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產業韌性 當務之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0796/web/

◆  聯合報黑白集/蘇內閣玩萊豬躲貓貓
◆  聯合報社論/台灣經濟不是V型反轉,而是K型
◆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產業韌性 當務之急






經濟日報社論∕提升產業韌性 當務之急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新冠疫情持續至今,情勢依然嚴峻,影響所及,全球幾乎數百萬家企業受到波及。國際勞工組織(ILO)2020年底發布的數據顯示,疫情導致亞太地區2020年失去8,100萬份工作。美國地區的狀況更是慘烈,以直接受到封城管制影響的餐飲業為例,全美餐飲業協會表示,除了在2020年已關閉的11萬家餐廳外,未來幾周恐再關閉1萬家。這場新冠疫情讓企業開始學習到組織經營除了追求效率與彈性(Flexible)之外,更需要韌性(Resilience)。

所謂韌性意指企業回應災害事件及從災害中回復的能力,這包括事件發生前的預判,事件發生中的回應與調適,以及事件發生後的回復與成長。首先,在事件發生前的預判方面,企業是否在平常即有對未來環境做前瞻掃描與評估的行動,是否針對未來可能對企業產生重大衝擊的外在可能因素,例如政治法規(如美中貿易及科技大戰)、科技(如破壞性的各種數位技術)、經濟(如金融海嘯)、社會環境等變因進行相關的評估,尤其是組織所面臨的各種可能風險,如產業供應鏈、市場、競爭及客戶的變化,並預擬因應舉措。

由於國內大多是中小企業,資源相當有限,這方面的前瞻思維相當薄弱,大多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平常並沒有積極對未來可能的變化預作準備,因此當意外一來,常常措手不及而很快就停業或倒閉。去年疫情發生不久,一些知名的餐廳就宣布關門,實在是令人相當惋惜。

而根據WEF 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還可能發生的風險包括極端天氣、天然災害、喪失生物多樣性、資料詐騙或竊取、網路攻擊、水資源危機、全球治理失敗及資產泡沫化等風險,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有需要評估其對國內產業可能的危害程度而未雨綢繆。

其次,在事件發生中的回應與調適方面,首要之務在於保障全體員工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以此次疫情為例,如何做好相關防範及健康管理措施,以保護所有員工的健康,有賴於公司平常的演練及疫情時期嚴格的管制。觀察目前台灣企業的防疫狀況,雖然有些組織以很嚴肅的態度在進行防範與管制,但也看到很多單位在國內疫情緩和下已放鬆戒心而形式以對,若萬一形成防疫缺口,後果將不堪設想。

除了人員的安全外,如何讓組織營運不中斷,包括業務、生產、供應鏈的掌握,以及如何在公司沒業務之下還能繼續存活,考驗組織的應變能力。尤其是現金流,有日本經營之聖之稱的京瓷公司創辦人稻盛和夫即指出,企業經營必須以手頭的現金為基礎,努力提升自有資本比率,保證自己的現金流量。

該公司可以在二至三年沒有營業額的情況下仍能存活,因為有足夠的儲備。而除了平常的準備之外,隨時掌握政府的紓困與振興措施也是必要的行動。

最後是事件發生後的回復與成長。此次疫情影響既深且遠,不管是國際政治、經濟產業、消費及民眾的生活方式都將展現出與過去不同的面貌,雖然帶來許多挑戰,但也有許多的商機亟待發掘。

例如過去多數活動以面對面的交流進行,非常仰賴人在實體及空間移動,但未來需要透過數位工具進行交流互動,或透過機器人進行無人服務,型塑新的低接觸消費體驗;又如過去在就醫、教育、工作方面的互動交流,未來防疫意識增強將帶動線上生活和在家工作的增加,在零接觸趨勢下,診療、工作、教育和娛樂將移轉至線上,運用創新科技提升零接觸互動。亦即未來需要更智慧、更彈性、更健康及更永續的產品、服務及基礎建設,如何提前部署以掌握未來商機,現在即需採取行動。










聯合報黑白集∕蘇內閣玩萊豬躲貓貓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蘇貞昌愛在豬事上作官秀。去年藉非洲豬瘟,在桃機飆官威;今年開放萊豬進口,赴台北港視察,加碼帶上「豬肉儀表板」。蘇揆誇口,進口豬肉要逐批查驗,並由海關、農委會與衛福部把關,「不只一關,要三關」。可惜陣仗再大,不敵新北市長侯友宜一語戳破:「萊不萊,還是無法讓民眾一目了然。」

政院宣稱,「豬肉儀表板」彙整三關數據,公告國產與進口豬每日入市數量,包括進口豬檢出萊劑數量,還能追蹤萊豬的下游業者。奇怪的是,大官若明知萊豬在哪裡,卻讓人民盲購碰運氣,這儀表板倒像花腸子,只為騙人放心。

