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防疫本末倒置,紓困條例只是趁火打劫
◆ 聯合報黑白集/冷血與憤怒
◆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4.0別遺漏商業服務業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4.0別遺漏商業服務業
2021-05-30 00:2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為了緩和民怨,從中央到綠營地方,紛紛加碼提出各式防疫津貼與紓困方案。圖/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在5月中旬急速惡化,確診數和死亡數都呈倍數增加,疫情防範模式也依序提升為「準三級」、「三級」和「強化三級」警戒,民眾外出必須隨時配戴口罩、休閒娛樂場所關閉、餐飲業只准外帶、賣場超市以實名制加強人流管制,學校停課改以線上遠距教學代替,民眾被要求盡量待在家中不要出門。
如此嚴格的管制,對需要「人與人接觸」的服務業經營,帶來了毀滅性的衝擊。即使是還准營業的行業,許多商家乾脆直接關門歇業,免得營業收入還不夠支付水電、人力等固定支出;但在沒有營收之下,生活馬上陷入困境。行政院因此決定,擴大紓困方案,將原來預算規模4,200億元增加2,100億元,稱為「紓困4.0」,幫助受衝擊者解決燃眉之急。
由於時間緊迫,行政院初步拍板之下,要求國發會迅速提出最後方案,所以方案還在滾動檢討之中,迄今的主要規劃如下:個人紓困方面,比照上次發放一次性補貼,但標準微調放寬,包括自營工作者3萬元;導遊、領隊、國旅領團人員、計程車和遊覽車司機3萬元;農漁民1萬元、甲級漁工3萬元;中低收入戶生活補貼加碼4,500元;另提供急難紓困1-3萬元。最新的發展,是要提供擁有國小以下幼童的家庭,每戶1萬元補助。
其次,在產業補貼方面,除延續原有產業紓困貸款、央行加碼 1,000 億元中小企業貸款以外,營運較前一年受衝擊50%以上者,對員工薪資直接補助2萬元(蘇院長在院會中指示,從優從速以節省行政作業,原來只規劃補貼四成薪資);另延續上限10萬元的勞工紓困貸款,已申請者可再申請。企業紓困貸款也將針對觀光業、航空業、大型藝文業和農業。在申請作業上,將透過數位分流、線上辦理方式,來簡化流程、提升效率。
財政部則提出被關閉營業和需密切接觸的行業5月營業稅減半、6月全免,其他行業同期也有分別減徵30%和50%配套。
教育部也表示,除原來提供運動事業、社區大學和留學服務業補貼和貸款外,增加對幼兒園、短期補習班、課後照顧中心的補貼。
國發會認為,政府已經累積一年的豐富經驗,從顧家庭、護弱勢到挺企業、顧產業,已建立完整機制,可以全面協助受影響的產業和個人。
誠然,政府各部會都希望能照顧最多的受衝擊民眾,但國發會這種相當自滿的心態,正好就是擊垮台灣防疫工作的幕後殺手;若不能深入檢討去年紓困方案執行後的缺失,並虛心改進的話,就會犯下同樣的弊病,讓追加的預算無法獲得理想效果,這是一個號稱「會做事」的政府,首要戒除的心態。
已有檢討聲音指出,去年這種需經過申請才能獲得補助的模式,存在著本質上極易「歧視」服務業的狀況,因收件後核准的比例製造業超過九成多,高於服務業的八成餘。
受創極嚴重的「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320萬人,卻只有38萬人(約12%)受惠,和蘇院長說的「開倉濟眾」距離實在太遠,政府若因紓困「績效良好」而不深入檢討的話,未來引發的民怨甚至有可能多過感激。而這也是為何經常有人建議,要學習美國等先進國家作法,變更需要申請的模式,對受衝擊行業的從業者,在排富原則下直接發錢入帳,才能真正直接立即幫助到需要的民眾。
但行政院急如星火,一天都不願等候浪費之下,似乎已經沒有時間檢討研究,找到最周延的模式。但該有的研究還是應該進行,因為雖然我們不樂見「紓困5.0」(已有執政黨立委提議進一步擴大紓困規模到 8,400 億元),而若真有下一次的話,直接補貼入帳模式還是應該考慮,來矯正上述紓困不公現象。
聯合報黑白集/冷血與憤怒
2021-05-30 02:1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昨日於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再次說明計算有落差的原因,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北市昨天病房數僅有20床,其實不會差這麼多,應該是北市沒有掌握好。 圖/取自指揮中心直播
台北市長柯文哲動怒批中央「阿搭馬孔固力」,北市怎麼可能空床有幾百床。圖/北市府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砲打中央「不要坐在辦公室看數字」,連「阿達馬孔固力(腦袋僵化)」都脫口而出,除凸顯嚴峻疫情下的中央地方分工協調問題依舊,更直指中央只看冰冷數字防疫的官僚心態。
面對猛暴疫情,柯文哲已多次怒飆中央,這次則是因為指揮中心稱台北市仍有六八二張專責病房空床,但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說只剩廿床。報表與現實落差巨大,難怪柯文哲要中央「去急診室門口站一下就知道現況」。
即使其中存在病房「間」和「床」的誤差,但中央報表已儼然把台大醫院院長的呼救當成「假消息」;而救護車載著確診病患繞遍市區找不到病床收治,以及居家隔離者等不到病床死在家中的新聞,也被看作是地方的「認知作戰」了。
一年多來蔡政府大內外宣不斷,但所謂的超前部署已被國際媒體認證為膨風吹牛;柯文哲只不過再次戳破這張膨風的牛皮。
病床數字落差只是冰山一角,疫苗採購數與實際到貨量天差地別、確診人數「校正回歸」導致疫情資訊極度混亂,讓台灣防疫沉淪到只剩陡升的死亡人數還有點公信力,但在蔡政府心中都遠不及十五萬劑莫德納疫苗抵台重要。
「只來十五萬劑,是因為一次來太多很難消化完」,民進黨都這麼說了,台灣人能怎麼憤怒?疫情可怕,冷血防疫更可怕!
