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凍漲 代價超過效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629/web/

◆  聯合報社論/兩岸斷線多年,海陸官位還在不停分贓
◆  聯合報黑白集/福建艦vs.台灣艦
◆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凍漲 代價超過效益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凍漲 代價超過效益


2022-06-22 03:08  經濟日報/   社論
經濟部6月底前將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的電價要如何制訂。圖/聯合報系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6月底前將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的電價要如何制訂。每次到了這個時刻,必然會有兩種力量拉扯,一是繼續「凍漲」來照顧民生,二是合理反映成本,讓市場機制發揮功能。但在選舉壓力下,往往是壓抑市場機能,以凍漲來「照顧民生」。

水、電和汽油價格在台灣大部分都受政府控制,要脫離市場機制讓其「凍漲」非常簡單,也可以獲得民眾支持,稱讚政府體恤民瘼。當年馬政府兩次大漲油電價格,遭到民眾諸多抱怨,也讓後續蔡政府點滴在心,小心翼翼地處理此事;也因此竟然從2018年4月迄今,連續八次放棄調價公式而凍漲電價,創了史上最長的凍漲期間。

如今,因全球供應鏈不穩加上俄烏戰爭和各國疫情下過度增加貨幣供給,能源和商品價格大漲,適度反映在最終油電價格上,應屬合理;但是年底有地方選舉,要遵循市場機制調漲電價的阻力,應該比過往更大。繼續凍漲對台灣社會產生的代價,已經明顯大於效益,政府必須慎重思考此事,以免未來傷害持續加深,將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

首先,台灣是個幾乎不產能源的經濟體,但工業用電價格竟然是全球第六低,這是個不可思議的現象。電價對一般居民而言,30年來也幾乎是文風不動,不僅許多耗電產業在全民「補貼」之下,不合理地在台灣生存和成長,也造成全民不知愛惜資源,過度或浪費使用電力的扭曲現象,這也對2050年的「淨零碳排」的追求形成了更大壓力。

其次,目前電價凍漲造成的虧損,是靠台電的「電價平穩基金」補貼,但這個基金已經從高點的800多億元,大幅下滑到接近乾涸的狀態。台電目前公司淨值約3,000億元,到今年4月已累計虧損853億元,若完全認列價值近3,000億元的核四報廢所帶來的資產減損,台電將立即破產。再加上未來氣電和風電將成為台灣能源主力,其成本都明顯高於目前電價,未來電價要如何調整、讓台電可以繼續營運,將會是個極艱鉅的問題。

台電的營運困境,必須靠政府不斷撥款填補虧損才能倖存;這樣的企業,無論是招募人才或進行借貸等,都將逐漸產生問題。政府將這個過去信譽良好的國營企業,搞成一個隨時可能滅頂的瀕危企業,是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

第三,即使台電可以在如此艱困的情況下苟活,它還是面臨許多嚴重問題:一是沒有能力做出良善的維護,導致設備問題不斷發生,區域性停電會愈來愈嚴重,在停電問題明顯惡化之下,將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蔡政府也必須承擔其衍生之政治效果。二是沒有能力進行「綠電」的研發工作,如地熱、洋流、潮汐、海浪、新核能等,讓台灣的綠電幾乎完全依賴風力,以及大規模的氣電,未來台灣的電力供應將面臨極高風險,嚴重影響企業投資。

第四,大量耗電的廠商在低價的全民「補貼」下過度發展,最明顯的就是半導體產業。加上壓低的水價、政府協調提供的低價土地,造成晶片業怠於對外投資,進一步耗用台灣寶貴而且匱乏的自然資源,炒高了周邊都會區的房地產價格(例如台南和高雄)、加劇了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意願、妨礙了其他產業獲取人才發展的機會、惡化了勞工的所得分配,政府卻樂此不疲、短視地只看到眼前的出口和經濟表現。

其實,讓市場機能運作、適當反映成本,並不必然衝擊民眾生活;只要充分說明、分階段執行、分對象區別調整,都可以將影響降到民眾和企業可以也應該忍受的程度。否則,問題往後拖到完全無力動彈之時才被迫動手,痛苦將會無比淒楚。










聯合報黑白集/福建艦vs.台灣艦


2022-06-22 05:10  聯合報/   黑白集
中共第三艘 航母「福建艦」6月17日上午在大陸民眾期待聲中終於下水。 新華社



大陸航母「福建艦」近日下水,美中軍事博弈暗潮洶湧。外媒關注兩國軍力差距縮小,加深地緣政治緊張。兩岸名嘴更沒錯過在艦名作文章,不約而同直指福建號是對台獨亮劍,艦未出海,嘴砲先行。

建造航母是綜合國力的展現。美國早期航母名稱,取自獨立戰爭的關鍵戰役;中國航母艦命名,來自晚清北洋、福建兩支水師全軍覆沒的戰場,都是以史明志。兩岸同文同種,台灣若只看到「反獨」,不能更深層理解福建艦的「志向」,便就漏讀自身在地緣構織的歷史命運。

福建水師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中共不避諱該水師毀於中法戰爭,將自建的亞洲首艘超級航母取名福建,投射的訊號不只是捍衛主權領土,還有富國強兵的歷史情結,以及與西方海權國家競逐的企圖。

大陸擴張軍事力量,美國加緊在西太平洋部署戰爭代理人,加強圍堵。台灣與日韓不同,直面武統威脅,與大陸相鄰是無法改變的地緣宿命;但幫美國阻撓中國崛起,是降低戰爭風險,抑或孵化未來的歷史仇恨?

