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劉世芳部長挺得住?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449/web/ 

◆  劉世芳部長挺得住?
◆  政治惡鬥 難吸引民間菁英入閣
◆  修法、量刑…保護兒少多管齊下
◆  賴超越賴 才能避兵凶戰危
◆  圍師必闕 引導兩岸往避戰發展
◆  馬習二會 為和平指路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劉世芳部長挺得住?


2024-04-11 04:33  聯合報/ 陳弈忻/文字工作者(高雄市)


聽廣播報導新內閣名單,當聽到內政部長是劉世芳時,還以為聽錯了,再三跟家人確認,原來真的是。

筆者的疑問是,劉世芳去年不是才以健康因素為由退出高雄市第三選區立委選舉?怎麼現在要來接掌「天下第一部」?應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劉世芳的身體可以挺得住嗎?畢竟這可是天下第一部部長,不是立委,其工作繁雜與責任之重大不知是立委幾倍。如自覺健康無法勝任立委,當部長就可以勝任嗎?好像怪怪的。

最好的解釋是,劉世芳經過一年的調養,身體已經好很多了。否則若當初以個人健康當藉口不願投入立委選舉,實則是另有打算,不僅愧對支持者和選民,因為誠信問題,也很難期待她未來會有好表現。











政治惡鬥 難吸引民間菁英入閣


2024-04-11 04:33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賴清德的內閣初步成形,原本希望賴能延攬民間人士入閣,不是只從政治圈中找人,但看來大家是要失望了。在民主政治下,為什麼民間人士不願意去擔任部會首長呢?

在一個健康的民主體系中,政府與民間之間應該有明確的界限和相互制衡。政府代表公共利益,民間則代表個人或特定團體的利益。當這兩者過於緊密交纏,容易導致利益交換、腐敗等問題,因此部分民間菁英對於直接入閣持觀望態度。

政治運作往往需要長期的歷練。相比之下,民間人士通常缺乏政治經驗,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政府運作的規則和慣例。加上政治環境瞬息萬變,隨時面臨各方利益的博弈,過於宏大的抱負很容易遭到打擊,這可能使一些有理想的人士卻步於政壇。

現行的政治文化也很難吸引民間菁英。長期以來,台灣政治圈瀰漫著藍綠對立、權力鬥爭等陰暗面,這可能會讓部分優秀人才望而卻步。同時政客常以個人或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這種行為不僅有悖於公義,也讓人對政治失去信心。

更明顯的是政治生態長期欠缺良性互動,藍綠各據一方,相互對抗,無法形成建設性的政策辯論。即便偶有突破,也常遭另一方強力阻撓,不僅拖累施政效率,也難以吸引優秀人才。

部分民間人士對於政治本身也存有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他們擔心一旦入閣,很可能會迷失方向,背離自己的價值信念,擔心自己會被捲入無謂的黨派鬥爭,淪為政客的棋子。

在當前政治環境下,網軍造謠抹黑、挖掘隱私,已成為普遍的手段。這種無孔不入的攻擊,不僅影響其家人,也會給個人心理和生活帶來諸多困擾。許多民間人士擔心一旦入閣,自己和家人將面臨各種無端指責和非理性攻訐。這種不當手段嚴重損害了政治生態,助長了互相攻訐、造謠生事的文化,助長了民眾對政治的不信任感。這對於廣納賢才、推動改革,無疑是一大阻礙。

要解決這一困境,必須摒棄狹隘的黨派利益,以更寬廣的國家大局觀來重塑政治文化。同時也要提升施政透明度,讓民間力量得以參與決策。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塑造更加開放、包容的政治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












修法、量刑…保護兒少多管齊下


2024-04-11 04:33  聯合報/ 趙萃文/大學助理教授(台北市)


近期包括一歲男童虐死案及藝人黃子佼持有大量兒少性影像,引爆輿論怒火。國民黨立委提案加重性剝削刑罰,最重可判處死刑;民進黨立委也表示將提案修法增加購買兒少性影像罰則;立委徐巧芯更提出刑法第二八六條修正草案合併二者,針對未滿十八歲人施以凌虐、妨害身心健全發展或性剝削者,加重判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致人於死最重可處死刑。筆者認為法理上有幾點可資斟酌。

