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成長進入5時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面對補選和罷免,國民黨何以若無其事?
◆  聯合報黑白集/內戰與決戰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成長進入5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成長進入5時代?


2022-01-07 02:4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智庫經濟商業研究中心CEBR預測,中國大陸經濟將在民國 119 年(2030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比去年的評估推遲了兩年,原因是美國的經濟成長較預期好。與此同時,由中國大陸清華大學李稻葵主持發布的「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與預測」,對民國 111 年(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的觀察是「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如果疫情防控得當,且各項政策調整到位,中國經濟仍有望保持在5.8%的較高增速。」

一方面,就國際比較而言,看好中國大陸在民國 119 年(2030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另方面,卻估計今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將進入「5時代」,兩者看似有違和之處,其實不然。因為 CEBR 認為中國大陸經濟今後是持續走緩的,亦即每過五年平均成長率下降1個百分點,這樣的分析與預測,難免會讓人聯想中國大陸經濟揮別中、高成長率時代,並且進入一個再無回升可能長期趨勢。但我們認為,情況並非如此悲觀,以我們的觀察與研判,當前大陸經濟成長率處於6%或5%的狀態,放在一個較長期如30年周期中觀察,或許是一個「U」型曲線的低谷;換言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可望回升至少到7%或8%中度成長的水平。

自民國 68 年(1979年)改革開放之後,前30年,大陸經濟平均增速達10%,自此之後即呈階梯式下降。民國 101 年(2012年)開始,約有四年,進入到7%至8%的「7時代」;民國 105 年(2016年)之後進一步減速,迄民國 110 年(2021年)進入「6時代」。因此,從民國 111 年(2022年)開始進入「5時代」亦不讓人感到意外。關鍵是再接下去會怎麼走?是一路持續下行就像 CEBR 的預測?或是在5%上下築底?或是還有可能反彈、像U型曲線一樣地回升。我們的研判之所以傾向於後者,主要有以下幾個理據。

首先,大陸經濟自民國 101 年(2012年)以來呈現的階梯式下滑,主要是習近平在民國 102 年(2013年)上台後針對以往經濟發展的「偏、錯、腐」進行了矯正的效應。所謂,是指民國 97 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大陸為了「保8」而採取過度擴張的貨幣財政政策,導致產能過剩、房市泡沫及槓桿過高等嚴重後遺症,為了「糾偏」不得不採取「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等緊縮手段,這當然不利於經濟成長;所謂,指的是長期以來為了追求高速成長而忽略了環境生態,因此不得不採取嚴厲環保政策進行糾錯」,這當然也不利於短期的經濟成長;至於,指的是黨政部門日趨惡化腐敗,已到了快要亡黨亡國的地步,習近平的「糾腐強硬手段當然不利於短期的消費、投資。所以,過去十年之偏低成長可以理解為是大陸長期發展中的一種「非常態」。

其次,中國大陸 GDP 若在民國 119 年(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屆時將是美國焦慮升至最高中美關係最為緊繃時刻。依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論點,大陸必須加足成長馬力,使 GDP 達到美國的兩倍,即人均 GDP 達到美國一半,或沿海諸省市總共約4億人口的人均 GDP 相當於美國水平時,才能緩解兩國間的緊張與可能的衝突風險。而要儘早實現這樣的目標,大陸必須維持經濟成長率至少高於美國成長率2.5個百分點的水平,換言之,未來5%或甚至更低的經濟成長率,很難為大陸決策當局接受。

再其次,當然是更關鍵的,當前的形勢已為大陸採行一些更為擴張的宏調政策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具體地說,由於長期大力投入的基建效應逐漸發揮理工科技人才數倍於美國的養成,政府治理體系與能力的持續提升及改革的持續推動,都為大陸經濟供給面提供了巨大潛在產能,只要宏調政策轉為積極擴張拉升高質量經濟成長並非難事。

去年底剛結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尋常地又重提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或正是為新形勢宏觀調控政策轉向擴張積極準備













聯合報黑白集/內戰與決戰


2022-01-07 02: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去年1月6日美國發生國會山莊暴動案。圖為暴徒當天砸窗衝入國會。(路透)


美國國會山莊暴動事件剛滿一年,拜登餘悸猶存,美國被裂解的幽靈仍在空中徘徊。開過民主峰會的美國依舊惶惶不安,一向當慣「民主表率」,美國的民主竟面臨可能瓦解的考驗。

近日學者的警告充斥美國。有人預言,民國 119 年(二○三○年)美國可能落入右翼獨裁者統治;有人認為川普若在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捲土重來,美國民主將崩潰。更有人認定,美國離內戰已不遠了。

