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也會帶來巨大風險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0948/web/ 

◆  生生用平板 老師要當「陌生人」
◆  台鐵出事 部長震怒…誰該下台
◆  杜絕職災 落實專業風險評估
◆  惡性通膨將襲 政府三招夠嗎
◆  鼓勵台商回流 應提更積極方案
◆  我經濟對陸依賴 超過想像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也會帶來巨大風險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也會帶來巨大風險


2021-12-02 03:48  聯合報 /   張瑞雄(作者為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預估十年後,因為發展「機器人自動化」或「AI(人工智慧)系統」,目前有四分之一的人力可能被取代。圖片來源/ingimage



人工智慧(AI)繼續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處理日常任務,例如即時翻譯、行車路線的最佳化、工廠的自動化等等。AI 還可用於解決一些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例如幫助病理學家更快更正確地發現癌症,最佳化道路交通號誌的效率,預測洪水和氣候變化的其他影響,並為 COVID-19 的藥物和疫苗研發提供助益。

但隨著 AI 的應用越廣,越來越多人認識到 AI 也會帶來巨大風險,世界各地紛紛重視和提出 AI 的原則、AI 的治理等相關提案和法規,大部分關注到 AI 系統的公平、安全和隱私等問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G20 和 G7 已通過各自的AI 原則,IEEE、ISO 和美國的 NIST 等標準機構也在制定 AI 的治理標準。今年四月,歐盟發布了第一個 AI 的監管提案(AI Act),其中概述對 AI 系統的詳細要求如何管理高風險 AI 系統建議

大部分的治理原則認為 AI 應該:

1.對社會有益:對人和社會可能帶來的好處遠大於可預見的風險和不利因素。

2.避免製造或強化不公平的偏見:避免對人的不公正影響,特別是與種族、民族、性別、國籍、收入、性取向、個人能力和政治或宗教信仰等敏感特徵相關的影響。

3.安全第一:設計和測試上要符合目前最好的 AI 安全研究,包括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測試並持續監控。

4.可以究責:接受適當的人為指導和控制,在發生問題時可以提供資料和相關解釋。

5.納入隱私設計:鼓勵具有隱私保護的架構,並提供適當的透明度和對資料使用的控制。

6.堅持科學卓越的高標準AI 的技術創新要根植於科學方法,利用正直和誠信的方法,並承諾可以公開被探究。

7.普惠大眾:AI 使用不能有特權,且要限制可能有害或濫用的應用。

除上述目標外,AI 不應該在以下應用領域設計或部署:
1.可能造成整體傷害的應用,AI 只能在利益大大超過風險的情況下進行,並納入適當的安全管制和限制。
2.不能用在發展武器或以傷人為目的應用。
3.違反國際公認規範去收集或使用個人資訊進行監控的應用。
4.違反公認的國際法和人權原則的應用。

關於 AI 我們不知道的還有很多,例如如何定義 AI 的公平性,評估和管理 AI 風險的技術仍在發展中。隨著 AI 技術不斷發展,也會帶來新問題和挑戰,例如用人工合成資料來當作訓練資料是否正確,又如情感計算 AI 試圖了解人類情感的一切,但會不會讓情感被控制等。未來 AI 有令人興奮的新功能,也帶來新的風險,人類必須學會理解和管理 AI










我經濟對陸依賴 超過想像


2021-12-02 04:39  聯合報 /   葉萬安/前經建會副主委(台北市)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十一月卅日拜讀聯合報A4版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跨越選舉思維框架,尋求產業發展的大格局」宏文,感觸良多。

徐旭東指出:「近幾年來,台灣『逢中必反』的現象,似乎有擴大跡象,令人憂心」,並進一步表示,雖兩岸政治進入零互動,關係急凍,但兩岸經貿往來卻愈來愈熱絡。並舉今年前十個月對大陸出口與出超均較去年擴大,以表達兩岸經貿增長的重要性。但我認為徐董事長僅舉台灣對大陸出口及出超金額的擴大,並未能充分表達兩岸經貿的緊密關係。

