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借「疫」使力 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官賺美名、民背罵名
◆  聯合報社論╱綠營打手們趁疫作亂,大法官視若無睹
◆  經濟日報社論/借「疫」使力 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經濟日報社論/借「疫」使力 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2020-05-09 23:1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不但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衝擊,也影響到未來區域經濟整合趨勢。目前幾個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都受到耽誤,例如英國在今年1月31日正式脫離歐盟後,預計年底前與歐盟完成新的貿易協定,但是進度已嚴重延宕;英國雖然可以在6月30日以前要求歐盟展延,但歐盟似乎不太願意展延,未來發展不確定性高。

另外,美國除了監督中國大陸履行美中貿易協定外,與日本及英國經貿協定談判也已推遲;國內部分產業甚至認為災後重建應先於履行協定,建議將原定7月1日生效的美墨加協議(USMCA)延後生效。

至於亞太地區最受矚目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雖然目前正在檢視協定文本內容,準備在今年11月正式簽署,但也有成員憂心市場開放的影響,例如日本即擔心內需產業特別是農業將無法同時承受疫情衝擊及市場開放的雙重影響,對於重建復甦前即啟動RCEP,有不小的疑慮。但是也有主張在日本產業由中國回流日本時,更應利用RCEP中國降稅契機,擴大在日本生產的利基。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RCEP也不確定能在今年能簽署。

除了時程延宕之外,各國也開始考慮調整未來自由貿易協定內容。近年來新型FTA除了大幅度開放市場,也強調區域內分工;藉由細緻且複雜的原產地規定,在區域內形成供應鏈而能享受優惠關稅。但是新冠肺炎完全將全球供應鏈拆解,未來在全球供應鏈回流或走向短鏈化,如何制定新的原產地規定以強化區域分工;並由產業防疫化的角度,建立新的產業供應鏈,成為區域經濟整合未來的另一焦點。

其次由於疫情蔓延迅速,各國為了確保防疫資源不外流,所採取的緊急管制貿易指施,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TO)及自由貿易協定的原則;另外在防疫過程中,各國也自行其事,世界衛生組織(WHO)又無法發揮作用,所以未來推動醫衛產品自由化及醫衛產業合作,將也會成為FTA的重點。

台灣在這波防治疫情表現突出,有不少國家對於台灣經驗非常有興趣;但是礙於台灣無法參加世界衛生組織活動,以致交流管道中斷。台灣與其和世衛組織周旋,隔空交火互不相讓,倒不如透過雙邊的方式,與各國交流防疫經驗;台灣應該把握這個機會,調整區域經濟整合策略。

過去由於台灣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困難,所以是採取由簽署個別協議出發,即堆積木的策略進行;但是由於欠缺完整規劃,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堆積木淪於口號。此次各國由於受創嚴重,未來強調事前防疫,特別是會積極構建防疫安全網,建構防疫產業成為首要重點,而這其中有許多項目,例如防疫產品及設備的關稅、出口管制的合理性,以及智慧醫療,均可以透過自由貿易協定來安排。

除此之外,台灣若能在有安全涵意產業占有優勢,不但有益於自身安全,而且可以和主要國家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包括半導體、通信設備、衛生醫療設備、能源產業(如儲能設備)、化學原料等,這些產業涉及資訊、健康生命、能源、生產的安全,都是台灣未來可以切入之處。

在新冠肺炎下各國為了避免經濟全面停滯,遠距工作以及線上交易盛行;而台灣在此方面不但法規不合時宜,硬體設施也不夠普及。目前數位經濟在國際經貿協定的重要性日增,但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不順,各國改採雙邊模式,例如美日即已簽署美日數位貿易協定。台灣除了須加速制度調整以因應國際趨勢外,也應盤點在此領域之優劣勢,作為國際合作的基礎,成為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另一敲門磚。










聯合報黑白集/官賺美名、民背罵名


2020-05-10 00:2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交通部長林佳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交通部長林佳龍只怕抓破腦袋也想不透計程車司機補貼措施早已公布,為何竟會因他加總計算出「可領六萬元補貼」,民意瞬間沸騰炸鍋,直追「萬元之亂」?

林佳龍視察計程車工會培訓活動,提及政府為因應疫情衝擊,備妥薪資、油資、人才培訓等補貼,最高可領六萬元。一席表功的談話,卻讓國人驚覺,原來蔡政府紓困真的把人民區分三六九等;尤其小黃運匠無論貧富都有機會拿六萬,而賣玉蘭花或舉廣告牌卻未必領得到一萬,也難怪「憑什麼」和「拒搭」之聲四起。

林佳龍或許覺得他並沒有錯,受補助的計程車司機也覺得冤枉受累,但賣玉蘭花或舉牌的無保工作者,乃至未獲補助的廣大納稅人更沒有錯,錯的是蔡政府的紓困政策,從源頭就弄混了目的究竟是為刺激經濟急難救助

若說是救急,計程車生意大減,但其他納稅人日子就好過?例如修車業,計程車少跑保養維修自然少,但房租、稅金等開支依舊,何嘗不需要補助?納稅人更不能理解,他們也有小孩要養、有貸款要還,政府卻還要從其口袋撈錢補貼特定對象,公平嗎?

