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新閣首要任務應是經濟發展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449/web/ 

◆  聯合報社論/馬習會為台獨拆彈,賴清德勿錯過和平橄欖枝
◆  聯合報黑白集/中立有什麼問題嗎?
◆  經濟日報社論/新閣首要任務應是經濟發展







經濟日報社論/新閣首要任務應是經濟發展


2024-04-11 02:36  經濟日報/ 社論
新閣首要任務應是經濟發展。路透


各界殷殷期盼下,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公布了閣揆和重要閣員名單,引起廣泛討論,但政治、黨派算計是一件事,多數民眾最關心的,還是新閣是否能正確、務實地發展經濟,為台灣社會未來全面發展,建立雄厚殷實基礎。

現今台灣社會百廢待舉,新閣可謂責任重大,包括逐步削減財政赤字、強化國防軍事戰備、提高平均國民所得、都市建築危老更新、解決青年購屋問題、全面發展長期照護、關鍵科學技術研發、農業全面轉型升級,任務繁多,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切政績必須以經濟發展與成長為基礎,否則不是捉襟見肘,便是債留子孫。

1985-1995年間,台灣曾經是世界經濟發展樣板與奇蹟,但曾幾何時,這些美譽和榮景已然不再。過去八年,台灣年平均經濟成長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當然這或許並不代表我們不夠努力,而是他國巧遇更接天時地利之機遇,此一現象導致台灣經濟如魚逆流而游,不進則退。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大量產業被迫外移,年輕族群實質薪資逐年下降,買不起房,生不起娃。這些是新閣必須務實面對的首要議題,解決之道無他,惟靠經濟成長。

兩岸關係僵持致使企業投資風險提高,不務實的能源政策引發電力短缺憂慮,人才援引政策不夠開放,是過去八年台灣經濟成長三大絆腳石。

近五年來,以美中為首的大國經濟、反全球化倡議,打破台灣企業扮演國際生產供應鏈分工核心角色的傳統定位,近乎失敗的「以南向取代西進」政策,更造成台灣產業兩頭落空。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最近在一些場合提出半導體、人工智慧、無人機,將是未來台灣產業發展重點,這個觀點符合世界發展重要趨勢,方向是對了,但三大產業均需要鉅額投資、大量優秀人才,是全球未來競爭最為激烈領域,台灣如何發展須更細部規劃。若要僅靠一己之力,發展所謂「國家隊」的概念,與美中韓歐印等國競賽,可以說勝算很低;未來如何與合適夥伴分工合作,著手發展「國際隊」,台灣才有贏的可能。

若問「繼半導體之後,什麼產業將成為台灣第二座護國神山?」相信許多專家會點名生技產業。但台灣發展生技產業,說起來跌跌撞撞已超過30年,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立法院甚至通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條例」,破格提供投資抵減優惠,民國一O九-一一一年(2020-2022)期間更逢疫苗與試劑商機,但台灣生技產業卻始終未能走上國際舞台,這支醞釀已久的「潛力股」,需要新閣以新的魄力,新的思維,仿效瑞士與以色列模式,以國際市場與研發資源,重新擘劃布局。

我們應該理解,台灣社會未來全面持續向上發展的前提,是能夠連續維持每年3-5%經濟成長率,台灣經濟成長的契機在出口。依賴內需或許是經濟緊縮時的保本作法,但若要追求長期經濟持續成長,關鍵仍在國際市場。

小國靠單打獨鬥致勝的夢想,在現今國際市場幾乎已如海市蜃樓般的不實際;結合所有可以結合的夥伴,槓桿所有可以槓桿的資源,方為務實可行的作法。

如果特斯拉可以採用比亞迪鋰電池,三星可以向友達購買特定尺寸面板,英特爾可以委託台積電代工生產晶片,請問亦敵亦夥伴模式,難道不該視為常態?這個務實態度是世界所有成功企業的共識,但在政治上卻視為禁忌,其所侷限者,心之魔障也。

當然,每個政黨或政治人物都有一定的政治信念與制約,比如反核便是蔡政府的神主牌。台灣經濟發展如何與這些信念制約相融合,考驗著新閣的智慧。其實在某些信念差異下,政府的「不堅持、不排除」,或許是一條最佳可行之路。












聯合報黑白集/中立有什麼問題嗎?


2024-04-11 04:25  聯合報/ 黑白集
立法院長韓國瑜(右)主持立法院議事。記者葉信菉/攝影


最近傳出,有藍委因不滿韓國瑜「太中立」而感到心寒,指他主持議事並未特別「照顧」國民黨立委,且連立院黨團的 LINE 群組都未加入。正當韓國瑜的聲望節節上升,他遭黨籍立委怨嘆「太中立」,證明他實至名歸。

事實上,在藍委群組裡開砲的,就是立委陳玉珍一人。她的抱怨,也未得到一呼百應的回響,顯然多數藍委也不認為韓國瑜「中立」有什麼問題。國民黨目前是國會第一大黨,但議事及質詢攻防,仍要講究論理能力。否則,難道光靠議長「胳臂向內彎」,就能把黑的變成白的?

