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0474/web/
.聯合報社論/拆解國防預算增加的浮誇玄機
.聯合報黑白集/風機不動了
.經濟日報社論/最低工資告別22K是喜?是憂?
經濟日報社論/最低工資告別22K是喜?是憂?
2018-08-20 00: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勞動部本月16日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決議明年1月1日起調高勞工基本工資,月薪從新台幣2萬2,000元調升至2萬3,100元,調幅5%;時薪則由140元調升至150元,調幅7.14%。正在國外出訪的蔡英文總統隨即在臉書貼文表示,「經濟好轉的果實,讓我們可以調高基本薪資,讓年輕人的生活可以好一些」;「我們終於把曾經是低薪代名詞的22K,送入歷史了」。雖然政府把最低工資告別22K當成一項重要政績,但對於大多數勞工及企業而言,基本工資調漲並不保證能夠加薪,反而可能影響勞工實質權益,甚至可能推升物價,造成實質薪資下降。這一筆帳究竟要如何計算,值得進一步探討。
訂定基本工資的原始目的,是為保障勞工及其家庭的最低生活水準,和解決低薪問題並無直接關聯。據估計,提高基本工資受影響的勞工人數大約226萬人,其中領時薪的弱勢族群約46萬人可以受惠,也是較無爭議的部分,而其他領月薪的180萬勞工,扣除約44萬適用勞基法的產業外勞後,共計136萬人是本國勞工,其中近100萬是派往海外工作、以基本工資來投保勞健保的本勞,再扣除企業為省勞健保費、薪資以高報低的人數,真正受惠於月薪提高的本勞估計大約只有20多萬人,這就是最低工資告別22K的統計真相,和解決低薪問題的目標可說風馬牛不相及,這也難怪勞團及部分政黨訴求制定「最低工資法」,將最低薪資訂為每月新台幣3萬元。
在基本工資調高後,雇主薪資成本及勞健保估計一年要增加200多億元,是不小的負擔,如果經濟景氣不能持續向上,企業的可能因應方案,就是減少僱用或緊縮員工加薪及福利;目前全台灣約有三分之一、逾300萬勞工月薪不到3萬元,這些低薪勞工很可能就是調升基本工資的最大受害者。企業的另一種可能因應方案,就是將增加的人事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成本推升的通貨膨脹,從而也可能讓扣除物價的勞工實質薪資減少,抵消政府試圖為勞工加薪的努力。在產業方面,基本工資調升對大量僱用產業外勞的出口產業影響最大,這些產業勢必從引進機器人、AI技術等來因應基本工資的持續調升,從而也可能減少本勞的僱用。
外國經驗也可以做為我們的參考。如南韓文在寅政府上任來即大幅提高最低工資,今年基本時薪調高16%,明年起將再調高10%,政府宣稱目的是為解決低薪問題,同時希望創造就業,並提高低收入族群的收入。但諷刺的是,今年以來南韓受基本工資調漲影響最大的便利商店及小吃店關門裁員數量大增,新增就業人數大幅減少,整體失業率及15-29歲的青年失業率皆創下2000年來的新高紀錄。雖然官方迄今仍不承認失業率是受到調高基本工資的影響,但所有研究機構皆將箭頭指向文在寅的勞工政策。
過去國內對基本工資調整皆採取較保守做法,如馬政府執政八年,共有五年調漲基本工資,但僅2012總統大選年漲幅逾5%,其餘介於1.2-3.8%,八年基本工資累計調升2,728元,調幅15.7%。相較下,蔡政府上任兩年多來,包括明年在內,已連續三年調漲基本工資,累計調升3,092元,調幅15.4%;很明顯蔡政府是將基本工資調整當作強迫企業加薪的手段,這樣的政策能否奏效?或將步南韓後塵,造成失業率上升?甚至還刺激物價上漲?還需要時間加以驗證。
我們並不反對合理、逐步調升基本工資,但對於試圖以調升基本工資來改善低薪的做法,則持高度保留態度,因為台灣經濟成長迄今仍高度依賴出口,尤其美中貿易衝突持續升高,對大規模依賴「台中美三角貿易」的台灣企業極為不利,在敏感時刻顯著調漲基本工資,無疑是增添變數,令人憂慮。
聯合報黑白集/風機不動了
夏日炎炎,沿海許多風力發電機組不是沒在動,就是轉速緩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夏日炎炎,民眾發現各地沿海的許多風力發電機組都沒在動,不然就是轉速緩慢。台電公司解釋,這是台灣夏季缺少熱對流所致,每秒風速不到四公尺就不會轉動。民間業者則說,他們的機組風速在二.五秒速以上即可轉動,比台電強。
不管誰強誰弱,政府正要斥資上兆經費打造海上風機,而檢視我們既有的風力發電,竟然是多數風機在夏季無法運轉,這豈非像打了全民一記悶棍?在台灣需電最殷切的夏天,風機竟然無用武之地;那麼,我們的能源轉型政策到底在轉什麼?
