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AI時代兩大經濟議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幼兒園都停止餵藥,是民進黨自食其果
◆  聯合報黑白集/侯友宜弈棋有著無局
◆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AI時代兩大經濟議題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AI時代兩大經濟議題


2023-06-21 02:36  經濟日報/ 社論
AI示意圖。 路透


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不久前訪問台灣,受到不亞於韓星的關注。這股旋風所反映的,正是黃執行長所說的,AI 的 iPhone 時刻已經開始;當年沒在 iPhone 上市時買進蘋果股票的投資人,現在當然不能錯過。而促成這個時刻來臨的,則是 ChatGPT 生成式 AI。

由 Google 搜尋趨勢(Google Trends)的統計,在網路上搜尋AI的次數,過去六個月出現爆炸性的成長,這與 ChatGPT 受大家關注的時間點重合。幾年來深度學習 AI 重大成就,包括擊敗歷屆圍棋冠軍、或是協助醫生診斷黃斑部病變,都沒能大幅激發一般人想去玩看看甚至去學習的興趣,但這個英文名字一點都不順口的 ChatGPT,卻讓世人為之瘋狂,讓AI「飛進尋常百姓家」,究其原因有二:好玩又免費

首先,是 ChatGPT 第一次讓電腦展現出創造力。過往 AI 的成就,在於凸顯電腦計算能力強大,這點人類早就投降。但 ChatGPT 可以寫小說、寫詩、寫學術論文、畫圖、創造影片,也能跟人進行一來一往的對話,人類自詡優於電腦創造力似乎已岌岌可危。於是,不管是要說明或證明 ChatGPT 其實沒有創造力,或是要借用它的創造力的人,都想要更了解它。其次,它是免費的,這點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我們彷彿回到當年還沒有廣告的 Google,大家盡情享用搜尋引擎帶來的方便,不用擔心搜尋的結果是廣告。

在網路時代,Google 創業的時期已算古時候。由古推今,這股熱潮有兩個經濟議題可以探討。第一,ChatGPT 的成本高過搜尋引擎的成本十倍以上(高通營運長陳若文估計),目前全世界私部門只有少數幾家科技公司有能力負擔,不然就要由政府(如中國)來承擔。由私人公司建置,將來一定需要產生利潤。現在大家都習慣把自己的資料送給 Google 或臉書來換取免費使用,然後 Google 或臉書再把資料賣給廠商,提供針對使用者的廣告;這個模式已使廣告收入占這兩家公司營收八成是它們主要獲利來源。Google 的搜尋結果,讓使用者可以辨認哪些是付費廣告,但 ChatGPT 只有一個答案。如果 ChatGPT 的提供者,模仿 Google廣告收費方式,那使用者如何知道,這個答案是否為廣告

如果是收費制或由政府提供,那可能會讓目前已知的 ChatGPT 技術缺陷,更加嚴重。這些缺陷包括「黑箱」:即使是編程工程師也無法知道演算結果怎麼來的;「幻覺」:無中生有,而且還寫得像真的;「男性白人資料偏誤」:如果在學習過程餵給 AI 的資料是偏誤的,如偏重男性白人樣本,答案往往也是偏誤的。如果 ChatGPT 向使用者收費,我們可以預見大公司或大政黨主宰搜尋結果的可能。

第二個經濟議題,是 ChatGPT 或其他 AI 能帶來多少經濟好處或社會成本?現在的 AI 熱潮也讓大家猜測,哪個行業的人最快要被 AI 取代。同樣由古推今,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代開始的資訊與網路科技革命,並未使失業率增加,而是使多數人都有運用這些科技的能力。因此,樂觀的看,使用 AI 來幫忙工作,應該很快就是一項普及的技能,但並不會造成解雇潮。然而,雖然我們現在無法想像沒有網路或電腦的工作環境,但令人意外的是,過去30年資訊科技帶來的生產力增長幅度,還比不上二次大戰後30年間,家電普及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原因之一,可能是網路的好處無法在 GDP 中顯現出來;如果你用 Google 搜尋或看 YouTube,然後完全不點擊廣告,網路給你的好處就不會出現在 GDP 中。於是這又連結到上個議題,也就是 ChatGPT 對生產力可衡量貢獻,與它將來收費方式有關。

凱因斯說,人們往往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如果我們能釐清 AI 利潤產生方式以及對生產力實質幫助,或許能更清楚掌握未來的趨勢。











聯合報黑白集/侯友宜弈棋有著無局


2023-06-21 04:45  聯合報/ 黑白集
據最新民調,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排名第三,外界關注侯友宜認為現在是球賽的第幾局?。記者張睿廷/攝影


藍營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調掉到「老三」,引起藍營內亂。對此,侯友宜引布袋戲角色一頁書名言-「世事如棋乾坤莫測」,強調自己堅持策略與方向,最後一定贏。選戰確實如同棋局,但如果主將一路挨打,未能掌握先著卻奢談乾坤莫測,未免太空泛。「有落子,無布局」,是侯友宜要反省之處。

藍營高喊下架民進黨,卻陷於被動防守。幼兒園餵藥一案,侯團隊迎戰錯估形勢,錯失先機。四年前有韓國瑜大敗之鑑,侯營整合郭台銘不力,面對國家機器輾壓還讓對方得逞,看不出積極攻勢。朱立倫與侯友宜若只是互推責任,難怪黨內小雞想另覓靠山。