紓困紓到職業對立、社會撕裂,蔡政府錯在深怕全民發現金或消費券會被譏為「拿香跟拜馬英九」,因而搞出世界第一複雜紓困方案;又急著表功,不能苦民所苦,反讓受補助者莫名承擔負壓。五二○前夕上演這齣官賺美名、民背罵名荒謬劇,真教百姓情何以堪!












聯合報社論╱綠營打手們趁疫作亂,大法官視若無睹


2020-05-10 00:2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黨產會舉行中華救助總會是否為國民黨附隨組織聽證會,黨產會主委林峯正(左)等人出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查國民黨「不當黨產」、「附隨組織」,最近再度把矛頭指向中華救助總會,結果連泰北僑界都發出不平之鳴,我駐泰國代表處也發表聲明打臉黨產會,除表示救總運用的資源不屬於特定政黨,或由特定政黨決定其人事與資源配置,更強調中華民國政府絕不會自我否定其委託執行任務的救總對泰北僑胞的貢獻。不過,黨產會顯然仍將一意孤行,不會收手。

綜觀黨產會查察「不當黨產」及「附隨組織」以來,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針對直接屬於國民黨的財產和相關基金會如中投、民族等基金會;第二階段是針對國民黨已經出售的資產,如中影、中廣;第三階段則是針對黨產會「認定」與黨國關係密切的民間組織和社團,如救國團、婦聯會和救總等。

姑且不論黨產會法源的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迭遭違憲質疑,從第二階段清查已出售黨產,到第三階段株連追殺與黨國關係密切的民間組織,都益發凸顯選擇性執法、侵害私有財產的嚴重問題。尤其是在查察所謂「與黨國關係密切」的民間組織上,更是赤裸裸的逾越法律授權,藉著「討黨產」之名,進行對民間組織的清算。

依《黨產條例》規定,「附隨組織」要件之一是「曾由政黨實質控制其人事、財務或業務經營」的法人、團體或機構,因而由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指示成立成了千篇一律的控辭,黨產會也據此認定救總等團體是附隨組織;問題是,當時蔣中正除了是國民黨總裁,也是中華民國總統,黨產會要如何切割兩者關係?

更進一步看,只要是威權時代成立的法人、團體或機構,恐怕都很難與「黨國體制」完全無涉。這就意味黨產會可以無限上綱,只要想認定誰是國民黨的附隨組織,都可以恣行其是,毫無忌憚。

救總為例,從其成立以來,就是接受政府委託,在不同階段執行政府賦予的救助任務。即便如此,救總仍不免遭到黨產會毒手。究其原因,除了政治株連外,黨產會副主委施錦芳「救總組織定位大有問題,使用國家資源的剩餘需移轉國有」,恐怕才是黨產會第三階段任務的重點。

但黨產會的功能是清查不當黨產和附隨組織,對救總以「組織定位」入罪已然十分牽強,至於是否「使用國家資源剩餘」則根本無黨產會置喙餘地。事實上,兩年前通過的財團法人法已對政府捐助成立的民間團體回溯產權」,有明文規定。其權責屬於各個民間團體的主管機關,不在黨產會。黨產會顯已違法越權。

黨產會惡行紀錄來看,救總情況並不樂觀。過去諸多例證說明,儘管黨產會一再逾法濫權,卻總能獲得其他機關的鼎力相助。如清算婦聯會時,行政部門的內政部、衛福部等機關配合黨產會的行政作為或不作為,終讓婦聯會滅亡。可見濫權違法者已不限於黨產會,整個民進黨政府都是共犯。

駐泰代表處中華民國政府絕不會自我否定」,但要期待黨產會乃至整個民進黨政府懸崖勒馬,幾無可能。原本要遏止黨產會造成的諸多政治亂象和濫權情況,只能期待大法官會議對《黨產條例》做出公允解釋。但從第一件與黨產會相關的釋憲聲請送進司法院迄今,已經過了整整二年,大法官會議仍然文風不動目前十五位大法官,已有十一位係由蔡英文總統提名任命,難道司法院要等所有大法官都是英系法官」,才敢處理

當新冠疫情的新聞席捲媒體版面之際,趁機作亂的綠營打手們不只黨產會,中選會、促轉會,甚至內政部和其他中央政府機關也都動作不斷但如若大法官對黨產會這種赤裸裸的、持續性的違法行徑都視而不見,人民要如何期待司法能成為民主與人權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