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消除碳焦慮 克服政策三大落差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天下三分盡歸賴清德,藍白合作才能逆轉勝
◆  聯合報黑白集/執政無能,大內宣就行
◆  經濟日報社論/消除碳焦慮 克服政策三大落差







經濟日報社論/消除碳焦慮 克服政策三大落差


2023-09-29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減碳工作以協助台灣產業邁向淨零轉型為目標,但短期內如何因應出口歐盟所面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下的衝擊,也需要公私協力。記者潘俊宏/攝影


今年政府在氣候治理上有重要進展;年初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8月設立台灣碳權交易所」,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並為氣候變遷議題新設氣候變遷署」。隨著相關組織改革陸續到位,未來要加速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及規範細節,才能有效消除國內產業的「碳焦慮」,以及碳交易所成立後引發搶購碳權的「碳躁動」問題。

減碳工作固然以協助台灣產業邁向淨零轉型為目標,但短期內如何因應出口歐盟所面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下的衝擊,也需要公私協力。對此,目前政策工具的設計及推動上至少有三個落差需要克服。

第一是碳盤查機制落差。碳盤查簡言之就是調查企業的碳排放總量。碳盤查的結果,不但是政府及企業設計減排計畫的基礎,也會影響未來出口歐盟要繳交多少 CBAM 憑證的計算。目前須第三方查驗的國內碳盤查,主要由環境部與金管會兩部會推動。按照環境部的盤查作業指引,需查驗申報的產業為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及面板業,且年度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者,目前有287家須完成排放量盤查登錄作業。至於金管會則是透過推動「永續發展」(ESG),推動上市櫃公司在公司財報申報溫室氣體盤查資料,之前限於食品餐飲業、化學工業、金融保險業,以及資本額50億元以上者,預計民國一一五年(2026年)起依資本額規模分階段推動鋼鐵、水泥業及50億元以下上市櫃企業都納入適用。

這兩個部會的碳盤查規範目的之一,是為了協助企業因應未來出口歐盟需要申報。但 CBAM 適用對象是以「產品」為對象,並以海關稅則稅號HS Code)來確定應申報的產品範圍,並非以「行業」作為課稅基礎。目前受管制產品分布在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化學品(僅納入氫)等六類產品範圍,明顯與我國規範方式不同,導致實際生產被 CBAM 納管「產品」企業,卻被排除於我國碳盤查機制範圍的落差問題。首先,實際生產被 CBAM 納管「產品」的企業,可能不屬於環境部列管範圍,也非上市櫃企業。其次,即便屬於被環境部列管或是上市櫃的企業,一樣可能因為排放量小於2.5萬公噸 CO2e,或資本額過低,還是會被排除於碳盤查機制範圍。

第二是碳費徵收機制落差問題。今年初《氣候變遷因應法》完成立法,新增了碳費徵收機制。關於碳費收費辦法、碳費收費對象及費率定價等子法,氣候變遷署表示將於年底提出草案預告,但目前第一輪徵收碳費的對象,似乎已確定就是現在強制登錄排放源的287家。如此不但再度出現實際生產被 CBAM 納管「產品」的企業(如年排放量低於2.5萬公噸 CO2e 者),無須強制登錄也非第一波繳碳費對象的問題,更存在需強制登錄及繳碳費的半導體或液晶顯示器業者,其產品不是 CBAM 課徵對象的現象。另我國碳費課徵是針對「企業組織」整體碳排放量,也與 CBAM 設計不同。換言之,一方面未被要求付碳費的企業,未來可能無從拿國內碳費去抵減 CBAM;二方面國內有付碳費企業在申請抵減歐盟的 CBAM 費用上,也有挑戰。

除此之外,今年8月台灣碳權交易所」營運後,讓「碳權」議題蔚為風潮,然而從 CBAM 抵減的角度觀察,台灣碳權交易所並無幫助,因為歐盟已表明不接受自願市場取得的碳權來抵減。我國建立碳交易所的目的,更應著重建立搭配總量管制的台灣碳交易市場、市場標竿值、免費額配等機制,方能在未來面對更多出口市場採用 CBAM 等機制時,利於接軌與抵減

以上三個與國際的落差問題,意味著環境部的當務之急,除了加速公布碳費相關子法,建立「有效碳定價」制度外,更期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發揮與強化跨部會統合及國際接軌的功能













聯合報黑白集/執政無能,大內宣就行


2023-09-29 00:2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我首艘潛艦國造「海鯤軍艦」(舷號711)28日正式在高雄下水首度曝光。 記者林伯東/攝影


蔡總統主持國造潛艦命名,府方提前安排特定媒體專訪主導造艦國安會諮委黃曙光。沒想到「自己人」友善有餘卻專業不足,誤解黃曙光的話,發出「期望二○二五年完成三艘國造潛艦」的錯誤訊息,誤導了其他媒體,也引發蔡政府要在卸任前綁定資源質疑大內宣操作過頭,反在潛艦盛事中平添陰影

