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失焦的央行貨幣政策架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誰賦予謝曉星核四公投的終審權?
◆  聯合報黑白集/陳吉仲的理由好遜
◆  經濟日報社論/失焦的央行貨幣政策架構







經濟日報社論/失焦的央行貨幣政策架構


2021-11-15 00:0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發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58%,為今年第五個月超過2%的警戒線。正當各界將焦點放在物價是否失控及通貨膨脹會不會來臨之際,我們真正關切的是央行這二年來大幅修改、強調「彈性」的貨幣政策新架構,究竟能否有效控制物價情勢,並妥善因應這一波經濟變局,恐怕才是更為巨大的挑戰。

所謂的貨幣政策架構是指央行建構一套明確的制度性安排,即可動用什麼工具、透過何種操作程序,來實現最終包括穩定物價、協助經濟成長等目標。其間,央行應藉由設立明確的短期目標包括操作目標、中間目標),以強化央行與外界的溝通,引導外界的預期,並促使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提高透明化權責化要求

我國央行長期以來均採取貨幣目標化機制,也就是以貨幣總計數 M2 的成長速度做為貨幣政策架構的主要中間目標,央行逐年設定成長目標區間並藉由各項操作達標。但自總裁楊金龍於民國 107 年(2018年)上任後,央行已從民國 109 年(2020年)起將 M2 的「成長目標區」調整為「成長參考區」,且不再逐年設定目標區間,這也是歷來央行貨幣政策架構最重大的一次變革。

有別於美國聯準會(Fed)等世界多數央行所採行的「通膨目標化機制」,或是歐洲央行(ECB)以中期物價穩定為導向、結合貨幣分析與經濟分析的「雙支柱」貨幣政策架構,經過不斷的摸索,央行現今認為,對於台灣這種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理想的貨幣政策架構,「須採具彈性的物價穩定定義、充分考量匯率的影響,並以總體經濟穩定、金融穩定與匯率穩定的三支柱為基礎」。實務決策過程中,除了 M2,央行同時還關注經濟成長通膨預期產出缺口利率匯率資產價格重要經濟金融指標

我們同意,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短期貨幣成長對物價的預測能力弱化、穩定物價作用漸趨模糊,央行貨幣政策架構不必再以 M2 為倚重的中間目標。但央行將 M2 成長目標區改為參考目標區以來,M2 年增率連續 14 個月大幅偏離 6.5% 的參考區間上限,即使只是「參考」目標,如此離譜的偏離亦未見央行置喙,至此央行現行所謂「彈性的貨幣目標化機制」,根本已名存實亡。

果真如此,央行應在此一政策架構調整即將屆滿二年之際,明確檢討及釐清未來 M2 在貨幣政策架構中扮演的角色,甚至考慮擴大參考目標區間,或是不再設定及公布參考目標區,避免一再偏離的數據造成市場對貨幣政策走向的錯覺及誤判。

貨幣政策架構必須具備彈性,有助於強化央行與外界的溝通、引導外界的預期,並促使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提高透明化與權責化要求。但現行央行新建構的貨幣政策架構,所關注的政策指標實在太多,且這種要兼顧利率、匯率、貨幣及物價的多元目標機制,至今仍交代不清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及操作上的相互影響關係,可謂「失焦」更甚於「彈性」;樣樣要顧的結果,最後也可能成了樣樣難顧

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新常態,貨幣政策架構不能故步自封,需要更複雜及精細的設計,且在理性預期理論之下,強化央行貨幣政策的透明化及擴大對外溝通,的確有助於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但透明化及擴大溝通的前提是,央行自己要先說得清楚貨幣政策架構合理性,還有各項政策指標間關聯性,乃至應該提出明確可研判央行意圖與方向短期目標,讓各界可資預期,不能僅靠自由心證的「彈性定義各界無從聚焦多重操作目標,就此模糊及搪塞了央行的政策可究責性。更者,檢驗貨幣政策架構的良窳,即當風雲驟起之時,央行要能夠據以拿得出積極與超前的政策作為,而非只是坐以待變。














聯合報黑白集/陳吉仲的理由好遜


2021-11-15 00:0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記者林俊良/攝影



四大公投開戰,政府官員的表現不如預期。其中論點最遜的,是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他說禁萊豬會「惹美國生氣」,萊豬不是食安議題,而是國際經貿議題,禁了會影響我加入 CPTPP。

陳吉仲既不是外交部長,也不是經濟部長,他卻用外交及經濟觀點談萊豬,根本是角色錯亂。不僅如此,他的常識也有問題:美國又不是 CPTPP 成員,台灣能否加入這個協定,怎麼會受反萊豬影響?

