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理金廈翻船 應知2故事
◆ 陸對台政策 反介入、促融為首要
◆ 併黃復興外 藍應提新論述
◆ 建立師生特教「衛教」制度
◆ 微罪不罰 增加事故風險有多大?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處理金廈翻船 應知二故事
2024-03-07 00:43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海巡查緝陸船釀出翻船意外,2人落海喪命。圖/金門海巡隊提供
二月十四日發生金廈翻船致死事件後,迄今兩岸經十五次協商談判始終未達協議,顯然陷入僵局,雙方似乎都不急於早日解決,應是各有謀畫。
我方理虧在說詞反覆,又未密錄自保,讓人懷疑另有文章;根據海巡署三月四日在立法院的說詞:「當時違法船舶右滿舵高速大轉彎,兩分鐘內速度由零節加速到四十節,又因平底船舶特性加上配重不良,導致右傾翻覆。陸船除了船左舷有明顯撞擊點,其他船身並無破洞或凹陷;而且根據海巡調查報告,我方船隻沒有破損,相關雷達航跡和影像已交檢調,所有雷達可看到雙方目標的航向、航速,都非常清楚,一切留給檢調說明。」在兩岸緊張情勢急遽升高之際,若我方掌握有力證據,不立即出示以排除各方疑慮,而訴諸曠日持久的法律解決,有兩個可能原因,一是證據仍然不足,無法釐清真相,另外則是不想讓事件落幕。
不想讓事件翻頁的原因,可推測民進黨與中共溝通管道本已中斷,又值各方咸認未來將使兩岸關係更趨緊繃的賴清德即將上任,同時認定中共並未準備於十一月美國大選揭曉前進犯台灣,在金門海域讓中共海巡、海警船隻「侵門踏戶」,損失不大,而仍可以雙方艦艇對峙喊話驅離的「精神勝利法」,內宣有力「抗中保台」,藉此試探對方底線,同時也可了解美方支持的力度。
在中共方面,已聲明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在金馬地區動作頻頻,看準兩岸船隻噸位與數量差距懸殊,對其艦艇越界「莫可奈何」,不時到我方海域逛逛,如入無人之境,作為演訓的一部分:即使與我方艦艇互相喊話驅離無妨,至少贏了裡子,看看台灣以及美國如何反應,穩賺不賠,何須立求解決。
然而雖然雙方各有盤算,由於大小懸殊,台灣尤須謹慎。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在《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新書中,講述了兩個故事,都與目前兩岸情勢息息相關,值得大家思考。
一個是作家海明威在《太陽照常升起》小說中的一段著名對話,朋友問主角之一的麥克「你是怎麼破產的?」麥克答「慢慢地,然後突然地」。美中全面對抗下,台灣情勢相當險峻,但因幾十年來均遠離戰爭,大多數人都「居危思安」,像「溫水煮青蛙」,中共船隻目前在金馬我方畫定的海域活動,以後擴展到澎湖甚至台灣本島,而台灣束手無策的話,難保不再節節進逼,突然大舉進犯。台灣將如何因應,必須未雨綢繆。
另一個故事,則是雅典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的精彩對話,史稱「米利恩對話」。海上霸權雅典用軍艦包圍愛琴島小島米諾斯並遣使勸降。米諾斯統治者反覆用各種政治與道德理由企圖說服雅典來使接受該島在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中立地位,同樣雄辯滔滔的雅典使者最後用一句名言總結在國際中政治中「強者可以任性,弱者只有忍受」。雅典最後不但滅了米諾斯,還盡屠城中男性,擄走所有婦孺。他們的宮中對話後來成為國際關係學的經典。
對台灣來說,即使處理此次事件自認站在理的一方,但海巡不遵循標準程序與影像紀錄,又遲遲不拿出或拿不出有力證據,只想在人命關天的談判上得分,讓人感嘆「書面道歉」有那麼困難嗎?與強者對峙,讓事件拖久鬧大,惡意螺旋持續上升,將對台灣極為不利。
陸對台政策 反介入、促融為首要