按現行《刑法》第二八六條虐童罪(又稱妨害自然發育罪)前分別於民國一○一、一○八年修法加重本刑。惟二次修法後,本條實務適用情況仍極低而接近「死法」,其原因不外乎最高法院一向持嚴格解釋,認為凌虐行為具持續性,對同一幼童施以凌虐,其舉動雖有多次仍為單一犯罪不能數罪併罰。

此外,立法者雖於特別法《兒少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一一二條規定: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希望能有效保護未成年人,惟最高法院又認為第二八六條虐童罪,就被害人係兒童及少年已定有特別規定,因此不能再適用本條加重二分之一,以致實務上法官均依傷害致死或重傷害致死罪論處,再依兒少法加重本刑,虐童罪則完全被架空。立委想要以修正虐童罪來重罰恐難如願。

邇來在人口問題上,少子化已成國安危機,虐童、拍攝兒少性影像案件卻迭連不斷。解決之道或可仿照現行刑法強制性交罪、強制猥褻罪加重規定,直接於傷害罪章及妨害性影像罪章中規定,若有凌虐、拍攝兒少性影像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抑或仿照德國刑法第二二五條修正虐童罪規定:父母、監護人或實際照顧之人,對於未滿十八歲之人犯前條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此外兒童權利公約及施行法相繼施行,保護兒童順利成長、擁有良好身心發展,已為人權普世價值,法律制度允宜就此型構推進。日本於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發生著名的寢屋川案,被告父母對幼童傷害致死,一審大阪地院裁判員判處雙親各十五年徒刑,遠超過檢察官十年求刑。二審(全職業法官)維持原判,三審最高法院(全職業法官)卻撤銷一審裁判員判決而自判,輕判父親十年,母親八年,引起輿論及刑法學界極大批評,咸認以嚴厲態度面對虐童市民價值觀之一審判決,應給予最大尊重。顯示日本國民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深沉思考

整體以言,兒童快樂的成長,是國家未來希望之所繫。虐童、拍攝兒少性影像議題不僅關涉立法、執法,更需透過政策、教育、訓練及社會保護等手段來改善,始能真情守護。













賴超越賴 才能避兵凶戰危


2024-04-11 04:33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新北市)


賴清德新政府團隊逐漸浮現,行政院準正副閣揆分別是卓榮泰、鄭麗君;國安會秘書長可能由外交部長吳釗燮回任、國防部長則由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轉任。基本上,這種溫和的內閣及國安人事蔡規賴隨作法,不僅利於執政黨與在野黨互動、避免衝突;同時也以維持現狀置換務實台獨的兩岸路線。

然真正能化解兩岸僵局,並非完全依賴蔡規賴隨,而是賴總統要超越賴院長。蔡總統宣稱維持現狀、依據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尚無法建立兩岸和平穩定框架。不承認九二共識的代價,就是面臨軍事威懾、外交壓制、經濟制裁、緊縮交流合作等。故即使蔡規賴隨,還是要遭遇僵持敵對的戰爭邊緣風險。

賴準總統就職之際,美國在支持俄烏戰爭、以哈衝突之餘,已難以更多關注亞太地區。兩岸緩和與區域地緣政治穩定息息相關,大陸反獨促統力道劇增、武統聲量飆漲,台灣立法院對行政院的制衡作用,均掣肘賴身為少數總統的權力施展,難以完全遂行其意志。

新內閣卓鄭配,跳脫民進黨派系共治傳統。卓榮泰曾是謝系成員,然謝長廷赴日就職後謝系已處於崩散,其派系屬性淡化,擔任黨主席時輔選蔡英文連任有功,卻無戀棧高位;因其為人圓融較不具僵化意識型態,人稱大師兄具有超越派系之超然地位,應不會受到正國會林佳龍、新潮流鄭文燦的權力挑戰。