內宣之外,還有語言文創。立委質詢數位部求職者個資外洩,部長唐鳳不願承認,但證實部分資料出現「不法流量」。網民挖苦說,這是繼私菸「不是走私,是超買」、停電「不是缺電,是剩不夠多」、萊豬「不是雙重標準,而是時空環境不同」等經典語錄之後,又一次語言文創

蔡政府在雞蛋風暴中,更創造了教案級經典。如果你懷疑農業部天價專案進口雞蛋來銷毀,涉圖利又浪費公帑,從前部長陳吉仲到閣揆陳建仁都會算給你聽,進口雞蛋創造整體政策效益高達六十億元!這種創意,你搔破腦袋也想不出來吧。

蔡政府執政無能,有大內宣就行。對於外界的批評,就把負面詞彙置換掉,以免出現雪球效應;另一方面創造新議題,並安排可靠的「自己人」放訊息帶風向。這些招式在執政初期有效,七年下來早已被看破,還不如老實承認有問題,徹底檢討改進。凡事都想靠話術粉飾,一定翻車。















聯合報社論/天下三分盡歸賴清德,藍白合作才能逆轉勝


2023-09-29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公布最新總統選情調查,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以三成支持度領先。記者黃仲裕/攝影


聯合報公布最新總統選情調查,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以三成支持度領先,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和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在二成支持度附近拉鋸;如果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連署參選,則以一成支持度殿後。最受矚目的是,雖然賴清德穩定領先,卻有四成五選民希望下架民進黨,四成一期待在野整合;而且無論郭台銘是否參選,藍白整合成功就能逆轉選情,大勝賴清德八到十五個百分點

這項民調再度預示:團結的民進黨將打敗分裂的在野黨。五個月來,賴清德支持度穩定微幅上揚,但版圖不脫基本盤,隱隱然下有地板、上有天花板。學費、房租、房貸等大補助,蔡政府還加碼大撒幣,青年都笑納了,但低薪高房價問題並未解決。從黑金貪腐雞蛋風暴,賴清德與蔡政府失政的切割並不成功;一趟美國面試,「若為選舉故,台獨皆可拋」的假面也全都露。擁有高度選票凝聚力的民進黨,遇上脆弱而分裂的在野黨,造就了賴清德的領先聲勢

最獲年輕選民青睞的柯文哲,選情幾乎沒有變化。他的聲勢雖然與侯友宜呈現交叉拉鋸,但主要依靠空戰,缺乏組織戰奧援,讓其民調排名似乎更取決於民進黨的打擊節奏和侯友宜的選情變化。不過,柯文哲過去的市政爭議陸續被檢視,而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助理費官司和市政爭議,也不是民眾黨停權所能切割。柯文哲前門警戒,還要防後院失火

選情變化最大的是侯友宜,但民調發現,其支持度的變化,與國民黨支持者和政黨中立選民轉趨觀望有關。選情轉變的關鍵,應在四月到五月間,侯友宜遲未表態、郭台銘加入戰局,加上黨內放話拉扯,讓原本民調第一的侯友宜,不但沒有徵召提名慶祝行情,反而直線滑落。此後黨內換侯聲音紛擾未息,郭台銘更毀諾挖牆腳,都讓侯友宜聲望欲振乏力

不過,侯友宜從頭收拾舊山河,逐漸穩住陣腳,轉守為攻。廢除八十歲以上長者巴氏量表的政見,苦民所苦,切合民眾需求,迫使蔡政府跟進。原本外界認為侯友宜只在地方執政,缺乏國際視野,沒想到訪日訪美表現超乎預期。三安承諾讓日本人安心,三D策略獲美國人肯定,都加分不少。但侯友宜的努力,顯然尚未完全改變選民的觀望。

至於四腳督情況下,在野幾無勝算。民調也顯示,郭台銘「以我為主」的整合,不具正當性;即使參選到底,仍然很可能只有二種結果:一是被邊緣化二成為歷史罪人。郭台銘應該看清形勢,去除我執。這也是他維護令名的最後機會。

目前民眾最關心的,還是三腳督或四腳督的趨勢與結果。只是不論天下三分或四分,最終盡歸賴清德。換言之,即便聯合報民調顯示,四成五選民希望下架民進黨,而其他不同民調也有近半到六成的選民抱持同樣期待,但只要選民各擁其主,在野參選人也堅持「以我為主」,那麼總統選舉登記截止,賴清德就真的可以躺著等待就職了。

民調已經證實,非綠整合迄今仍是滿足人民要求下架民進黨的重要路徑四成一的選民也流露出對於在野整合的期待。在野黨參選人要翻轉選情,當然還必須努力;而如果藍白整合成功,就更有機會逆轉勝。目前「侯柯配」或「柯侯配」,各自喊話,互爭不讓,但民調會有起伏,選舉不是唯一,治理必須永續,如果綜合考量執政人才組織基礎與國會結構等因素,國民黨仍具優勢。至於從政策、理念到體制,藍白如何堆疊合作,則考驗雙方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