柯文哲夸言超越藍綠,賴清德賣芒果乾鞏固基本盤,另提民主大聯盟,與柯營爭奪中間及青年選民。綠白兩軍從提名到議題引戰步步連貫,尤其柯文哲以勢取勝,提前合圍,形成棄保陣形。侯友宜再怎麼自信,也得虛心反省為何勢孤力單,一再被破防。

國民黨治理全台三分之二縣市,馬英九重建兩岸對話基礎,這原是藍營國政鼎新革故優勢。侯友宜在其棋枰上,選民看不到想像空間。他就算熟背資料,選民也難認同他比賴柯更有新意、更具說服力。

侯友宜的棋路過去局限新北一隅,需要提升全局願景及主動出擊。這盤棋到現在看來有些局促,但仍未到勝負已分的殘局,侯友宜要有過河卒子決心背水一戰











聯合報社論/幼兒園都停止餵藥,是民進黨自食其果


2023-06-21 04:46  聯合報/ 社論
新北幼兒園餵藥案風波延燒,疑似餵藥的幼兒園19日大門緊閉,中華國際幼兒文教聯合總會也發聲明,即日起全國教保員全面停止餵藥服務。記者葉信菉/攝影


新北幼兒園餵藥風波沸騰三周,從最後檢驗結果看,顯是一起烏龍事件:所有學童都是陰性,數值卻遭誤讀及誇大。反倒是,高雄市查出四家診所有濫用苯巴比妥的情況,已知上百名幼童受害。民進黨近期不斷攻擊新北市府和侯友宜,漫天炒作弄得人心惶惶;全國幼教業者因不滿被汙名化,宣布拒絕再代為餵藥。面對高雄幼兒受害事件,綠營能以同一標準監督嗎?

政治手段破壞社會信任,一向是民進黨專長,這次更運用得淋漓盡致。第一招,用誇大手法,把背景值或偽陽性的數值渲染成幼兒園「餵毒」,聲稱有八名幼兒遭到恐怖危害;第二招,製造錯誤訊息,指控新北市府「延誤」處理,把責任轉嫁為侯友宜處理市政失當;第三招,利用移花接木,聲稱汐止幼兒園也遭餵毒,讓風暴擴大;第四招,中央加入圍剿新北,衛福部一度宣稱要提供「全台幼兒園」免費檢驗,但隨即由次長王必勝改口,稱僅限新北幼兒園。莫非,王必勝已得知高雄有問題。

這些操作,動機不難理解。原因是民進黨正陷於一連串性騷風暴,把輿論導向幼兒園「餵毒」,不僅轉移性騷焦點,還兼可「打侯」,一舉兩得。但此事除關係幼兒健康,更涉及社會對幼兒園的信任,也包括醫藥界用藥是否浮濫的問題,任何指控必須有相當科學根據才行。而民進黨卻是「看一個影,生一個囝」,唯恐事件不夠聳動,便胡亂添油加醋,以打擊侯友宜為目的。

從結果看,侯友宜形象固然受到重創,民調跌至第三;但幼兒園的社會信賴也遭嚴重破壞,卻是整個社會要付出代價。這就是民進黨的不仁:任何作為,只以追求自己政黨的最佳利益為滿足,至於付出多少社會代價,全不在其考慮之列。試想,經過這波「餵藥」事件,家長對幼兒園教保員必然保持戒懼和疑慮;而教保園為求自清自保,只能拒絕家長代為幼童餵藥,以免無故蒙上不白之冤。如此一來,幼童一旦生病,家長只能請假在家照顧,或者自己親赴幼兒園餵藥。一場風波演成這樣,民進黨大賺政治收益,幼兒園及家長們卻倒了大楣,這公平嗎?

進一步看,幼兒身上驗出的各種藥物數值,應如何解讀,原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觀點。什麼是背景值,什麼是「閾值」,什麼是偽陽性,人們在三年新冠疫情中也學了不少。照理說,政府應該盡快釐清事實,把真相告訴大眾,以減少訛傳。但人們看到的,卻是民進黨民代不負責任地誇大渲染,包括蔡政府官員也刻意利用機會進行程序干擾。最後,驗尿、驗血、驗頭髮的程序都走完,連質譜儀檢驗皆為陰性」的報告都出來,衛福部次長王必勝還以「家長不同意為由拒絕公布。事實上,公布的只是檢驗數據」,哪有侵犯個資之虞?掌權的人不讓人民有知道真相的權利,卻什麼藉口都掰得出來。

在這次「餵藥」風波中,副總統暨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行政院長陳建仁、前衛福部長陳時中都是醫界出身,他們面對這次風波卻皆未秉持「善良醫師」之誓詞,反利用政治發言來混淆社會視聽。尤其陳時中,他批評新北市府拖了十八天才成立醫療團隊,顯示行政效率太差。他忘了,當全球都開始施打疫苗時,全台晚了四、五個月得靠外國捐贈才有疫苗可打;當時身為防疫指揮官的他,行政效率沒愧對全民?

一個未發生的餵藥事件,卻弄到全台幼兒園親師互信破裂。現在,真正的狼來了,民進黨卻要選擇袖手旁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