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滯脹…大陸經濟新痛點
2018-09-03 00:52 經濟日報 李春
段子原指相聲、大鼓書等曲藝節目中一次性可完成的表演,現在已是中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色笑話或冷幽默式言談。但中國財經界也講段子,還用數據來講,還算新鮮事,比如最新的一個段子,是講香菜與鋼材的數據關係。
香菜學名芫荽,現在跟小蔥大蒜一樣南北皆宜,同時也是繼蔥薑蒜之後,中國價格暴漲的冠軍,早前山東發大水,香菜漲到人民幣19元一斤,好多人驚呼,最近在菜比肉貴的運動中,香菜漲到人民幣30元一斤,連經濟界也要討論了。
這種討論就變成了段子,說一斤香菜30元,折合人民幣6萬元一公噸,類比現在由熱銷到冷賣的鋼材,香菜價已比鋼材貴13倍以上。所以現在上海女人談戀愛,一嗅對象吃了香菜,就知道對方不是炫富就是家裡真有錢;公司見客戶,要炫實力也要先吃香菜,客戶一聞香菜味,生意不用談也成了七七八八(意指差不多要完成了)。
在段子之外,香菜是真的貴了,那不是因為中國香菜和中國蔬菜主產地山東壽光被天災加人禍給淹,因為菜價已連續上漲近兩個月,官方訴出的原因是高溫、颱風和強降雨頻發,熱得菜長得慢,更著風和雨。
菜價在中國居民消費物價中,權重得很,另外兩樣是肉和糧。繼夏糧減產後,秋糧現在開收,有人估計糧食減產在望,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糧價平抑不易可能得漲。倒是肉價沉浮難料,因為正鬧非洲豬瘟,誰也說不清肉價會因沒人吃而大跌還是因供應大減後狂漲。
所以由香菜價貴,浮出一個爭論是通膨會不會再臨。最近好多有點名氣的經濟界人士都出來說中國不會出通膨,其中一個最有說服力的,是說中國的央行,從來都已控制通膨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過往CPI即居民消費價格高於政府預期通膨目標時,中國央行一共29次調升了存款準備金率,所以不用擔心。
但也有懷疑者,認定中國央行現在在兩難中,一方面要抑制通膨,應該適度收緊貨幣政策,這就是「抑通膨」,但目前中國央行還「保信用」,所謂「保信用」就是避免系統性債務違約風險,兩難之下取其最難,所以還有待商量。
中國會否再現通膨,當然不只由香菜決定,還有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比如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所以有人要求警惕,說目前國際市場不僅油價在漲,主要原材料也在漲,這有可能帶來輸入性通膨,如果內外夾擊,就不只是貨幣政策變不變的問題了。
還有人提出房價影響,除了現在討論到一二線城市的租金暴漲,還關心到壓抑樓價政策下市場的畸變。早前一批著名經濟學者警告,目前壓抑樓價限購等政策,再執行下去要出大問題,因為一味打壓是市場的荒唐,一鬆手房地產市場不會下跌還會暴漲。
但也有人認定,房租暴漲只是短痛,政府嚴控房價的政策看來也不會變,值得關心的反而是中國經濟下行看來大勢所向,中國經濟現在要討論的迫切問題,不是通膨,而是滯脹(意指經濟停滯不前但通膨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