根據我的研究估計,今年全年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將高達一,九一五億美元,高占今年 GDP 七,七○一億美元(行政院主計總處估計)的百分之廿四點九,即台灣每生產四美元GDP,就有一美元出口到大陸。今年對大陸出超將高達一,○五八億美元,占 GDP 的百分之十三點七,即台灣每生產七點三美元,就有一美元來自對大陸出超的貢獻。

再就今年 GDP 較去年增加一,○○八億美元,而對大陸出口增加四○一億美元,高占 GDP 增加額的百分之卅九點八,對大陸出超增加一九二億美元,占 GDP 增加額的百分之十九。若說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六點○九,對大陸出口及出超的增長,撐起台灣經濟半片天,並不為過;可見台灣經濟依賴大陸之深,遠超過大家想像。

另方面由於大陸經濟的不斷擴張,其在全球經濟中,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經過民國 97 年(二○○八年)金融海嘯及近兩年新冠疫情爆發,嚴重衝擊全球經濟。但大陸因處理得當,相對美歐仍然是高度經濟成長,不僅大陸 GDP 民國 99 年(二○一○年)超過日本,今年更將超越歐盟廿七國 GDP 之和

尤其金融海嘯爆發十四年來(二○○八—二○二一)全球 GDP 增加卅七點一兆美元,其中美國貢獻百分之廿三點三,歐盟貢獻百分之六點九,而大陸貢獻高達卅八點五,遠超過美、歐盟廿八工業國家貢獻之總和。大陸已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火車頭,預測未來十年此一情況不會改變。這也是美中貿易戰打得火熱之際,美國企業在大陸投資不僅沒有撤退,還有很多要在大陸擴大投資的關鍵所在。

回顧民國 69 年(一九八○年)代,台灣對美出超每年才一百多億美元,即遭到美國以三○一條款鋪天蓋地的打壓,而台灣對大陸出超近十年來,每年都有七、八百億美元,今年更將超過千億美元,大陸對台灣沒有半句怨言,我執政當局能視而不見嗎

徐董事長宏文中有句名言:「因為政策是啟動企業資源配置的方向」,而執政當局「逢中必反」政策,不僅重創企業經營,亦陷人民於不義。若執政當局堅持採取「親美抗中」政策,萬一那天大陸當局為「抗獨」而採「斷然措施」,以經濟制裁台灣,大量緊縮自台灣進口,則台灣出口衰退、出超變為入超,經濟負成長,導致失業大幅增加,民間消費萎縮、投資停滯、經濟持續負成長,陷入惡性循環,嚴重傷害企業經營及二千三百多萬的老百姓。

若執政當局能為企業前途及二千三百多萬老百姓福祉著想,改弦易轍,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其關鍵只在國家領導人的一念之間。












鼓勵台商回流 應提更積極方案


2021-12-02 04:41  聯合報 /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王美花表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還有很多案子,所以確定方向為再加碼、延長,認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增加金額會比較多,但「根留臺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及「中小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但因為三者都有相關,所以三案都會同時作業。記者鍾泓良/攝影



報載國發會、經濟部表示,原訂今年底落日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可能延長或加碼,而其中台商回流將是加碼重點。

為協助受美中貿易衝擊影響的台商將生產基地移回台灣,分散營運風險,政府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七月啟動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並以「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為前導方案;希望藉此讓台商回流,帶動國內供應鏈廠商擴大投資。此方案推動迄今,雖有二三九件台商通過審核,投資金額達九千六百多億台幣,但和過去卅多年台商投資大陸近兩千億美金,以及四萬四千多投資件數相較,顯見大陸台商回台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從既有調查看,無論是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或大陸逐年上升的生產成本等衝擊或變化大陸台商因應策略主要可分三類一是就地轉型。即產線關停,把廠房或土地出租,或進行土地開發;亦或透過轉地產業、轉服務業或轉電商等方式,在大陸繼續投資經營;二是產線轉移。即是將受關稅影響的產線,轉移至大陸以外的地區,而主要轉移地是東協及台灣;三是完全撤離大陸