2024-03-07 00:49 聯合報/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歐新社)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式發表任內首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台議題和去年相較,新增「反對外來干涉」等敘述。學者指出,中共此舉即是將反獨力道擴大到國際層面,透過國際作為增加國際反台獨的力道。然而,由於反對外來干涉的操作,涉及國際輿論反應,並非完全操之在己;因而可以預判,促融將是中共未來最主要、也最具體的對台策略。
中共二十大後的對台政策,重點在堅持一中原則下的促統、促融、反獨、反介入等所謂的「兩促兩反」。歸納其具體舉措,在促統方面,除了將「促統」納入民族復興進程,並透過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民族主義號召,強化台灣社會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與此同時,加強國際宣傳與作為,限縮台灣國際空間。
在促融方面,基於融合發展戰略,以經貿交流為主軸,一方面以大陸內需市場、各種惠台政策為槓桿,磁吸台灣企業、人才赴陸投資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與特定台灣產業、企業的接觸與鏈結,以穩固大陸特定產業供應鏈。
在反獨方面,中共一方面將視國際與兩岸情勢持續在軍事上進行威懾,以化解內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以軍演常態化、海峽中線隱形化,製造台海緊張氛圍,建構有利大陸談判的氛圍。與此同時,在「吃飯不能砸鍋」原則下,明確對所謂的台獨企業、藝人畫下紅線。至於反介入方面,中共將持續向國際社會釋放台灣問題為核心利益的訊息,並透過經貿政策的工具化,阻卻西方國家介入台海事務。
然而,為因應嚴峻的經濟情勢,中共短期內必定以內政為主,專注發展,先求穩再求進。因此,在管控分歧下,尋求與美國關係的和緩並創造更多與美對話空間。
種種跡象研判,中共「兩促兩反」的對台政策,反介入是首要任務,促融是主要手段;至於反獨或促統,孰先孰後?則可根據現實情勢進行動態調整。
也就是說,對中共來說,台灣總統大選結果意味台灣多數民意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因而中共定調近期的對台工作有所成效。二月下旬中共對台工作會議中,大陸政協主席王滬寧表示,對台工作雖然「克難前行」,但在推動兩岸關係方面「取得新進展」。基於此,中共即定調:未來對台將著重在擴大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同時透過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
一言以蔽之,由中共在台灣大選後恢復台灣農產品輸陸、避免金門漁船事件擴大等諸多舉措可以窺知,在大陸經濟下行壓力仍大、以美國為主的國際勢力持續打壓下,對台以經貿為主的融合發展最符合陸方利益。換言之,在中共不希望海峽兩岸再生事端,甚至希望兩岸能透過交流走向合作,以求共同發展、休養生息的此刻,我方除了聽其言,更應觀其行,才能務實維護甚至創造台灣利益。
併黃復興外 藍應提新論述
2024-03-07 00:48 聯合報/ 蕭徐行/獨立評論人(台北市)
占國民黨全體黨員近四分之一的黃復興黨部,一向是角逐黨魁兵家必爭之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祁容玉
國民黨展開大規模組織改造,黃復興黨部將改組為退伍軍人服務工作委員會,同時為爭取青年支持者,將新增青年數位部。由於黃復興黨部有其歷史與形成背景的特殊性,要加以整併,自然容易引起正反意見的相互爭議,甚至造成保守派的反彈。
歲月不等人,選民也不會等國民黨,組織改革只是貼近民意的治標手段;國民黨更要加速改革,提出能為泛藍、獨立選民乃至於淺綠選民認同的「新國民黨論述」,重新匯集民氣,拿下民國一一五與一一七年(二○二六與二○二八)的勝利,才是治本之道。