美國學者普遍斷言,川普主義美國民主威脅。他上台不久就被喻為美利堅「」眾國總統,其後即建造堪比納粹民粹崇拜族群仇恨。但川普並非始作俑者,美國激情民粹主義實源於貧富懸殊種族歧異不公社會,它製造了龐大的邊緣失落人群,川普只是他們情感集體出口

衡量民粹造成的美國民主衰敗,可拿兩個人當標尺。五十年前尼克森憂慮國會的彈劾,遇水門案自動辭職下台;如今川普仗著民粹聲勢,他雖是暴動影武者,卻挾持同黨參院議員否決彈劾案

川普的行徑,在台灣卻是司空見慣。太陽花占領國會,比老美早了多年,還被歌頌成「公民不服從」的經典;川普選舉用的抗中策略,幾是照抄民進黨教範美國民主劣化,台灣可說是祖師爺功不可沒。但民粹頂多讓美國陷入大傷元氣內戰,台灣卻恐招來命懸一線決戰












聯合報社論/面對補選和罷免,國民黨何以若無其事?


2022-01-07 02:4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中市第2選區立委補選將於1月9日舉行投票,圖為開票示意圖。記者余承翰/攝影


周日即將舉行台中市二選區立委補選和台北市五選區的立委罷免投票,在國民黨刻意避免「政黨對決」態勢下,氣氛顯得冷清。國民黨對這兩場戰役採取「冷處理」,雖有一定的策略考量,但「避免政黨對決」和「消極以對」或「無處插手」是兩回事。國民黨如此消極,一旦罷免和補選「雙敗」,就能免於敗戰的責任嗎?

對台中的補選,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稱之「在地對空降、服務對口水」的選舉;至於萬華的罷免,則說「尊重在地的公民團體與黨籍議員,以在地聲音展現在地力量」,等於定調「不是政黨對決」,甚至說不想變成政黨對決。除選區特殊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是國民黨在四公投案打成「政黨對決」卻失敗,所以戰略上改弦更張。這樣的思維很大盲點,也不像一個有企圖心在野黨應有的態度。

把所有政治訴求或動員都說成「政黨對決」,本身就是一個迷思。有人認為,公投失敗是敗在國民黨掉入民進黨操作的「政黨對決陷阱,這個論述未必正確。事實上,公投的失敗,正印證國民黨的動員不足,尤其比起民進黨結合黨政資源鋪天蓋地反公投,國民黨的訴求幾乎未被民眾感受到。正因黨中央缺乏整體戰略規劃,執政縣市長選擇獨善其身,最後才演變成四大公投皆輸。同樣的情況,在這次選戰又明顯重演。

這次,民進黨繼續濫用政資源支持林昶佐和林靜儀,從蔡總統到各級黨政要員皆陪同掃街站台,綠媒並以排山倒海優勢配合,包括國有財產署無畏新東廠」之譏加入戰局,將選情炒成一面倒。相對的,國民黨卻袖手旁觀,彷彿事不關己。在中二選區,或許是顏寬恒陣營要求黨中央不必介入;但不介入並不表示黨沒有角色可以扮演,包括不同層次宣傳火力支援對不公平競爭監督,這難道不是在野黨應盡責任

諷刺的是,在國民黨有意無意的「無為」下,對補選和罷免案的支援戰力,反而來自「非國民黨陣營」。例如,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父母「巧遇」顏寬恒,以素人之姿稱許顏寬恒是好人,並對林靜儀多所批評,柯文哲本人次日也加強批林靜儀的火力。另外,近來頗受矚目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更連日與顏寬恒合體掃街。他們所造就的話題,都超過國民黨的表現;對此,國民黨能不汗顏嗎?

追根究柢,國民黨選擇「避免政黨對決」,未必是「選區特殊性」之需要,而是國民黨自己的「特殊性」。說穿了,民眾固然憎惡藍綠惡鬥,但對於毫無熱情不想努力政黨,必然是失望多於寄望。國民黨的問題,是看不清自己要走什麼路,無法釐清自己要對抗的是什麼,乃至忘了爭取選民需要熱情、誠懇與用心的經營。補選和罷免都是重要的政治活動,民進黨伺機進行全台政治力總動員,國民黨卻坐等明牌揭曉。如此消極,誰會押寶藍營?

且看韓國瑜日前舉行的新書見面會,有超過萬人參加,支持民眾在現場大排長龍,展現極大熱情。這顯示,對當下政治失望的民眾不是沒有期待,他們在等待被召喚;但國民黨不僅缺乏有熱度的政治人物,甚至連面對眼前的政治議題都冷冰冰,這要怎麼吸引人?

國民黨不必凡事擺出政黨對決陣勢,但也不必害怕對決。重要的是,作為最大在野黨,國民黨不能失卻從政的熱情;在碰到執政黨無理取鬧時,即使無力反制,也要記得時時向民眾說明、報告,因為他們才是台灣政治最後仲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