然而,選擇就地轉型的台商,面對的是競爭越激烈的大陸市場;選擇產線轉移,則面臨東協投資環境的不確定,及台灣土地、電力、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不足;而選擇完全撤出,則面臨大陸政府的勸留、繁複的清算程序、資金匯回不易等問題。整體看,大陸台商仍以就地轉型與產線轉移為主;完全撤離大陸的並不多。歸納其原因如下

首先,大陸供應鏈完整、單廠遷移不易。過去卅年,台商在對岸已建構相當完整的產業鏈,若要轉出,必須隨整個供應鏈一起撤出;單一廠商如離開大陸,將面臨原物料及零組件斷鏈風險;其次,大陸仍鼓勵台商投資。雖然大陸目前全力扶植國內產業,但在穩就業、穩投資政策下,仍透過減稅降費、對台優惠等措施,增加台商投資意願;最後,看好大陸內需市場潛力。近年來大陸積極推動擴內需政策,希望透過做大國內市場增加經濟動能;而大陸消費需求與新興產業商機的確也快速成長。因而,即使相較過去投資經營大陸更為困難,但對許多台商來說,除非實在無力繼續經營,否則不會考慮從中國大陸撤出。

此外,全球最大的經貿協議 RCEP,即將在明年生效,這對有意拓展東協市場的台商來說,將是強大誘因。

總的來說,在政策引導下,大陸台商回流對台灣產業轉型、經濟成長、就業市場,勢將產生很大正面效應。然而,即使近年大陸投資經營風險上升,但對台商仍有不可忽視的吸引力。值此關鍵時刻,政府應思考全球產業發展下的台灣定位與未來;除持續改善台灣投資環境,並應提出更積極的台商回流方案,以壯大台灣經濟。












惡性通膨將襲 政府三招夠嗎


2021-12-02 04:46  聯合報 /   莊貿捷/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近來美國通膨率暴漲,引發經濟學家擔心。(路透)



全球通膨聲浪四起,美國聯準會於疫情期間大量印鈔、發放巨額紓困金,導致熱錢席捲各國,美股創高,也推升物價

各國通膨幅度驚人,又以土耳其貨幣里拉貶值幅度近三成最令人心驚,通膨竟高達廿%。不過美國政府仍以「暫時性通膨」為藉口,聯準會強調因疫情期間,各國封城導致原物料、零組件和商品無法有效運輸,才使市場供給產生問題,造成暫時性物價上漲。

一般民眾常誤以為東西漲價,就是通膨。其實不然,通膨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範圍廣泛、時間夠長、物價漲幅大,通常超過二%。美國社會儼然已符合以上條件。

有一派學者認為,惡性通膨疑慮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疫情下缺零組件,工廠僅能遣散部分工人,隨著市場需求高漲,卻發現缺工問題嚴重,最後可能導致物價高漲。且勞動者要求加薪應對高通膨,企業又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如此循環,最終導致工資、物價接連上漲,又稱螺旋式通貨膨脹上升運動

台灣缺工已久,未來恐成結構性問題。近年來台商回流明顯,公司積極獵地招工,更加劇該問題,尤以建築業除受國際原物料波動劇烈,又受工資調漲影響,每坪土地造價頻飆新高。

經濟學者不斷示警,政府從三面向出招穩物價,包括水電油氣、工業原物料及重要民生物資價格「三穩」,嚴查哄抬炒作,以及研議大宗物資降稅。但近來物價上升癥結點還是在供需,原物料供貨、人力缺乏,皆無法以稅務調整改善,面對通膨怪獸即將襲來,應針對供需市場留心,更須引導勞動力到正確崗位上。












