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聯合筆記/空汙滅村之恥

.把GDP變GCP 文化4策解決經濟下行
.高喊國際化 台大有給窮生機會?
.聯合筆記/空汙滅村之恥
.空汙打假球 勞基法修惡…
.促轉扭曲歷史 只見算計選票
.勞基法一再修 不如扶持強力工會
.你的負責 勞工擔不起的痛
.都更修法後 不同意戶仍是關鍵
.限十分鐘出站 台鐵真是愛說笑







聯合筆記/空汙滅村之恥


2017-12-06 00:04 聯合報  鄭朝陽

高雄市大林蒲遷村案是全國首例,里民可望脫離與煙囪共同呼吸的日子。 本報資料照片


對家鄉的第一個印象是什麼?是長長的綠色隧道、海風吹來的鹹味,還是空氣中飄來的泥土香?對高雄小港的大林蒲人來說,故鄉就是天空有數不完的煙囪和吸不完的廢氣,很多人因此有家不敢回。
小港的鳳鼻頭沿海六個里統稱「大林蒲」,四十五年前,政府在大林蒲周邊編定臨海工業區,中油大林煉油廠、台電大林發電廠、中鋼及台船廠區陸續進駐,其上下游業者加起來共五、六百家石化和鋼鐵業,把大林蒲團團圍住。大林蒲成了石化區中的聚落孤島,秋冬吹起東北季風,就是大林蒲人夢魘的開始。
這幾年高雄小港秋冬的紫爆空汙嚴重,多數就是這些重工業汙染所致。大林蒲是全台煙囪密度最高的地方,家家戶戶在秋冬都得緊閉門窗,除了阻擋八百八十支工廠煙囪飄出的各種怪味廢氣,還有廣達七十公頃的中鋼露天煤礦砂會到處亂飛,連晾在屋外的白色衣服都染上一層黑汙,任誰都難以忍受這樣天天「吸塵吃毒」的生活。
因為政府無心治理空汙,加上層出不窮的工安事故威脅,大林蒲人連呼吸都是驚恐,這裡近半世紀以來也成了不適合人居的汙染之地。
二○一九年一月,大林蒲這個聚落即將消失,一萬多名居民被迫離開世居的土地,政府最後選擇留下工業區,居民無奈迫遷,成了台灣史上第一批因空汙滅村的「環境難民」,故鄉的印記也將就此從他們的心中抹去。
不論政府開出的遷村條件再好,大林蒲人同意離開世居的故鄉,決定是痛苦的;他們的犧牲,成就國家經濟和企業的利益,只換來閣揆率財經部會首長的一次鞠躬致歉,無疑是一篇教台灣人深以為恥的環保史。
顧此失彼的決策模式一再重演。近年秋冬空汙惱人,民眾越來越有感,而且在罹癌年輕化的狀況下,對霧霾導致肺癌、肺腺癌的恐懼加深,蔡政府卻堅守二○二五年廢核的能源轉型政策,可用的核能機組提前除役,綠能跟不上,只好加大力道用燃煤發電作為基載電力。
美麗願景賭上的,是更多燃煤空汙對人民健康的戕害,以及台灣人均排碳量在國際名列前茅的汙名。要「用肺換電」,政府要多想想大林蒲的血淚教訓!


把GDP變GCP 文化4策解決經濟下行
鄭家鐘 ∕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 / 聯合報
統一企業前總裁林蒼生提出把GDP為指標的經濟掛帥,改為以GCP(姑且稱為國民文化生產毛額)為朝野努力指標,創造文化與經濟綜合國力,來面對經濟的下行趨勢。

林總裁提出的有文化底蘊的經濟生活,是做「具有台灣特色的發展模式」的一條思路。但思路歸思路,要能落實,筆者提出四項建議:

一、文化連根:老一代還有文人風範文化底蘊,應該積極參與年輕人活動,但不是去當學究教導文化,而是以夥伴關係讓文化可以為年輕人所用。除非老一代還願意學習,否則很難跟年輕人建立夥伴關係,也無從真正傳承文化。呼籲老一輩應該積極靠攏年輕人,找機會讓文化幫得了年輕人。

二、文化生根:文化不是講來源,是講融合,台灣文化雖然以中華文化為主要成分,但也融合了東洋文化、南洋文化、歐美文化,甚至產生如歌仔戲的原生文化,從而構成現在的台灣文化。因此,文化的軟實力是融合而來,而不是去除而來。

文化不是拿來搞族群認同的,文化是未來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因此,我們必需重新審視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要提升國人的文化力是要透過學校系統的,最好的美學教育是讓學生直接接觸美。例如小學課本可否找年輕設計師全面「美學化」、「繪本化」?