聯合報社論/防疫本末倒置,紓困條例只是趁火打劫
2021-05-30 02:1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為了緩和民怨,從中央到綠營地方,紛紛加碼提出各式防疫津貼與紓困方案。圖/報系資料照片
本土疫情兩周確診逾六千人,死亡人數暴增;全台尚未封城,百工百業已呼叫紓困。蔡政府面對防疫不力指責,火速推出紓困四點零,沒盤點實況就準備開門撒錢。更可議的是,民進黨立院黨團無視違憲疑慮,主動替政院加碼特別預算,無條件推高規模至八千四百億元,有如趁人病危逼簽空白支票。
雙北醫院爆棚,醫療量能瀕臨崩潰,國人驚異不解,何以說了一年多的超前部署竟如此不堪一擊?疫苗採購一再跳票,政府卻怪人民接種意願低,圖窮匕現,原來政府採購消極是護航不確定的本土疫苗。去年特別預算執行成效禁不起考驗,蘇內閣又開口要錢,難道不該先交代去年的錢究竟用到哪裡?為何整備一年多,緊要關頭竟有確診者無處安置在家等死的慘劇?
去年特別預算加上兩次追加,共計四千二百億元至今僅執行七成,甚至還有三百多億連分配項目都沒有;政院把國會當提款機,從未提出執行報告,拒絕在野黨監督。如今疫情延燒,病毒直接檢驗蘇內閣,人民才知指揮中心根本是噴不出水的消防栓。
特別條例包括防治、紓困、振興三個部分,但蔡政府只重紓困振興,撒幣收割防疫紅利,指揮中心塑造「嘉玲」神話,使得防治預算淪為跑龍套,就算加上社福支出也才占總數的三成不到。
本土疫情失守,政府將疫苗採購延宕推給中共打壓,但一百廿億預算究竟花到哪裡?公衛界認為失守另一關鍵在檢測不足,衛福部編列廿二億購置檢驗耗材設備與檢體運送,只用掉十三億,難怪檢驗量能窘迫;看看新加坡,PCR檢驗量能經一年整備已有九萬人規模,是台灣五倍以上。
指揮中心省略社區感染的演習,以致醫療資源調度一團混亂,救護車上病人無處可去,死亡人數攀升才安排北病南送。而防疫物資清單中沒有快篩試劑,以致現在得要求國家實驗室先就市面產品實驗進行校正,才能訂定操作指引。抗疫分秒必爭且不及,臨陣磨槍還能奢望降低傷亡?
陳時中防禦工事只作在國境,偏偏國境破口也是執政者捅出來的。蔡政府輕忽防疫,卻靠撒錢推出經濟成長數字,而非藉此調整產業體質,大難來時,欠缺調適力的業者仍然嗷嗷待哺,蔡政府難道打算靠撒錢來執政?
蔡政府去年在疫情燒向歐美之際,追加特別預算一千五百億,從大企業到遊覽車、小黃司機,乃至玉蘭花小販人人有獎,寬鬆的申請標準讓無業田僑仔占便宜,啃老族也藉利息補助借款玩樂、炒股。大撒幣使蔡蘇體制支持度居高不下,蘇內閣食髓知味,明知出口業者訂單滿手,國旅內需蓄勢噴發,訂餐訂房一位難求,竟還多花七百億發行三倍券,濫作政治人情,圖的就是人民感恩戴德。
更荒謬的是,蘇內閣還二度追加預算二千一百億,名為救產業、買疫苗,實為紓困演成超額大放送,只好借錢回補一千二百億虧空。政府亂撒錢,濫頭寸拱出全台炒房,還放任部分老板利用員工人頭申請薪資補助,同時苛扣員工半薪、無薪假。這種紓困擴大貧富差距,阻礙產業升級,對比韓國利用抗疫發展疫苗等生技產業,蔡政府撒幣一事無成,不覺丟臉嗎?
去年沒疫情卻揮霍無度,如今病毒潛入社區,經濟成長險阻重重。抗疫與民生皆是重中之重,蔡政府應針對擴充醫療量能與產業應變提出新的特別預算計畫,而非只想假藉疫情擴大預算,利用紓困趁火打劫。若只複製去年模式撒錢,更讓人懷疑蘇內閣屯積糧草,為明年選舉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