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名家觀點/美中貿易戰 留意三現象

名家觀點/美中貿易戰 留意三現象


2018-09-03 00:52 經濟日報  劉大年(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川普總統上任後全球貿易烽火四起,高漲的保護主義不但影響世界經濟成長,也減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功能。美國的貿易政策主要針對中國大陸而來,在可能引起的效應上,包括大陸市場新機會、高端技術的競爭,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帶來的匯率波動加劇三大現象,值得台灣業者和有關方面特別留意。
美國除課徵額外關稅高達25%,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其他限制貿易措施。例如232國家安全及201進口防衛條款等,這樣的做法游走在國際經貿規範灰色地帶,爭議性頗大,各國普遍不滿,甚至要透過WTO的架構提出爭端解決訴訟,但川普對此不為所動,研判在11月期中選舉前,還會繼續加碼。
美國與中國大陸雖陸續展開貿易談判,但我認為,很難會有具體進展。除了談判層級不高,有點虛應故事,在談判期間,美國甚至同步召開對中國大陸下一波制裁的公聽會,絲毫沒有鬆手的跡象,預期未來美中雙方,仍會繼續採用以牙還牙的關稅措施。
川普不斷對中國大陸施壓及擴大貿易保護措施,最終目的,是要縮小巨額貿易逆差川普認為,貿易逆差就是反應美國競爭力下滑,以及各國不公平貿易措施的結果2017年美國貿易逆差近8,0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其中約3,750億美元來自中國大陸,所以中國大陸若能就範,問題就幾乎解決了一半。
美國根據301條款,對中國大陸違反智慧財產權、強迫技術移轉、政府不當補貼等,要求中國大陸改善,可能出現什麼樣的結果,頗受到關心。我認為,由於美中雙邊貿易量相差懸殊,談判不對稱下,未來中國大陸可能會做些讓步,主要受益者將是美國在中國大陸投資企業,對於消除美中貿易逆差效果反而有限,如果出現這樣的結果,顯示美國積極經營中國大陸市場,有相當高的企圖心
尤其我們反觀美國對於其他國家,例如墨西哥等,強烈要求美國的企業必須將在墨西哥等國的生產線拉回,以符合美國製造的原則。美國甚至在與墨西哥與加拿大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中,直接要求訂立美國製造比例的原產地條款
值得注意的是,美中貿易戰短期還看不到盡頭,跨國企業已開始評估在中國大陸生產的風險,無論是短期轉單至第三地支援生產,或是直接移轉生產據點,對於台灣均是機會,政府必須順勢調整招商政策,吸引此種為規避貿易障礙的投資。另外,在減稅及製造業回流的多元政策下,美國也會成為企業投資的另一選項,因此如何掌握此波全球投資區位挪移及供應鏈變化,政府要有完整的規劃。
而美方對中國大陸貿易制裁,在產品方面,直接針對中國製造2025下先端高技術產業,美國甚至公開指出,非常忌憚中國大陸可能會超車,顯示此領域未來將是各國競爭的重點。所以降低貿易保護衝擊,根本之道在於推動先進產業發展以提升競爭力,此是台灣必須突破的重點。
除了貿易紛爭外,川普也點名中國大陸、歐盟及其他國家操縱匯率,刻意壓低本國貨幣,又不願意升息,使美元居於強勢,不利縮減貿易逆差。但川普完全忽略了,美國實施減稅政策促使海外資金流向美國、推動美國製造而使產業回流、展開基礎建設而使資金需求增加,以及聯準會持續升息,均是造成美元居高不下的主因
換言之,美國本身採取的政策,會導致美元升值,卻又要求各國貨幣升值,此一矛盾現象,只會讓國際金融呈現更多的不安定,如何因應美國要求升值升息的壓力,以及如何降低金融市場震動對實質面的影響,是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要未雨綢繆的嚴肅議題。

劉大年

現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