韓國瑜雖是國民黨籍立委,但他在立法院的角色,就是「中華民國立法院長」。亦即,他的身分已超乎「黨」的層級,須從「國家」的大局著眼行事。藍軍立委若硬要把韓國瑜拉回黨的位置,根本是在矮化及限縮他的角色,並不恰當。「黨」和「國」的分際,有那麼難懂嗎

在民進黨一黨獨大橫行的年代,藍營吃夠了綠營「不中立」的苦頭。現在,若覺得韓國瑜有義務偏袒藍委,豈非把政黨政治當成幫派角力了?藍軍立委要放下第一大黨的驕氣,務實問政;敏銳反映民意,比仰賴韓國瑜「照顧」重要得多。

至於韓國瑜要不要加入黨團 LINE 群組,其實是個枝節問題。也許彼此定期座談交流,會比每天在群組聽彼此的牢騷有用。













聯合報社論/馬習會為台獨拆彈,賴清德勿錯過和平橄欖枝


2024-04-11 04:27  聯合報/ 社論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右)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會見前總統馬英九(左),表達「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等善意。記者廖士鋒/攝影


時隔九年,馬英九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再度會晤。兩人不僅復刻當年服裝,公開談話也延續當年基調,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訴諸民族與親緣,且對話也擦出新火花。習近平以「一個國家」取代「一個中國」,並稱「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馬英九則在習近平面前,完整陳述「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各自口頭表述一中原則」,較九年前更完整闡述我方所認知的一中主張,並藉著「口誤」說出「中華民國」。

會中,習近平並未重彈「一國兩制」的統戰老調,還以「外部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闡釋兩岸關係。他說,「制度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這段話,對兩岸政治定位的論述,創造想像空間。習近平展現難得的柔軟身段,一洗兩岸緊繃氣氛,台灣朝野要視作統戰話術,抑或認真接球,決定未來兩岸轉機。尤其,我方正陷入金門危機的進退兩難,賴清德應慎重看待這扇機會之窗。

大選以來,美中共管台灣又成為常態。美國持續售台武器,強化印太同盟抗中,也防範台獨暴衝。從疑賴論,到拜習加州會談表態不支持台獨,並透過智庫發言敲打台獨黨綱等,一連串預防性措施才使「賴蕭雙獨」接班有驚無險。此外,台灣新民意明智表達「反台獨要和平」,使習近平在武統聲浪中得以挪出堅持和平統一的空間。

遺憾的是,歷經諸多風險管控,金門翻船事件仍點燃台海危機的引線,凸顯兩岸缺乏對話管道,意外事件很容易被操作成戰端。而蔡政府在金門事件並未得到任何外國實質奧援,證明美日再怎麼挺台,也不會輕易挑戰中國。台灣的安全,終究要靠自己妥善務實處理兩岸關係。

在此背景之下,馬習二會的平台便具有重要意義。對「忙大選,不打仗」的美國來說,馬習對話談和平,不損其國家利益卻有助台海降溫。對追求和統的大陸來說,得到美國不支持台獨的承諾不夠,必須積極爭取反獨的台灣民意認同,取得對台工作主導性。美中有降溫的共識,馬習二會才有著力點。

國內外對馬英九二會習近平,看法分歧,認同有助降低敵意者不少,也有人將他貶抑為棋子。持平而論,如果習近平能透過馬習會爭取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馬英九又何嘗不是替台灣爭取到避戰求生的時間?馬習對話,是相互給對方一個「還不到動武時刻」的理由,鼓勵北京和台灣反獨的民意對話,增進理解與善意,也讓雙方民間不要太早放棄和平,陷入集體的敵意螺旋。

總結蔡政府八年的兩岸關係,台獨是武統的油門,愈獨國家愈危險,生存空間愈被壓縮。綠營總以「中國國力發展威脅其他國家」為由,彷彿只有不計代價備戰,台灣才有生路。這樣的激進路線,在其他「民主同盟」並不多見。

以美國為例,拜登為選舉強化抗中聯盟,拉攏日菲;但他同時管控風險,積極與習近平對話,競爭再激烈但兩國經貿不脫鉤。日本提升與美國的夥伴關係,同時準備五月的日韓中三國元首對話。至於菲律賓,即使美國承諾以共同防禦條約協助南海抗中,小馬可仕仍向習近平喊話稱坐下來有話好說。

馬英九畢竟是「民間人士」,他爭取到的時間能否孵化出和平契機,有賴執政者把握機會。彼此管控戰爭風險,在競爭中保持對話,這是地緣政治的新趨勢,馬習二會比民進黨先一步跟上潮流。習近平或者賴清德誰能贏得台灣主流民意認可,取決於誰能許諾和平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