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錯誤能源政策的代價,光靠漲電價不夠還
◆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一身羶
◆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高齡勞參率 刻不容緩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高齡勞參率 刻不容緩
2023-03-19 02:34 經濟日報/ 社論
為了因應少子化衝擊勞動力的供給,政府祭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及各種鼓勵企業運用中高齡人力的政策輔導及措施,希望提升中高齡及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圖為示意。本報資料照片
為了因應少子化衝擊勞動力的供給,政府祭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及各種鼓勵企業運用中高齡人力的政策輔導及措施,希望提升中高齡及高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而根據勞動部統計,民國一一O年(2021年)中高齡及高齡的勞動參與率分別為64.7%及9.2%,皆是有統計以來最高。
這個數字若與 OECD 國家比較,還是在後段班。以亞洲幾個國家為例,根據國發會的資料,民國一一O年(2021年)日本高齡人口(65歲以上)的勞參率為25.3%,新加坡為32.9%,韓國為36.3%,均遠高於台灣的9.2%,顯然在運用高齡人力上,我國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根據中技社在人口結構老化對於產業、社會影響的研究報告,高齡就業對國家社會及經濟有多重效益,包括:一:從經濟層面來說,有收入的高齡族群,相對也比較有意願消費,有益於經濟的活絡。
二,從先進國家觀察,少子化已造成接班斷層現象,且產生許多產品設計、產線及品管,甚至經營上的諸多問題。透過退休後再聘用的實施,可以藉由累積資深員工的經驗與智慧,透過工作設計進行青銀共創與協作,有助於企業的傳承與永續。
三,高齡者繼續工作有助於維持其社交關係,比較有生活重心與社群關心支持,也能因為持續貢獻社會,對其身心產生正面幫助,亦可降低社會安全體系的負擔。
但高齡就業也有其挑戰需要克服,例如對年輕人可能造成工作替代效應、勞力密集型產業恐大幅增加職業傷害的風險、增加企業在人事成本上的負擔進而降低市場競爭力,以及高齡就業歧視等議題。這些都需要政府、企業及社會一起來努力。
基於此,我們提出幾點建議:首先是社會的溝通,讓民眾瞭解與接納此一觀念,同時也應採取必要措施降低負面衝擊,例如年輕人工作替代,以及企業競爭力可能下降的疑慮。
這種社會溝通,也應思考從教育著手,透過教科書、相關教學活動,強化高齡者也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扭轉社會過去對高齡者又病又弱的錯誤認知,增加青銀共處的機會,並提供多元青銀共創方案,形塑跨代互助風氣,降低世代衝突發生的機率。
其次,思考建立更有效的高齡就業及再就業機制。例如探索如何蘿蔔與鞭子兼顧以促進高齡就業。日本的例子或可參考,日本政府自民國一一O年(2021年)4月起實施新版《高齡者僱用安定法》,明定企業「必須保障願意工作的員工有機會工作到70歲」,違反制度的企業名單將被公布,以此公開監督企業實施情況。
除了將退休年齡延長到70歲之外,也提出協助高齡者創業、做社會貢獻等方案,目的就是要提高65歲至69歲的勞動參與。
此外,發展兼具志願性質的產業及工作型態也值得思考。從市場的角度而言,高齡者在食衣(醫)住行育樂方面都有與年輕世代有截然不同的生理與心理需要,高齡者顯然比年輕人更能掌握高齡者的需求,也更能發展出符合高齡者需要的產品及服務;而從社會公益的角度來說,台灣許多的公益團體、社會企業,以及年輕人的新創企業,若有高齡者豐富的經驗及人脈的協助,相信公益團體的資源募集,以及年輕人的創業之路會更順遂。
政府可以思考發展兼具志願性質的產業,讓高齡者採取彈性、部分工時、非典型為主的工作型態,並透過在地老化的實踐、青銀跨域創新合作,發展地方內需型、社區自給(如健康養身、長照、觀光等)的綜合型產業,營造在地青銀互助共融的職場環境。讓高齡者的經驗與智慧可以繼續貢獻,需要豐富產業經驗與豐沛人脈的企業、新創及非營利組織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與協助。
聯合報黑白集/國民黨一身羶
2023-03-19 03:00 聯合報/ 黑白集
國民黨秘書長黃健庭表示,選策會如今造成諸多風波,他也有責任,因此即日起終止選策會運作,回歸黨內提名機制。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民黨選策會之亂爆燃三天,緊急道歉滅火;選策會停止運作,回歸原本提名機制。國民黨徒惹一身羶,汙了形象,掀起世代之爭,撬動朱侯心結,朱立倫和整個黨都受傷不輕;不過,逼出侯友宜表態,最後清廉價值勝出,也不能說全無所得。
犯一次蠢是呆,若接連犯蠢,就不能稱為呆,只能說是爛。當年朱立倫首任黨主席主導不分區立委提名,雖提了專業人士,卻難掩派系角力和利益分贓之實,慘收史上最爛名單罵名;三年前吳敦義任黨主席,又因提名單爭議,再奪史上最爛封號。
但看這次選策會名單,清一色老面孔,更充斥爭議人選,雖稱只是為艱困選區覓才,但選民怎可能接受「毒樹的果實」?最新民調顯示,解決黑金問題的信任度,國民黨只有民進黨、民眾黨的一半,國民黨能不警惕嗎?