鄭麗君在總統大選擔任國政願景及政策召集人角色,黨內派系屬性也較淡化,接任副手符合性別共治且淡化行政機構派系色彩。至於林或鄭可能將來參選雙北及桃園市長,仍是未來內閣接班梯隊人選。

從國安人事布局看,未來兩岸路線為維持現狀。預期賴就職演說的政治基調就是維持現狀,勿成為麻煩製造者;既宣稱遵循蔡路線,應不至於展現激進外交、國防與兩岸關係,也不會倡議挑釁或激進路線。但即使如此 ,賴仍不會接受九二共識、凍結或廢除台獨黨綱,而是持續深化中華民國台灣、兩岸互不隸屬論。

賴任行政院長時倡議務實台獨,一旦以總統身分倡議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台灣人非中國人等論點,恐怕兩岸危機就非僅是兵凶戰危而已,而是違反大陸「反分裂國家法」,構成使用非和平方式處理台灣問題的條件。

兩岸和平穩定框架之建構,其根基不在於蔡規賴隨。蔡維持現狀路線已證明,在無外交休兵默契下,邦交國岌岌可危,恐剩個位數;中共軍事威懾已無海峽中線、金廈水域已無禁止限制線;大陸對台經貿反制措施更是步步進逼,單邊行動及內國化措施頻仍。賴宣稱遵蔡路線,實無助於維持和平穩定。

賴總統必須以今日總統高度,超越昔日院長局限。蔡規賴隨無法帶領人民遠離兵凶戰危,賴擔任市長時所倡議之親中愛台路線及「德國統一才是真正統一模式」,方是正道。德國統一後,總理及總統曾一度皆來自原東德。一念解開,台灣將擁有無可限量的政策工具,跳脫兩岸互動的惡性循環。











圍師必闕 引導兩岸往避戰發展


2024-04-11 04:31  聯合報/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昨天與習近平在北京舉行「馬習二會」。習近平強調「制度的不同不能改變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外國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事」。馬英九說:「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該互助合作,致力振興中華。…兩岸中國人絕對有足夠的智慧,和平處理兩岸爭端,避免走上戰爭。」馬習二會重新確定兩岸之間的民族情感,並期望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的復興,這是俄烏、以巴之間沒有的特殊情懷,盼望兩岸之間日益升高的戰爭危機可以減輕。

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上月表示:「兩岸事實上已超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雙臂關係,牽涉到整個世界,尤其是主要民主國家的議題。去年七大工業國集團領袖會議共同聲明重申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台海問題牽涉到世界經濟的前景,世界航運、空運安全以及整個工業產業鏈的完整。」台灣地緣與經濟地位重要,而民進黨執政,促使台灣日益國際化,使得台灣成為列強爭奪的角色。

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一日會見蔡英文總統與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時表示:「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對於全球安全及繁榮至關重要,台美關係穩定攸關台美共同利益,希望賴清德之後持續努力,維持區域與兩岸的現狀」。

羅森柏格指導台灣領導人的語態如太上皇,令人不悅,卻顯示出美國認為兩岸已進入「戰爭前」的狀態。美國雖然備戰,實際並不希望兩岸發生戰事,以免在俄烏、以巴之外另闢第三戰場。

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共展開環台軍演。近日媒體報導,美國「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實施後,今年起美軍顧問長駐金門、澎湖駐訓,美軍駐台特戰合作組常駐桃園龍潭特戰指揮部營區,綠扁帽部隊派出三人小組進駐我陸軍兩棲營與高空特勤中隊協訓目前尚屬協訓性質,然距中共所謂「外國勢力介入台灣」的紅線只有半步之遙。

由此,美國在戰略上使出兩手政策,一方面說台海和平穩定至為重要,一方面以行動刺激中共產生強烈反應。蔡英文與賴清德不能說不,使台灣陷入我為魚肉、人為刀俎的處境。兩岸若有戰事,由美國支持以烏的作法,戰爭短時間不易內結束;戰後不論勝負,兩岸慘狀只有利於萬里之外的美國。

