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出生率探底的衝擊(十五、元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中國氣球流浪到美國,煽起台海危機氣旋
◆  聯合報黑白集/帕維爾的真實語言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出生率探底的衝擊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出生率探底的衝擊


2023-02-05 02:35  經濟日報/ 社論
去年台灣出生人數首度跌破14萬,創歷史新低。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台灣出生人數首度跌破14萬創歷史新低。在民國一O三-一O五年(2014到2016年),出生人數每年還都超過20萬之後即一直下跌。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生育率,即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甚至已低於1,台灣已在全球最低生育率國家之列。

近年來台灣人口出現不少警訊。民國一O八年(2019年)台灣總人口達到2,360萬高峰後,民國一O九年(2020年)出生人數首度低於死亡人數,人口自然增加由正轉負,出現「生不如死」交叉點。而且在人口結構老化下,人口下降幅度也加快。根據國發會估計,到民國一五九年(2070年)台灣人口大約只有1,600萬,約為目前人口的三分之二

台灣在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成為「高齡化國家」。之後歷經25年,在民國一O七年(2018年)超過14%,到達「高齡國家」標準。但只有花七年時間,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將會突破20%,成為「超高齡國家」。國發會推估在民國一二八年、一五九年(2039年及2070年),此比例更可能上升到驚人的30%及43%台灣在短時間即走入超高齡國家,在全球實屬罕見

民國一O五年(2016年)台灣15歲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開始減少,而且速度持續加快。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也在下降。另外由民國一O六年(2017年)開始,台灣65歲以上人口首度超越15歲以下人口,差距也在逐年擴大。

上述變化反應出所需扶養之依賴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扶養比持續攀升,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已突破四成,對於工作年齡人口負荷增加。人口老化下國家社會福利支出必須增加,對財政也形成沈重負擔。

由於人口問題影響層面深遠,必須有全方位措施。為因應出生率下降,目前政府提供生育獎勵、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地方政府依據財政狀況不同也有不同的加碼幅度。但是相較於生兒育兒費用,可說是杯水車薪,無助於提升出生率。未來不應過度仰賴補助,應評估各式補助的成效;另外也需由健全完善生養體系著手,以解決目前托育環境不足的瓶頸。

人口結構變化亦影響到高等教育,目前大專院校已經受到少子化衝擊,一些私校已經退埸。預估未來出生率仍持續偏低,短期難以改善下,不但會有更多私校難以繼續,甚至會波及到公立院校營運。政府除了加速規劃大專院校退場機制,也需根據市場人力需求,有效整合高教資源,調整招生結構。

台灣除了工作年齡人口下滑,勞動參與率長期偏低,也使勞動市場供給不足;再加上台灣年輕人普遍較晚進入職場,使勞動市場人力供給短缺現象更為普遍。台灣雖然是屬於低失業率國家,但無論是在質與量上,人力供給均無法充分配合產業轉型及經濟成長,對於未來台灣發展,形成一大挑戰。

未來在實施延長義務兵役後,會進一步推遲青年進入職場的時間,所以政府也應積極解決年輕人晚入職場的問題。當然最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總體經濟環境,提供優厚就業機會,可以吸引青年早入職場。但也應推出更多元的政策,例如協助學生與就業市場銜接,包括振興技職教育,強化與產業的合作;以及提供完備環境協助青年創業。

另外政府雖藉由引進外國基層勞工,以及吸引國際人才,來彌補國內勞動市場缺口。近年在引進國際人才雖有一些成效,但與東亞各國相比,仍有成長空間。特別是在吸引國際青年人才方面,更應列為重點。

人口老化是已開發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但是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則是始料未及。蔡政府雖然一再強調人口問題即是國安問題但是已淪為口號,多項指標在蔡政府時期出現轉折後即無法恢復。而且由於配套措施不足,人口老化有逐年惡化的趨勢,台灣已面臨嚴峻的人口問題,絕對不可以等閒視之。













聯合報黑白集/帕維爾的真實語言


2023-02-05 04:48  聯合報/ 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與捷克總統當選人帕維爾通電話,雙方談話近15分鐘。圖/總統府提供
捷克總統帕維爾。美聯社


蔡英文總統與捷克總統當選人帕維爾通話,當然是外交成果,但在蔡政府大內宣後,帕維爾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卻更正說,這通電話是由台灣總統主動提出的,外交美事頓時翻轉為糗事。其實帕維爾還是高興地回應了,但他的更正,卻凸顯蔡政府連總統級交流都不見真誠,只想操弄國人情感

此事源於國內媒體轉載捷克報導稱,帕維爾透過幕僚安排,將分別與蔡英文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話,府方雖有回應,卻始終未說明主動接洽過程,以致連德國之聲都誤以為是帕維爾刻意安排與台、烏總統通話。

