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今非昔比的電子檔案傳輸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968/web/ 

◆  西方制裁俄國 中亞貿易看向中國
◆  美中南海升溫 台須權衡部署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今非昔比的電子檔案傳輸
◆  美好沉淪 真是缺德的年代?
◆  別父子騎驢 侯應做回自己
◆  雙語教育 搞錯先後緩急
◆  一路被裁 我是錯誤教育政策被害者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今非昔比電子檔案傳輸


2023-06-19 03:14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最近透過全球博碩士論文線上資料庫,取得卅年前完成的博士論文電子檔案。仔細瀏覽後發現,它並非當年排版軟體所製作的電子檔案,而是先以微縮攝影機將紙本論文拍攝成微縮膠片,再將微縮膠片數位化後的電子檔案。

猶記當年畢業時,除繳交紙本論文外,同時也授權廠商將論文製作成微縮膠片。彼時數位電子檔案尚未盛行,微縮膠片乃紙本之外,相當主流的文件儲存媒介。它遠比紙本節省空間,保存時間亦可超過百年,是上個世紀資料典藏的首選。比較麻煩的是,檢視微縮資料的特殊儀器要價不菲,一般也只能在圖書館才看得到。

回國任教時,隨身帶回兩份口試委員親簽紙本博論,採異地備援方式存放,一份放辦公室,另一份放家裡。至於當年排版軟體所產出的博論電子檔案,由於沒有便捷的可攜式儲存裝置,只能留在母校的工作站上。還記得當年數度趁半夜網路交通較順暢時,從台灣連線到美國的機器上,試圖將該電子檔案下載回台。無奈網路傳輸龜速,每次下載總因檔案過大,導致傳輸過久而中斷,只得作罷。所幸當初餵給排版軟體的博論原始文稿檔案不大,因此得以順利下載,故而保留了原汁原味。只要在本機安裝該排版軟體,就能以原始文稿再次編排,重現博論電子檔案。

回想起來,那時候的資料用一片光碟就能完全打包,只可惜當時光碟尚未普及,更別說隨身碟或可攜式硬碟。如今,隨著科技演進,不僅可攜式儲存裝置選擇多元,而且檔案的上傳與下載也已是家常便飯。一般大小檔案的移轉與傳輸,在彈指間即可完成。雖然電子郵件的附檔不能過大,但大型檔案仍可透過儲存裝置網路傳輸,與合作夥伴分享,或者在自己的手機、筆電和桌機之間流通。

當前電子檔案傳輸,除了點對點連接外,雲端共享模式也相當普及。常用的傳輸機制包括傳統慣用的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檔案傳輸協定)和強調安全管理的 MFT(Managed File Transfer;管理式檔案傳輸)等。即使掛了安全保證,當大家傳輸檔案時,仍需評估萬一資料遭竊或被植入非法內容時的潛在風險,如機密外洩、非法交易、惡意勒索和人身攻擊等。

本月初發布的資安新聞指出,某知名檔案傳輸管理軟體暴露了零時差漏洞(尚未有修補程式的安全漏洞),讓歹徒可利用該漏洞伺機竊取檔案。實際上,至少幾個月前駭客就破解此一漏洞,迄今已多次非法侵入用戶端竊取資料。受駭組織只能先緊急關閉某些特定通訊埠,停用網頁介面功能,以阻擋外來駭客的侵擾。

雖然網路上的檔案傳輸極為便捷,但也處處潛藏著空前未有的安全威脅。請記得網路如虎口,沒人可以保證絕對安全,我們只能盡力做到相對安全












西方制裁俄國 中亞貿易看向中國


2023-06-19 03:18  聯合報/ 沈文和/金融學博士(屏東市)


隨著西方制裁俄羅斯的繩索收緊,中亞的貿易版圖正在加速改變。哈薩克最高貿易官員明確表態,他們承受不起被捲入制裁的代價,正在調整貿易方向,首要目標是向東看。哈國副總理朱曼加林曾對媒體說,「中國取代俄羅斯的貿易地位只是幾年的事」。

哈薩克是面積最大的內陸國家,俄羅斯長期以來是其通往外部世界的出口。兩國共用全球第二長邊界線,他們同在關稅同盟貿易壁壘較低。在蘇聯解體後的卅多年裡,俄羅斯一直保持著哈薩克最大交易夥伴的地位。

另外,哈國礦產資源豐富,是全球最大的鈾礦商,在冶煉行業的地位也在前列。過境通道對該國的採礦和冶金行業來說「就像新鮮空氣一樣重要」。然而,俄烏衝突爆發後,在西方一輪又一輪的金融和經濟制裁下,俄羅斯這條通道受阻。

