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2142/web/◆ 聯合報社論/我對大陸依賴度驟降,並不是蔡政府有為
◆ 聯合報黑白集/蔡跛腳,蘇補刀?
◆ 經濟日報社論/從預算法看「還稅於民」政策
經濟日報社論/從預算法看「還稅於民」政策
2023-01-10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要還稅於民,但學者認為恐債留子孫。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幾天,「還稅於民」的話題好夯,掀起社會各界熱議。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預算執行的結果,預計稅收超徵4,500億元,扣除依法須統籌分配給地方的700億元之外,中央有權可以處置的金額約為3,800億元。由於社會「還稅於民」的輿論聲量甚大,在九合一選舉慘敗後,蔡總統心中承受莫大的決策壓力。然政府收錢與用錢一切皆須依照預算法執行,稅收超徵的處理亦當如此,這是底線,萬不可只為討好民眾而草率從事。
這幾年政府幾乎年年超徵,尤以民國一一O、一一一年(2021年與2022年)皆超收4,000億元以上為最。其實,只要有稅收超徵發生,當年度社會就會有「還稅於民」的訴求出現。理論上,預算的編製涉及時間差與估測,自不可能完全準確,社會大眾也不應有此期待。但若連續多年皆出現稅收超徵,且超徵的比率超過20%,即表示政府的預算編製專業功能已出現嚴重失靈。負責歲入預算編製的財政部,首須徹底檢討稅收估測模式,深入分析各稅實徵與預算值發生差異之原因,藉以改善與增進預算編製的準確性,此才是解決超徵問題的正辦。
至於超徵收入的使用,雖然各界意見分歧,但行政院已依據蔡總統國安會議後的指示,決定將3,800億元區分成三大用途。其一是1,000億用於彌補勞、健保以及台電等之財務缺口;其二是1,000億用於「加強經濟韌性方案」七項措施;其三則是1,400億用於發放每人現金6,000元,另外保留400億元因應不時之需。從這樣的分配結果,可明顯的看出政府完全是以「年度」的小格局,而非「永續」的大眼界,來對待這筆「意外之財」。因此,在總預算結餘但特別預算卻負債累累的整體財政情況下,形成了「右手還稅、左手舉債」的荒謬現象。
政府預算的編製、審議與執行,預算法中皆有完整規範,是故欲真正了解與檢討稅收超徵問題,自應從預算法的規定著手。首先,財政部是歲入主管機關,根據預算法第28條,行政院訂定下年度施政方針之前,財政部即應負責提供以前年度收入狀況等相關資料,並推估「最大可能之收入額度」。換言之,各機關在編製概算前,財政部就應該已初步估算過下年度的稅課收入。若有任何低估,則從政府編製預算的一開始,便對整體財政資源的規模、配置與運用,產生了根本性的扭曲。
其次,預算法第59條規定,歲入「超收應一律解庫,不得逕行坐抵或挪移墊用」,亦即去年度超收的4,500億依法應全數繳入國庫。但因去年度本來預計舉債440億,如今既有超收可用,政府當可節省下此項債務的發行。尤有甚者,公共債務法第12條更規定,各級政府「得審視歲入執行狀況,於其當年度預算原編列債務之償還數外,增加還本數額」。依此,政府還可以用超收的錢還更多的債。換言之,稅收超徵金額不一定就等於該年度之結餘;政府即使決定要還稅於民,也應該以結餘數為準而非超收數。
再者,根據預算法第73條,「會計年度結束後,國庫賸餘應即轉入下年度」,變成以前年度歲計賸餘。超收數固會轉成以前年度賸餘,但按決算法最終審定數在隔年7月才會出爐,在此之前這筆賸餘暫難使用。由於目前可用歲計賸餘只有1,250億,故才會出現普發現金須先舉債150億之情況。雖然這又是法定程序的時間差惹的禍,但「舉債發紅包」畢竟對政府觀感不佳。
而預算法第23條更規定,「資本收入、公債及賒借收入及以前年度歲計賸餘不得充經常支出之用」。政府普發現金給民眾,性屬經常支出,以前年度歲計賸餘為財源,顯有違法之嫌。當然,這幾年政府都會運用一些立法技巧,排除這些預算法的限制,且幾乎成為常態。惟若此不叫做破壞財政紀律,什麼才叫做破壞財政紀律?
聯合報黑白集/蔡跛腳,蘇補刀?