更好笑的是,他的類比法簡直邏輯不通。陳吉仲說,台灣一年賺美國五,三○○億元貿易順差,如果我們不進口萊豬,美國人不會生氣嗎?事實上,若要論貿易順差台灣最大順差國是中國大陸,今年前十月我們就賺了對岸三・八兆元,約為美國的七倍。但蔡政府有在怕中國生氣嗎?

沒有,台灣不在乎!我們不僅賣有介殼蟲的水果給對岸,被退貨還狀告 WTO,陳吉仲一派盛氣凌人。請問,我們向東看那麼卑微,向西望如此傲慢,這符合國際對等遊戲規則

陳吉仲不關心萊豬對農民的衝擊也就罷了,他對民眾的健康也漠不關心硬說這不是食安問題。且看,大陸並未禁美豬,他們只要求萊劑零檢出,美國養豬場即主動改變飼養方式,出口「無萊美豬」給大陸。彼此互惠,才是雙贏

平時有小英光環護身,沒想到陳吉仲一辯就破功。













聯合報社論/誰賦予謝曉星核四公投的終審權?


2021-11-14 23:5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原能會主委謝曉星。記者黃義書/攝影





四大公投電視辯論登場,重啟核四公投打頭陣。電視上唇槍舌劍戰火激烈,不過原能會主委謝曉星日前在立院答詢時說,即便核四公投過關,核四重啟的「可能性為零」,無異宣示蔡政府不會執行「核四重啟公投」結果。這除面臨是否專業的質疑外,最大的問題是,一旦民眾的意志就是要重啟核四,原能會甚至蔡政府有什麼「公投結果終審權」來推翻民意

過去民進黨對反核、廢核四用的是兩張牌:第一張是環保牌,訴諸核電廠興建和運轉過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第二張是恫嚇牌,誇大核能危險性,或者說核四廠是「不安全的拼裝車」、核廢料無法處理等。這些論述在民國 100 年(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後達到高峰。在全世界反核風潮及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絕食要脅下,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馬政府決定封存核四。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將非核家園當成施政綱領,反核、廢核四儼然成了主流民意。

但在全球暖化發電成本多重考量下,各國都已重新審視核能價值,甚至視其為綠能之一。就連遭遇福島核災的日本也逐漸重啟暫停的核電廠,法國和英國更宣布新核電廠興建計畫。走出反核激情,全世界包括台灣,民眾也開始較能理性看待核能存廢。

由於蔡政府綠能進度嚴重落後,加上近年多次大停電,又逢全球減碳壓力排山倒海,台灣民意對核能的惡感逐漸逆轉。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以核養綠」公投過關,即是一次覺醒;近期「重啟核四」公投民調,「同意」也超過「反對」,顯示民進黨的環保牌恫嚇牌已漸失效

民進黨反制重啟核四公投」,又打出第三張牌技術牌,說重啟核四面臨許多技術問題曠日廢時耗費大量成本。在辯論時,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就是恫嚇牌技術牌盡出。但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台電說重啟核四需要七年時間,民國 109 年(二○二○年)謝曉星說需要十年,曾文生辯論時還引用這個十年的說法;但謝曉星卻已跳躍至「可能性零」的結論。隨興喊價加碼,完全失去專業立場。

公投是民意的展現,但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民進黨公投挫敗,蔡政府就把公投當塑膠,把民意當空氣事實上,公投對法律的創制與複決,位階凌駕現有的法律對政策的創制複決,則位階凌駕既有政策。一旦核四公投過關,就不再有「廢核四」問題,至少在法定二年時限內,政府就是必須執行「重啟核四」。然而,謝曉星的談話顯示,民進黨仍將重施耍賴故技

謝曉星曾經表示,自己在接掌原能會前對核能立場中立,但接任後態度反核;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要推動非核家園」。換句話說,謝曉星已然自居「太上公投審議委員會主委」,直接否定核四重啟的執行可能,旨在執行蔡政府政策。但如果公投過關,謝曉星還要「貫徹民進黨理念」,只有下台一途。

四大公投案中,以核四案重啟分歧度最高,也是蔡政府最容易操作的一項。因此謝曉星表態後,監察院隨即通過糾正案,否定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馬政府的核四安檢結果。儘管監委稱與公投無關,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監察院主打「過去安檢不合格」,謝曉星主打「未來審查不會過關」,是「上下游一條龍」,角色一致,都為技術性反核四重啟埋伏筆。

以民進黨的政治操作手段,核四公投過關後拒不執行的可能性極高;而公投結果兩年效期,又恰好遇到民國 113 年(二○二四)總統大選。如果民進黨漠視公投結果民眾別無選擇,只能在總統及立委大選用選票再複決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