三、文化入企:用文化價值提升產品競爭力,確實可行,傳統產業再創高峰亦應可期。我們可以看見用藝術重建價值鏈的設計產業,如點點善社會企業,葉文宏目前正藉由設計師的整合準備翻轉遊民的形象與生計!

台北旅店戴彰紀,他將每個旅店都當作是藝術家的表現空間,是很徹底的文化入企。另外,品家家品企業林安鴻新成立的「家文化研究基金會」,把中華傳統的家,串連飲食文學、美食家、設計、家人互動文化脈絡,成為融入型文化入企的典範。可預期愈來愈大量的文化入企,將構成台灣做為文化活躍地區中心的要件。

四、文化日常:有遠見的領導者知道日常的力量。唯有日常的無意之處都顯示文化,一個地方文化實力才會獲得全世界的承認。

德國明斯特市本是納粹集中營所在地,但戰後舉辦十年一次雕塑展,重建文化品牌,甚至在四十年後喊出城市即雕塑,把每個空間的藝術化做為長期「雕塑」城市的主題。把文化融入日常,讓它成為藝術界無法忽視的朝聖之地。

台灣處處皆有文化要素,只要加上林總裁所說「歸根曰靜」及「天人合一」的內在覺察,透過耆老及文史工作者、非營利組織的長期整理歸納及宣揚,融入於文化活動的核心本質,台灣應該有機會在文化日常上成為一個大型的明斯特,成為亞洲文化燈塔!

台灣民間實力雄厚,只要政府知道如何營造文化生長環境,要把GDP變成GCP,再創未來,非常有機會。建議政府對歷史遺留的東西,學學明斯特,盡量用時間來吸納,不要動輒去這個去那個,什麼都要轉型,連建築、雕塑,圖騰,都要轉型正義。這其實是文化融合的減損,不利文化日常的包容性。

期盼政府有林總裁的格局,積極推展文化四務,假以時日民間就會風行草偃。老子道德經云:「太上,下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到此境界,文化將帶動台灣的新一輪盛世。



空汙打假球 勞基法修惡…
賴彥丞 ∕ 大學生(台中市) / 聯合報
台中空汙日益嚴重,只見市府打假球敷衍面對,卻拿不出任何實質解決方案。數十名東海大學學生戴上「怒」字口罩至市府廣場遞出空汙陳情,等廿分鐘,市府連派出一個人受理都不願意,直到學生解散後才派人到場,事後居然還說「與陳情學生立場一致」,如此態度令人憤怒。

同樣的,之前對勞工說是「心中最軟的一塊」,現在卻蠻幹修惡的勞基法,面對勞團抗議還狠酸說是在「放錄音帶」。這就是民進黨「說一套、做一套」的行事風格。這樣背離人民的民進黨,還要讓其繼續騙下去嗎?


 
促轉扭曲歷史 只見算計選票
丘智賢 ∕ 歷史研究者(台北市) / 聯合報
在民進黨主導下,立法院甫於上月廿八日三讀通過「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昨日又三讀「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最大的目的,便是要為憑空而生的「威權時期」尋求法源。如此一來,中華民國有四十六年國史便被永遠貼上負面標籤,這種鬥爭手法,不僅罔顧歷史真相,更為了把中華民國汙名化,不可習焉不察。

民進黨所劃分的威權時期,由民國卅四年八月十五日至八十一年十一月六日。前者,在於否定中華民國政府的抗戰成果,將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簡化為進入威權,而事實上,自行政長官公署開始,面對戰亂凋敝的台灣,多數的公務員無不以恢復社會正常秩序與生活為己任,威權一葉障目,便不見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的貢獻,豈不滑稽;更完全抹煞了國民政府決心推動憲政,集舉國菁英制憲行憲的艱辛歷史,今天貼上威權標籤,便為明天毀憲造憲製造最佳口實。

民進黨定義的威權時期,包含政府實施動員戡亂時期。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本因無奈的軍事現況所設,在中共的軍事壓力,與事實上無孔不入的社會滲透下,若無該條款,恐怕台澎金馬早為共黨統治;近年,中共總政治部聯絡部在北京西山建立無名英雄廣場,上有八百餘名中共承認為其「犧牲」的烈士,頗多卻也是綠營念茲在茲的「政治受難者」,既是烈士,又是受害者,豈不怪哉?