朱曼加林說,哈薩克不支持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但是會遵守制裁規則,這純粹是出於經濟考量。哈薩克貿易轉向的原因,一方面是西方制裁帶來的連鎖反應,使得過境俄羅斯更加困難;另一方面,愈來愈多俄羅斯生產商專注於國內市場,他們正在排擠哈薩克的出口,哈國不得不調整策略。哈薩克調整貿易方向是多方面同時進行的,向東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向南則是伊朗、海灣國家、印度及其他地區;但由於中國市場量體龐大,向中國看是哈薩克目前優先的方向。

除了哈薩克,中國與中亞其他四國的關係也更加緊密。去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首次突破七百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四十,創歷史最好水準,提前實現了領導人確立的貿易發展目標。上個月末,烏茲別克斯坦宣布「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中國」鐵路專案的可行性研究進入尾聲。

這在西方主流輿論看來,是「中國正利用俄羅斯的權力真空進入中亞」,但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外交和經濟交往,在過去卅年裡一直深入而持久;這不是「趁機搶地盤」,而是中國與中亞各國長期經貿外交進程的高峰。俄烏衝突帶來的制裁連鎖反應,充其量是加速了上述進程。

幾個世紀以來,中亞一直是中國與歐洲和中東地區貿易的門戶。十年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的演講中,首次宣布「一帶一路」倡議;去年習近平自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外訪,又選在了哈薩克和烏茲別克斯坦。

與此同時,中國與中亞的緊密合作也吸引了美國的注意。在「中國–中亞峰會」後的五月廿五日,美國就舉辦了涵蓋中亞、高加索和土耳其的「跨裏海論壇」。

中亞區域夥伴關係正變得複雜。雖然俄羅斯過去歷來占據突出地位,但該地區其他參與者的利益正在增長。上月中國舉行「中國–中亞峰會」凸顯了日益密切的接觸,為了不讓中國在中亞日益擴大勢力,美國也愈來愈有必要加強在裏海地區的存在。

西方加強對俄羅斯的制裁,無疑改變了中亞貿易版圖及中美兩國在中亞的勢力版圖。













美中南海升溫 台須權衡部署


2023-06-19 03:18  聯合報/ 張延廷/前空軍中將副司令、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台北市)


中共已改變地緣戰略的運用策略,以利用非軍事化的執法單位達到「反介入/區域拒止」的目的,目前在南海舉行軍演的部分海域,便以海警船艦堵住美國「雷根號」航艦打擊群的南下之路。而近期中、菲爆發南海仁愛礁對峙,中共大型拖船現身在仁愛礁附近,隨時可能拖走長期「技術擱淺」的菲律賓老舊登陸艦,都使南海情勢升溫。

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干預策略已屬常態,高頻率運用印太常駐兵力進行聯合軍演、介入各國軍事活動,不僅能主導地區軍事力量,也能對中共發揮箝制作用,達到從「重返亞洲」到「亞太再平衡」之策略,進而阻絕中共面向遠洋的戰略擴張,在南海地緣的較勁就是美國置放的重要阻滯點,不難看出美國航母經常進出南海的戰略著眼。

目前美國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並未整合印太地區各個盟國的防衛架構,不同於北約組織(NATO)完整的軍事同盟關係,亦未有專屬的聯合部隊。但為了落實條約義務,便進行許多不同性質的多國聯合軍演,包括從「特遣戰鬥群」到「營級特戰部隊」聯訓,並派軍官至對方軍隊交流,落實裝備與作戰準則標準化,亦是美國積極將日、韓、澳等軍事盟國「北約化」的真正目的。近期頻繁的美、菲軍演,也就是置重點於南海地區。

美國「重返亞太」提出之後,已經提升印太地區軍事外交合作的關係;演習強調以攻勢為基調,以模擬陸空作戰環境為基礎,抗擊由南海、麻六甲海峽來襲的對手為想定,並依據北約的軍演傳統,編制紅軍和藍軍在不同的駐地實施模擬對抗。目前南海及巴士海峽已成美軍演習重點區域,不難看出戰略重點調整。

由於南海是印太地區的戰略要衝,美國常以海事安全為由,進行非傳統安全演習,實質目的在維護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以便控制全球重要資源及安全格局,同時防範中共軍事影響力快速崛起。而南海星羅棋布的島嶼領土爭端所蘊藏的衝突因子,便成為美「新干涉主義」介入的藉口,亦為南海軍事存在找到合理解讀。

目前美國已以聯合演習名義,輪流派出第五代機、艦裝備,並規劃能符合其防務效能的「作戰場域」,藉以強化印太各國在防務決策對美國的依賴,並透過聯演緊密掌握各國軍事裝備更新換代,亦達到圍堵中共的戰略目的。衡諸目前台、美合作關係,可否運用東沙島、太平島等南海領土,展開非傳統安全的海上聯合部署,作為防範中共軍事冒進的另一種權衡策略,同時也能藉由美國的參與,向越南、菲律賓等,強調我國享有南海諸島的絕對主權,是一個必須謹慎思考的問題。

總之,我國究竟能從美國印太軍事部署的架構中占有什麼戰略地位,能獲得何種安全利益,又能在中、美兩強地緣鬥爭格局中扮演何種戰略角色,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美好沉淪 真是缺德的年代?


