶然性,隱約中似也有其必然性,恰恰反映了彼時荷蘭海權的興衰起落。
其實,科學研究工作者在漫漫研究路上,未嘗沒有諸多巧合參雜其間。當我們在知識疆界屯墾時,孰料是否有其他競爭者也正朝著同一邊界突破呢?我們走在路上有時會撞衫,甚至撞傘,在研究路上有時也會撞題。筆者就曾有數次撞題經驗,往往直到論文投稿後,才發現其他團隊也正在同一課題上鑽研。
記得有一次,我們將某一研究成果投到一個國際頂級會議,審稿委員會來函告知有另一團隊的成果與我們相關,建議兩篇論文合併發表。當時,我們信心十足,但經驗不足,竟然拒絕委員會的建議,最後慘遭退稿。
幾個月後,我們將研究成果再精進一步,投到另一個國際頂級會議。幾星期後,委員會來函告知有相關論文,建議兩篇論文合併。這次雙方團隊學乖了,大家都立即答應,於是論文就順利被接受發表了。
當時,我們解的理論問題已懸而未決廿年,怎會如此湊巧,有兩個研究團隊在同一時間得到相當類似的成果呢?回想起來,當時應用面的需求,正好讓研究者注意到其背後理論問題的重要性,於是遠在地球兩端的研究團隊就這樣一頭栽入同一課題。
更巧的是,另一研究團隊雖然遠在美國東岸,竟有一位成員是筆者的印度好友!我們直到委員會撮合後,才知彼此正在解同一問題,大家都直呼不可思議,只能說天下事無巧不成書呀!
川普選擇范斯 傳承民粹
2024-07-17 03:11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季青漫畫
在熙攘往來的政治權力時空裡,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的幾周充滿陰謀和懸念,川普以戲劇天賦和讓所有人猜測的能力而聞名,他再次成為這一切懸疑的中心,這次焦點集中在他選擇的競選搭檔。這項決定不僅將決定他的競選活動,還將決定共和黨未來,在這些競爭者中,有一個名字從懷疑和批評的陰影中出來,站在川普旁邊—卅九歲的范斯(J.D. Vance)。
俄亥俄州參議員范斯以其暢銷回憶錄「絕望者之歌」首次引起全國關注,該回憶錄講述了他在肯塔基州和俄亥俄州的一個貧窮工人階級家庭中成長的辛酸經歷。他克服逆境的故事,及他對美國農村社區奮鬥的見解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但是他最初的政治立場並不支持川普,范斯曾直言不諱地批評川普,甚至將川普與希特勒進行比較。但在觀察川普的政策及其對國家的影響時,他的觀點開始轉變。到了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競選參議員時,范斯已經轉變為川普的堅定盟友,獲得川普的支持並贏得參議院席位。
川普選擇副總統候選人的決策過程絕非一帆風順,受到他的親密顧問,特別是他兒子的影響。川普權衡了各種選擇,起初最受青睞的是低調的北達科他州州長柏格姆(Doug Burgum),但柏格姆的安靜舉止和缺乏魅力,讓人懷疑他是否有能力激勵支持者並和川普互補。
川普選擇范斯,因為認識到他有潛力吸引中西部關鍵州的工人階級選民。范斯儘管政治經驗有限,但以其民粹主義觀點和不屈的忠誠,體現了「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運動的未來,然後他的軍事背景及他對川普政策的明確辯護,使天平朝向他有利的方向傾斜。
川普遇刺,為副總統競選搭檔的選擇增添了一層緊迫感和嚴肅性;儘管緊張局勢加劇,選擇范斯被視為共和黨同心一致,增強該黨對年輕選民和民粹主義基礎的吸引力。
范斯反對美國干預外國衝突,特別是俄烏戰爭,引起人們的擔憂。他的觀點與川普的「美國優先」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強調國內事務優先於國際事務,這一立場雖然有爭議,卻引起了許多厭倦了長期對外戰爭的川普支持者共鳴。
隨著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支持者的熱情是顯而易見的。川普第三次代表共和黨選總統,范斯競選搭檔的角色也將得到確認。兩人的化學反應如何?選民是否埋單?都將決定美國大選結果和世界局勢的走向。
范斯的選擇也象徵著保守派領導人向年輕一代轉變,他的年齡,加上他的背景和政策立場,使他成為 MAGA 運動的潛在繼承人。范斯的出頭暗示著未來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將繼續影響美國政治。
川普2.0快來了 看不到政府應對策略
2024-07-17 03:11 聯合報/ 苑丹東/時事觀察員(高雄市)
隨著川普在美國總統選舉中聲勢看漲,全球各國必須重新調整對於「川普2.0」時代的應對策略。這一政治現象不僅凸顯了美國國內政治的轉向,也預示著國際關係中可能的重大變革。在這個背景下,歐洲政治的右翼抬頭和保護主義、孤立主義的復辟,也正逐步改變著歐美的政治生態,全球體系因此面臨挑戰。
