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禁售燃油車的挑戰與商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0861/web/

.聯合報社論/勞基法兩役,毀了林全又傷賴清德
.聯合報黑白集/向不講理讓步的後果
.經濟日報社論/禁售燃油車的挑戰與商機







經濟日報社論/禁售燃油車的挑戰與商機


2017-12-06 03: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7年下半年開始,震撼全球汽車產業的消息就接連不斷。首先,Volvo宣布自2019年開始,所有生產的新車款都不再僅配備內燃機引擎,全面轉向混合動力,換言之,2019年後Volvo新車款都將是電動汽車;接著,繼荷蘭及挪威決定2025年禁售燃油汽車後,英法兩國也宣布將於2040年,德國於2030年都將禁止銷售燃油汽車。而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大陸,也表示將啟動研究停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這項消息更讓全球汽車產業為之震動。
這波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的發布,除了促使電動車競爭更為激烈外,也加速汽車產業生態體系的轉變速度。未來車廠角色將更為多元,除了是製造商之外,也可能搖身一變成為能源服務提供商;此外,更多電動車上市後將催生更多充電需求,讓更多新創業者有創新模式發展的機會。
舉例而言,電動車製造商Tesla近來除了收購美國最大家用太陽能公司Solar City外,也自建超級電池廠生產供電動車、家用儲能系統及商用儲能系統使用的鋰電池。
而在歐洲,包括Volkswagen、Renault、Mercedes Benz及BMW等也有類似的作為:Volkswagen未來十年將投入500億歐元於電池生產採購,同時也開始與德國太陽能公司SMA Solar商談儲能事業合作;Renault則與德國儲能公司The Mobility House合作,希望利用汰換下來的電動汽車鋰電池,打造容量達100MW的儲能設施,在尖峰用電時回售電力;Mercedes Benz則成立Mercedes-Benz Energy,開展家庭儲能服務,而儲能服務所採用的鋰電池正是旗下電動車所使用之同款產品;BMW則計畫將BMW i3汰換下來的電池轉為家庭儲能系統之用,提供車主更多的能源使用選項。
換個角度觀察,上述國際車廠早已不單純是車廠,而是著眼能源商機,開始轉身朝創能、儲能及節能等商機發展的能源公司,電動汽車只是整體環節中的重要儲能載具。
另一方面,由於現存的充電設施非常有限,預期在未來電動車更為普遍後,需求將更為不足。新創業者因此在這波禁售風潮下,也開始以不同商業模式爭取充電商機。例如,美國新創業者FreeWire利用二手車用鋰電池組成行動充電車,為電動汽車於目前無設置充電設施之區域如停車場、企業廠區等地進行充電;英國新創業者Ubitricity則研發低成本與功耗的供電插頭,可直接接入到路燈柱中,對電動汽車充電,同時還可連接網路計算充電量及費用;美國新創業者PlugShare則提供充電站導引服務,目前共有美加7萬個、全球8萬個充電站資訊可供查詢,PlugShare還提供類Airbnb model,會員可將自家充電站登錄上線供其他會員使用。
回到台灣,在這波禁售燃油汽車風潮下,考量台灣空氣汙染的狀況,行政院也已指示交通部與經濟部評估全面使用電動車的時程。因此未來不管全面使用電動車時程快慢,台灣未來電動車普遍化將是必然趨勢,但也有幾項議題需要提前面對。
首先是公用基礎充電設施的建立,如公用停車場、路邊停車格、機場及捷運站周邊熱點,如何結合ICT技術,提供充足數量的充電樁與配套服務,滿足車主的充電需求,這部分或許上述新創業者如FreeWire、Ubitricity及PlugShare的模式可以提供台灣參考。
其次,台灣都市住宅過去並未將充電樁納入設計,也無相關建設法規配套規範,電動汽車普及前,勢必得提前進行相關法規配套調整,以同時滿足建築安全及車主的充電需求。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議題,一輛電動汽車充滿電所需電力大約等於一般住家三天的用電量,英國已有相關研究報告指出,英國現有的能源網路可能因未來幾年將出現的電動車而損壞或出現部分區域電壓不足的狀態,未來台灣電動汽車普及後,台灣電力能源的供應與穩定性是否能因應電動車所帶來的衝擊,也是一個需要提前解決的重大議題。

聯合報黑白集/向不講理讓步的後果


2017-12-05 23:4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青年團體發起「功德院長長久久正名行動」,以貼紙等方式更改行政院周邊引導標示,將行政院改為「功德院」,包含公車站。 記者翁浩然/攝影


