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爆發債務危機可能性升高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8693/web/

◆  聯合報社論/公庫「周末大屠殺」,正是公司治理的照妖鏡
◆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變酸了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爆發債務危機可能性升高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爆發債務危機可能性升高


2019-04-07 23: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主要機構屢將中國經濟趨緩視為全球經濟最大的風險所在,今年亦然。然而,自民國100年(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首份中國金融部門評估規畫報告,警告中國債務有偏高問題後,雖然中國債務對GDP比不降反升,但中國政府、企業與家計三大部門至今未發生系統性債務危機,也少有大規模的集體違約。
何以如此?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國有極高的儲蓄率。資料顯示,民國107年(2018年)中國儲蓄占GDP比將近45%民眾的高儲蓄提供銀行足夠資金,可給予企業展延債務的空間;第二,中國債務絕大多數為內債,且截止民國107年(2018年)第3季末,中國外債總額雖為1.91兆美元卻有全球最高、近3兆美元的外匯儲備量,使外債對外匯儲備比仍遠低於全球平均水準;第三,即便企業債務占比為三大部門中最高,但中國國有銀行對國有企業必定是剛性支持的特殊體制,加以民間高額的儲蓄,均使中國企業債務的系統性危機「尚未得見」。
只是,在今年3月召開的兩會中,中國大陸政府又讓穩增長重回施政主軸,難道當真對債務風險如此「老神在在」?其實不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一直認為,民國97年(2008年)刺激計畫屬於過度行為,並對今年初中國信貸激增感到擔憂,且承諾不會回歸「大水漫灌式」的貨幣寬鬆政策,更於兩會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示,將「平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作為民國108年(2019年)必須把握好的三大目標之一。
由此不難看出,北京當局在因應中國經濟趨緩降低債務風險之間的巨大兩難。畢竟,中國債務不可能無限擴張而永不引爆危機,遑論當前中國債務問題遠較民國100年(2011年)IMF首次警告時嚴重得多,經濟大環境也更加嚴峻。
首先,國際清算銀行BIS)資料顯示,中國非金融部門總債務對GDP比已由民國100年(2011年)末的182.5%一路攀升。即便民國106年(2017年)中國去槓桿力道加強,民國107年(2018年)第3季債務對GDP比卻仍達252.7%,且在中國重啟穩增長措施後,預料這項比重將持續上升。
其次,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當前處在短周期的景氣循環與長周期的債務循環雙雙反轉下行的階段,使穩增長的政策代價甚為巨大;第三,民國97年(2008年)起持續大幅舉債的還本付息艱困期將屆。彭博資料顯示,民國109~112年(2020~2023年)將是中國債務償還高峰期,系統性危機的風險大增。
第四,在前一波中國房市多頭力量帶動下,民國106年(2017年)第1季中國家計債務對GDP比正式超越政府債務水平,民國107年(2018年)第3季達51.5%,高於政府債務對GDP比的48.3%。但有別於政府債務以內債居多且有足夠外匯儲備支撐、企業債務受國有企業與銀行體系相挺,可施行去槓桿政策,家計債務的轉圜空間較小。
尤其是今年1月發布的《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顯示,中國家庭資產配置有高達77.7%集中在房地產,遠高於美國的34.6%。倘若推動房市去槓桿,勢必導致房價下跌,進而使家庭資產大幅縮水,削弱消費與儲蓄能量,不但將波及經濟成長、拖累經濟轉型步伐,甚至會引發廣大民怨。因此,在左右為難下,使近二年中國政府調控房市的效果打折扣,也變相地讓房貸為主的家計債務問題,愈來愈難以解決。
也就是說,不論從債務水準或結構來看,當前中國債務問題已遠較民國100年(2011年)沉重,加以經濟仍未順利度過「三期疊加」階段(即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與前期刺激性政策消化期交疊),隨著今年中國政府力抗經濟趨緩所推出的穩增長措施再起,若力道不慎過強,恐使債務危機發生機率大幅提高。因此,縱使在政策加持下,近日中國經濟數據傳出佳音,各界仍不應輕忽民國108年(2019年)中國爆發債務風險的可能性。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變酸了


2019-04-08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參加大甲鎮瀾宮媽祖起駕前儀式,將一起跟著參與遶境走三天還願。 記者余承翰/攝影