說穿了,這樣的誤會正是蔡政府想帶的風向,讓國人以為帕維爾要讓全球知道其外交立場,進而證明國際社會支持台、烏已成主流。

挺烏是北約政策,身為前北約軍委會主席的帕維爾挺烏自不待言;但透過兩通電話就想把北約、捷克挺烏和挺台畫等號,明顯是政治操作,遠非「美麗的誤會」。帕維爾主動「更正」,又稱台捷關係深厚並不意味捷克對中政策改變,即說明一切。

其實德國之音專訪更讓人玩味的,是帕維爾談如何對抗民粹主義:你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公平,並試著用最真實的語言,而非用美好、悅耳的方式去作描述。蔡政府慣以「選擇性忽略手法操作大內宣,如今遭帕維爾「真實的語言」打臉,何其諷刺!













聯合報社論/中國氣球流浪到美國,煽起台海危機氣旋


2023-02-05 04:51  聯合報/ 社論
美國在蒙大拿州上空發現中國間諜氣球,2日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推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的行程。路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中出門前一刻喊停。理由是中國大陸的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領空,侵犯主權。氣球事件之前,新任眾院議長麥卡錫傳出準備訪台,引起美中台再度陷入軍事緊張,麥卡錫在布林肯出發前宣稱「目前沒安排訪台」,美中氣氛一度好轉,不料還是被一顆氣球中斷對話之路。川普及共和黨議員不斷叫陣白宮,要求「射下氣球」,凸顯拜登要恢復美中高層對話,內外都面臨逆風。

布林肯訪中,主要是修補被眾院前議長裴洛西訪台傷害的美中對話管道,阻止雙方關係惡化,管控台海新常態。然而美軍近來加強在琉球、菲律賓部署,已升高台海緊張。美中高層對話受阻,不僅影響未來對「麥卡錫變數」的危機管控,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北京日前提議恢復兩岸十六個直航點,此一攸關緩解台海新常態的建議,是否受到氣球事件牽累?

美國國防部二日表示偵測到疑似來自中國間諜氣球,中共外交部第一時間表示正在核實,希望雙方冷靜處理,強調無意侵犯任何國家主權及領空,接著坦承是民用科研飛艇因自控能力有限,受西風帶影響偏離預定航線

這顆氣球飛越日本、加拿大進入美國,位置在六萬英呎高空。美國空軍試圖擊落,但高度差太多,無功而返,如果使用防空飛彈,則恐對地面造成不必要損害,拜登接受軍方建議,只對這顆「不造成威脅」的氣球保持監偵。但面對共和黨質疑,布林肯不可能在氣球流浪美國期間,還跑到北京進行高層外交。他表示,適當時機再出訪。然而,這顆氣球已為美國兩黨惡鬥添加柴火,能否成行,變數仍多

氣球行經日加兩國沒鬧出主權爭議,但到了美國便成為打不下來的「高空間諜」。主因在於美國進入大選年,朝野都輸不起反中的戰場。無論從選戰或美中競爭來說,拜登都不會放過氣球作為籌碼,以免被共和黨貼上軟弱恐中的標籤。

共和黨拿下眾院多數,建構反攻政權堡壘,連番打出台灣牌,挑戰北京底線,給白宮出難題。議長麥卡錫有意訪台,並成立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該會還以加強對台軍售為由,有意來台舉行聽證會。另有議員提案放棄一中政策,承認台灣獨立,建議邀請蔡總統訪美等。這些主張看似大力挺台,其實是拿台灣當小刀戳痛中共並讓拜登難堪,不僅無助台灣提升戰力,並且是升高台海危機作為選票提款機

中國氣球與麥卡錫訪台,曝露美中關係的脆弱。在共和黨揚言削減開支下,美國軍方不斷釋放中共侵台時程提前的訊息以保住預算,卻與拜登及國防部長「中國沒有立即侵台企圖」的說法大相矛盾。美國對中政策方向混亂很大部分受民粹政治影響,對台灣也形成安全變數。

原本美中推動高層對話,連帶兩岸也出現互動善意,蔡總統表達對話意願,小三通也擬擴大恢復,北京則建議恢復直航航點。但在美中對立升高後,兩岸關係走向引人憂心。「間諜氣球」煽起美國反中氣旋,連行政院長陳建仁和外交部都隔海幫腔,蔡政府是否要再次利用這股反中氣旋,為保衛政權再賣一次芒果乾?

雖然去年九合一選舉讓蔡英文的抗中保台崩潰,但民進黨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嚐過親美反中的勝選果實,自不會輕易錯過這班反中便車。在美國國會飆車反中的領軍下,綠營將抗中粉飾成親美,賴清德還率先撻伐疑美論,包裝務實台獨。氣球事件被升高成入侵美國主權,對美台反中陣營是利多,相對也縮減三方對台海危機的控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