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0987/web/
.聯合報社論/國軍何以淪為救災白工及苦勞?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悲哀
.經濟日報社論/逆轉「人口斷崖」 要有突破性對策
經濟日報社論/逆轉「人口斷崖」 要有突破性對策
2018-09-03 00:50 經濟日報 本報訊
國家發展委員會上周四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直指國內高齡化與少子化有更加嚴重的趨勢,並出現重大警訊,第一,因近年總生育率低於假設水準,使台灣人口將從原預估民國114年(2025年)提早到民國111年(2022年)即出現負成長;第二,因為工作年齡人口(15至64歲青壯年)持續下滑,民國116年(2027年)人口紅利將消失;第三,民國115年(2026年)65歲以上老人人口比率將超過20%,即進入「超高齡社會」。雖然後兩項指標時程尚未改變,但人口問題警訊升高,反映政府舒緩人口老化政策並未奏效,而且更缺乏長程的人口戰略。
有專家學者將台灣人口危機稱為「人口斷崖」,主因是台灣人口結構惡化速度極為驚人,先進國家幾十年漸進發生的現象,台灣只花了十多年時間就達到極嚴重的程度,而且還在快速惡化中。
台灣在民國82年(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率7%),在民國107年(2018年)升格為「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14%),到民國115年(2026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20%),估計到2060年前後,台灣將是全球最高齡國家之一;國內工作年齡人口從民國115年(2016年)開始一路下滑,預估民國111年(2022年)人口轉為負成長,民國116年(2027年)人口紅利(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三分之二)將消失,到民國143年(2054年)總人口數將低於2,000萬人。
這些怵目驚心的人口數據,其癥結原因就在台灣生育率愈來愈低,出生人口愈來愈少。國內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民國115、116年(2016、2017年)總生育率分別降至1.17及1.13人,僅高於澳門及新加坡;今年預估將再降至1.09人。出生人口去年約僅19.5萬人,跌破20萬人;今年估計再跌至18萬。由於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是以生育率達1.2人之假設情境(中推估)作基準,如果國內生育率狀況不改善,上述已令人憂心不已的人口數據,還要再下修;各種人口高齡化指標出現時點,也會再提前。
從馬政府時代,就已體認到台灣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採取很多鼓勵生育措施,也產生若干短暫效果;蔡政府上任更在鼓勵生育及托育等方面不斷加碼,但兩年多來生育率不升反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賴清德院長今年在「地方創生會報」中揭示人口願景目標,希望在相關政策支撐下,民國111年(2022年)總生育率能提升至1.25人,民國119年(2030年)達到1.4人,理想人口數目標則是「不低於2,000萬人」。從這幾年每下愈況的生育率來看,要達成賴院長的目標,恐怕需跳脫既有政策框架,作出更全面的努力,才有可能性。
在提升生育率成果有限且緩不濟急情況下,政府政策思維也在調整,除鼓勵生育外,仿效日本等先進國家,從移民政策著手,國發會已完成並正預告「新經濟移民法」,目標是在吸引國內最缺的中階技術勞工,然而,我們曾經在社論中指出,「新經濟移民法」主要目標很明顯是目前在台受聘、累積六年以上工作年資、從事產業或社福之10萬多名外勞,這似乎是為資方及產業界可以長期僱用外勞解套的權宜之策,並非真正從改善人口結構的角度來著眼。
台灣的人口戰略在那裡?是蔡政府應該深刻思考、並給予國人明確交待的數十年大計,現在相關部門的思考及各種做法,頂多只是稍微緩和正快速惡化的台灣人口危機,如果不拿出根本性、更有效的對策,一旦「人口斷崖」不可逆轉,勢必釀成經濟和社會的巨大危機,屆時就是大羅神仙都難解台灣之危。
另一個相關問題是人口及人才外流危機,台灣每年估計有二、三萬白領人才到中國大陸及外國工作或長住,這些長年在海外的中堅人口,累積逾百萬人以上,其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的負面衝擊,嚴重性較高齡化及少子化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同步面對解決此一問題,也是蔡政府無可迴避的艱鉅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的悲哀
2018-09-03 00:3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出席彰化縣「百工百業挺改革」活動 。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段時日,人們越來越不知道要如何辨識蔡英文。她忽而呼籲朝野團結,忽而變臉指責在野黨「不同心」;她扮演國家領導者的角色越來越少,扮演民進黨主席的時間越來越多;她的從容優雅繼續消失,憤怒和焦慮則溢於言表。
正因焦慮和不安,蔡總統竟把視察水災當成輔選造勢,不自覺地在雲豹裝甲車上向災民微笑揮手,令人錯愕。蔡英文施政滿意度節節下滑,她從未自我反省或試圖調整政策順應民情,卻一味怪罪媒體及網路社群「不友善」。
為免民進黨選情崩盤,蔡英文近日全力在中台灣輔選衝刺,竟痛批在野黨「沒改革的人回頭罵改革者」、「水災也不幫忙」。看來,蔡總統上任兩年多,仍未學到如何執政;也因此,她只能死抱著年金改革當成自己的「政績」,並為自己掛上「改革者」的勳章,卻忘了執政的目的是在造福人民,並聽取百姓的聲音。
蔡英文的悲哀有三:一是她宣誓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卻仍寄居在「民進黨主席」的硬殼裡;二是她已執政兩年多,心態依然停留在在野競選的格局和口號,沒有一點社會現實感;三是她以為僅憑一次「殺手級」的年金改革,就能賺取千秋萬世的改革英名,甚至忘了自己承諾過執政就是要「解決問題」。
蔡英文的改革急行軍,顯然已走到盡頭;而她發展經濟和務實調整的可能,看來也已難再期待。那麼,人們還要繼續鼓勵這樣的執政者嗎?
