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耽擱30年:擴大招收國際生的必要與盲點

◆  【專家之眼】耽擱30年:擴大招收國際生的必要與盲點

◆  【專家之眼】蔡英文「緩兵之計」 選民認同嗎?
◆  【專家之眼】民進黨政府要靠誰打仗與維護和平?
◆  【專家之眼】2022中國歐盟高峰會:殊途不同歸
◆  【專家之眼】舊稅即良稅?別再胡說八道





【專家之眼】耽擱30年:擴大招收國際生的必要與盲點


2022-04-06 08:10  聯合報 /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教育部宣布將推動大學院校內增設「國際專修部」,要擴大招收僑外生,預計將從現行一萬四千名學位生來台就學,十年內漸進擴增到每年4.2萬名學位新生入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宣布將推動大學院校內增設「國際專修部」;並於十年內要擴大招收僑外生,預計將從現行一萬四千名學位生來台就學,漸進擴增到每年4.2萬名學位新生入台。換言之,屆時在學的外籍學位生,各年級合計可達十五萬人,是現行外籍學位生的兩倍半高。如此雄圖大志,約增加全台校園八萬名學生;讓各院校的教學規模順勢擴展,而外籍生則占約及五分之一的校園學生比率。

現下的實況,除了具專業經驗的教師要進行校內教學、校外輔導;另有專責人力,協助學生的生活與課業輔導。卻因為經濟考量與個別原因,在去年陸續爆發學生與校方因為承諾與勞力仲介,而引生的種種衝突。

以國際專修部的方式,提供華語先修和銜接學位攻讀,既能透過校內單位做成功能性整合,讓技能導向的系所課程儘早規劃安排;境外生除了持續提升其語文能力,還能預期厚植專業實務的技能,畢業後即可投入到國內各產業。未來,針對能統一做串接和安排,從一開始的語文先修班到能辦出國際專修部的大學,無論在開辦費、招生名額、師資與修業規定等方面,教育部都將提供資源挹注與彈性措施,以利院校海外招生和校園育才。

誠然,為了拓展台灣的國際觸角與推動新南向政策,晚近大專院校的海外招生已成了動員運動;各院校無不結合畢業校友與在地的海外關係,爭相拉攏來台就學的莘莘學子。更何況少子化的發展,而讓台灣在初階勞動與服務人力的供應上,有了缺口。但部分慕名而來的學生,即是看中有建教學習的打工機會和高報酬。

有類於日本高齡化的社會發展。根據國發會的推估,預期十年後每2.13個可工作人口,就要撫養一名長者!現下為每4.2人要撫養一名長者;屆時給養負擔的惡化,就是現在的日本情況。因為一九八零年代以後的台灣出生人數,逐年驟減;從高峰期約42.5萬新生兒,到2000年初實質減半,2021年僅15.4萬名新生兒!至於65歲以上潛在受撫養人口,則因為有新住民的陸續移入,老年化的人口增加,要一路攀升到2052年。

因此,擴大招收外籍生,除了解決學校招生員額上的困難;無論在外交機遇、產業需要與國安考量的諸個目標上,均有所貢獻。於日昨教育部發布此一消息,各大學院校的主管,泰半也表示支持。

不過,不挑擔的,不知道腰很痠。目前僑外生名額並未滿招;而教育部在此既做成招生鬆綁,勢必讓各院校在原已窘困的學生來源上,擴大競爭。

在一方面言,台灣的高教水準與學習內涵,以及學成後的留台前景,才該是吸引僑外生的兩大關鍵。但若檢視先前爆發過的衝突案例,留學仲介跟學生客群的目標,卻截然不同於百年樹人,那是多數教育者的心志之所嚮。

前瞻往下的十年,因著台灣人口老化與全球生產鏈的可能重組,如何讓台灣在生力軍的引進,能有別於以往的人力素質和生產定位呢?而海外人才的經營攏絡,與在異國市場有的深入參與,有在這些面向的突破也才能打破自過往以來,台灣傳統產業的逐水草而居和悲怨的代工宿命。

準此觀之,首先,唯有打破教育部擁有充沛預算的本位思考,不再盲目的以數字管理和偶而暴走的外交KPI,任令大學院校在衝量、達標的壓力之下,淪為廉價的人力仲介與預算報銷經核;而且還必須兼辦生活管理,只成了打工學生團的地下工頭。

其次,揆諸過往來台學生,選擇在台落定和就業比例並不算低;然其工作性質,則偏重在中小企業與在地勞力的需用。因此,國際專修部的普遍設置,實有必要進一步責成和積極提升台灣高教的國際能見度。例如,讓大專院校積極爭取與國際級大學的策略聯盟,如此即能讓學生來源的廣度和選材、育成,都有更專精的學習追求與深入投注。

最後,台灣的地理優勢與在高教領域的投資和研究能量,一直是鄰近國家的標竿;更何況憲法條文內,原即有保證教育預算的最低比率。可惜的是,外國大學來台設分校的意願一直都有;因著種種原因,卻一路被耽擱了三十年!面對著大學退場的接二連三,面對著往下生產鏈重組,競爭國際級人才的必勝使命無從逃避。袞袞諸公,還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