當綠營治國效率愈趨低下,更將把歷史當作選票提款機,國民黨對此也早已麻木,對歷史毫無情感與常識的兩造夸夸而談國史,真相哪有選票重要,為國奉獻的先烈先賢九泉之下,只有搖頭苦笑。


 
限十分鐘出站 台鐵真是愛說笑
吳俊言 ∕ 電腦韌體工程師(桃園市) / 聯合報
聽聞台鐵明年起針對到站十分鐘內未出站旅客補收基本票價,筆者有些意見。

台鐵有各種不同型態的車站,有的有大量通勤人口出入,也有些每天不到幾百人利用;有幅員廣闊的車站,從月台走到出口就要很久,也有只有簡單月台的車站,下車走幾步就可到出口。

每個車站由下車到出站,時間不可能都相同,甚至每個車廂車門到出口距離都不同,每個人走路的速度也不同,更不用說提大量行李或行動不便的人。訂出均一「十分鐘」的出站「寬限」時間,是否合理,值得討論。

就算十分鐘是合理的,要怎麼判斷旅客搭乘的列車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使用電子票證的旅客,除非經車上查票人員的註記,很難判斷,使用不對號列車的車票也是一樣道理。

這項政策執行困難,旅客與站員光是對於搭乘車輛或下車時間的認定就容易發生差異,更不用說在列車誤點時,對到達時刻的認定。

實施這個規定,將使旅客與站員的爭執更多,目前車站的基層人力不足,站員的工作更重;也會讓旅客對台鐵的觀感更差,認為最為人詬病的誤點都不解決,只會從旅客的錢包搶錢,對台鐵的社會形象將有影響。

筆者認為,限制列車到達後十分鐘內出站,對逃票行為的遏止沒有幫助,使用電子票證,在七十公里內除了特定列車外,不管搭乘任何車種票價都一樣,目前利用台鐵的旅客多為通勤族,多半不會超過這個距離;而長途旅客多半選擇購買對號座,只要加強查票機制,無需增加車站站員負擔。

台鐵該做的事,應該是如何讓旅客更有效率地完成旅行,而非在這種地方徒增基層人員與旅客的困擾。


 
勞基法一再修 不如扶持強力工會
許淑華 ∕ 律師(台北市) / 聯合報
我國勞動基準法於一九八四年施行上路,當時台灣猶處戒嚴時期,顯係為製造業量身打造之法律,證據如:一、第卅五條,每工作四小時、需休息半小時。二、第廿三條,除特約外,每月至少發二次薪水。試想,從事撰稿文案或設計者,當文思如泉湧之際,豈可能像灰姑娘,時間一到,戛然而止?(四小時到了,停手停筆!)又放眼今日企業,又有幾家是每半月發一次薪水?

這部法律猶如汽車修理廠技師的工作服,難以適用於千行萬業、婀娜多姿的上班族。當初之所以要訂定這最低勞動基準的規範,實在因戒嚴時期威權桎梏已久,勞方尚不得自由組織工會(享團結權),更是求溫飽之不可得,何來餘力與資方談判(協商權)?當年勞方串連不易,今日LINE、臉書等通訊、社群軟體發達,匯聚眾人已非難事。

故此部在戒嚴尾聲始頒布的勞基法,設計師既為製造業量身製作,如今面對服務業居主流下的千行萬業,適用上屢屢捉襟見肘,事屬必然。但要怎麼修呢?能修出上千條、以適合各行各業嗎?還是有可能讓主力工會(例:運輸業產業工會等)與資方談出不超過勞方體力負荷、適合該業大多數勞工的團體協約?

試看歐美國家工會之強盛,德國工會為勞工出面與資方協商,帶來穩定之勞動條件;但威權時代之台灣,卻僅任由樣板性職業工會、產業工會籌設(一方面作為勞保投保團體,二方面選舉時具若干固樁作用);是以政府不得不在一九八○年代,由國家公權力介入、訂定法律,以強制資方履行一定之義務。

企業工會則遲至二○一一年勞動三法上路後,才漸漸開始成立及運作。今日台灣急切需要的是各行各業的企業工會(中小企業勞工則可跨公司組織∕參加產業工會)站出來,扮演裁縫師之角色。各行各業環境不同,淡、旺季亦有別,讓各行各業的工會與資方協商適合該行業(或該公司)的勞動模式,無疑是較佳作法,大家還是停止「所有人穿同一套衣服」的想像吧!


 
你的負責 勞工擔不起的痛
高凌華 ∕ 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 聯合報
相信過去因為信任,所以許多人選擇輪替;相信因為期待,所以許多人選擇新氣象。信誓旦旦地會站在勞工同一線,卻朝令夕改,硬是用著多數人選出的期待,做出了多數人不願意接受的決定,面對爭議,只是簡簡單單的說著會負責。
這就是我們的政治人物,什麼理念、堅持,都可以在明日太陽出來後,有另一套的解釋方法。等到下野後,再繼續打著與少數站在一起的「正義」形象,上台後做著與前朝相似的事,我們就在期待與落空中空轉,多數人消耗了時間與力氣,得利者打包了多數人的希望,留給大家滿滿的失望。