聯合報社論/國軍何以淪為救災白工及苦勞?
2018-09-03 00: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823水患,國軍進入災區協助災民清理家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天是軍人節,我們除了向國軍致敬,也要對軍人屢遭濫用的問題提出檢討。這次南台灣豪雨成災,蔡總統指示國防部在兩天內協助清理死亡禽畜,國防部果然使命必達,迅速完成八十萬隻死豬和死雞的清運;嘉義縣府隨即追加,再把一萬五千隻未清完的死雞交由軍方善後。同時,國防部為示「苦民所苦」,宣布九三軍人節的聯歡活動及基地開放參觀活動全部停辦。
為了安撫及協助水患災民,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宣布「以工代賑」方案,民眾可以申請協助周邊鄰里清理家園的工作,由勞動部給付每小時一四○元的薪資。儘管有人擔心這會淪為變相補貼,但其出發點是對的。無論如何,相對於「以工代賑」的救助設計,國軍不斷被當成免費的「救災白工」使用,絕非正常決策,不僅引起基層軍人的怨氣,也暴露國防體系的媚上文化之盛。
簡言之,如果國家遭逢災害,民眾陷於危難,政府行政體系已無法勝任救災工作;那麼,出動訓練精良又有高度紀律的軍隊支援,當然更能有效因應危局。例如,這次國軍協助清運大量死亡禽畜,使災區免於爆發疫情,功勞不可抹滅。問題是,清垃圾、掃馬路、搬死豬終究算不上是非官兵支援不可的緊急要務,軍隊的救災角色應是「救急」而非「救窮」,有些消防體系或民間企業可做的事,即不應將國軍當成免費苦勞使用。
九二一地震後,立院次年制訂《災害防救法》,規定各縣市如有需要,可請求部隊支援,但國軍執行救災的開銷事後應予歸墊。由於是「使用者付費」原則,地方申請軍方支援時,會更斟酌輕重緩急。但在實際執行時,這項原則卻漸漸失控。在莫拉克颱風後,軍方投入防救災的規模愈來愈大,到民國105年(二○一六年)花費已突破十七億元,各縣市卻一毛錢也沒付。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執政,對問題皆充耳不聞,態度亦無二致。
視國軍為「免費勞力」的觀念,源自過去義務役時代;當時部隊規模大,薪資又低,有充足人力可任意運用。但兵役轉型為志願役後,三軍都為募兵不足所苦;即連最基層的二等兵,國家每月花費的成本也超過四萬元。國防部若仍對各方行政需索照單全收,必然大大影響部隊的差勤和訓練,斲傷戰力養成,也使國軍得不到應有的社會尊重。最近有網紅譏稱「志願役大多是廢物」,與此不無關係。
軍方淪為「救災冤大頭」,中央與地方政府都需負責,而國防部本身的責任也不小。對於軍人的權益和尊嚴,國防部鮮少據理力爭,反而處處遷就。低聲下氣的結果,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甚至民間團體,當然覺得軍人不用白不用。更糟的是,一些軍中高層心存倖進,認為相對於練兵備戰本務,救災才是升遷的「終南捷徑」。一旦轄區發生災害,這些人的熱中程度往往較地方政府猶有過之,力求表態作政治效忠。其代價,就是犧牲訓練品質,犧牲軍人的職業忠誠,犧牲社會對軍人的尊重。
無論如何,將國軍當成免費、萬用苦勞的觀念,折射的是政府貪小便宜、不正視國防本務的心態,絕對必須改正。試想,政府對「以工代賑」的災民發給一四○元的時薪,雖金額不多,至少提供了民眾勞動的誘因;相形之下,軍人豈是免費白工?那些由軍人無償承擔的清運、掃街、搬死豬的工作,如果也由民眾或業者來做,豈不是能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更深一層看,台灣薪資長期偏低,不正是因為政府喜歡免費的人力動員,並過度提倡無償的「功德」服務,以致把勞動報酬皆拖在底層?
蔡總統曾宣示,「國軍戰力不在割草刷油漆」;既然如此,又如何忍心讓軍人隨便去掃街、搬死豬?國軍應協助急難救災,卻不是充當苦勞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