年初曾有能源專家打臉經濟部說,台灣不適合發展風電,因為夏季風力平均發電容量因數只有五%。換成白話,一百架風機,只有五架在運轉。能源局隨即反駁稱,風力平均容量因數其實是十四%,沒有專家說的那麼低。但是,十四%比起五%,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吧!
能源局還說,政府目前採取的是「風光互補」的策略,夏季用光電,冬季用風電,減少燃煤空汙。但這樣的說明,一點也無法減輕民眾的疑慮。夏日是大家用電的高峰,但政府全力押寶的風機卻派不上用場,這莫非是在賭「夢想發電」?何況,所有綠能加總也不過占發電比重的四%,政府竟說要「光能補風能」,這和「以漏堵漏」是差不多的概念吧!
沒有風,造價上億的風機,就只是難看的金屬桿。更重要的是,夏季不能動的風機,就別再算入備轉容量了!
聯合報社論/拆解國防預算增加的浮誇玄機
2018-08-20 00: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明年度國防預算編列三四六○億元,比今年多一八三億,圖為陸射型雄二反艦飛彈。 (軍聞社)
行政院會日前通過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其中國防預算編列三,四六○億元,比今年多一八三億。在三大範疇中,「軍事投資」九五一億元,增一三九億;「作業維持」九四四億元,增六十四億;「人員維持費」一,五六五億元,減少廿億。次日美國五角大廈公布中共軍力報告,國防部立刻宣稱,從預算增加即可見我強化自衛的決心。
台海軍力失衡非一日之寒,尤其蔡英文執政後毫不介意升高兩岸緊張,加上習近平頻頻對外「亮劍」,白宮主人又換成好戰的川普,在在構成我方必須增加國防開銷的壓力。另方面,政府推動年金改革,近日又要軍人貼錢買回當初軍校年資才能計算終身俸,在在造成軍心不滿。在這些情況下,增加國防預算對外對內都有交代意味。占GDP二.一七%的國防預算,距美方建議雖仍有相當距離,至少增幅「有感」;但其中不無誇耀的成分,國防部想必五味雜陳。
蔡政府一貫報喜不報憂,刻意挑選有利消息渲染。府院七月即開始釋放國防預算增加的消息,蔡英文出訪前,又特意到海軍司令部揭幕一塊臨時加蓋的紀念牌,趁機再宣示一番。這次又利用院會通過大張旗鼓,一魚多吃的作法,直追當年阿扁雪山隧道剪綵。
首先,所謂國防預算增加一八三億元,其實是灌水數字。原因是,賴清德一上任就宣布軍公教加薪,由於時間緊迫,由政院直接編列整筆經費,其中國防部為四十五億元;但為配合籌措加薪經費,國防預算被刪掉近四十億,主要來自延後軍購付款。林全內閣原核定的國防預算是三,三一八億;賴內閣改成三,二七八億加四十五億,等於三,三二三億元。因此,比較國防預算增減不應以三,二七八億為今年基準。但府院為了製造預算大增印象,不惜上下其手。
再看,明年國防預算支出中,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均明顯成長,而人員維持則下降,也暗藏玄機。以往國防部預算書均會詳列三大範疇金額,但去年預算書數據卻突然消失;主因是募兵造成人員維持費上升,擠壓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的比重,國防部為「遮醜」就不公布數據。今年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費上升,政府立刻主動釋放訊息。報喜不報憂心態,溢於言表。
問題在,人員維持費為何明年可降廿億元?行政院的說法是,經費「節省」,是來自停徵義務役;但此話不通。事實上,義務役減少的人員須由志願役填補;而每名志願役的人事成本至少是義務役的三倍,經費怎麼可能減少?近年國軍轉型志願化,人員維持費均持續上升,明年竟然出現反轉,難道代表國軍的招募已經充足甚至過剩?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儘管國軍使出渾身解數招募,志願役總數到去年「編現比」僅七十八%,戰鬥部隊缺員達四分之一以上。也因此,明年度的人力費用居然能調降,不禁讓人懷疑:國防部已決定抱殘守缺,放棄將編現比拉升到合理數字?
更糟的是,我國的出生率近廿年驟減,以目前募兵區間內的七十五年至八十九年,每年平均誕生卅一.六萬人。其後十年,平均每年僅廿一.二萬人,暴跌三分之一。在源頭枯竭下,國軍連現有人力水位都不可能守住,缺員將持續惡化,必然影響軍隊運作。
因此,國防預算增加,絕不代表國軍面對內外威脅的情勢好轉。蔡政府必須承認,以目前的三軍規模,根本無法招募到足夠人數,達不成應有編現比,也無法發揮預期的戰力。解決之道,若非務實降低兵力規模,就是承認募兵支票難以兌現,重新檢討「全志願役」政策的可行性。
政府更必須認清,建軍是「可恃而不可恃」。國家絕對須維持一定硬實力,但也不能指望單憑軍備,就可肆無忌憚與北京大玩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