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的糾結:加速美國?放慢中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515/web/ 

◆  聯合報社論/陳建仁的棉花戰術,官員避責的遮羞布
◆  聯合報黑白集/鄭文燦也該給個交代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的糾結:加速美國?放慢中國?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的糾結:加速美國?放慢中國?


2023-09-25 02:52  經濟日報/ 社論
華為、蘋果近期接連推出新款手機,在中國熱賣斷貨;兩巨頭的激烈競爭傳出也延燒到招聘工人層面上。(路透)


最近華為 Mate 60 Pro 跟蘋果 iPhone 15 的 PK,相信又讓美國的科技產業界和政策界感受到了震撼:美國究竟該如何面對中國?

幾乎與此同時,美國一家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的創始人兼總裁羅伯特‧阿特金森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加速美國,放慢中國,還是二者兼而有之?》,副題指出這是21世紀美國關鍵戰略問題」。文章圍繞美國的對華政策,分析比較了美國國內兩個陣營--「加速美國」陣營和「放慢中國」陣營的主要觀點,並作出結論認為美國必須雙管齊下,既要「加速美國」又要「放慢中國」;否則,美國就不能保持其技術經濟領先地位,而相關領域的領先對美國的軍民兩用工業基礎國家安全具有極重要戰略意義

根據「ITIF」分析民國八十四-一O七年(1995年至2018年)期間的全球產業集中度,對七個先進行業中的四個行業表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的表現一直很弱,而且在退步。從計算機、電子產品到汽車的各個行業,無論是絕對市場占比,還是相對全球平均產業集中水平方面,美國都在節節敗退。

這一時期的大贏家是中國大陸,從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占全球先進工業產出的不到4%,成長到民國一O七年(2018年)的21.5%。文章強調,如果美國不想走英國的老路-工業能力萎縮且大多數先進產品依賴中國大陸進口,那就必須面對及解決這個問題。

文章對長期以來美國面對及因應中國的政策提出了批評:

一,基於美國一貫秉持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認為對於由國家主導的中國「創新重商主義行動,美國無須採取什麼行動,就算採取也未必有效;按照這種思路,加速美國論者認為「華盛頓應專注於提高美國自己競爭力」。事實證明,這樣的政策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二,所幸,現在終於有了「晶片及科學法案」。但文章又指出,光有一個提高競爭力的政策遠遠不夠,即便是最先進的美國公司也很難同中國公司競爭,因為在中國政府大力扶持下孵育出一批冠軍企業,首先享受中國龐大市場規模經濟效益,在成本降低後「走出去」,與美國公司競爭全球市場。華為壓制愛立信諾基亞即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至於如何才能「放慢中國」?文章指出,對中國施壓迫使其放棄既定的貿易及產業政策,這在15年前還可能奏效,現在中國已太強大了,所以美國政府的任何行動都難以奏效,川普政府的行動與結果即是證明。與此同時,多邊解決方案也不行,因為 WTO 已無能為力;加上歐盟一些國家也未必配合。

拜登政府認識到以上所有困境,改弦易轍,採取「通過出口管制針對半導體與設備)」來限制中國,雖有一定程度效果,卻也造成美國企業本身受損。

做過了全盤檢討分析之後,文章最後的結論是:美國在努力「加速美國」的同時,必須要有一個紮實精確的「放慢中國計畫並具體列出17項措施建議,包括最主要的有:阻止中企在美股市上市;限制華爾街和其他金融機構對中國投資;對產品傾銷徵收選擇性關稅;停止與中國的大部分科技合作等等。

我們之所以在此詳細地介紹了此一智庫的分析與建議,是希望通過相關信息,感受到美國朝野近年來面對中國競爭感到的壓力焦慮與糾結。分析者的選項表面看有兩個,說到底其實就一個,即「放慢中國」,而所謂「放慢」,相關建議跟美國這兩屆政府遏華政策其實又無本質上的差異,以當前中國的「創新重商主義機制和它的潛力看,實在看不出這些措施又能夠產生什麼過去產生不了的效果。

我們認為,紓解美國糾結唯一可能,就是在「加速美國」和「放慢中國兩個選項外,加上一個「合作共贏」,不此之圖,一切終將徒勞,甚至還將面對不確定與風險。











聯合報黑白集/鄭文燦也該給個交代


2023-09-25 02:20  聯合報/ 黑白集
立法院22日進行進口蛋專案報告,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右)未列席被批評,他表示會清楚聆聽並了解立委所有質詢與建議。記者余采瀅/攝影


進口蛋風暴延燒,外界的檢討多聚焦在農業部與中央畜產會,尤其畜產會的表現完全不像是擁有多年畜產經驗,且編制高達九百多人組織,不僅過程荒腔走板,事後給地方政府的資料居然還是用手寫的。但難道戰犯只有陳吉仲和林聰賢嗎?