2023-06-19 03:14  聯合報/ 林基興/大學教授(新北市民) 


日昨台師大吳武典教授在民意論壇投書,認為學生「品格力」低落,因社會多起詐欺等失德事件,源自「缺德」的教育。

無獨有偶地,近日頂尖期刊《自然》有文〈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認為社會道德正在下降〉,例如蓋洛普民調剛顯示,八十三%的美國人認為道德在下降。然而《自然》研究六十多國人,民國三十八年至一一○年(一九四九至二○二一年)間,超過一千兩百萬次調查,人們認為現在的道德水平不如過去。但當被要求說明道德敗壞的具體例子時,則易於含糊其辭。

研究者結論:道德正在下降的觀念是一種錯覺,可能是由於新聞關注負面資訊以及我們傾向於深刻有害印象,使過去看起來比現在更美好。總之,對社會衰落的恐懼源於負面媒體和有偏見的記憶。

宋朝書畫家米芾《寶晉英光集》提出「非欲厚古而薄今,時之異也。」德國浪漫主義者創造「時代思潮」(Zeitgeist),指在某時代的國家或群體氛圍趨勢。也許,我們需要「時間囊」(time capsule)記錄與貯存資料,留給後代證據。

《莊子》提到「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美國哈佛教授萊維特(Theodore Levitt)說:「我們看人類事務時,總是多注意錯的、壞的和未完成的;少著眼於好的、能紓解痛苦的、進步的。兩百多年前,英國歷史學家吉朋認為人性『揚古抑今』。到了今天,人性仍是如此。」

好啦,證據來了:民國一○○年(二○一一年)哈佛大學心理教授平克(Pinker)出書《我們本性中善良的天使為什麼暴力會減少》,提出多項數據圖表,主張世界暴力行為漸減,因國家對武力、商業、提高識字率和交流、盡量理性解決問題;但我們對暴力的印象並沒有隨著這種下降而變化,或因更多交流(與傳播)。

曾有口頭禪「時代不同了」;「人權」的觀念就是一直在演化中,現代人大概沒人認為「君權神授」吧?實務上,社會的倫理道德自有歷久彌新的,也有與時俱進的。例如,「自由」一直備受推崇,但學者胡適認為容忍重於自由,奧國心理學家弗蘭克主張「美國東岸有自由女神,西岸應豎立責任女神」以制衡。

有些人倫則如鐘擺自有變遷,連帶地,引領進步是需要的。近年,歐美跨國研究顯示,簡單的道德輕推(nudge)可增加利他和合作行為,例如,要求受試者提報「什麼是道德上正確的事情?」則他們之後易於呈現利他行為。其實,慈善界深諳個中三昧;家庭與學校正可著力於此。

▌延伸推薦:
台灣土壤能孕育AI教父?














別父子騎驢 侯應做回自己


2023-06-19 03:14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新北市私立幼兒園餵藥案話題持續延燒,上百名家長在新北市政府市民廣場,希望政府重視孩童健康。記者葉信菉/攝影


侯友宜獲國民黨徵召後,卻接連有幾個失敗的起手式,包括金門三缺一,以及政大落漆的演講等,讓他的民調大幅滑落;而幼兒園餵藥事件,又讓民調雪上加霜。

為了救民調,許多藍營人士紛紛獻策,有人希望侯友宜學韓國瑜的「豪邁」、學謝龍介的「江湖氣口」,甚至建議學柯文哲的「機靈」;可是如果要學這些,國民黨為何不改徵召韓國瑜、謝龍介?或乾脆「白藍合」?

或許,侯友宜也想改變自己的形象,因此最近的發言,與中央對嗆的口氣愈來愈辛辣,可是這樣的突變卻讓大家覺得很突兀。

侯友宜以往給大家的印象是耿直幹練、做事實在,但言語平淡而不逗趣,因此無法像韓國瑜、柯文哲有明星般的魅力。在選戰造勢的場合,這是較不討喜的地方。可是台灣選民歷經多年民主教育的洗禮,政治人物講一套做一套的事情看多了,成熟的選民會聽其言觀其行,內涵比外表包裝更重要。

所以,與其盡聽公公婆婆的建議,最後卻陷入父子騎驢的窘境,侯友宜不能邯鄲學步,應該要找回真正的自己。貓、狗各有看家本事,狗可以訓練跑得更快、能狠、精準地抓到獵物,不必學貓去攀爬樹木。