川普政策的核心仍然聚焦於「讓美國再次偉大」,這一口號下的政策主張對內強化了民族主義色彩,對外則展現了強硬態度。共和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黨綱草案顯示,共和黨在對外政策上避免直接提及台灣,反映了一種更加以美國利益為先的外交策略。這種策略轉變,暗示了川普政府對台海問題,可能採取不同於傳統所謂「民主價值意識形態聯盟」的處理方式,在國際社會中引起不確定性。
共和黨黨綱草案強調的是: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重建歐洲和中東和平,以及強化美國軍力,顯示共和黨將重點放在全球戰略安全和國防建設上,而非具體的地區性衝突。這可能意味著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將透過增強軍事威懾和戰略聯盟來維護國際秩序,而不是介入特定地區的緊張局勢。
迄今為止,民進黨政府尚未顯示出明確的策略以應對美國選舉後可能的變化。相比之下,同樣位處島鏈關鍵位置的菲律賓,已調整其對中國的對抗策略,甚至將在九月或更早撤回美國在菲律賓部署的「堤豐」中程飛彈系統。此外,中菲雙方通過雙邊諮商機制達成協議,決定重建互信,並妥善解決海上爭端。
儘管菲律賓受益於堅實的美菲協防條約,由美方提供了強大的安全保障,但面對川普可能重新執政的不確定性,菲律賓依舊積極主動地調整其外交政策,謀求在中美之間精巧地保持平衡。這一行動明確展示了,即使在美國的堅定保護之下,菲律賓仍然保持彈性,加強與中國的外交聯繫。
隨著川普可能回歸和國際政治右翼勢力的抬頭,台灣面臨的國際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不確定。儘管全球化可能會遇到暫時的挑戰,但其發展的腳步絕不會完全停止。大陸則在這方面持續推進,不僅努力突破類似於亞洲版北約的戰略圍堵,還積極構建新的國際合作體系,一帶一路倡議、上海合作組織及金磚國家,都成為推動這一戰略的關鍵工具。此外,最近提出的「全球南方」合作計畫,更凸顯了大陸對未來全球布局的野心。
許多專家過去對於中國的未來持悲觀預期,認為中國將面臨崩潰,然而卅年來的發展證明這一預測並不準確。因此,民進黨政府若不斷挑釁中國,並不明智。連菲律賓都知道雞蛋不能全放在一個籃子內,在當前多變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彈性和策略性的外交、兩岸行為才是生存的王道。
別再淡化供電吃緊現實
2024-07-17 03:11 聯合報/ 葉宗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新竹市)
經濟部能源署日前公布《一一二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內容除揭露一一二年供電情勢,也規畫未來十年(一一三至一二二年)長期用電需求與新增機組建設期程。
檢視報告全文後不難發現,我國很快便必須面對用電量飆升幅度的嚴峻挑戰。對此,經濟部宣稱透過三項建設與妥適配置供電,即可維持供電穩定;實際上,卻是淡化處理供電將連年吃緊的現實。
首先,為因應人工智慧(AI)與電動車產業發展(其實還有非 AI 相關的半導體產業擴增)伴隨而來的大量用電需求,經部特別強調三項「及時建設」的重要性。其中,「新機組建設」確實是重中之重,基載電力不足,不必奢談供電穩定;接著才是「電網更新建設」,畢竟老舊變電設備與纜線全面汰換,才能確保供電品質;而且,前項之供電得以穩定後,電網的折損率自然下降。第三項的「儲能系統建設」迫切性不高,原因是容量擴充難度高、建置與供電成本高昂、供電時間相對較短,可持續發展但不必列為及時建設。
至於新機組建設是否能滿足經濟成長率大幅成長的用電需求,其實變數仍多。供需報告中只簡單提及新設天然氣接收站的開發進度會有影響,但未說明具體因應作為。
其次,供需報告未提再生能源的兩大主力,風電與光電開發進度均嚴重落後。事實上,截至今年五月,光電裝置容量為一,三二二萬瓩、風電為三二六萬瓩,距離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目標值的二,○○○萬瓩與六九○萬瓩,差異相當大。報告中宣稱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十五%、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可達廿%,目前幾可確定均無法達標。
另外,供需報告已將發電時間的關注重點改為夜尖峰,符合現況;然而,未來幾年,夜尖峰供電穩定性的維持,難度相當高。原因除了夜間無光電、夏季低風電,還有燃氣發電成為未來供電主力後,即將面臨天然氣接收站數量不足的問題。
實際情況是,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明年中才能完工,後續四接、五接、六接、甚至七接的新建都仍存在變數,但供需報告卻已經將所有新建機組納入供電總裝置容量中,不免有膨風之嫌。