此事所以造成如今難以收拾的亂象,是從一開始部會分工的錯置到採購方式的詭異,就已種下的果,而這跟主導跨部會協調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恐脫不了干係。照理,因蛋荒引發平抑物價需求,應是由負責穩定物價經濟部擔綱,陳吉仲卻攬了王美花的工作,導致最後農業部變成與蛋農、蛋商為敵的角色,鄭文燦卻坐視此一紊亂部會分工上演

再者,要平抑蛋價,政府手上的政策工具多的是,減免稅負即是最常見的手段。外界質疑,政府為進口雞蛋付出高達五點七億價差,鄭文燦稱,當中有百分之卅關稅百分之五營業稅,都還留在國庫。這段話讓人聽了發噱,那為何不直接減免進口雞蛋關稅或營業稅,還要大費周章,由特定廠商進口後,再由政府支應?

最令人費解的是,這回為何不是像過去開放貿易商自由進口雞蛋,政府只要控制總量即可,非得限制特定廠商享有價差補貼專案進口模式?這兩大謎團,都已超乎農業部與畜產會所能決策的層級,鄭文燦該給個交代了吧。














聯合報社論/陳建仁的棉花戰術官員避責遮羞布


2023-09-25 02:24  聯合報/ 社論
行政院長陳建仁22日至立法院備詢,針對進口蛋爭議他表示,道歉是為了過程失誤道歉且認錯,完全沒有政治考量,外面的解讀是錯誤的,不要相信馬路消息。記者余承翰/攝影


針對進口蛋爭議,行政院長陳建仁赴立法院專案報告及備詢,並在議場內外二度道歉。面對閣揆如此低姿態,在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已經請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缺席情況下,在野黨的監督似乎「無從著力」。然而這正是蔡政府的政治手段,目的只是為了規避責任逃避監督

綜觀進口蛋事件的爭議,絕不是陳吉仲下台就可以止血。僅從事件的新發展來看,混蛋違法標示國產蛋的業者,竟是受農業部指示所為;而有問題的進口蛋,迄今流向仍未完全釐清;到底已經有多少過期蛋被人民吃下肚,恐也已無從追究。

陳吉仲從道歉到請辭,都堅不認錯;而陳建仁的道歉,做足姿態,但同樣推卸責任。例如對於混蛋錯誤標示,陳建仁也不肯承認政策有問題,只把責任推給不具公務員身分的畜產會承辦人員;對於立委說曾在今年三月提醒他有缺蛋問題,竟推說自己「一月才上任」,所以不知道。陳吉仲與陳建仁都在卸責,只是身段和態度不同而已

因此,即便陳吉仲、林聰賢雙辭,亦不意味責任追究已該「告一段落」。首先,進口蛋政策所牽涉者除農業部,還有衛福部經濟部等部會爭議過程中,只見各部會時而互踢皮球,時而彼此袒護。例如錯誤標示問題,農業部顯然無法卸責,但衛福部長薛瑞元只以行政罰沒有教唆犯概念為由,說「誰標示就罰誰」、「不罰農業部」,但農業部所涉國賠或刑法教唆法律責任被切割掉了。

再談政治責任。即便宣稱自己「一月才上任」,但曾任衛生署長陳建仁,難道竟對如此重大的食安政策置身事外?而進口蛋政策與執行事涉多個部會合作與協調,出了問題,行政院長難道沒有責任?尤其實際承擔協調工作副院長鄭文燦屢屢公開為政策說明與辯護甚至陳吉仲准辭決定鄭文燦也應扮演關鍵角色,竟只用一句「依照立法院慣例不備詢」就拒絕列席,連法定義務都逃避,這個政府還有責任政治嗎?

在陳建仁「柔軟身段」的背後,實則仍是掩護開脫和不負責任。至今陳建仁和民進黨仍一方面大讚陳吉仲勇於任事」,另一方面堅稱決策正確是在野黨抹黑。例如陳吉仲說進口雞蛋打擊了黑市操控囤積居奇,但黑市操控囤積居奇本是違法行為難道陳吉仲明知違法卻不查緝?而陳建仁是明知陳吉仲包庇卻不追究

我國修憲後的憲政體制,已變成「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行政院長幾乎成了徹頭徹尾的「總統執行長」。陳建仁擔任閣揆後,更把這種扭曲體制擴及行政院內:陳建仁還是有責無權,他的責任只是擔當門面用柔軟身段抵禦在野黨砲火隱身在後面的鄭文燦掌權決策,卻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這樣的亂象,不只出現在行政部門,五權紊亂也無以復加。立法院已成蔡政府的橡皮圖章,固不待言;本應整飭官箴糾彈違法失職的監察院,也成了蔡政府守護神審計部對中央政府決算提出許多意見監察院長陳菊竟要求審計部應設發言人澄清」;而面對進口蛋亂象監察院卻迄今沉默不語

陳建仁上任之初,國民黨立委曾說,質詢陳建仁「像是打在棉花上」;用「棉花戰術化解在野黨和輿論監督,正是民進黨的意圖。蔡政府的政策錯誤愈來愈離譜撒幣固票愈來愈誇張,在野黨必須穿越這種「棉花戰術」,加大監督力道,糾正錯誤政策更揪出政策背後該負責的官員。別讓陳建仁的「棉花戰術」,成為官員避責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