「逐批查驗」有違貿易實務,不可能天長地久。進口商可能先避避風頭,等政府撐不下去,再徐圖商機。業者評估,上半年應無萊豬叩關。既然「敵人不在貨櫃裡」,蘇揆的查緝秀就是虛晃一招,純屬表演。

侯友宜則說,進口商允諾不進萊豬,但誰能保證永遠?「當查驗流於形式、疏於注意時,才是最關鍵時刻」。一語道破萊豬現身江湖時機。

說穿了,蘇內閣的黔驢之技,就是官民心理戰,玩躲貓貓護送萊豬「匿蹤入市」,還嚴禁地方執法「零檢出」,免得美國人不開心。林濁水說反萊如火燎原,民進黨正是縱火者。可惜蔡蘇一豬障目,絲毫不察勢已「愈戰愈敗」。












聯合報社論∕台灣經濟不是 V 型反轉,而是 K 型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台灣二○二○年經濟表現亮麗,財經圈多以「V型反轉」形容,認為經濟已在疫情趨緩後第二季觸底反彈。襯以台股近來屢創新高,這樣的說法,廣為各界接受。中央銀行也樂觀預測,台灣去年成長率可達二﹒五八%。連韓國媒體都盛讚,台灣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不看中國臉色」。

「V型反轉」的說法,未免過度簡化了台灣經歷疫情的衝擊。原因是,用平均值來討論經濟表現,掩蓋許多產業和勞工飽受經濟折磨的事實。更準確的說法,台灣經濟的表現其實是「K型復甦」:有一批產業及投資者因機運湊合而大獲其利,但另一些產業及從業者卻因各項管制而深受衝擊,因此社會的貧富差距變得更懸殊。在K字的上揚端,是科技股、產業龍頭、金融投資者;在K字下墜端的,則是傳統產業、中小企業、藍領階級和低所得者。

再看,韓媒對台灣經濟「成功」的解讀,則恐怕劃錯了重點,也不符合事實。只要檢視一下經貿數字,即可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以去年前十一個月的外貿統計為例,我國和大陸的貿易額為一,九五一億美元,較前年同期增加十二﹒九%;其中出口為一,三六七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額的四三﹒八%換言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高達四三﹒八%,比馬政府時代還上升了三﹒八個百分點雖然蔡政府立場反中,但現實上,台灣經貿卻更向大陸傾斜

儘管兩岸政權互相敵視,事實上兩岸經貿難以脫鉤,這在深受新冠肺炎衝擊的二○二○年更顯真切。我國去年之所以能保持成長,除了島內疫情控制得宜,相當程度也得力於中國疫情的迅速獲得控制;因此兩岸的產業供應鏈仍能保持活絡往來,得以在全球消費及生產下墜的情況下持續出貨。台灣二○二○成長率可望達二﹒五八%,固值得驕傲,但這絕非「全球唯一」;據估計,中國大陸的表現也可望超過二%的表現,其第三季甚至已達四﹒九%的成長。

也因此,陸委會和國台辦最近競拿出口依賴度的話題做文章,互相揶揄對方「是你依賴我」,其實無法遮掩兩岸產業高度相互依存的事實。假使蔡政府覺得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增長,是代表「大陸對台灣的依賴增加」;試問,蔡總統五年來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目的何在?在增加大陸對台灣的依賴嗎?更可笑的是,陸委會能把經濟學家嚴肅討論的「依存度」問題掉轉槍口,作出全然反向的解釋,只能說阿Q到了極點。

台灣防疫的成功,對經濟穩定具有極大的助益,這是事實。但任何有責任感的政府,都不能沾沾自喜於總體經濟,卻忽略了社會上受到疫情衝擊而墜落的一群,這也是極迫切的事實。我們之所以要強調經濟是「K型復甦」,原因就在,蔡政府的大內宣近期有流於「歌功頌德」的傾向,喜愛吹噓政績光鮮,而刻意遮掩社會真相。每當有社會陰暗面的消息傳出,或吹哨的聲音響起,政府就會設法掩蓋及消音,這顯然有害社會公平與正義。

以產業為例,電子業是天之驕子,去年前十月成長了十七%;對比之下,其他產業的出口卻是負成長十﹒七%。以平均值看,總體出口成長是三﹒四%,但細看業別,卻是哀樂各異。若再算上服務業,多少旅遊業是跳崖式的下墜,多少知名老店或品牌收攤,多少人失業,多少社福機構募不到捐款。這些,在在需要政府的關注與安頓。

V和K之別,就在那下滑的一撇,蔡政府不能看上不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