最令人膽戰心驚的是,未來四年多的年度夜間「備用容量率」,不僅不到原訂的十五%,最低還只剩八點一%,凸顯了機組增加數量難以趕上用電成長。此期間只要兩部以上的中大型機組停機,即時夜間「備轉容量」馬上捉襟見肘。換言之,日後將不允許全系統在同一時間有三部機組停機(不論是歲修或故障),這對台電的電力調度與歲修排程都是空前的挑戰。結果,供需報告中只輕描淡寫的提到「寬列長期年度的備用容量率」,毫無危機意識。
總結而言,這份電力資源供需報告提供的數據,暴露了數年內維持夜間供電穩定的極高難度與嚴峻性。不過,只要核三兩部機組延役,可一舉提高夜間備用容量率六%以上。在供電變數未能完全排除之前,賴政府應認真思考讓核電延役。
用民主反民主 賴總統就是範例
2024-07-17 03:11 聯合報/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桃園市)
紀念解嚴卅七週年,賴清德總統致詞時表示,不希望任何人在民主社會用民主反民主,他卻不自覺自己才是頭號戰犯,證明他根本不懂民主。
當代民主是自由主義民主(liberal democracy)之縮寫,指的是以憲法為核心的一套政治體制,所以也稱為憲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任何政治作為都要依照這套體制的法律規範,因此民主就是法治,一切依法行政。
在立法院由多數立委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有可能不正義,但立法院是憲政體制的一環,具有「民主」的合法性。青鳥行動則是體制外,賴總統讚揚體制外的抗爭,還宣稱是民主的力量,顯然想用體制外的力量壓迫體制內的決議,這當然也可以稱為民主,不過精確地說,它叫做民粹式的民主(populist democracy)。因此賴總統在這個事件上,其實是「用民粹反民主」。
當代的「民主」,指的是憲政體制內所有政治作為的總和。賴總統把自己的操作模式稱為「民主」,因為他把青鳥行動的抗爭者等同於「人民」,而違反抗爭者的意志,就是違反「人民」的意志,因此國會改革法案是「反民主」。
這樣的邏輯不堪一擊,就算青鳥行動有十萬人,沒有站出來抗爭的公民數卻超過一千萬。比較合理的解讀是,那些沒有站出來的人並不同意青鳥行動的主張,因為立法委員就是他們的「民意代表」。事實上,立法院每一位立委代表的是數萬張選票,立法院外的每一個人只能代表自己,「人民」站在哪一邊?不言可喻。
立法院有沒有擴權?體制內自有一套解決的機制,懂得守護民主的總統應該靜待司法獨立運作;然而民粹思維的賴總統,卻在釋憲結果尚未出爐前,說三道四並且語帶威脅。
目前台灣政界最嚴重的問題是,對自由主義的民主一知半解、民粹思維的政治人物充斥。為了攫取個人的政治利益,經常在同溫層的簇擁下,打著「人民」的旗幟打壓異己,儼然自己就是「民主」獨一無二的代言人,所以任何反對者就是反民主。
事實上,在多元社會中,政治歧見是永恆的事實,因此「民主」主要展現在溝通、妥協、讓步、與不同意見者和平相處。無視多元聲音存在、堅持貫徹自己意志,其實比較接近獨裁者的心態。
立法院朝小野大,使得堅持己見、不妥協性格的賴總統,必須靠民粹的力量支撐自己的觀點。所以從他執政以來的種種表現,民粹的濃度遠勝於民主;對外鬥中共、對內鬥在野黨,默認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癱瘓議事,間接鼓勵罷免風潮,完全違反「當家不鬧事」的政治智慧。
事實證明,賴總統才是「用民主反民主」的範例。
總統獨大 民主失血
2024-07-17 03:11 聯合報/ 林法/公退(彰化市)
總統獨大,民主失血,川普造勢的槍響,再次凸顯權力競逐若贏者全拿,就將面臨種種難堪困境。
美國號稱全球民主最悠久、國力最強大,但總統遇襲屢見不鮮,說明因結構性的制度缺失,正步入「落伍國家」的後塵。所以儘管拜登疾呼全民團結、冷靜,並強調解決政治分歧需靠投票而非子彈,但從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川普支持者攻擊國會山莊以來,許多民調顯示有愈來愈多美國人認同為達某些政治目的,可以甚至必須使用暴力。
與美「總統獨大」相近的台灣亦為顯例。從過去三一九兩顆子彈引發的震盪,到現在集「四院大權」於一身的民進黨,不惜鼓動群眾圍剿在野掌控的立院,都說明「少數政府」仍可為所欲為,「數人頭」不過影兒,「比拳頭」才是實際。因此「權力訴說真理」,那些突發卻影響深遠的暴力事件,讓我們無法預期將來會發生什麼;當然,著重程序正義和妥協穩定的民主法治,在無所不用其極的政客手中,也早已煙消雲散。
最可怕的是,美國人向來崇拜英雄,川普濺血後不忘揮拳高呼戰鬥,更使其當選機率大增。如此凡事皆可交易且把我們當「筆尖」、對岸當「磐石」者,一旦入主白宮,誰敢斷言他不會出賣台灣?