麥克阿瑟曾以「不沉的航母」,描述台灣戰略位置重要性。麥帥是從珍珠港事變得到結論,當時台灣被日本廣設飛行場,形同支援太平洋戰爭的航母基地。如今,美國正進行類似的軍事布建,這是保衛台灣,還是復刻「台灣艦」?









聯合報社論/兩岸斷線多年,海陸官位還在不停分贓


2022-06-22 05:09  聯合報/   社論
海基會人事異動,由前僑委會副委員長高建智接任副秘書長。圖為高在僑委會任內,出席休士頓僑界歡迎晚宴。本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近日微調人事,莊碩漢補了懸缺已久的駐泰代表,曾厚仁出使加拿大;高建智則填補懸缺兩年的海基會副秘書長空位。曾厚仁是三人之中唯一具備外交專業背景者,另兩位則如天外飛來一筆,實在看不出人事布局的理路及邏輯。

高建智的派令,最為諷刺。蔡英文執政後,兩岸關係已斷線六年,各種民間交流均漸次中止萎縮。最近兩年,我國農漁產品屢因被查出蟲害禁藥而遭禁,蔡政府從未試圖有效溝通或修復關係。既然海基會、陸委會的功能已如虛設,蔡政府仍不停分派海陸職位,不僅將官位當酬庸,更把國家名器黨私化了。

高建智填補的,是二○二○年退休的羅懷家遺缺。這個職缺已閒置兩年多,政府從不覺得需要填補,海基會亦波瀾不驚;此際卻派一個與兩岸事務殊少關聯的高建智接任,不是酬庸是什麼?羅懷家是電電公會出身,熟稔兩岸經貿事務,對大陸台商有一定理解。蔡政府宣布人事時,宣稱高建智「擅與台商溝通」;事實上,高建智做過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熟悉的是僑界台商,辦的是僑務而非台商的商貿糾葛,政府卻以此名目來派官。

再說,蔡英文何曾重視過大陸台商?她一上任,就派張天欽到海基會當秘書長,將一干前朝幹才悉數斬除,由此即可見一斑。張天欽的狠勁,為他後來當上促轉會副主委鋪平了道路,甚至為促轉會留下「東廠」之名。當年被張天欽趕走的,除了副秘書長陳榮元,還有經貿處長鄧岱賢,兩人才是台商願意交心之人。

疫情期間,長年在大陸奮鬥的台商、台幹及短暫返陸的陸配子女受盡歧視,返鄉權利一再遭到踐踏。當時,海基會做了什麼?高建智兩年前從僑委會卸任後,幾乎已被忘卻,原因是蔡政府當時正掀起一波仇中反中風潮。而今,高建智老驥出馬,是否也是選舉將至?張天欽之後,海基會秘書長由柯承亨再到姚人多,都是短期安排,不是等候升官的跳板,就是告退前的臨去秋波。現任的詹志宏是海陸老兵,熟稔兩岸業務,但兩年來因整體政治情勢而低調無為,也只是為官涯集滿郵戳而已!

除了兩岸機構,駐外單位也是如此。蔡英文二○一六年上任不久,就下令放寬駐外代表「政務任用」名額,大開方便之門。立法院隨即配合火速修法,將非職業使節的任用比率由十%擴至十五%,名額則由九人增為十四人。駐外使節原是職業外交官施展抱負的陣線與冠冕,須奮鬥數十年才能取得的地位,許多由政治任命者取代。這些「政治大使」如盡心盡力,或有所建樹,但若意識型態掛帥,或以選舉手段經營大使或代表官職,則常見扭曲外交體制之言行,更造成整體外交之挫敗。

以駐泰代表職務而言,李應元在二○二○年出使泰國,去年八月因罹癌請辭,返台不久旋即離世。其後,駐泰代表便懸缺近年,顯示蔡政府對駐泰代表功能的不重視。如今位子給了莊碩漢,這和他出任世貿中心董事長一樣,都是政治安排,無關專業。另如駐日代表謝長廷,一個由總統點選純屬政治布局的駐外使節,不但外長指揮不了,更能讓外交指揮系統錯如亂麻。幾年前大阪辦事處長蘇啟誠自戕,就是承受不了在夾縫中的壓力。

蔡英文擴大外交體系的政治任命,卻也是邦交國連番丟失的晦暗時刻,需要有遠見的戰略,和專業的戰術。蘇嘉全原本要被安排接任海基會董事長,但因故未遂,上月轉而接掌了邱義仁的台日關係協會。除了酬庸和政治,這還能如何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