2023-01-10 00: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2022年稅收超徵,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普發現金每人6000元。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因敗選辭去民進黨主席職位,她的總統任期則僅剩年餘,跛腳已成定局。細看稅收超徵「發現金」的決策,蔡總統不僅「跛腳」,國政上甚至已被「架空」。
是否撤換蘇揆,蔡總統舉棋不定,使蔡蘇二人的滿意度每況愈下。對蘇貞昌下台的機率及時機,眾說紛紜:有說待總預算審畢再換,有說因無人接手,所以要讓他撐完總統任期。可以確定的是,蘇貞昌不想下台,所以他接連出招,動作頻頻。
蔡總統元旦文告對普發現金原持高度保留,蘇貞昌隔日卻直接宣布發放。甚至有一說稱,蔡總統原擬俟「新院長」上任再發紅包,卻被蘇揆先一步搶發。看來,四年來「合作無間」的蔡蘇體制,已現裂痕。蔡總統慘遭閣揆打臉,心中想必五味雜陳。
蔡蘇不和由來已久,唯因情勢各取所需,兩人才能維持四年和平。蘇貞昌不想走,在不確定蔡總統的意向下,他以搶發現金展現無請辭意願,並藉此逼蔡英文表明態度。蘇貞昌此舉,也是撇開蔡總統,向民意靠攏。如果他留任,未來政策怎麼走,未必聽蔡總統的。
經過這番暗中角力,若讓蘇貞昌留任,蔡總統權力勢將再被限縮。剩下的任期,將變「內閣制」。就算換了閣揆,等到賴清德出任主席,她仍難逃跛腳。蔡總統應沒料到,在自己跛腳上補刀的,竟會是蘇貞昌吧!
聯合報社論/我對大陸依賴度驟降,並不是蔡政府有為
2023-01-10 00: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財政部發布去年12月進出口統計,出口額年減12.1%,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年減16.4%,是出口重創主因。記者劉學聖/攝影
財政部發布去年十二月進出口統計,其中出口額三五七億美元,年減十二・一%,創廿個月來新低。儘管全年出口仍維持成長,但台灣受全球景氣衰退之累,貿易翻黑的趨勢已難抵擋。值得警惕的是,我國對全球所有地區的出口悉數衰退,無一例外;尤以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年減十六・四%,跌勢最深,是出口重創的主因。
在這波出口衰退風暴中,出現了一個深刻的轉折:台灣對陸港的出口占比,由前年的四二・三%,驟減三・五個百分比,降到去年的卅八・八%。這個數字,是十八年來的最低點,彷彿一夕回到了扁政府時代。諷刺的是,對大陸出口比重過高,一向被認為是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過深,是經濟體質不健康的徵兆;如今,此一貿易依賴度突然降低,人們似乎仍找不到值得高興的理由。
原因是,台灣對陸港出口貿易的驟減,並不是國內廠商努力開發其他市場獲致的成果,更不是蔡政府積極推動分散市場的政策奏效所致,而是我國在全球貿易衰退風暴中遭到嚴重撞擊的結果。其中,當然還包含了中國大陸因為「清零」政策過度嚴苛,導致內部生產、投資及內需、消費同時受到破壞,因此大大降低了對我國產品的需求。從這點看,不能不令人憂心。
撇開中國大陸不論,我國對全球主要市場的出口,十二月呈現的是全面縮減現象,這是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以來僅見。其中,對東協和歐洲的出口,各衰減一成;對日本、美國的出口,則分別下滑六・一%及二・六%,沒有一個地區倖免。張忠謀之所以感嘆「自由貿易瀕死」,其來有自:新冠疫情造成生產斷鏈,俄烏戰爭及美中角力又將地緣政治的杯葛和報復推至極端,全球貿易機制遭到破壞。高度倚賴出口貿易的台灣,當然也難逃此劫。
若不健忘,大家應記得七年前蔡英文總統一上台,便極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她當時強調的,便是要全力拓展對東協及南亞的貿易,藉此疏散並轉移對陸港出口的依賴。如今,我們回頭檢視一下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成績:從民國一○六-一○九年(二○一七到二○二○年),也就是蔡政府鼓吹新南向最力的幾年,台灣對東協的出口連續出現負成長;一直要到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才走出陰霾,恢復成長。蔡政府近年已鮮少再提「新南向」,可見,民進黨要藉新南向分散對大陸倚賴度的雄心,已然灰飛煙滅。
從正面看,由於美國政府在美中貿易戰中對大陸貨品大幅加徵關稅,有利於台灣商品的對美出口。為此,台灣前年躍升為美國第八大貿易夥伴。去年,台灣對美國的出口比重,由十四・一%增加為十五・一%,這也是十八年來的新高。但對美出口比重與對大陸的比重相比,只是小巫見大巫,遠難相提並論。
我國對大陸出口依賴度,終於突破「四字頭」的魔咒,降到了三成八八的低水位。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可喜的現象;但深一層看,這卻是整體貿易受到國際環境重創的變形現象,而不是蔡政府分散市場的政策奏效,因此無法令人感到絲毫欣慰。包括我國農漁產品迭遭對岸禁止進口,農委會不斷聲稱要拓銷其他市場,成果也是微乎其微。
目前蔡總統面臨的是政經交迫之局:政治上,她的信賴度已跌到谷底;經濟上,台灣的挑戰度卻是空前艱鉅。亦即,過去七年,蔡政府靠著口頭宣示領導國政的模式,到了接受嚴酷檢驗的時刻。此刻,蔡英文已無法炫耀對大陸依賴度降低,她要憂心的是如何維持台灣的經貿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