 
都更修法後 不同意戶仍是關鍵
劉佩真 ∕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副研究員 / 聯合報
鑑於國內房屋高齡化的問題日趨嚴重,特別是台灣共有約八五○萬戶住宅,屋齡超過卅年以上者接近四百萬戶,約占總數一半,加上都更推動裹足不前,過去十年每年平均都更核定案件僅約二千戶,法源問題更在文林苑案件大法官釋憲判定違憲之後缺乏依據。故此次政府除鼓勵公股行庫積極參與、成立台灣金融聯合都更服務公司、設置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的專責機構、成立都更信保基金等措施來大力推動都市更新之外,都更條例的修正更是重頭戲。

十一月下旬行政院會終於正式通過《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主軸是簡明程序、增加誘因,同時排除違憲、資訊對等來增加民眾對都更的信賴,更重要的是政府將積極協調,期望中長期國內都更案能質量倍增。

其中在容積獎勵標準明確化方面,過去中央規定容積獎勵上限,但地方審議決定額度,則造成都市更新實施的風險,未來將由中央統一訂定建築容積獎勵項目、額度、計算方式及申請條件,並保留廿%基準容積額度由地方訂定;而在提高財稅誘因方面,主要包括延長房屋稅減免時間、增訂合建稅賦優惠、增訂公辦都更投資人稅賦優惠、放寬建築融資比例等。

至於不同意戶的解決方面,未來也將設下四道關卡防止都更推動爭議,包括都更計畫須經都市計畫委員會、都市更新審議會,且為防止惡意圈地並確保合理性,若有所有權人有異義需舉行聽證,不同意戶不服則採取「協調」取代「調處」等。

整體來說,此次《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修法重點已針對過去造成都更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包括公私部門都更量能不足、民眾錯誤期待、公權力未彰顯、審議程序冗長、違憲條文待處理、容積獎勵不夠明確等問題,有了方向性的解決,預料將有助於拉抬市場對於都更的信心與意願。

但值得留意的是,雖然未來將藉由都市計畫委員會、都市更新審議會及聽證會三關卡,強化都更前置作業掌握,減緩後續不同意戶阻擋都更進行,但此也同步意謂申請都更的門檻相對墊高。同時《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也需要一百%所有權人同意,因而實務上整合難度是否降低,仍有待觀察。排除拒遷戶,仍將是關鍵;特別是此次《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對於不同意戶又加入強制舉辦聽證會,是否會讓都更時程上有所遞延,也讓不動產開發業者存有疑慮。再者都更投入時間與成本的不確定性、房市景氣尚處於修復階段,亦恐影響後續整體都市更新的推動情況,值得持續觀察。


 
高喊國際化 台大有給窮生機會?
張瑞雄 ∕ 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台北市/聯合報
台大正在選校長,候選人都說台大要國際化、要和世界百大競爭,很少人提到台大對台灣社會的責任。台大代理校長和主管喊經費不夠,舉出台大曾經培養出多位優秀人才,但重點是這些人很多是貧窮出身,以前台大給了他們機會,現在台大有給窮人機會嗎?

美國一份電子教育新聞「Education dive」最近選出年度風雲大學校長,不是什麼常春藤名校或史丹佛等校,而是加州社區大學系統的校長奧克立,因為他強調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對所有的人平等,不管學生的背景如何。

奧克立最出名的計畫就是和加州州立長灘大學合作創立長灘大學保證計畫,讓學生在社區大學一年免學費,然後優先進入長灘州立大學,鼓勵且解救了無數徬徨無依的高中生。

奧克立自己本身就曾是一位貧窮且徬徨無依的高中生,雖然已經被大學接受,但是卻沒有去入學,因為他不知未來要讀什麼,也不知學費要從何而來,因此就先去從軍。退伍後很幸運遇到很多貴人鼓勵他念書,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他知道對社經地位低的學生而言,運氣占很大因素,沒有好運和貴人相助,人生就無法突破。他希望改變現狀,只要同學願意努力,就會有前途,好運不好運應該無關。因此他戮力於建立一套輔導同學從社區大學到州立大學的路,只要有心,貧困或運氣都不該是阻礙。

台大過去培育出那麼多名人,哪一位是因為台大有錢才培育出來的?過去雖然聯考一試定終身,但只要肯下工夫努力,很多窮苦人家小孩可以上台大,再加上台大有關心學生的好老師,有關心學生的好校長,和台大優秀的同學同儕,才能夠讓這些窮小孩改變命運,台大才會有這些傑出的校友。

因此台大的一個重責大任就是讓台灣所有優秀的同學可以有機會進入台大,不管這些同學社經地位高低,不管這些同學的家裡多貧困,可是以目前的制度,這些同學是否要有相當的「運氣」才能進入台大就讀呢?

教育部現在也強調大學的社會責任,對頂尖大學而言,爭取世界百大並非大學的社會責任,讓優秀貧困的小孩能夠出頭,讓高等教育能夠翻轉人生,這才是重點。