就在國民黨深陷選策會泥淖之際,民進黨也截止黨內總統初選登記,確定將由副總統賴清德披掛上陣。賴清德定於一尊,順勢請辭大法官提名審薦小組召集人,迅速清理學倫、黑金、憲法等幾個大戰場。相較藍營不斷自爆,聲勢消漲明顯。
民進黨執政七年,爛人爛事不可勝數,「討厭民進黨」成為全民最大黨,但這絕不等於喜歡國民黨。民進黨治國無能,選舉無敵,未來十個月,國民黨已經沒有犯錯的空間。
聯合報社論/錯誤能源政策的代價,光靠漲電價不夠還
2023-03-19 02:57 聯合報/ 社論
李遠哲(左)曾不只一次公開批評蔡總統(右)的能源政策,並指出蔡曾對他說,能源轉型在2024年之後就不是她的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宣布下月起調漲電價,平均漲幅百分之十一,調整後的電價每度三點一一五四元,兩者均寫下了蔡政府執政以來之最,後者還比馬政府時期的最高電價三點一一三九元更高。為避免電價衝擊蔡政府的支持度,經濟部稱因俄烏戰爭、國際能源價格飆漲,國內電價不得不調;但這是為明年總統大選打「政治預防針」,掩飾電價上漲根源於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
蔡總統為護航其能源政策,七年來八次凍漲電價,終究走到無力回天的時刻,在她任期最後兩年,已兩度調漲電價。蔡政府執政初期總是輕描淡寫不認國內電價會大幅上漲,但如果今年不漲電價,台電這兩年累計虧損將突破五千億,加上中油配合凍漲天然氣價,以及核四的建廠認列虧損,檯面上可見的虧損就多達上兆元,這還沒有將未來廿年國人要為蔡政府的高貴綠能付出上兆元費用納入。
眼見台電虧損的黑洞越來越大,蔡政府去年先是編列一千五百億元增資,避免台電破產,今年也要將超徵稅收中的五百億用於平穩電價,這些人民納稅錢都只是為了遮掩蔡政府的能源政策規畫不當。七年前蔡英文當選總統後,提出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廢除核電,天然氣、燃煤與綠能各占五成、三成與兩成的能源轉型政策,蔡政府自誇這項能源轉型的「進步」,但國內外學界與產業界卻看出這項政策的「激進」,更警告台灣會為此付出代價。
七年過去,國人尚未看到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成果,卻先要為她的政策失能埋單。當年她喊出綠能占二成,還不到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經濟部長王美花去年就承認辦不到;而當年蔡總統信誓旦旦不會調漲電價也已跳票,蔡總統強辯這是外界誤解她的原意,她只有說電價不會大漲,沒說電價不會上漲。國人對蔡總統的詭辯早已死心,因為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能源轉型失敗,而她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就卸任,國人已無法究責;蔡甚至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以後就不是她的事。
面對能源價格大漲困局,我國並非沒有其他選項,若蔡政府願意務實修正能源政策,在成本與時機上,國人就可獲得更多迴旋空間。近年包括德國、日本與南韓等國都重新檢視使用核能選項,作為能源價格高漲時的平穩配套,或是邁向淨零前的過渡。但蔡政府堅持非核,不但終止核四,現有核電廠也不允許延役,等同浪費了至少逾一成的發電量,加劇電價上漲壓力,也不利供電穩定與降低碳排。
在電價調漲時機上,蔡政府也選擇了一個最糟的時間點。電價漲與不漲之間,蔡政府考慮的是民進黨的選情,而非人民與產業界的需要。回顧蔡總統任內八次凍漲電價,多數都因選舉考量;今年國內外經濟前景不明,又遇到嚴重通膨,蔡政府反而堅持漲電價,同樣充滿著政治考量,台電甚至已主動表達「下半年十月再調漲電價的機率不大」,就是為了不要影響明年一月民進黨的總統大選選情。
在野黨監督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打算砍掉超徵稅收補貼台電的五百億元,王美花急著護航,稱台電「又窮又急」,但過去七年蔡政府有多次機會可以合理調漲電價讓台電彌補虧損,急與不急,都是蔡政府說了算。王美花另稱台電「窮」,但跟綠營交好的綠電業者賺得盆滿缽滿,台南八十八槍案凸顯了綠能是門好生意,民進黨內不惜同志反目。
我國九成以上能源仰賴進口,電價跟隨國際能源價格浮動並非無理,但國人不難看穿蔡政府對電價上下其手的手段,並認清錯誤能源政策的代價,光靠漲電價仍不夠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