孫子.軍爭》說:「圍師必闕,此用兵之法也。」《司馬法》說「圍其三面,闕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對於因美中相爭而圍困中的台灣,中共應以中華民族的立場,勿受挑釁而激怒,以「圍師必闕」原則,冷靜引導兩岸關係往有利方向發展,化解台海危機。對於美國圍堵中國,民進黨政府亦需避免挾外力威迫而引發對岸興兵,造成台灣生民塗炭。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應在美國強勢挾持下保持自身主動性,以「圍師必闕」原則,引導兩岸關係往避戰與安全方向發展,開啟兩岸交流合作的契機。

馬英九風塵僕僕趕赴大陸,一方面由祭黃陵以告知中國百姓,兩岸皆屬炎黃子孫;另一方面寄望北京,莫要由於兩岸缺乏正常溝通管道而誤判形勢,在兵凶戰危之際切勿衝動。民進黨與獨派人士不應冷嘲熱諷;台灣面臨大禍,藍綠不應猶在競逐各自的權力與利益。














馬習二會 為和平指路

2024-04-11 04:31  聯合報/ 黃奎博/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新加坡馬習會隨團顧問


「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這次北京馬習二會的政治基礎。

相較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底在新加坡的第一次「馬習會」,這次沒有官方對官方的隱晦形式,也沒有「一國兩府」的味道,因為習近平仍在位,但馬英九已無任何官職和黨職。這次「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只是由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所呈現的部分民意,跟那些民意支持或不支持國民黨並無一定關係。

此外,馬習二會延續了談判協商模糊ambiguity)的藝術,也再次證明,兩岸政治和解reconciliation)不一定要從官方對官方開始。

此處的政治模糊,就是「九二共識」,因為當台海兩岸各執一詞時(「一中各表」或「一中」),乾脆用另外一個雙方都能接受、又不違反各自基本大法的政治名詞重新表述,於是「九二共識」不僅在馬政府那八年成功提升兩岸經貿、文教、社會的交流,促成了蔡英文政府也不想放棄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廿餘項合作文書,而且當時的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梅建華也公開肯定「九二共識」為兩岸提供了對話基礎

當蔡英文不要這種政治模糊,同意北京版的「一中」時,反而國民黨方面始終跟北京當局同中有異。兩次馬習會以及台海曾有的八年和平繁榮,顯示了兩岸在關鍵議題要暫時政治模糊才能展開對話,政治清晰就只好「公事公辦」。

為什麼要對話?不僅是為了兩岸和平穩定及繁榮,也是為了要開展有意義的政治和解。

此處的和解,是在衝突後,對於防止衝突再度升高所展現的和平、和諧、友善的互動關係。它不一定局限於官方對官方,例如在兩岸關係中,當前國共之間的和解也可適用。

當兩岸官方互動逐漸走向死結,在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造成整個中國隔海而治的國共兩黨及其代表人物,應有責任與勇氣從交換事實、分享歷史敘事開始,衍生出最基本的互信與互諒,協助雙方社會停止仇恨、減少誤解,建立互動的政治基礎,進而讓人民慢慢可以預想及了解,未來的兩岸關係可能是怎樣的情境。

如果沒有類似「馬習會」這般高度的政治和解,兩岸的和解進程將遙遙無期,而且將更難讓兩岸共同去探索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有人不贊同這樣政治對話、和解的過程,認為只有強化台灣的嚇阻力量,才能打消中共使用武力以統一全中國的想法。這種「只靠一條腿走路」的政策,是非常不負責的,因為即使美蘇在冷戰期間,也必須同時靠軍事嚇阻與談判協商,加上當時由政府和民間促成的社會互動,才能維持動態穩定和彼此安全。

另有人擔心馬習二會是中共「統一戰線」的一環,因為中共本是統戰好手。但在包括馬習會的兩岸各階層交流中,台灣各界只要以中華民國主體性為依歸,以台澎金馬人民權利、以兩岸和平繁榮為優先,不要見到與中共正常交流就開嗆,這時內部就比較會團結。

總不能因為中共會統戰就不與之正常交流。君不見多國政要訪北京仍絡繹不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