杜絕職災 落實專業風險評估


2021-12-02 03:36  聯合報 /   鄭世岳/工業安全衛生技師(台南市)
龍德造船廠船艙疑似氬氣外洩,造成2名工人暈倒送醫,釀成1死1傷。 記者戴永華/翻攝



北中南接連發生三件重大職災,分別是宜蘭龍德造船廠作業勞工缺氧一死一傷、台中自來水管改接作業勞工遭自來水管負壓吸入一死,以及高雄東南水泥舊廠拆除作業勞工遭倒塌物掩埋一死。事故原因都是因未落實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於工作前進行作業危害風險評估,忽視工作環境潛在之危害風險,最終發生憾事。

雖然各轄區勞動檢查機構派員檢查,除予以停工,對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令事項各處卅萬元罰鍰,並將相關事業經營負責人移送地檢署偵辦,但若未能在作業前進行風險評估,採取相應之防範措施,類似事故必然會再發生。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五條規定,雇主應在合理可行範圍內,採取必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使勞工免於發生職業災害;包括機械、設備、器具、原料、材料等物件之設計、製造或輸入者及工程之設計或施工者,應於設計、製造、輸入或施工規畫階段實施風險評估致力防止職災。然而,風險評估非一般事業單位有能力自行實施,職安法令對風險評估並無相關配套措施,導致多數事業單位不是忽略不做,就是草率為之應付了事

以台中勞工遭自來水管負壓吸入致死案為例,勞工作業前並不了解工作環境會出現此種危害,也未採取相應防範措施。當連通歧導管中有水流,將使與其連通的管路產生負壓,工人並不了解管內有負壓之潛在危害,當工人敲開自來水管壁,即被管內負壓吸入而喪生。進行風險評估,應先施以作業環境危害辨識,施工單位是否了解施工管路中存在負壓?若此種危害事先未能被辨識出,風險評估亦無從進行。因此,作業前之風險評估,有賴專業人員協助。

工業安全技師須經國家高考及格,是職業安全衛生領域專門職業技術人員,從事有關工業安全之規畫、設計、研究、分析、檢驗、鑑定、評估及計畫管理等業務。若能將作業相關之危害辨識及風險評估,委由工業安全技師執行,並負責相關簽證業務,多數作業風險即可事先發掘,採取防範措施。

有關當局應善用專業人力資源,並賦予其為工作環境安全把關責任,讓這些專業技師貢獻專業,也為防止職災盡一分心力。













台鐵出事 部長震怒…誰該下台


2021-12-02 03:33  聯合報 /   陳鴻麟/土木技師、鐵路局工程處前處長(台北市)
台鐵宜蘭線福隆石城路段地錨邊坡改善工程,昨日作業時,鋼軌樁不慎斷裂掉落,擊中行駛中太魯閣號列車車頭,鋼軌樁斷裂原因仍待調查。圖╱台鐵提供



台鐵又接連出事,部長震怒,直接喊換人,要撤換的是事故的主管處長與段長。令人不解的是,為何不是上次?也不是上上次那件?幾天前也出現數次令部長震怒的事故,就這樣算了嗎?

如果這是交通部的標準,那這些技術主管的上台與下台,就是靠運氣與部長震怒程度而定囉!

其實,最該下台的是部長大人。

堂堂部長需要為這等事故下台負責嗎?當然不用!但如果連續下錯命令、不當指揮致使全軍陷於覆滅危機就到了必須考慮撤換指揮官的時候了

太魯閣慘事驟然發生之初,交通部下達一道我這半輩子看過最愚蠢的指令:「全面停工受檢」。這一停工,台鐵全線總共停了兩百多件工程,施工中的工程全面停擺,處處險象環生,折騰一個多月才紛紛復工。

接下來,廠商全部向台鐵求償,要求延長工期、增加管理費用、補償因突然停工所引起的損失,幾百件工程全部面臨變更設計的命運,台鐵工程部門忙得焦頭爛額。

已經發包的工程契約不能說變就變,在挨過一次又一次的上級檢查、人仰馬翻後,才紛紛復工各個工區,辦理工程的還是那些人,施工的機具、工人還是那些人,不但沒有更精進、更厲害,反而已經被折騰得剩下半條命。