年輕選民不願意支持傳統的藍綠政黨,乃因不滿藍綠輪替執政政績不佳,這也是年輕選民厭惡藍綠,多數支持民眾黨的根由,也讓藍綠政黨都面臨嚴重的未來危機。年輕人認為國民黨與民進黨一樣無趣,整天喊統獨,整天在說教,反而柯P的耍寶逗趣才合乎年輕的心。雖然中央執政權得延續,民進黨的有識之士還是擔憂「怎麼跟年輕人溝通?這四年沒有去溝通,未來就會兵敗如山倒」。
相比民進黨,國民黨最讓人擔憂其未來性。這次選舉顯現,國民黨已經很難吸引到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宣傳管道被民進黨與民眾黨掌控,又講不出可以得到年輕族群共鳴的內涵,嚴重喪失未來的話語權。
國民黨的造勢場合幾乎很少見到年輕人,甚至有一大半是高齡族。因此,如何吸引年輕人關注乃成為國民黨最重要的課題。首先,國民黨要能夠反向的從年輕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針對他們有興趣的議題投入,博取認同感為先;其次,必須說年輕人的話語,才會有感。不要一天到晚「想當年」說些大道理,應該著重在青年世代關心的議題上。
此外,國民黨在媒體宣傳上完全處於發聲弱勢地位。傳統媒體被民進黨掌握,網路等新媒體又拚不過綠白兩黨,導致投票前一晚,飽受網路「棄侯保柯」的大量攻擊,卻束手無策。
國民黨想吸引年輕人的支持,一定要跳脫傳統的宣傳,並宣傳對於民眾有實質好處的政見,才能在年輕族群中挽回頹勢。很可惜,選舉結束兩個月,國民黨仍然沒有真正面對自己的危機。國民黨今年有年輕立委帶頭衝,在國會面臨實質的世代交替,但是除民意代表外,許多地方縣市政府是否真正挑選年輕幹部或是用心培養呢?國民黨最讓人詬病的,就是無權無勢的後起之秀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尤其都已經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了,怎麼還用一百多年前的三民主義來教導民眾,連話術也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的風格,這樣怎麼能讓年輕人接受呢?
更糟的是,只要黨一出問題,永遠就是先交相指責。就像這次投票結果不贏不輸,國民黨的鐵桿深藍支持者只有打落水狗一招,想的先是朱立倫下台,並指責總統提名人選不佳,反而對於國民黨在台灣政治市場的得票率逐漸萎縮,沒人關心也沒人願意去改變。
這次選舉三黨都有利基與危機,國民黨拿回國會多數黨的面子,但受制於三黨不過半的裡子,必須自立自強,提出接地氣的主張,才能扭轉「老人黨」的形象並徐圖未來。未來一年藍綠白如何運作,即可窺見下次地方選舉與四年後總統選舉的前程。
建立師生特教「衛教」制度
2024-03-07 00:45 聯合報/ 王品/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新北市)
近日高中特教生毆師事件引起很大討論,教育部也回應,承諾將增加特教助理員、給老師心理輔導資源,並常態性建立處理機制。筆者以在大學擔任過特教生導師超過十年的經驗,想建議衝突預防做法。
首先,師生都需要特教「衛教」。據筆者在高教端觀察,目前並無制度性的特教「衛教」機制,幫助全體師生認識多重障礙,並學習溝通技巧及教學策略。這導致教學現場很容易發生師生或生生衝突,或權益受損。且「衛教」該如何落實到老師這一方,才是困難所在。
教育場所一向預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若要讓全體老師(包括代課)都對「特教生應對」這議題產生學習的必要感、責任感與樂趣感,恐怕教材教法都須一番創意設計,否則恐怕又是「簽到心不到」、「言教身不教」。
其次,我國現行之學生「獎懲處分」機制,並無針對特教生另設更為周延之程序保障。建議應比照現行之「學生申訴」機制,凡遇特教生案例,「委員應增聘至少二人與特殊教育需求情況相關之特殊教育學者專家、特殊教育家長團體代表等。」
再者,衝突之後,師生關係需要修復。但衝突走到「獎懲」,甚至「申訴」的那一天,師生關係早已破裂、再破裂。甚至收到獎懲或申訴結果時,對特教生的身心健康又是一重打擊。真正能夠挽救師生關係、避免衝突節節升高的做法,是在衝突發生後,能有個「師生一起坐下來談」的機制。把彼此想法徹底講開,確保彼此都有聆聽與細講的義務與權利,才可能「修復正義」。這樣的機制目前並不存在,或許這次事件可以開啟討論?