藍綠兩黨的初選都陷於膠著,號稱「白色力量」的柯文哲也面臨網路聲量衰減的困境。最近,柯文哲的談吐有「變酸」之傾向,他對此也許毫無自覺,但這絕不是好現象。
柯文哲最近猛酸韓國瑜,說「賣水果不會解決我們的問題」,還說沒有「產業升級」人家還跟你買,那就是「政治採購」。這些話,酸度爆表,也讓柯文哲選情被邊緣化的心理挫折暴露無遺。
柯文哲可以慶幸自己的台北市沒什麼農漁民的產銷問題要煩惱,所以他對韓國瑜推銷高雄農產說風涼話,又放冷箭。但他批評台灣農產品沒升級」,恐非公允之言。這些年台灣農民用心種出品質更佳的水果,讓人驚豔,也造成市場差異化,這就是產業升級。
說「賣水果不會解決我們的問題」,則是廢話一句,誰不知道這個道理。但柯文哲若要問「我們的問題」,應該去問蔡英文才對,她才是國家主政者。柯P拿這句話來酸「賣菜郎」,根本是搞錯對象。柯文哲還把農產品銷陸貼上「政治採購」的標籤,這也是不智的作法。柯P的「兩岸一家親」不斷遭綠營抹紅,滋味好受嗎?那為何現在自己用同樣伎倆為民進黨幫腔?
柯文哲以前吸引力過人,是因為他有政治素人的真誠,能在談笑間戳破權勢者的言語幻術。遺憾的是,變酸的柯文哲竟向綠營學舌,不僅言談失去趣味,人也失去了魅力。
柯文哲在跟隨媽祖遶境時,也該想想怎麼消除酸味,找回人氣。








聯合報社論/公庫「周末大屠殺」,正是公司治理的照妖鏡


2019-04-08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國外的敵意併購實務上,有一種叫「周末大屠殺」的毒招:「激進股東」利用休假前夕市場收盤前進行敵意收購,如同日本選在美國海軍假日突襲珍珠港一樣,殺得對方措手不及。閣揆蘇貞昌在清明連假前夕宣布公股行庫人事大調動,便是這一狠招,搞得財經界人心不安,派系鬥爭之說繪聲繪影
說穿了,這是民進黨「大選症候群」的一環,要為明年大選動員及資金預為部署。玩過騎馬打仗的人都知道,「衝衝衝」之後,就是「殺殺殺」!蘇揆這種玩法,預示這次公股行庫大地震仍有餘震,「府院不同調」的消息也已不脛而走。
公庫換角,當然不脫政治角力。但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這些泛公股行庫多為受到高度監理的上市金融機構或金控公司,怎麼能夠大剌剌當成民進黨「黨營事業」看待?一般上市公司董事長的產生,是先經股東大會選出董事,再由董事互選,哪能任由政府說換就換?蘇揆這齣行庫大換角的兒戲,勢必連帶搞砸台灣在國際財經界的名聲:原來台灣推動公司治理措施是半真半假,政府自己可以例外。
政府對民營上市企業要求公司治理,一向是玩真的。財經官員經常在OECD的公司治理論壇上自吹業績,只要能提高台灣的排名,都不惜痛下猛藥。然而,一碰到政治考量,公部門的公司治理就擺一邊涼快百姓不能點燈,但州官可以放火。曾因「慶富案」下台的廖燦昌,這次內定榮升主導該案的第一金控董事長;對此,平日口氣很大的金管會敢表示不苟同嗎?
這就是公司治理半真半假的兩套標準台灣的公司治理無非在為政治服務,並不是真要提升資本市場的體質,或吸引國際資金。這次行庫換角,再度證明如此。以今天台灣在國際財經社會的困境和上市企業轉型的瓶頸,加上兩岸抗爭日烈,政府大員可能沒想到,大開公司治理的倒車,才真是動搖國本。
技術官僚可能會說:我國《公司法》允許法人董事,所以換董事長只要改派就好。殊不知,這原是國民黨規範「黨營事業」的規定,民進黨今天卻用得如此順手,難道不羞愧?蔡總統曾宣示要改革《公司法》,終究捨不得動,也許就為了這個方便。
再看,新公司法臨時加入「反洗錢」機制,本來對實質受益人會追到底現在,卻對公營事業執行細則予以豁免申報。稍諳政治的人都知道:真正控制泛官股的「地下董事長」是蔡英文,因為所有人事都要她同意;但這波人事的實質控制者,卻是蘇貞昌。翻翻公司治理的教科書,這不是敵意併購是什麼?
這類荒腔走板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才「呼籲」保險公司少發現金股利,業者敢不聽嗎?或者,這其實是業者希望主委出來做個球?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現金股利進入股東口袋才是硬道理,改發股票股利可能落到只剩幾張壁紙,成熟國家的主管機關只能要求帳目透明確實我國主管機關如此帶頭背道而馳,台灣怎能奢望加入MSCI大摩指數
政府對官股公司治理的消極不作為,事例繁多。例如前幾年兆豐金控因海外部門違反防杜洗錢申報,被紐約州金融廳罰了五十多億元;但政府掌控的投資人保護中心」,有站出來提告財政部指其督導不周?當然沒有!在政府眼裡,股東權益哪有國庫利益重要,不是嗎
十幾年前台灣力推公司治理政策時,即有出身外資的財經人士說:公司治理之簡單如同「公民道德」,只要強調禮義廉恥即可,端視「信不信這個教」而已。但禮義廉恥「這個教」,卻不是民進黨信的「那個教」。
這次公庫換角有選舉考量,也有派系角力,反正公司治理是陪葬了當主政者一切為政治,公司治理就只是餘興節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