若真有那麼一天,屆時受綠營洗腦將美視為忠實盟友的選民,大概就比世上同受民粹風潮所苦的人,更能體會什麼叫「民主失血」與「難堪處境」的雙重滋味吧!
解決缺電 民進黨應認錯改正
2024-07-17 03:10 聯合報/ 尤英夫/律師(台北市)
黃仁勳離台前夕,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台灣電力限制是個挑戰」。他要在台灣設廠,擔憂缺電問題,因為 AI 和半導體等都是吃電怪獸,缺電絕對是致命傷。
這是電力夠不夠的問題,也就是個很嚴肅且必須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隨著 AI 應用和相關產業快速擴展,背後潛藏的是缺電隱憂,當多家科技大廠有意來台投資的時候,政府更要有周全的準備。
除了政治人物有可能挑撥離間製造是非外,我們不能說擁核與反核的人不愛台灣,他們愛台灣才認真主張擁核或反核。所以不能以政治意識來討論是否可能缺電的問題。
天下所有事物,沒有絕對的對錯。年齡愈大閱歷愈多就有這樣的看法。童子賢就是一個案例,他說卅年前他也反核,但十年前開始關注全球暖化議題,在這兩、三年已經慢慢想清楚,地球暖化會將會對人類文明產生不可挽回的衝擊,因此內心陷入掙扎。核是一種技術,可以利用提高技術,好好地用管理技術去管理它。
李遠哲也強調他認同童子賢觀點,「雖然核電有缺點,但核能帶來的災害,跟全人類滅絕是絕對不能相比。」
擁核的人主要認為核電不會有空氣汙染,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燃料體積小,運輸與儲存都很方便,發電的成本中,燃料費用所占的比例較低。反核的人主要認為台灣地狹人多地震頻繁與廢核料難以處理,如果有事故發生會對生態及民眾造成重大傷害等等。
我們如果檢討過去幾次的核災,應該都有可能避免。
民進黨過去極力主張反核,訂下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目標,然而面對「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綠電占比廿%」承諾跳票、供電問題屢爆民怨。其實在其黨綱基本綱領-我們的基本主張中說:核電的投資等有關政策,均應先行嚴格評估。好像民進黨也不見得非把我國變成非核國家不可。
國民黨一直批評民進黨把「非核家園」當做神主牌,不能有任何變動,非核政策不能變更。問題是,明天我們沒有了,祖先牌位跟著也沒有了。何況朝令夕改,只要比較好的,沒有不能改變的理由。此時在野黨一定譏諷惡評,民進黨政府難免滿臉豆花,面子裡子雙輸。但是不誠實承認錯誤或不當,怎會有改善或改正的可能?再說,天下之大,何人不會犯錯?時移勢易,檢討改進本來就很正常!再說一陣風過了,同時改善改正了,人民更有可能由衷的支持與尊敬。
目前不斷的跳電發生,原因可能很多,但電力是否充足可能有問題。雖然政府一再解釋,還是無法解決一大推的迷惑。美國商會關心台灣是否有穩定的能源供應,歐盟也對台灣缺電擔憂,對台灣的能源供應短缺問題表示關注。美國媒體 CNBC 報導,專家認為,台灣面臨能源短缺,不僅已構成國內半導體業營運風險,也可能波及全球晶片業。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韋伯斯特更指出,台灣不僅面臨能源短缺,更面臨電力短缺。至於國人,根據今年五月媒體網路調查顯示,有高達五十七點三%的民眾認為台灣是缺電的。
個人認為,也許有必要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調查說明,也可以由這些專家提出改善的辦法。當然,問題還是很多,不過總該有個開始認真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