其實,隨著台灣社會對人權重視度提高,現今凡是外表可見的身心障礙者已很容易獲得社會大眾順手幫忙。但那些具有「隱性特殊需求」的孩子,卻最難被辨識出來,遑論得到社會及學校的包容與支持。
「隱性特殊需求」這個議題很新。台大還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出動「社會設計跨域專長」師生,開發出「國小學童隱性特殊需求資源指南」,公開歡迎各界取用(網站連結:https://ntusoc5016.wixsite.com/website-1)。可見社會對此有多陌生。
如果我國連師生人數最多的國小階段都對此議題陌生,可想而知中等與高等教育端就更需要「教育」了。請社會停止究責,趕快承認我們對此議題就是不夠認識,一起捲起袖子來做事吧!
微罪不罰 增加事故風險有多大?
2024-03-07 00:45 聯合報/ 李克聰/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台北市)
交通部拋微罪、民眾檢舉不記點,部長王國材表示,道安跟民怨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記者朱冠諭/攝影
因交通安全問題近年來持續嚴重,行政院希望透過嚴格執法來改善,而在去年六月底再次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但修正前未與外界充分討論溝通,實施前也未向民眾完整宣導提醒。修正後民眾檢舉與逕行舉發的違規都會被記點,一年被記十二點將吊扣駕駛執照二個月,引發許多民怨,尤其是職業駕駛。因此,交通部目前參考「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中微罪不罰的精神;如第十二條超速十公里以內、吐氣酒精含量在○點○二毫克以下、載貨超重十%內不罰等,朝民眾檢舉不記點、罰鍰一,二○○元以下違規不記點方向進行規畫。
首先,建議應具體說明,超速、酒測及超重微量不裁罰原因,是因為量測儀器會有誤差範圍而不裁罰?還是因其影響交通安全較小而不裁罰?如是影響較小而認定是微罪,應有分析認定依據才能得到認同,未來不記點的所有違規項目認定亦應如此。
交通部未記取去年修正實施產生極大爭議的教訓,只在三月四日與相關民團進行一次討論,就決定微罪不記點的規畫,並在今天要由行政院會通過送立法院審議。其中包括臨時違規停車、違規停車、機車手持行動電話等,擬列微罪不記點。另外,現行因道路環境導致之違規臨停及停車,導致機車駕駛人未依規定行駛車道罰九百元,但擬免記點。
任何交通事故發生都有因果關係,是否能用罰鍰金額高低來判斷違規輕重?如違規停車因罰鍰較低而定義為微罪;而因道路違停,機車未依規定行駛車道也是微罪,導致其未能與其他車輛保持行車安全間距,極易發生嚴重事故。這一連串的相關違規,因微罪不罰而增加的事故風險,不容忽視。
目前交通違規取締產生爭議的主因,在於道路交通工程未從需求導向規畫設計,且未能因應問題進行滾動式檢討修正。因此交通違規成為日常。當初交通執法因警力不足而開放民眾檢舉,當違規民眾被檢舉後覺得冤枉不公平,也加入檢舉行列,產生惡性循環甚至民眾對立。除了交通工程盡快改善外,仍應回歸到由地方政府規畫的常態性執法。建議在社區內,透過先勸導再檢舉的方式協助執法;在道路的路口及路段,則可透過科技執法先宣導再取締的人性化方式,另配合警方不定期的駐點執法,應可得到民眾認同配合,從交通管理3E有效改善交通安全。
此次修法,不僅是平衡道路安全與民怨,應以能有效改善道路安全為目標,不要在看守內閣期間倉促送立法院審議。應全面檢討各違規項目的事故危險嚴重性,調整對應的罰鍰及執法方式,並與社會各界溝通說明。
分析過往各式路口事故,主因是車輛行經路口未適當減速慢行,導致遇橫向來車或行人時未能即時停讓而肇事。其實在「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都有相關規定與罰則,若此次修正能訂出減速方式,例如先鬆開油門再視情況適當減速,並明確違規認定、罰鍰與執法方式,相信應可有效改善路口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