侯友宜最大的優點是誠懇實在的執行力,但他要從優秀的地方首長和事務官去挑戰總統大位,必須補強的是在國際外交、兩岸國防、經濟能源等政策上的宏觀思維;這些都並非在短短半年內,靠惡補、囫圇吞棗就能完全掌握。領導者最重要的是國政大方針及治國的中心思想,執行面非必要事必躬親,要告訴國人將如何整合優秀的團隊來做大事。

三國時代劉備勇不如關羽、力不及張飛,智謀也遠不及孔明,卻能領導蜀國而與吳、魏三分天下,靠的是知人善用的氣度,能廣納英雄豪傑為其效命。或許這才是侯友宜應該學的地方。














雙語教育 搞錯先後緩急


2023-06-19 03:14  聯合報/ 林志忠/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退休教授(新竹市)


日前台大外文系廖咸浩教授在民意論壇發表文章,指出新加坡並不是一個雙語國家,而我國竟以它做為推動雙語國家之標的和典範的謬誤。

以我個人站上講台與學生面對面教學,以及指導碩、博士生進行學位論文研究卅餘年的經驗而言,僅表達以下三點「實務」意見:

一、研究生論文:許久以來,大學內外的一個慣用說法是,有些(或許多?)研究生投稿國際期刊論文常連遭挫折,乃是由於英文不夠好所致。我的個人經驗和看法則是,這其中的許多學生,即使讓他們使用中文撰寫(學位)論文,也常會寫得斷斷續續、前後跳躍,整篇充滿零碎短句而缺乏整體段落。

因為論文內容優劣首先牽涉學生的專業訓練、邏輯思辨和申論闡釋的能力,其次才是語言表達技巧問題。專業能力和語言技巧兩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基於實務經驗,我個人認為應前後有序。

二、大學生的上課心態:就我個人看法,國內高教的「首要」問題,是提升學生學習意願和尊重學習的態度。當許多學生上課姍姍來遲或任意缺席,甚至不購買本系專業教科書時,(盲目)優先討論如何強化英語授課,豈非有如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言不及義?

三、護國群山:國際競爭是現實的,在並非人人都(應)是曠世天才或一時俊彥的社會常態分布裡,我個人(理工背景)的信念是,寧願學生首先理解進而掌握大學程度的數理基本和專業知識,以便就業後有能力維持台灣產業和文化的全球競爭力(從而提升國民平均所得),其次才期望他們之中的許多或部分人善於運用英語溝通。

當制訂和推動重要政策的主事者,都是長年遠離講台和實驗室、行程滿檔、頭頂多重頭銜的官長,這個政策就有陷入疏於先後緩急的疑慮。換句話說,我們能建議以後立法院質詢教育和高教政策時,質詢的立委、出席的教育部官員及列席的各大學校長和三長,都全程使用英語並轉播示範嗎?














一路被裁 我是錯誤教育政策被害者


2023-06-19 03:14  聯合報/ 楊元輝/公(彰化市)
彰化縣大城鄉接二連三廢除永光國小、頂庄國小,最近公告將在今年暑假後關閉潭墘國小,引發當地村民強烈反彈。 攝影/洪崇銘


台灣教育政策出了嚴重問題,由彰化大城鄉「四年廢三校」和筆者從事教職因少子化「一路被裁」的經驗,真教人深刻體會「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

大城鄉並非特例,像自己從小長大的彰化市,所有老國小如中山、民生、平和,學生人數早不及鼎盛時的一半。至於我任教長達十七年的和春技術學院,外人很難想像這所學生曾突破萬人的南部大校,如今卻成了私校退場條例施行後第一個清算解散的案例。不僅於此,受招生人數銳減之影響而被裁、轉換跑道的我,後來兼課多年的中州科大,也將在今年七月停辦。

其實台灣自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起,總生育率已低於人口替代率,但十年後興起的教改,「廣設大學」竟成為主要訴求。民國八十五年至八十九年(一九九六至二千年),大專院校數量就因此從六十七暴增至一二七所;可見偏鄉廢校浪潮非單一現象,它是我們生育、教育政策系統性誤謬的必然結果。就像當初努力念書,好不容易求得大專教職,未來也絕不只有我會成為少數的「被害者」。

可是為什麼明明數字會說話或一般常識能判斷的問題,如今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難道不是像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此類偏重意識形態,或只為選票考量而不管國計民生的政客,長期把持台灣所帶來的災患?正如現在民進黨為選戰操弄「新北餵藥案」,造成家長、保育員人心惶惶,甚至可能影響生育意願,不也同樣在所不惜嗎?

但話說回來,比起兩岸兵凶戰危,以及連救命的疫苗都充滿算計之事,上述問題是否就顯得小巫見大巫?

更慘的是,性騷風暴後,綠營總統參選人民調仍遙遙領先,不知這「錯誤決定導致錯誤政策」的惡夢,還要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