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辛翠玲/全球化之後-當政治風險成為企業必修課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辛翠玲/全球化之後──當政治風險成為企業必修課
◆  盛治仁/西方教育重新倡議的兩門課







辛翠玲/全球化之後-當政治風險成為企業必修課


2023-01-10 01:03  聯合報/ 辛翠玲(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台積電不惜成本前往美國、日本成立晶圓廠,算是為地緣政治風險繳了「保費」。路透


如何應對政治,對多數企業來說,乃敏感且不易的挑戰。尤其後全球化時代,企業面對的政治風險,更不可測。長期以來,台灣企業對於政治風險,或忽略、或閃避、或低調以對;直到近年,劇變的全球化大環境致使不少企業受波及之餘,也對於政治風險越來越有感。然而,政治風險是什麼?又有哪些可注意的問題?

若根據多數教科書大凡肇因於政治矛盾權力衝突等政治不穩定問題而影響企業經營與獲利預期者皆可稱為政治風險。然而,實際上政治風險不僅構成各異,且因時因地而有不同:從導因於投資所在國的政經社會等問題,到大國角力,以及隨後引發的地緣政治政治風險此一概念裡,涵蓋諸多情境。就此,按風險屬性與企業可能採取的管理操作方式,將之再區分為下列類別:

一、行政型政治風險:此類風險主要與地主國的政府治理、行政清廉度有關。常見地主國稅務、海關、工安、消防等執行層面干預外資的經營,甚至尋租式的索賄,即為此例。我國企業於後進國家投資時,不乏面臨此類政治風險的經驗;而廠商則常透過人脈經營,以抵銷其負面影響。

二、政策型政治風險:此類風險常出現於地主國政府的政策不可測、立場改變,地主國因此不履行其對外來企業的保證時。政策型風險雖未必能被精準預測,但多半有跡可循。廠商除了保持政策敏感度模擬評估因應之外,可透過有利資訊的發布做為利基與和地主國政府互動的籌碼;另亦可及早建立利益共享群體為保護傘,例如布局在地供應鏈、往來銀行、合資廠商等以對沖風險

三、結構型政治風險:各國皆有不可輕易觸碰的傷痕或印記。可能與其國族敘事、民族身分、歷史創傷有關,也可能與其長久的社會、階級、地域、族群分歧等有關。此類課題常連結到強烈的集體情感,屬於深層的、結構性政治問題。做為外來者,企業甚難透過操作和管理方式來應對此類風險,而需避免踩雷。一旦誤觸禁忌,即時道歉、盡力補償,以表誠意的重要性可能不下於訴諸法律、據理力爭。例如,六年多前台塑越鋼廠事件看似汙染案,實則觸及結構風險。

四、國際政治風險:此類風險或起因於地主國的外交摩擦、軍事衝突、社會動盪;或其於大國角力、地緣政治衝突中的角色地位。歷來不乏因此類風險而使企業蒙受災禍的前例:舉凡數年前中越南海主權紛爭引爆越南排華潮而波及在越台商;俄烏戰爭後,諸多西方企業被迫退出俄羅斯;台積電在美國與我國政府政治壓力下,前往美國建廠等。形勢比人強,此時企業多半選擇順勢,消極者減少損失,保守者分散風險,積極者則力求在新局中化危機為轉機。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現實狀況裡,政治風險未必是單一類別,而可能複合多種類別屬性,此時需進一步辨識主導類別為何。第二、每一種風險類別的因應概念與重點不同。倘若類別掌握有誤,例如,錯把結構型風險視為行政型或政策型,則徒然耗損企業成本。第三、近來新的政治風險複雜度又大幅提高,特別是涉及結構型與地緣政治型風險的高度敏感海外投資案例,在掌握市場之餘,更需關注整體政治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