最新的這次意外事故,應屬邊坡防護工程,緊急命令又下來:「全面停工受檢」。

蒼天可鑒!在鐵路邊施工是多麼危險、高風險的作業。凡稍有點工程常識的人,都知道必須掌握極短的夜間工作時間,分秒必爭盡快施工,完工後拆除臨時性的工程設施,才是最安全的。

今日事故的果,就是前日錯誤命令種下的因;現在又拚命種下禍因,將來結的果,怎麼收拾啊?

台鐵培養一個能做事段長、處長,都是十幾廿年經歷與訓練,這樣折騰,一個又一個的換,怎麼夠用呢?














生生用平板 老師要當「陌生人」


2021-12-02 03:30  聯合報 /   黃思華/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台北市)
教育部宣布推動數位學習精進計畫,預計明年9月前增購61萬台平板電腦,達到「生生用平板」的目標。圖為學生上課使用平板。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教師即是陌生人」是 Greene 對於「教師」的期許,認為老師必須不斷反思精進,不要固守原本的教學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病毒迅速席捲全球,影響各國學校運作方式,為因應疫情危機,過去習慣的日常生活及學習方式被迫改變。為遏止疫情蔓延,許多國家或地區暫時關閉學校,以停課不停學的方式讓學生持續學習。線上教學不受時間及空間限制,但轉型成數位教育確實為教育型態上的重大變革,勢必會對於教學現場師生造成問題及困難。

疫情爆發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調查,台灣國民中學教師讓學生使用資通訊科技ICT進行學習活動的比率只有十五%,遠低於 OECD 其他國家平均的五十三%,顯示台灣在數位教學整體質量仍有很大改進空間。此外,在新冠疫情期間實行的遠距教學並非普遍、主流的學習方式,不只學生需要時間適應,授課老師也需要時間轉變教學方式,因此容易造就許多干擾學習的因素,導致學習成效不彰情形。數位學習的難處,在於創造一個學生可以保持高度興趣的學習環境,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硬體設備提升行動載具增購迫在眉睫。

四月由 OECD 辦理的 Rethinking the classroom after COVID-19 線上研討會,對於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趨勢提到,當疫情來臨時,政府要做到的三件事:一、補助設備(電腦或平板),二、彈性上課時間與重新訂定學習進度,三、改善偏遠地區學習設備及網路。以這個角度來看,教育部目前的作法似乎脈動了國際趨勢,也給予師生最需要的資源。研討會中也提到各國在民國 109 年(二○二○年)停課的天數哥斯大黎加停課近一八○天、柬埔寨停課近一六○天,連義大利都停課近一百天),學校關閉的最佳預測指標不是新冠肺炎感染率,而是國家本身教育力,有能力的國家可以調整學習環境、上課方式,保持教與學正常運行。

對於教育部最近提出的「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國內出現使用平板學習的質疑聲浪,國際相關研究則有不同看法。Ehsanpur & Razavi(二○二○)研究伊朗國小學生透過行動載具對於學生學習保留的影響,研究發現使用行動載具的學習者有更佳學習保留及學習成效,因為行動載具比傳統學習的輔具有更高互動性、個人化及參與性,可讓學生進行無所不在學習

Ally, Balaji, Abdelbaki, & Cheng(二○一七)調查巴基斯坦八、九、十年級共七十四名學生使用行動載具的教學成效,研究發現使用行動載具教學取得資料的靈活性是有助益的,學生也更積極參與學習。家長表示,行動學習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老師也認為,學生在課堂上更為專注,學習成效也有顯著的提升。

科技日新月異,教師更應把自己當成陌生人,必須覺察資訊的快速變遷,並反思教育議題,以提升教師的自我意識。更重要的是能以不同視角審視例行教學工作以符合國際數位教育發展趨勢,培養學生廿一世紀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