民進黨大概做夢也想不到有這樣一天:行政院被貼上「功德院」的貼紙,賴清德變成年輕人剃髮抗議的對象,國會友軍痛批「比張慶忠都不如」,勞團的街頭運動遍地開花。這些原本助民進黨勝選的盟友,何以一夕變臉?
當家執政不比在野看戲,民進黨女將邱議瑩從當年潑辣踹門到如今備受抨擊,可謂典型例子。但還有一因素是民進黨自己製造出來的:好一段時間以來,台灣瀰漫媚俗的政治和社會氣氛,可謂「向不講理讓步」;民進黨今日處境乃「自己造業自己當」。
小英自詡與勞工站在一起,一上任就為國道收費員事件召徐旭東進府,雖承認原處理並未違法,卻強求企業以「社會責任」為之承擔。接著又在太陽花事件中,由行政院對學生撤告,占領立法院乃至包圍警局這些脫序違法行動,連妨礙公務都不算了。法治底線撤守,「向不講理讓步」的氛圍成了主流,也成了鬧事者的保護傘。
再看基層的社會現象,很多人探究台灣為何變成奧客天堂,這「奧客文化」是怎麼來的?不也就是「向不講理讓步」的後果!榮總有名的富婆霸占病房數年,迄今院方只敢「人道考量」,不敢強制處理。企業和店家「以客為尊」,向任何不合理的索求都被迫卑躬屈膝,以至於越不講理的人講話越大聲。
從會鬧的孩子有糖吃開始,民進黨為博「貼近人民」之美名,而執行「向不講理讓步」,如今只不過自嘗惡果。

聯合報社論/勞基法兩役,毀了林全又傷賴清德


2017-12-05 23: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抗議勞基法再修法,勞團正在集結、號召,將再次展開下一波抗議。 記者陳正興/攝影


去年今天,民進黨在強力運作下三讀通過了《勞基法》修正案,大聲歡呼勝利,並宣稱為全台勞工爭取到空前的權益。但一年之後,民進黨卻又強力把它先前沾沾自喜的條文再修回來,且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草案送進二讀。不同的是,這次民進黨面對的,除了黨內雜音和勞團怒吼,還有社會各界對蔡政府輕率決策及出爾反爾的不滿。
一年前後的對照,要說今天的草案變得比較貼近現實,不如說是去年的修法太過偏頗莽撞,以致太「超現實」。當時,蔡政府以為單憑一些美麗的口號,就可以為台灣勞工構築一個勞動樂園,結果卻是勞資雙雙受創,經濟受創。勞基法修到今天,賴揆的新草案規定勞工最多可以連上十二天班,事實上,也宣告「一例一休」的美好口號已實亡而名不存了。至於休息日加班工薪「做一給四」、「做五給八」,如今改為「核實計算」,也只是凸顯去年民進黨立委胡亂加碼的「大突槌」必須儘快清理罷了。
持平而論,這次《勞基法》再修,當然要比放著擺爛或置之不理好;也比稍早的「打折執行」或「選擇性執行」,要更符合依法行政的精神。但即使如此,民進黨這次修法仍然碰到了許多超乎預期的障礙,包括自己人的內訌和在野黨的杯葛,以及勞團和新世代的強力抗爭。原因無他,一是蔡政府先前說的大話太多,到了連自己想要髮夾彎都繞不過去的地步;二是這次修法充其量只是稍稍「補破網」,距離讓不同產業各適其法的境界仍極遙遠,外界當然不會滿意。
雖然蔡政府仍可憑恃國會的席次優勢讓《勞基法》修正案強渡關山,但等打完這艱苦的一役,民進黨也已灰頭土臉了。撇開在野黨立委徐永明、蔣萬安等人藉著漫長發言一戰揚名不談,立法院外勞團和學生一波波分進合擊的攻勢,都凸顯民進黨過去對於社運團體的掌控如今已告失效。亦即,民進黨過去召喚出的以「反國民黨」為重心的社運大神,如今已擺脫藍綠框架,變成「反經濟現實」的抗爭幽靈。這點,只要經濟沒有起色,情況還會繼續惡化。
在這波修法中,人們也看到政治氛圍的明顯變化,蔡英文林全的民調雙雙重創。這次修法,若說是蔡英文放手讓賴清德施展,即反證林全去年的修法窒礙難行,必須立刻收拾。但是,以總統凡事插手的作風,林全固難辭其咎,蔡英文又能逃得了責任嗎?更讓人遺憾的是,賴清德固然是受命收拾殘局,但他也同樣犯了貪功躁進的毛病,政院短短幾天拍板決策,就要立院剋期通過,不留任何溝通或商榷的餘地。這種傲慢而急躁的態度,正是賴揆的致命傷。
回顧這部勞基法,一年來爆發兩次朝野大戰,對資方而言,是傷筋動骨;對勞方而言,是感情蹂躪;對政府而言,是自取其辱;對民眾而言,則是信任破滅。試想,去年五月剛上台時的蔡政府,多麼志大言大,意志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而今天重新檢視勞基法,其思維竟如此粗糙、行動竟如此草率、反覆其行竟如此輕易。這樣無法持平決策的問題,難道只發生在勞基法議題上?
喊了一年的「一例一休」,這個蔡政府創造出來的名詞,隨著這次修法,不久之後恐怕就要成為歷史名詞。短短一年內,勞資關係遭到了兩度的撕裂,小企業的經營受到了空前的衝擊,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降到了谷底;唯一無動於衷的是民進黨立委,他們仍然只會隨著黨鞭的揮舞行動,似未能從自己兩次的反覆中學到任何今是昨非的教訓。一個沒有自由意志、只會當行政院應聲蟲的國會,有什麼民主驕傲可言?
勞基法一年兩役,毀了林全,傷了賴清德,又讓蔡英文現形;這個代價,何其昂貴。但是,蔡政府知道要如何打開耳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